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如何寫?教案,要考慮學生哪里會有問題,大都市會出現什么問題,如何引導。我們應該考慮幾個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把握人物描寫(肖像描寫、神態描寫等)和環境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與精神品質。
2、把握記敘文的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3、感受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梳理課文四個回合的問答;
難點:分析“我”的性格和精神品質;分析大胡子教授的形象。
三、說明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生動地描寫了一名中國留法學生和法國教授之間精彩激烈的對話。我想通過引導學生從學習文章的表現手法入手,讓學生從“我”這個機智敏捷、不卑不亢的中國記者身上感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嫦娥一號“奔月”圖片(或者視頻播放),并作簡單介紹;這是中國的驕傲,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航天事業的發達體現了國家的強盛,揚國威,振國力。
2、請學生發表評論,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學生,應該如何維護祖國的尊嚴?
(二)感知課文
1、疏通文章字詞。(預習時解決)
2、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1文章中是誰要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人物:人物:教授、我、其他國家的留學生
致敬者:教授
2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為什么要致敬?
時間:那年的十二月
地點:巴黎十二大學的一堂對話課
事件:我和教授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3、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對話過程。
1 教師帶讀并分析第一回合:關于中國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人物描寫)
教授:1、作為記者,在中國如何工作?
2、作為中國的首長,如何工作?
動作描寫:“彎起一根食指頂了頂他的無邊眼鏡。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詩中的思想內容及詩人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的理解。
2、多種修辭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借助多媒體,演示生長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樹,讓學生展開想像,進而引入課文。
作者簡介 李瑛(1926—),現代詩人。河北豐潤人。少年時代家境貧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并開始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先后擔任解放軍文藝社社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全國作協理事,中國筆會中心理事,《詩刊》編委等職務。他的代表作有長詩《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線的詩》、《在燃燒的戰場》、《獻給火紅的年代》、《站起來的人民》、《難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詩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詩作有的已譯成了外文。
二、朗讀詩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及音韻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劃出本詩朗讀的節奏及押韻的字。
2、學生齊讀。
三、分析結構,理清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主要是“樹”的自我介紹:生長地、經歷、成長的過程,屬于誰。
第二部分,主要寫“我”和人民的血肉關系,為人民服務的強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詩的總結,進一步表現了“我”為人民獻身的崇高精神,把詩人感情的波瀾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詩歌內容,理解詩中的聯想和想像
㈠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思考:詩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樹”的形象?
明確:這部分包括三節詩,第一節,首行點題,六次重復主語“我”,突出“我”——“一棵樹”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樹”),原藉(黃河岸邊,長城腳下),并告訴讀者“我”并不是一棵剛出生的樹苗,而是有著豐富閱歷的“能講許多許多故事,能唱許多許多支歌”的大樹。
第二節則告訴讀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長起來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賦予,炎陽、風雪的鑄就,大氣和風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華。
第三節是這部份的總結拓展,從與日俱增廣闊的深層意義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體的“樹”,是“廣闊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個整體”,“屬于人民,屬于歷史”。
朗讀第二部分 思考:詩人怎樣展開想像和聯想,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
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節,第四節是這部分的總領,寫“我”的生活態度,表現了“我”對生活的熱愛。第五~十節是從各個方面具體寫“我”為人民服務的強烈愿望。第五、六節是寫如何去關心、愛護各種各樣的人;第七、八節從樹的特點出發,寫如何竭盡自己之所能去為人類造福;第九、十節則是借助幻想來表現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之美,但無論是要“流出”“開出”,還是“生長”在各處,都未脫離開樹的特點。第十一節是寫“我”的理想,第十二節是再次強調“我”和人民的血肉關系。
五、小結
詩人通過想像把“樹”塑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創造了一個獻身人類的新的藝術形象。
六、布置作業
1、探究、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詩節。
二、分析詩歌率三部分
學生朗讀第三部分。
思考:詩人把激情引向高峰,表現了怎樣的崇高精神。
明確:
第十三節用假設的方式對“我”的一生加以總結和回顧,更加深刻、更加真實地展示出了“我”的豐富而又微妙的內心世界。第十四節是結尾,表現了為人類奉獻的精神已經浸透到了“我”的每個細胞,崇高的精神必將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獻給人間的不是一般的光和熱,而是“純潔的”“熾熱的”。這樣就使得“我”——“一棵樹”,這樣一個崇高的藝術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讀者面前了。
三、反復吟讀,體會感情
“詩言志”,讓學生說說讀后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確:
本詩通過“我”——“一棵樹”的自述,抒發了詩人熱愛人民、為人民獻身的強烈感情。詩人抒發的是人民之情,表現的是人民之志,詩要用形象思維,詩人通過想像把“一棵樹”塑造成一個新風尚的人,創造了一個獻身人類的新的藝術形象。
