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的創新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
教學重點: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設計探究實驗
學習方式:探究式啟發式
二、教學準備
學生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鉤碼、玻璃板、毛巾、幾支圓桿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新課引入
我在上學校的路上拾到了幾個臟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師用水給它們洗干凈了?,F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容器中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但不易夾出)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
關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
你認為怎樣能產生摩擦力?請同學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感受摩擦力,并體會摩擦力是幫助物體運動還是阻礙物體運動?
學生設計實驗并實踐感受:學生將手掌放在桌面滑動,腳在地板上來回擦動等。并請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的手、腳運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叫摩擦現象,這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現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學生思考回答。
顯然,我們需要增大有益摩擦,
教學設計
減小有害摩擦,為此,需要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請同學們大膽猜想。
(1)學生預測。
(2)教師點撥: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內容,注意實驗過程中要勻速拉動木塊,并思考:若要證明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哪些條件應該是相同的?哪些條件是可以變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沒有的,可以由組長上前面來拿需要的材料。
(教師提示學生控制變量的方法)
(3)各組學生分別匯報準備進行的實驗方法。
(4)學生以組為單位,安排好每個人的實驗分工。
(5)學生按照所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反饋實驗現象,并說明原因。
教師總結,并板書。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應用,討論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學生討論,提出問題并回答。
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樣子?c、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a汽車出現了什么情況?為什么?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c、輪胎上為什么有花紋?
例:滑雪比賽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b、怎樣減小摩擦力?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又如何減小摩擦?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并板書。(略)
4、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
學生對自行車指指點點,討論非常熱烈。
5、知識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嗎?
學生回答。
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三、布置作業
科學論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查閱資料,了解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是如何減少摩擦的。
課后反思:
本節課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引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還引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進而啟發學生去猜想哪些因素影響了摩擦力,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追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讓學生認識到猜想要有依據。然后組織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我們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分別進行探究實驗,驗證猜想是否正確。接著就是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引導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如果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
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控制變量法”,并能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找同學把他的設計思路說一說,學生思考后討論、交流,教師參加一個組的實驗設計。完成后找另一個組的同學說出他們的實驗設計,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
實驗完畢后,讓各個小組交流實驗的情況及結論并組織學生討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達成共識。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1.內容與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標準是“理解功率,關心生產和生活中常見機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義”。要求學生理解功率的概念,會進行功率的計算;會分析汽車發動機功率一定時,牽引力和速度的關系;嘗試自己設計實驗,測量人在某種運動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富有實際意義。發展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本節課的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習物理研究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讓學生體會用比值方法來建立一個新物理概念。機車起動過程的分析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認識物理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綜合運用動力學知識和功率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設計測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實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2.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功率的實際意義,理解功率概念。
(2)從功率概念的定義,體會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與力和速度的關系。會利用功率的兩個公式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時功率、額定功率、實際功率區別和聯系。
(5)具有敢于發表自己觀點,堅持原則,善于合作的良好習慣。
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難點是理解功率與力、速度的關系,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計算。
二、案例設計(一)新課引入
問題: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身邊生活尋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機械與人或畜力做功的差異。)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人們十分關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機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產事例、工作場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圖片。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通過多媒體手段更生動地展示這些畫面和情景,使學生對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為形象和具體的認識,從而為建立正確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事例:①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磚塊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樓頂上,起重機和搬運工相比,起重機要比工人快得多。③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樓(如8層),乘電樓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舉生產、生活中發生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功率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無處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說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有關事例,形成初步共識:人們選用機械來做功時,不僅要考慮做功多少,還要考慮機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機做功比人快;大卡車比拖拉機做功快;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車比搬運工人做功快;抽水機比轆轤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通過一個實際問題,具體數據,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樓建筑中需要搬運一批磚頭到一高層上,在搬運磚頭過程中,起重機和搬運工人的生產記錄情況如下表所示:
師:不同的機器或物體做功有快有慢,如何來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請同學們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物體做功快慢?討論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預測學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選擇相同時間,比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選擇做相同的功,比較做功的時間長短,時間長的,做功就慢。
③類比“速度”的定義方法,用做功和完成這些功所花的時間的比值來定義“功率”。
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類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義方法,體會比值法定義功率概念。
(二)新課教學
1.功率
(1)定義式:物理學上用物體所做的功W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t的比值,作為在該時間內物體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P=W/t
(2)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單位:教師請一位同學正確地說出公式中各個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P:功率,單位:瓦(W),常用單位還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單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
單位換算:1kW=1000W?1W=1J/s
(4)功率是標量,功率表示做功過程中能量轉化的快慢。
(5)討論與交流:
小實驗:把一枚硬幣放在書的封面上,打開書的封面形成一個斜面,并使硬幣開始下滑。請同學仔細分析一下,在下滑的過程中硬幣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負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傾角增大,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傾角增大時,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較不同傾角時的功率,應注意硬幣開始下滑處的高度應相同。討論功率時須指明哪個力的功率。②實驗的分析討論,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個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義式,在理論上進行的推演,使思維更加嚴密。
(6)認識一些常見機械做功功率
①汽車發動機:5×104W~15×104W?②摩托車約2×103W?③噴氣客機約2×108W④火箭的發動機約1×1013W?⑤人的平均功率約1×102W,優秀運動員短時間內的功率可達1000W?⑥人心臟跳動的功率1.5W左右?⑦萬噸巨輪106W以上?⑧藍鯨游動的功率可達350kW等等。
2.功率與力、速度的關系
思考與討論:一部汽車載重時和空車時,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駛,試討論這兩種情況下汽車的輸出功率是否相同?為什么?
預測學生會回答:
①載重汽車與地摩擦力較大,牽引力也大,由于行駛速度一樣,故相同時間內,載重車的牽引力做功較多,所以載重汽車的輸出功率較大。
②載重汽車行駛得比空車慢,因此功率較小。
③載重汽車比空車費力,因此載重車的輸出功率較空車時要大些。
說明:上述分析討論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功率與力和速度有何關系。學生分析可能會出現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師要參加到學生的討論分析中,幫助、啟發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正確的回答應是①)。教師根據課堂需要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如汽車在上坡和下坡時功率、速度和牽引力會怎樣變化?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牽引力的功率。(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功率定義式進行推演,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
提出問題:某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其在牽引力大小為F,運行速度為V,試求此時汽車牽引力F的功率為多少?
注意引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應用功和功率的定義式進行分析和推導。
課堂分析結果: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體運動速度v的乘積.。注意: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討論:由V=S/t求出的是物體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時間t內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夠小,則V表示瞬時速度,此時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該時刻的瞬時功率。即當V為平均速度時,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為瞬時速度時,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時功率。
(1)總結: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時功率P=Fv(v是瞬時速度)?
③如果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于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時平均功率等于瞬時功率。
交流討論問題:由求出的是瞬時功率還是平均功率??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向心力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圓周運動的重點。由于這一節內容比較多,可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述有關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課時是生活中向心力的應用實例,而本教學設計是第一課時有關向心力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學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實驗為基礎加上必要的簡單的理論分析的方法,在這里,編者增加了一個演示實驗,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進行實驗,把學生的實驗結論逐一驗證,從而驗證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說明了實驗的科學性和重要性。課本35頁中的“討論與交流”這一點學生往往覺得抽象,只是理論來分析,這里編者把它改成實驗探究,這樣學生通過實驗親身感受,定性分析,這比理論分析更具有說服力。
二、教學對象分析
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對勻速圓周運動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有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轉速等,并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徑之間的關系。學生知道在轉動裝置中,共軸的輪子上各點的角速度相等;皮帶轉動(不打滑)中,凡和皮帶接觸的點,線速度的大小相等。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知道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為它的線速度方向時刻在變,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來分析,為什么線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是什么力來改變物體的這種運動狀態,這個力有何特點?學生帶著這些疑問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三、教學設計思想及策略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實施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的接受,很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新課程強調“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精神”。為此本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就是采用學生實驗探究和教師演示實驗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教學法。
