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如何寫?當今物理學與科學技術關系的兩種模式并存,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沒有昨天的基礎科學,就沒有今天的技術革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
(2)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定參照物;
(3)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1)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了;
(2) 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過程
一、運動的世界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能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
結論: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機械運動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對前面所舉的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進行歸納。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
問題:1、在同學們眼里,球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1、 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靜止的物體有什么特點?
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前面所舉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時,它們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它們進行的是機械運動。
三、參照物
1、 問題:小明在路邊看見路上汽車飛快的從他面前駛過,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看小明,卻覺得小明在身后運動。司機為什么會這樣感覺呢?
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乘坐在公共汽車上時,看路邊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覺得它們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車的乘客都覺得他們沒有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描述物體的運動,要確定一個標準,與這個標準比較,描述物體怎樣運動。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人們把它叫做參照物。
2、 學生自己舉例描述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
3、 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個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讓學生思考問題:
(1) 選取課桌作標準,筆盒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運動)
(2) 選取課本作標準,筆盒、課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筆盒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
(3) 選取筆盒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課本是靜止的)
討論:描述物體的是運動和靜止,與所選擇的參照物有關。參照物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結論也不一樣。
由以上討論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方便,我們常用地面作參照物。
4、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7頁第四自然段,然后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錯覺”。
(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參照物,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與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位置關系隨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行駛而發生變化,覺得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發生了運動。)
5、 讓學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
(1) 行人看路上行駛的汽車,通常是以路面或路邊不動的建筑物為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汽車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所以觀察者就覺得汽車在運動;
(2) 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相對于汽車,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因此覺得乘客不動。
(3) 在行駛的汽車上看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觀察者往往習慣于以汽車為參照物,相對于汽車,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與汽車的距離越來越大,所以,觀察者就覺得行人和自行車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6、 讓學生看課本第21頁圖11.1—3。
問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卡車和聯合收割機以什么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以什么為參照物,卡車或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為什么?
討論:以田野或(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卡車和聯合收割機相對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關系不斷變化;卡車以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以卡車為參照物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它們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時相對位置關系不發生變化。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物體以它們中任何一個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相對靜止。
7、 讓學生看課文第22頁圖11.1—4。想想,圖中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在運動還是靜止?
討論交流:宇航員在艙外工作時,宇航員相對于航天飛機和航天飛機相對于宇航員(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以地球為參照物,宇航員是運動的;加油機向戰斗機加油時,加油機相對于戰斗機和戰斗機相對于加油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戰斗機和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乘坐觀景電梯向外觀看時,乘客隨電梯升降,電梯上升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增大,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電梯下降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減小,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識應用
1、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有一次,一個楚國人坐船 過江,船 到江心時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愛的寶劍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幫他撈劍,可是這個楚國人不慌不忙,把掉劍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說:“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說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請船夫從他刻了記號的船邊下水,替他打撈寶劍。
問船夫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角度解釋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劍。這個楚國人選定的船作參照物,行駛的船相對于劍是運動的。)
2、行車,順風時有時會感覺到無風;有時雖然沒有風,但騎在摩托車上卻感覺到風很大。
(風是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騎自行車時,順風時若車速與風速相同,則騎車人與流動的空氣保持相對靜止,會感覺到無風;摩托車行駛時騎在車上的人與空氣相對運動,而且摩托車行駛很快,所以覺得風很大。)
達標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上空某處,這是以 為參照物,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這顆衛星是 (填“運動”或“靜止”)的。
2、有關參照物的說法正確的( )
A、運動的物不能做參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才能做參照物
C、任何物體都可以作參照物 D、研究某一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照物
3、古代有人用詩詞來描寫運動的相對性:“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是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第一句是選 為參照物的,第二句是選 為參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觀光電梯上升時,看見地面上的物體均離他而支,這是以 作為參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法國飛行員在2000m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只小昆蟲在游動,他順手抓過來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你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彈是靜止在空中的
B、子彈前進的方向與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彈運動得很慢
C、子彈飛行的方向與飛機相同,并且子彈運動的速度與飛機一樣
D、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6、兩只輪船沿河岸順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選擇的參照物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運動 D、 都有可能
7、甲物體以乙物體為參照物是靜止的,甲物體以丙物體為參照物是運動的,那么以丙物體為參照物的乙物體是( )
A、可能運動 B、可能靜止 C、一定運動 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國電影<<生死時速>>中,一輛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發現被安裝了炸彈,只要車速低于50km/h炸彈就會自動爆炸,如何將車上的乘客安全撤離汽車,談談你的方法,并與看過電影的同學交流。
9、小明隨爸爸坐飛機旅游,當飛機準備降落時,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動,系好安全帶。小明系好安全帶,心里卻在想:我坐在這兒真的沒動嗎?如果沒動,我怎么會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幫小明解釋一下嗎?
