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師需要積極尋求物理知識和生活的結合點,整理生活素材,將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初中課堂。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2) 鞏固簡單機械有關的知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輪軸與斜面的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定輪軸和斜面結構、特點及作用
2、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三)教學準備
帶鉤的木塊、細繩、測力計、木板。
(四)教學過程
一、 斜面
閱讀《科學世界》自己進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過實驗后,教師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時,斜面越長越省力。請學生舉例說明:盤山公路,我們騎自行車時上坡比較困難時就騎S形等。
二、 輪軸
介紹書上的一些例子,說明人作用在輪上省力。(F1R=F2r)
三、 練習
1、升旗的時候,我們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繩子,旗子就升上去了,這是因為旗桿頂端有一個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這種簡單機械能夠改變 。
2、如圖所示,當彈簧測力計A的讀數是5N時,彈簧測力計B的讀數是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這種簡單機械能夠 。
3、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和見到的情景,分別屬于哪種簡單機械?
a、用扳手擰上螺釘: ; b、用改錐擰下螺釘: ;
c、汽車走的盤山公路: ; d、挑東西的扁擔: 。
4、下面能夠省距離的簡單機械是( )
A、定滑輪 B、動滑輪 C、輪軸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使用簡單機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離 C、改變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圖是沒有組裝的滑輪組,如果用它來提升重物,請你用筆畫線代表繩子畫出兩種組裝方法,并說出它們的不同的特點。
7、如圖是工人師傅運重物時經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識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圖中的滑輪是 滑輪,如果重物重為100N(滑輪重不計),則拉力F= N,分析一下,這樣使用滑輪的好處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合理的轆轤,直到現在,也還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資料,看它是什么樣的結構,有什么用?是屬于哪一種簡單機械?
10、如書上的圖,觀察這幅漫畫,并回答:
①這幅科學漫畫有什么科學道理?
②如果你是圖中的瘦子,為了防止圖中出現的尷尬場面,你會如何改進裝置?(畫圖說明)
11、小紅學習了簡單機械后發現,所有的簡單機械“省力、必然費距離”,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費一倍距離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她設計了實驗裝置如圖進行探究。
請你回答:①實驗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嗎?
②應該記錄的數據除砝碼和滑輪的總重外,還應有哪些?(畫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
③探究結論,有可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嗎?
12、在研究斜面特點的探究活動中,小紅找來一塊木板做了一個斜面,測得斜面高為10cm,長為30cm.此后用彈簧測力計測得一木塊重2N,小紅想,要把木塊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據前面議論過的“力”與“距離”的關系,這個拉力大約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過實驗:小紅發現這兩個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關系。
①幫小紅畫出這個實驗的草圖。
②幫小紅評估一下,實驗結果與分析不一致,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錯誤,還是別的什么原因?能提出改進實驗的合理化建議。
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現代教育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方式,從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中獲得社會生活中聲音利用方面的知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聲音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現代教育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難點:掌握聲在社會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啟動課堂
知識回顧:
復習噪聲的產生、等級以及控制過程。
進入新授課:
1.聲音的利用在人類生活中是非常廣泛的。讓學生展示課前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搜集有關聲音利用的資料。
2.請同學們列舉所搜集到的有關聲音利用的資料。要求在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仔細聽,不要對同學的發言作評價。
3.對學生的回答給與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將學生搜集到的有關聲音利用的例子分為兩類:“聲與信息”和“聲與能量”。
(一)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1.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個途徑,其中“聞”就是聽,這是利用聲音診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醫生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同時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攜帶的信息通過處理后顯示在屏幕上.超聲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可以利用超聲波為孕婦作常規檢查,從而確定胎兒發育狀況。
3.藥液霧化器
對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藥力很難達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藥液破碎成小霧滴,讓病人吸入,能夠增進療效。
4.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可將人體內的結石擊碎成細小的粉末,從而可以順暢地排出體外。
(二)超聲波在工業上的應用
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金剛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鉆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工的精度和光潔度很高。
2.在工業生產中常常運用超聲波透射法對產品進行無損探測.超聲波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能夠透過被檢測的樣品,被對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樣品內部有缺陷,超聲波就會在缺陷處發生反射,這時對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信號.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傷被檢測樣品的前提下,檢測出樣品內部有無缺陷,這種方法叫做超聲波探傷。
3.在工業上用超聲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聲波,清洗液的劇烈振動沖擊物品上的污垢,能夠很快清洗干凈。
(三)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就是仿照蝙蝠的超聲波定位系統設計制造的
中國大陸超視距雷達助力反航母作戰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間出來覓食、活動,但它們從來不會撞到墻壁、樹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確度確認目標.它們的這些“絕技”靠的是什么? 2.聲納
根據回聲定位的原理,科學家們發明了“聲納”,利用聲納系統,人們可以探測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聲吶探測海深和魚群
(四)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超聲波加濕器
理論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條件下,一個物體振動的能量跟振動頻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質點振動的頻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國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聲波通入水罐中,劇烈的振動會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許多小霧滴,再用小風扇把霧滴吹入室內,就可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這就是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
探究作業
1、回顧本章所學,自己整理知識體系。
2、預習下節內容。
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3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4
探究物質的密度
教學目標
1. 經歷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領會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3. 會進行密度單位的換算。
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器材準備
天平、量筒、燒杯、水、鐵塊、木塊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有關大型飛機的圖片,提出問題:
1.如果你是設計師,在設計制造飛機時,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材料?你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
2.有同學說,“鐵塊比木塊重”這句話對嗎?
