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都有哪些?教案既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也是開拓新知識領域的鑰匙。能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適應時代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把握文章結構,體會肖像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4、掌握夸張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把握文章結構,體會肖像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列夫·爾斯泰》(板書課題),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投影顯示)。
實現這個目標,主要靠大家自學,比誰學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順利達標,有沒有這個信心?
二、初讀課文,掃除生字詞【可以利用多媒體朗讀】
1、師:下面請同學們輪流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有讀錯的字詞,請及時舉手幫助更正。
2、生輪流朗讀課文,有錯即停;指名正音,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師及時表揚聲音響亮,讀得正確流利的同學。
3、學生齊讀板書的字詞兩遍。
可能讀錯的字詞:
藏污納垢(gòu) 禁錮(gù) 憎惡(wù) 鬈(quán)
髭(zī) 伯爵(jué) 廣袤(mào) 匕首(sh?u) 鞘(qiào)
4、播放朗讀MP3,學生認真體會節奏與感情;
5、學生再次自讀。
三、二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自讀課文,5分鐘后比誰
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自然的意思,比誰概括得好;
②、能給本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2、生自學,師巡視了解情況。
3、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指名學生概括。(對概括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4、多媒體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5、學生糾正;
6、教師指導概括段意的方法
四、三讀課文,體會肖像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師:肖像描寫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自學指導進行自學,自學競賽開始。
投影“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快速自讀課文,同時認真思考下列問題,4分鐘后比誰能正確解答:
課文前半部分描寫了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聯系全文看,讀者仍然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這是為什?前半部分的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生自學,師巡視,了解學情。
3、檢查自學效果
師:同學們,4分鐘到,不能回答自學指導題的請舉手。
(如少數同學舉手,老師則給以表揚:真不錯,這么多同學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想出答案,的確不簡單。下面,我請同學來回答,其他同學認真聽,及時更正補充)
(如有較多同學舉手,老師則延長自學時間:看來,這幾個問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下面再延長2分鐘,請同學們抓緊時間,積極動腦,認真思考)
4、出示答案,小組交流;
5、教師點撥此類題型要點。
五、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把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抄寫兩遍。3分鐘后默寫。比誰速度最快,字體,正確率。
1、生練習,師巡視,找出學生抄寫錯或不規范的字,并及時板書到黑板上。
2、生默寫。
3、收作業。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2、掌握夸張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列夫托爾斯泰》(板書課題),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投影顯示)。
實現這個目標,主要靠大家自學,比誰學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順利達標,有沒有這個信心?
二、完成自學指導一
1、師:下面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對照自學指導進行自學,自學競賽開始。(投影“自學指導一”)
自學指導一:
認真閱讀課文,理解下列語句的含義,說說作者為什么要著力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4分鐘后比誰能正確解答。
①、托爾斯泰的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③、當這一對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2、生自學,師巡視,了解學情。
3、檢查自學效果
師:同學們,4分鐘到,能夠回答自學指導題的請舉手。
如絕大多數同學舉手,老師則給以表揚:真不錯,這么多同學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想出答案,的確不簡單。下面,我請同學來回答,其他同學認真聽,及時更正補充。
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老師則延長自學時間:看來,這幾個問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下面再延長2分鐘,請同學們抓緊時間,積極動腦,認真思考。
4、教師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5、學生糾錯,反思;
6、教師點撥。
三、完成自學指導二
1、師: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認真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三題,4分鐘后比誰能正確解答。自學競賽開始。
2、生自學,師行間巡視。
3、指名學生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它同學補充。
4、師適時點撥。
點撥:這些夸張性的描寫,不僅使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我們在今后的寫作中要學習運用。
四、當堂練習
課后第四題
1、學生認真獨立完成
2、投影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3、更正,兵教兵
4、教師點撥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學習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活動為線索選材、組材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理解文章內容,欣賞作品樸素平實而飽含真情的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朱德母親的優秀品質,深入領悟作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抒發對母親真摯深沉的愛,培養學生的親情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選材精當、典型、合理的謀篇布局,語言樸實于平時中見深刻的特色。
三、教學時數:
一學時
四、教學過程
(一)事例導入調動情感
1.看幻燈片講故事: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愛上一個姑娘,想要娶她為妻,姑娘說:“如果你要娶我,就帶著你母親的心來見我?!蹦贻p人聽了連忙去向他母親要那顆心。母親什么也沒有說就挖出自己的心教給兒子,年輕人高興的捧著母親的心去見自己的情人??墒?,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這時,那顆還滴著鮮血的母親的心連忙問:“孩子你摔疼了嗎?”這,就是母親心。天下母親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點:心是相同的!我們何以為報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看作者是如何回報母親的深恩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看作者是如何回報母親的深恩的?
2.學生交流課一下,搜集有關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的材料。(幻燈片:作者像)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幻燈片顯示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
2.聽錄音配樂范讀。思考:作者著重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
3.快速瀏覽獲取信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默讀或跳讀,用筆標出關鍵詞語。
4.交流收獲。交流句式:“初讀課文,我讀出了一位的母親,她表現在”。小組內先交流,各小組再派代表歸納總結,運用概括中心句的方式。各代表概括一件事例表現了母親什么樣的品質?