10、我們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要選擇參照物,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時候也經常要選擇參照物,你能舉出兩例嗎?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2】
第六節 二力平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2) 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實例了解認識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能解釋物理問題
教學難點
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
視頻光盤、木塊、帶滑輪的長木版、細線、勾碼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思考:凡是靜止的物體就不受力嗎?凡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不受力嗎?舉例說明。
(1)靜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筆盒
(2)吊著的吊燈
(3)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
那為什么生活中的這些物體受力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入這節課的學習,探究其原因。
(二)新課教學
一、 探究:力的平衡
1、 實驗:讓學生提著書包不動。
2、提問:如果將手松開,書包將落到地上,為什么?(因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為什么現在沒有落地,而是靜止?請畫出受力示意圖(1)。
4、討論:因為除了受豎直向下的重力,還受豎直向上的拉力,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沒受力一樣,所以書包靜止。
同樣在平直公路上勻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在水平方向上牽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沒有受力一樣,所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實際物體往往同時受多個力作用,而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5、結論:象這樣,物體在受幾個力作用時,如果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狀態”。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保持平衡狀態,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
問題: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嗎?
舉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書,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電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動時,速度越來越快。
問題: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只有兩個,且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這兩個力應該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
(1) 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備什么條件?
(可能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
(2) 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3) 提示:研究一個因素對二力平衡的影響,要控制其他條件不便,既“控制變量法”。
(4)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A、在木塊兩端的掛鉤上掛數量相同的勾碼,觀察現象。(此時小車靜止,處于平衡狀態)
B、在木塊兩端的掛鉤上掛數量不同的勾碼,使木塊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觀察現象。(小車象勾碼多的一端加速運動)
C、在木塊兩端的掛鉤上掛數量相同的勾碼,將線移到一端,使木塊受到兩力方向相同。
D、在木塊兩端的掛鉤上掛數量相同的勾碼,轉動木塊,使木塊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根據實驗請同學總結二力平衡的條件。
(5) 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四個條件)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三、二力平衡的應用
1、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受平衡力:
例題:重力為6N的木塊在水平桌面上靜止時,桌面對木塊的支持力多大?
A、 確定研究對象:木塊
B、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 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為平衡狀態:靜止---平衡狀態
D、 分析物體所受力的關系:二力平衡
E、 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N= G=6N 方向:豎直向上
練習:
(1) 看課本圖12—6—2,吊在空中靜止不動的燈,若電線的拉力為2N,則燈重力是多少N?
(2) 看課本圖12—6—4,跳傘運動員和傘在空中勻速直線下落,若傘和人總重500N,則他們說受的阻力是多少N?
(3) 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若向前的牽引力是1000N,則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時汽車只受這兩個力嗎?是“二力平衡”嗎?
2、物體受平衡力——處于平衡狀態:
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第5題。
判斷: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一定處于靜止狀態。( )
總結:原來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則保持靜止;
原來運動的物體,受平衡力,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有兩種情況:可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受力情況,也可根據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3、4題。
一課三練:基礎練習。
七、板書設計:
-、力的平衡:
1、物體在受幾個力作用時,如果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2、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狀態”。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保持平衡狀態,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四個條件)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三、二力平衡的應用
1、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受平衡力:
2、物體受平衡力——處于平衡狀態:
八、反思: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圖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重、難點:1、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學器材:蠟燭、平面鏡、紙、玻璃、球面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光是沿傳播的。2、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圖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試驗:平面鏡可以成像,為什么?
②學生探討: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③討論:把鏡后面的水銀去掉,還能成像嗎?
進行新課:
1、學生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器材:蠟燭、紙、玻璃、尺
步驟:①試驗裝置如何?步驟如何?
②要策什么數據?要注意什么問題?
③能得出什么結論?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現象:水面成像……(可詳細講解)
3、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2)、討論:水銀面起什么作用?窗戶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鏡:
(1)、凸面鏡:可以使光線發散,可以開闊視野,常用作觀后鏡。成什么像?
(2)、凹面鏡:可以使光線會聚,常用作太陽灶、汽車頭燈……成什么像?
學生討論:球面鏡的應用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節內容。
完成課本后習題。
寫出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點:如距離、虛實、原理等。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初步了解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通過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過程與方法
1.動手參與“想想做做”,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主要方法。
2.閱讀科學世界,了解顏料三原色與色光三原色的不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光的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
難點:色光的混合。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資料(美麗的彩虹光碟)、電視機、放大鏡。
學生:玻璃水槽(裝水)、平面鏡、白屏、紅玻璃片、藍玻璃片、黃玻璃片、紅紙、綠紙、黃紙、棱鏡。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 ? 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杠桿
1、認識杠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 1 )找準支點;(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 3 )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 4 )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 O 點是不動的,所以 O 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 A 點起沿 F1 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 O 向動力 F1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 ,從支點O 向阻力F2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 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 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 杠桿(一)
杠桿:1 、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 、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桿秤
分組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等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 杠桿的原理
出示桿秤,對桿秤進行分析,畫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使用桿秤稱水果,要求稱不等量的水果,請一位學生上來演示。
置疑:
你為什么要這樣稱 ?