四、探究活動
1、詩人說“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你能體會作者所說的“驕傲”的主要含義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驕傲”在這里是褒義詞,自豪的意思,它的主要含義是:①我生長在中國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靈;③我愿意為全世界的人民奉獻一切。
2、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和象征手法,請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辭方法外,還使用了象征手法。
如:“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給新婚的嫁娘,/作閃光的耳環;/我要挽住軟軟的云霞,/給辛勤的母親,/作擦汗的手帕。”“我愿……”“我要……”,詩中的樹有著人的意愿,這是擬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
“挽住軟軟的云霞”,立足于樹高大參天的特點,展開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現樹美好而浪漫的情懷;整個詩段以分號為界,前后對稱整齊,節奏嚴謹。
詩中運用借代之處也不少,如“黃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繭的手”,是借代了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廣大勞動者。“粗糙的手,黝黑的背,閃光的汗珠”,也是借代勞動群眾。“餓得發藍的眼睛,抽泣時顫動的肩膀,以及浮腫得變形的腿、腳和胳膊”是用身體的有代表意義的部位借代世界各地受苦受難的人民。
詩中所描寫的:“一棵樹”,是用來象征社會主義新人的崇高形象的,雖然處處是根據樹的特點來進行想像和描寫,但處處都用來表現社會主義新人的精神和情懷,表現他們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說全詩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3、試借鑒本詩的寫法,以“我驕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頭牛……)”為題寫一首詩。
教師指導學生要善于把握所寫事物的特點,明確自己所要抒發的熱情,然后借鑒課文的方法展開。
五、再次有表情地朗讀詩歌,加深理解
六、小結
詩歌通過塑造“一棵樹”這一藝術形象,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現了為人民服務,為人類獻身的強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七、布置作業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里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游”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注釋理解、掌握,注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后,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后,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么特點。然后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于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為什么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后,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游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后反復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獲,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里,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于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愛了。但同時隨著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后希望同學們帶著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4)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么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的?你認為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圣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 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 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其中又以 為主。
(3) 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
(5) 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 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
(7) 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 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 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 明確說明對象
(2) 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說明方法
(5) 明確說明順序
(6)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 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布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2.制作知識歸類和問題思考的投影。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閱讀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貴在積累,“滴水穿石”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讀,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以下幾步去做:
第一步,通讀全文,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師作總結、歸納,學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時間:自讀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作者借景抒感,給讀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題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三、朗讀課文,歸納段意
1.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
感情。
(投影。)
(1)讀準字的音,特別是一些難字。
廿鵠鬣蘑蹇倩髻鬟浹乍澈面 曝呷
(2)對一些較長的句子能恰當地斷句。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歸納加點詞的意義。
①局促一室之內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③吳廣以為然 . .