本節首先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和觀察中的兩個實例,提出問題,加上老師的即時演示實驗,其現象更加深學生心中的疑惑,激發他們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學習的興趣。然后學生親身進行實驗探究來感受向心力。當學生對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就進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可以先讓學生根據前述實驗做出猜想,然后再讓學生設計實驗對猜想進行驗證,教師可以按照教材的設計指導學生完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教師還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進行實驗,把學生的實驗結論逐一驗證,從而驗證了向心力公式。接著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給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讓學生明白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但方向時刻在改變。最后把課本35頁的“討論與交流”改成實驗探究,這樣學生通過實驗親身感受,定性分析,這比理論分析更具有說服力。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學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而突破這一點的辦法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獲得感性認識。由于本節課學生實驗探究活動比較多,教學中老師需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去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必要時做出指導。實驗中提倡學生敢于動手,嚴謹、細致、耐心的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能分析,小組之間討論與交流,歸納結論。本節課以實驗探究為主線,以問題和小組交流貫穿課堂的始終,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學生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理解公式的含義。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體驗和感受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進行實驗探究。
3.通過演示實驗,驗證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親身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參與物理活動的興趣。
2.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參與觀察,敢于實驗,體會實驗在探索物理規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養學生事實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養成嚴謹、細致、耐心的實驗修養。
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學生實驗探究:感受向心力和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五、教法學法
學生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實驗相結合;學生思考、猜想、討論,教師提問、講解相結合。
六、教學用具和課時安排
質量不同的小物體(鋼球、木球)、小繩、圓珠筆桿、向心力演示器、圓環軌道、CAI課件、多媒體投影設備。
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及教師組積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及說明
情景設疑
引入新課
1.同學們跑步轉彎時,身體會自然的怎么樣?(例如4100米接力賽)
2.在濕滑的水泥路上轉彎時,無論是騎自行車還是駕車,必須怎么辦?
3.教師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著斜面軌道滾下時,觀察通過圓環運動的情況。(例如娛樂場所里玩“過山車”游戲)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物體做圓周運動的條件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探究的問題了。
1.由于學生對前面的兩個問題有很豐富的日常經驗,會大膽發言。
2.觀察實驗現象,對現象和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產生懸念。
從日常生活情景中構建物理情景,以培養學生把生活與物理聯系一起的習慣,特別是演示實驗的現象,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實驗與探究
教師指導學生做課本實驗,提出問題:1.你牽繩的手有什么感覺?2.如果增大或減小小球的線速度,手的感覺有何變化?3.如果松手,將會發生什么現象?4.小球勻速圓周運動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個?這個力起什么作用?
學生親身進行實驗探究,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結論,回答老師的提問。
這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實際教學效果表明學生樂于參與觀察,敢于實驗。
引出向心力概念
1.承上啟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維持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一個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這個力就叫向心力。
2.配合演示動畫片。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4
一、教材分析
“向心力”編排在曲線運動倒數第二節,這部份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學好這部份知識,可以為學習下一章萬有引力應用部份的內容做好必要的準備。
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曲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更是一種特殊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的運動規律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具體應用。而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的關系其實又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能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又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材在處理這部份知識時,改變原有教材的方法:新教材在前面一節已經利用矢量推導的方式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這節課利用牛頓第二定律由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得出向心力公式,再通過實驗驗證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向心力公式,然后再簡單介紹向心力公式也適用于非勻速圓周運動。這樣的編排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探究規律,利用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模型的形成、概念的建立和規律的探究,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并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學習動機。
二、學生分析
向心力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和牛頓運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學生已經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初步掌握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并且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所以,學生具有了理論推導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的知識儲備和方法儲備。
勻速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運動形式,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實例發現問題,初步認識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通過理論探究,學生分組實驗驗證來探究規律,利用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通過這個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實驗動手能力。
在本節教學中,體驗性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采用科學靈活的授課方式和方法,為學生思維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種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變速圓周運動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個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向心力概念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的過程中,體會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3)經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并學會用運動和力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思維能力。
(2)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例、實驗緊密聯系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
(3)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
2.教學難點
(1)向心力的來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
五、教學流程設計
1.展示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設情景,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科學猜想,思維發散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鼓勵學生共同解決自己提出的一部分問題。
3.實驗驗證
(1)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公式;
(2)用向心力演示儀驗證向心力表達式。
4.變速圓周運動和研究一般曲線運動的方法。
5.課堂小結。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設疑,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個圓周運動是實例,讓先生思考:這些做圓周運動的物體為什么不會飛出去,而是老老實實地繞著一個中心點做圓周運動?