對,我們要使杠桿達到平衡。
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 ?
與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有關。
畫力臂的步驟為:第一:在杠桿示意圖上,確定支點,將力的作用線用虛線延長;第二: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畫出垂足,則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虛線畫力臂,支點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來。
二、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確定的關系。
每2人一組實驗,要求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步驟如下:
(1) 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靜止 ) ;若不是,可調節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開始實驗,完成探究任務。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
完成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學生將結果投影到屏幕上。
將五組中的實驗數據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討論可得到什么結論 ( 杠桿平衡的條件 ) 。
教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系都可。
可能有學生得到其他關系式,但不適合所有數據,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
【課堂練習】
1.畫出下圖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較杠桿平衡時 F'
與 F"的大小.
2.下圖所示杠桿,OA 長20cm,AB 長60cm,現在 A 處掛一重200N的物體,若使 B 處的彈簧秤示數最小,彈簧秤的方向怎樣?彈簧秤的示數是多少?
三、杠桿的分類
由杠桿的平衡關系,可以得到當力不等時,對應的力臂也不等。可將杠桿分為三類:
杠桿類型 省力杠桿 費力杠桿 等臂杠桿
力臂的大小關系 L1> L2 L1< L2 L1 = L2
力的大小關系 F1 < F2 F1 > F2 F1 = F2
力的作用點移動距離的大小關系 s1 > s 2
費距離 s1 < s 2
省距離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關問題:省力、費力是誰相對誰而言?省距離、費距離的含義是什么?
舉例分析:從撬棒撬石頭分析費距離的含義。
所謂省距離或費距離指的是動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1 ,相對于阻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2 而言的。杠桿平衡條件說明,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時,動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桿。如圖所示,當動力作用點移動 s1 距離時,阻力作用點移動s2 距離,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頭省力而費距離。
要求學生舉例,并進行分類。
四、課堂小結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 F2L2;
杠桿的分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
五、實踐活動
1. 通過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嗎? 請就此寫一篇短文。
2. 用杠桿知識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調整過程。
六、板書
第一節 杠桿(一)
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202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理解滑輪的原理 , 知道滑輪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由問題的提出、猜測、經過實驗探究 , 使學生親身經歷物理問題的研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 從而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 培養抽象思維和論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 , 培養嚴肅認真的操作態度及科學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器材:定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
分組實驗器具:動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刻度板
教學方法:采用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杠桿有哪三種?各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2.剪鐵用的剪刀和鑷子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教師出示實物并進行演示,并畫出這兩個杠桿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正確畫出它們的力臂,講清道理,說明結論。
剪鐵用剪刀和鑷子兩杠桿示意圖如圖所示。
二、新課引入
教師先舉一個滑輪的實例,再要求學生舉滑輪的例子,根據使用時滑輪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即按定滑輪和動滑輪分類)。
提問它們的特點是什么,由此給出定義: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并可以繞軸轉動的輪子。
教師給出滑輪的分類。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的叫做定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的叫做動滑輪。
再舉些滑輪實例,可連接錄像。
1、定滑輪
觀察定滑輪。定滑輪工作時,它的軸固定不動。
舉例:如旗桿頂部的裝置為定滑輪。
(2) 提問:使用定滑輪有什么特點? 演示實驗:
① 稱量鉤碼的重力;
② 演示如圖所示的實驗,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物體上升,拉力的方向改變,但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特點是 G = F 。使用定滑輪吊起物體時,可以改變力的作用方向,達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問: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離?能否省功?
按照下圖進行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 s 與物體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離。”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功。
2、動滑輪
(1) 教師邊講邊演示動滑輪提升重物。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此時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輪與剛才演示實驗使用的定滑輪有何不同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后小結:動滑輪工作時,軸和重物一起移動。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輪時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問:使用動滑輪有什么好處?動滑輪中繩的拉力和做功情況怎樣? (3) 組織學生實驗,按課本實驗探究,參照下圖進行實驗。
由于研究定滑輪時教師已演示過實驗,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出實驗步驟。
說明:重物用 2 個鉤碼表示,有利于分析數據。用彈簧秤測出鉤碼重。讀取彈簧秤的示數時,跨過動滑輪的兩條繩要豎直、平行。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后,教師請幾組學生分別將自己的一組數據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學生數據。
(4) 總結:
使用動滑輪提升鉤碼,彈簧秤的示數約是鉤碼重的二分之一。
兩根繩子吊著重物和滑輪,這兩根繩子的力之和約等于鉤碼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是物體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動滑輪不能省功。
說明:在提升鉤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升起來了,當鉤碼重遠大于動滑輪重時,動滑輪才可忽略不計,從而得出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結論。
三、課堂小結: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四、實踐活動 建議:“發展空間”中的“我的設計”。
五、板書
第二節 滑輪
一、 定滑輪
1. 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
2. 不省力 , 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輪不省功。
二、 動滑輪
1. 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3. 使用動滑輪工作,不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