例如:我讀出了一位善良的母親,她表現在家庭貧困還救濟窮人。
(三)因勢利導理篇章結構
作者對這位平凡而有偉大的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文章沒有用完整的故事情節、細致的描寫來表現人物,而是通過典型的事例來展示人物形象的。那么回憶母親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優秀品質就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1.質疑:課文是怎樣將眾多的材料有條不紊的組織為一個整體的?
2.學生思考、討論、勾畫表明時間的詞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朱德同志得到他母親去世的消息痛定之后,母親一生的重要事跡和優良的品德以及對作者的教育和影響就一幕一幕的映現在作者的腦海里。
課件顯示事件列表。
小結:課文圍繞母親“勤勞一生”這一線索選材、組材。以時間為縱向順序,以母親的優秀品質為橫向順序縱橫交叉、點面結合。雖然文章所記的內容時間跨度大頭緒繁多,但脈絡清晰有條不紊。
(四)賞讀課文感悟升華
1.提問:文章飽含了作者對母親那些豐富的感情?
學生議論:有“愛”“敬”“哀”“思念”“懷念”“歌頌”“贊揚”“感謝”
2.教師肯定同學們的看法。進一步提出:哪一種感情是全文的基調?
3.學生議論。教師總結:“愛”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調。作者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愛,而哀思母親,敬重母親,歌頌母親,感謝母親,唱出一支對母親的深情贊歌。
4.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節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與表現母親的優秀品質有何作用?
明確:①總領全文,點明回憶的內容。②抒發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
5.這位偉大母親逝世后,當時延安各界為她舉行公祭。
黨中央挽聯:八路公助,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
____同志挽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不愧勞動階級完人。
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朱德同志如何報答母親深恩的呢?請一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章最后兩自然段。然后討論、交流,作為文章的結尾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①痛悼母親的離去
②對母親的高度評價
③決心盡忠革命事業
作者把對母親的愛與對人民的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有機的結合起來寫的?這給我們那些啟示?
啟示:我們要認真學習、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勞動人民為己任的崇高思想,艱苦樸素的精神,寬廣無私的胸懷,堅定的革命意志,為實現祖國的“四化”大業而奮斗。
6.總結文章中心
7.小結:誰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的愛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陽光,母親的愛最崇高、最偉大、最無私、最寬廣。我們應該像母親愛我們一樣去愛她們。談一下自己如何回報母愛?
(五)拓展延伸培養親情
自選題:
1.收集關于母親的名言、詩文,做一個交流活動。
2.親自實踐:感受母愛,回報母愛。
A:給母親寫一封信,表達感激之情。
B:親手為母親做一個禮物。
C:為母親做一次家務,體會母親的辛勞。
D:為母親洗一次腳,你想對母親說什么?
3.在《白發親娘》的音樂中結束本堂課。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3
第1課時《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的內容和消息結構特點。(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感情。(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1日,中國發生了一件決定未來走向的大事。這節課,讓我們共同學習課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了解那個重要時刻。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整體感知,把握文體特點
提問1:反復朗讀課文,勾畫出這則消息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明確:時間: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蕪湖、安慶之間;人物: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事件:渡過長江。
提問2:參看課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樣說?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比較完整地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么說?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具體地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么說?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對應?
明確:迅速告知: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具體地告知: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__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____朱總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對應消息標題;完整地告知對應消息#教案# 導語。具體地告知對應消息主體。
提問3:標題、#教案# 導語、主體三者具有什么關系?
明確:標題、#教案# 導語、主體三者敘說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體程度上有不同。這種特點就是人們常說的消息文體的金字塔結構。這是消息的性質決定的:把最重要的內容最迅速地讓人們了解。
提問4:電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告訴人們消息的來源,增加可信度。
目標導學二:品讀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提問5:朗讀課文,說一說朗讀的基調是什么。
抽生朗讀,大家評議。
明確:朗讀的基調應該高亢豪邁、充滿勝利的喜悅和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贊美。
提問6:默讀勾畫,哪些詞語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傾向?
明確: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歌頌:“英勇的、萬船齊放、直取、突破、占領、進擊、英雄式的、堅決地、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堅決地”直接贊美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萬船齊放、直取、突破、占領、進擊”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解放軍英勇善戰,行動果敢,進軍迅速,戰果輝煌;“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已”說明時間短,戰果大,從而表現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對國民黨__的嘲諷:“國民黨__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币徽环?,對比鮮明,感情強烈。
提問7:試著用播音員播音的方式,把這則消息讀給全班同學聽。
學生激情朗讀課文。
第2課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學習目標
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把握新聞內容及結構特點。(重點)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精練、詳略得當、敘議結合的特點。(難點)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爭的強大力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會的奇聞趣事的呢?(學生回答廣播、網絡、電視、報刊以及他人的傳話等,教師引出新聞。)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讓我們來共同研讀另一篇來自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一起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新聞,整體感知
提問1:快速朗讀新聞,整體感知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況,指出了戰局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提問2:再讀新聞,理清新聞的六要素。
明確: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__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
提問3:找出這則新聞的標題、電頭、#教案# 導語和主體,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明確: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十二時電
#教案# 導語: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至“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從“二十日夜起”至課文最后。
第一層(從“二十日夜起”至“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
第二層(從“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至“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至課文最后):寫東路軍渡江的情況。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研讀思考
提問4:分組討論: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敘述?