2學生先朗讀后回答,老師歸納: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種_.(1)當助詞,可譯為“的”,也可不譯,如①②;(2)當代詞,第三人稱,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種:(一)用在形容詞詞尾,表示“……的彈子”,如①;(2)用在詞頭或句首,表示轉折如②;(3)。“正確,對”的意思,如③。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并糾正自己的錯誤。) :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1.第1自然段。 j‘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潤濕。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潑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層層: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詞詞尾。新開,剛打開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臉。掠,梳掠。
柔梢披風: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為驢,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瀑,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毛羽鱗鬣,鳥的羽毛,魚鱗魚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惟此官也:此官,當時作者任順行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五、集體朗讀,思考討論
(投影。)
閱讀思考:
1.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
2.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4.第3自然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歸納要點:
1.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
2.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
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這就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
5.(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釀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六、自讀小結
1.本文是寫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說理上深入淺出,在記敘上簡明生動。明清兩代這種體裁最為盛行。這篇游記短文,在寫景狀物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白描的筆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
(2)擬人的寫法。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人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
(3)生動的比喻。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2.袁宏道反對復古,并努力實踐,他寫文章強調。‘性情”,強調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張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流利凈潔。這篇游記,就是他這種主張的實踐范例。他的缺點是題材狹窄,往往只是寫些風景名勝之類,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國游記的傳統寫法,在末尾寫出作記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覽的時間。本文選人課本時,末了幾句話刪掉了:刪文大意是作學務這種閑官,沒有什么心中牽掛的事,游滿井僅僅是開始而已。于此可見袁宏道為人的閑適之致。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作業設計》。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進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職。明代著名文學家。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俗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重視通俗小說和里巷民謠,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二、公安派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地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6)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文章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體會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體會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3.積累文學常識,包括文言實詞。
4.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3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4
三、 教學時數:一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過程:
1. 導語:
一生背誦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燈播放春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北國初春的美景。同學們,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2. 自由朗讀課文三次,整體感知課文:
① 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② 再次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寫出結構提綱。
③ 三讀課文,結合注釋,試譯全文。
3. 探究:
① 這篇游記小品寫了滿井這個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細細讀,慢慢品,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4. 誦讀課文,將你覺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來,且當堂背誦給同學聽。
5. 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和生活的描寫,抓住了景物特點,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運用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來寫景、妝物、抒情。
6.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動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理由,與大家同分享。
7.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會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讀課文,感受袁宏道筆下的北國初春的美景。能背誦的同學,不看書背誦。
9. 比較: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峽江寺飛泉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進行比較。
10. 我們生活在江南,對江南初春的美景極為熟悉。用自己的筆描寫之。(可以寫作,也可以畫畫)
11. 作業:
① 整理描寫春天的詩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詞和句式。
③ 背誦全文。
八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7)
《滿井游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游為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能把握這種游記的特點。根據要求,通過這些文章要學習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并學習文章的寫景方法。《滿井游記》作為一篇自讀的記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而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據以上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重點及難點。首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作者寫景的特點,學習賞景技巧;2、能力目標,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3、德育目標,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學會初步的觀賞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由于這是一篇自讀篇目,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通過聽朗讀,讓學生自己想象文章畫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比較閱讀法,通過與其他同類篇目的比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作者個性化的寫景特點,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掌握通過畫面想象,再現藝術形象,賞析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自學能力。本堂課使用朗讀帶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再現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必須說明,這節課是我上的滿井游記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我將文章的字詞意思及文章的脈絡大體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學生將其中的寫景第二段改寫為現代文。)
一、 回顧上節課、分析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普遍問題(學生在賞析寫景文章時都只是照字面分析),從而導入新課,介紹賞析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 具體過程,介紹“四步賞景法”
1、再現畫面,感受藝術形象
通過配樂朗誦(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藝術形象
2、動化畫面,感受情境氛圍
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由發言,說說對第二個步驟的了解,再由教師補充,加深他們的理解。讓學生描繪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圖,感受如何將靜態的畫面動化起來。
3、品味修辭,把握景物特征
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使他們能通過修辭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畫面更加生動、形象。
4、歸納景點,把握寫景層次
要求學生在三個步驟之后再次回顧全文,歸納景點,理清層次,對文章有個總體的把握。
5、對這四個步驟作個簡單的小結
三、 課堂練習
將理論運用于實際,讓學生再次重溫《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學的賞景方法賞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們的印象。
四、 課堂總結
聯系實際,要求學生培養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發現美的能力。
五、 布置作業
滿井游記(詳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作者寫景特點
3、學習賞景技巧
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3、培養自身審美能力
德育目標: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學會初步的觀賞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比較閱讀法、品味鑒賞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附簡案)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步驟】
1、 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五一”出游經歷導入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簡單介紹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學創作主張
3、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4、 學生利用工具書自行翻譯,教師巡視并指導
5、 教師講解其中重點字詞,例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6、 理清文章整體脈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7、 點出文章重點在于第二段之寫景部分,為第二課時作鋪墊
8、 結課并布置改寫第二段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