(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勻速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實例,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學習動機,并為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創設了良好學習情境。)
(二)感性認識,啟發思維
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圓周運動(用手掄一個被繩系著的小球)
由學生得出結論: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讓學生分析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點,并進一步歸納得出向心力的概念。
(體會媒體演示的內容,思考老師的問題。領會向心力的概念)
(三)科學猜想,思維發散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可預設問題)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5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點電荷的概念。
2.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掌握庫侖定律。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
2.通過點電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途徑,知道從現實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達到忽略
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問題核心的目標。
情景引入
為了測定水分子是極性分子還是非極性分子,可做如下實驗: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適當蒸餾水,打開活塞,讓水慢慢如線狀流下,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近水流,發現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轉,這證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聰明的同學,根據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證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嗎?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帶正電的一端遠離玻璃棒。而水分子兩極的電荷量相等,這就使帶正電的玻璃棒對水分子顯負電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對水分子顯正電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轉.
問題探究
點電荷
走進生活
驗電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屬導體,中央金屬箔是指針式的形狀,電荷分布與帶電體的形狀有關,與萬有引力相似,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有關。為了研究的方便,在應用萬有引力定律時,我們引入了質點的概念,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兩質點間的萬有引力大小,如果帶電體也能等效成電荷全部集中在一個幾何點上,研究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也會變得相對簡單?;仡檶W過的質點概念,你能建立起點電荷的概念嗎?
自主探究
1.點電荷
(1)點電荷是實際帶電體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2)一個帶電體能否看作點電荷主要看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影響大不大,如果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時,或者說,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帶電體的距離小得多,即可把帶電體看作點電荷。
(3)對于帶電體能否被看作點電荷,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同一帶電體,在有些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在有些情況下又不能被看作質點.
2.理想化的模型到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1.對點電荷概念的解讀:
(1)點電荷是一個忽略大小和形狀的幾何點,電荷的全部質量全部集中在這個幾何點上。
(2)事實上,任何帶電體都有大小和形狀,真正的點電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比起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和電荷分布對帶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帶電體抽象成點電荷,可以理解為帶電的質點。
2.對點電荷的應用:
有一種特殊情況,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可能并不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很多,但帶電體電荷分布具有對稱性,對外所表現的電特性跟一個等效于球心的點電荷的電特性相同,所以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都可以等效為一個球心處的點電荷,就是通常所說的帶電小球。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6
(1)電磁波中的電場和磁場互相垂直,并且都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即電磁波是橫波。光是一種電磁波。在前面學習的光的偏振現象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上圖所示。
(2)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向周圍空間傳播電磁能,在傳播過程中,電磁波能發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個特征量的關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s。
師: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建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足以根牛頓力學體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學發展史中的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3.赫茲的電火花
師: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還只是一個預言。還有待于科學實驗的證明。是赫茲把這個天才的預言變成了世人公認的真理。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赫茲證實電磁波存在的探索歷程)
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赫茲的生平簡介(見附錄),激發學生求知上進的熱情,對學生進行物理情感教育。
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主要學習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主要內容。知道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兩大支柱: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還知道了變化的電場和磁場相互聯系,形成一個統一的場,即電磁場。電磁場由發生區域向遠處的傳播形成電磁波。電磁波中的電場與磁場相互垂直,且二者均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即電磁波是橫波。
課余作業
完成P79“問題與練習”的題目。
教學體會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實踐活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素質的培養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7
《曲線運動》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新課學習
展示圖片:衛星繞地球的運動人造地球轉彎的火車
這幾幅圖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有何特點?
(軌跡是曲線)
請大家舉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線運動的例子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思考: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除了運動軌跡不同,還有什么區別?2.觀察課本P32圖6.1-1和圖6.1-2
思考:砂輪打磨下來的熾熱微粒。飛出去的鏈球,它們沿著什么方向?