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物質即使體積相同,質量也不一樣,并由此引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個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猜想與假設
學生就“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有什么關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體的體積越大,質量也越大。
質量與體積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圍繞要探究的的課題,可設置下列問題進行思考。
(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2)選取哪些物質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物質種類是多一些好,還是少一些好?在選取研究對象上還有什么具體要求?
(3)實驗步驟有哪些?記錄數據的表格怎樣設計?
對于以上問題,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體同學交流,明確實驗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證下面實驗的順利進行。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學生分組實驗,把同種物質的物塊增加至3塊,部分小組測量水和酒精等液體。
4.分析與論證
實驗結束后,把各組測得的數據匯總起來,通過實物投影展示給所有同學,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討論題:
根據你的實驗數據分析:
(1)比較不同的鐵塊,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
不同的鐵塊有什么相同點?
(2)比較不同的木塊,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
不同的木塊有什么相同點?
(3)鐵和木材這兩種不同物質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通過討論交流,最后明確:
物質不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質相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相同。
引導學生認識到:
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5.得出結論
物理學中為了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上密度的定義,
思考比較:“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與“某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這兩種說法的含義,明確二者表述的物理含義是一致的。
6.評估
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評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進措施。
(二)密度公式與密度單位
討論: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樣計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樣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單位?
(1)密度公式:
(2)密度單位:
根據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質量除以體積,則密度的單位由質量單位除以體積單位組成,這是組成復合單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單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單位換算:
小結
1. 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 密度單位的換算
3. 實驗過程反思
練習設計
1.一定量的水結成冰,它的質量________,它的體積________,它的密度_________。(填“變大、變小、不變)
2.體積是0.5dm3的蠟塊,質量是0.45kg,這種蠟塊的密度是_____ kg/m3,如果將蠟塊切去3/4后,剩余蠟塊的密度是______g/cm3.
3.為了研究物質的密度,某同學用兩種不同的物質做實驗,測得四組數據,填在了下列表中:
實驗次數 物體 質量/g 體積/cm3 質量/體積/g?cm-3
1 鋁塊1 54 20 2.7
2 鋁塊2 108 40 2.7
3 松木1 10 20 0.5
4 松木2 108 216 0.5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A.同種物質構成的兩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C.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體積是不同的
D.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是不同的
選擇上述結論填入以下幾個空格中:
⑴比較1、2(或3、4)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
⑵比較1、3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
⑶比較2、4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
4.人們常說“黃金比鐵重”,這句話若用科學語言表述,應當是( )
A.黃金的質量比鐵的質量大 B.黃金的體積比鐵的體積大
C.黃金的體積比鐵的體積小 D.黃金的密度比鐵的密度大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一塊磚切成體積相等的兩塊后,磚的密度變為原來的一半
B.鐵的密度比鋁的密度大,表示鐵的質量大于鋁的質量
C.銅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銅的質量為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兩個物體,其質量一定不同
6.如圖所示是A、B、C三種物質的質量m與體積V的關系圖線。由圖可知,A、B、C三種物質的密度ρA、ρB、ρC之間的大小關系是( )
7.為研究物質的某種屬性,同學們找來大小不同的蠟塊和大小不同的干松木塊做實驗,得到如下實驗數據:
(1)請你在圖提供的方格紙上,用圖像形象地把兩種物質的質量隨體積變化的情況表示出來;
(2)通過對以上圖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要求寫出兩條)根據結論,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教科版八年級公開課物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會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并會判斷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
通過觀察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與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相同的實驗使學生明確實驗中應觀察什么現象,并由此分析出這些現象說明什么問題.進而認識到觀察物理現象應首先明確觀察目的,并根據觀察目的明確觀察什么,觀察的各現象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些現象是如何說明所要觀察的問題的.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確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及其中一個力,求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通過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的圖示,培養學生欣賞線條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過“提水”和“推木箱”兩個實例說明兩個力產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問題.接著研究兩個力沿同一直線作用在物體上這種最簡單情況下求合力的問題.通過 “研究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兩個演示實驗,得出結論.最后聯系實際,應用知識分析兩個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建議
教學中要注意從合力產生的效果與兩個分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來使學生認識合力.然后說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兩個力的合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合力的概念,還可以再補充其他的事例,例如,兩個人拉著一輛車勻速前進.也可以用一個人來代替這兩個人拉著這輛車勻速前進,后面一個人對車的拉力就是前面兩個人對車的兩個拉力的合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關鍵是要讓學生認識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和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利用課本中的例子以及補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過實驗進行定量的研究,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并進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關事例,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合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線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線上反方向的兩個力的合成.
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情況很多,首先應組織、啟發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各種形式的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實例,使學生對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問題有感性認識,然后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區分不同類型,進而明確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課本中安排的實驗.
對于同一直線上同方向與反方向二力的合成問題,在進行實驗前可以讓學生思考,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會怎樣,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實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用力推一個物體或者提起一個物體時如果力氣不夠,這時再過來一個人幫忙則往往會達到目的,但是如果換一個力氣比較大的人,他一個人也可以達到目的.這時我們就說一個人經過努力達到的效果與兩個人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專門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請同學們舉出生活中的實例說明一個人用力作用的效果與兩個人共同用力作用而產生的效果相同.
學生討論并舉例
例1 兩個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個大人就可以提起來.
例2 一個人拉一輛車拉不動,再有一個人在后邊推就可以把車推動,如果一個力氣大的人一個人就可以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