3.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4.是不是象我們大家猜測的這樣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演示課本P32演示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測,從而得到結論:
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切線方向
5.什么是曲線的切線呢?
結合課本P33圖6.1-4閱讀課本P33前兩段加深曲線的切線的理解。
6.閱讀課本P33第四段,試分析推理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
速度是________(矢量.標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線運動是________。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提出問題:既然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那么由
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為零,那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2.實驗探究
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鋼球磁鐵
演示:小鋼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問題:給你一磁鐵,如何使小鋼球①加速仍做直線運動。②減速仍做直線運動。③做曲線運動。制定你的實驗方案。
實驗驗證:請兩名同學利用他們的方案來進行驗證。演示給全體學生。
分析論證:
直線加速:的方向與的方向相同
②直線減速:的方向與的方向相反
③曲線運動:的方向與成一夾角
結論: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4.實踐應用:
飛機扔炸彈,分析為什么炸彈做曲線運動?
討論題:結合本節所學與前面知識體系來分類歸納力和運動的關系。
三、小結
同學們根據自身特點,各自進行。曲線運動是軌跡為的運動.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曲線運動的方向是的
2.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
3.曲線運動一定是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上。
課后習題
課堂練習
1.關于曲線運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曲線運動的速度大小可能不變
B.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可能不變
C.曲線運動的速度可能不變
D.曲線運動可能是勻變速運動
2.關于曲線運動的條件,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受變力作用才可能做曲線運動
B.物體受恒力作用也可能做曲線運動
C.物體所受合力為零不可能做曲線運動
D.物體只要受到合外力就一定做曲線運動
3某物體受同一平面內的幾個力作用而做勻速直線運動,從某時刻起撤去其中一個力,而其它力不變,則該物體()
A、一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一定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C、其軌跡可能是曲線
D、其軌跡不可能是直線
4.關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所受的合力一定不為零
B.有可能處于平衡狀態
C.速度方向一定時刻改變
D.受的合外力方向有可能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
參考答案:1.AD2.BC3.C4.AC
物理教案的創新篇8
本節授課內容:§17.1能量量子化個人觀點備課人:范世豪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熱輻射及熱輻射的特性。
2.了解黑體輻射,了解黑體熱輻射的強度與波長的關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及提出的科學過程,領會這一科學突破過程中科學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的能量變化特點,體會量子論的建立深化了人們對于物質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量子的概念。
難點: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教學方法:
講授為主,啟發、引導。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1.黑體與黑體輻射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27第一段,思考:什么是熱輻射,物體的熱輻射有什么特性?(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1)熱輻射現象
我們周圍的一切物體都在輻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這種輻射與由于物體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發而造成的,它與溫度有關,因此稱為熱輻射。
所輻射電磁波的特征與溫度有關。當溫度升高時,熱輻射中較短波長的成分越來越強。。例如:在給鐵塊加熱使其溫度升高時,從看不出發光到暗紅到橙色到黃白色,這表明輻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情況隨物體的溫度而有所不同。
課件展示:鐵塊在溫度升高時顏色的變化(下圖)。
1
1熱輻射
①定義
②特性
輻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情況隨物體的溫度而有所不同。
(2)黑體
除了熱輻射之外,物體表面還會吸收和反射外界射來的電磁波。不同的物體吸收和反射電磁波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能全部吸收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而不發生反射的物體,稱為絕對黑體,簡稱黑體。
?課件展示黑體模型(如下圖)并進行闡釋。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帶小孔的空腔,那么射入小孔的電磁波在空腔內表面會發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終不能從空腔射出。這個小孔可近似看作黑體。
2.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
一般材料的物體和黑體輻射電磁波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材料的物體輻射電磁波的情況除與溫度有關,還與材料的種類和表面狀況有關,而黑體輻射電磁波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只與黑體的溫度有關。
研究黑體輻射的規律是了解一般物體熱輻射性質的基礎,請閱讀教材“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稍后,課件展示(如下圖)并講解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
輻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