明確: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寫。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路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兩路軍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詳寫東路激戰,文勢也涌起高 潮。
提問5: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代即可轉入下文。西路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不易,故作詳細報道。不僅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而且更詳盡地寫了戰果。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統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復雷同。
目標導學三:深入文本,品味語言
提問6: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確:“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表現不出戰斗經過)?!岸芍痢睖蚀_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泛)?!岸男r內即已”,時限明確,準確表現了神速的特點(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爸涟l電時止”,時間比“現在”更為確切。用“余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明確: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地說“消滅”和“打垮”;對“要塞”用“控制”,說明江陰要塞已為我軍所用;對“長江”用“封鎖”,說明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線”用“切斷”,說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生丙: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用詞恰到好處。
提問7:請學生就語言鮮明生動、富于感情 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程度,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不料”一詞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 色彩鮮明。
生乙:“百萬大軍”“一千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4
學習目標
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3.認識周亞夫恪盡職守的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學生朗讀王維的《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裉帲Ю锬涸破?。
這首五言律詩描寫了一位將軍打獵的情景。詩中對涉獵將軍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將軍的豪邁氣概,曲折的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這里面的細柳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主人公―――周亞夫駐軍的地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細讀他在細柳營的故事,體會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中的生字詞。
棘門(jí) 彀(gòu) 弓 弩(nǔ) 詔(zhào)
按轡(pèi) 揖(yī) 胄(zhòu) 曩(nǎng)
2.作者連接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歷史學家和文學家。
3.作品連接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范,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典范,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里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史記》在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朗讀指導
(1)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2)已而/之/細柳軍
(3)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4)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5)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
(二)理解詞語
1.重點實詞
彀弓 弩(張開)
天子先驅(先行引導的人員)
軍中聞將軍令(聽從)
居無何(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將軍亞夫持兵揖(行禮)
使人稱謝(告知)
2.通假字
(1)軍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車(同“軾”,車前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
3.古今異義
(1)天子先驅至(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今義:走在前面引導)
(2)軍中聞將軍令(古義:聽從;今義:用鼻子嗅)
(3)持節詔將軍(古義:符節,皇帝派遣使者或調動軍隊的憑證;今義:節日)
(4)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古義:營壘;今義:墻壁)
(5)請以軍禮見(古義:請允許我;今義:希望對方做某事)
(6)使人稱謝(古義:告知;今義:感謝)
4.詞類活用
(1)軍棘門(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2)介胄之士(名詞用作動詞,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名詞用作動詞,下詔)
(4)銳兵刃(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鋒利)
(三)翻譯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
2.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馳而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
3.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 弩,持滿。
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
4.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p>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
6.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
(四)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每段內容。
【交流點撥】第一段:簡要交待了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徐、周三軍的駐地。第二段:寫周亞夫在細柳營嚴格治軍。第三段:寫漢文帝深明大義,贊嘆周亞夫治軍嚴格。
2.用自己的話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交流點撥】匈奴入侵,皇帝慰問軍營,在周亞夫所在的細柳軍營看到了與其他軍營不一樣的地方,雖然皇帝進細柳軍營不太順利,但對亞夫將軍卻有著極大的夸獎。
四、拓展延伸
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爆發。周亞夫被任命為太尉,領軍東進與叛軍作戰。出發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劉武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糧道的戰略,得到景帝的認可。后實際作戰中,梁軍受到吳楚軍壓迫,不停向周亞夫求救,但周亞夫按兵不動,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食供給。缺糧的叛軍反撲未果,終于崩潰。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平息。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借助文下 注釋,疏通了文意,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了解,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周亞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說說皇帝是如何評價周亞夫的?(用原句答)
【交流點撥】“此真將軍矣!”
2.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亞夫不愧為“真將軍”?
【交流點撥】從“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 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等內容可以看出細柳軍軍紀嚴明,周亞夫是一個治軍嚴謹,忠于職守的“真將軍”。
(二)深層探究
1.本文重點寫細柳軍,為什么還寫霸上、棘門軍?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寫霸上、棘門軍是為了對比襯托細柳軍軍容肅整、軍紀嚴明和周亞夫的治軍有方、恪盡職守的“真將軍”風范。
2.軍中都尉執行周亞夫的“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的命令說明了什么?
【交流點撥】說明了軍隊,特別是戰爭時期的軍隊,號令應該統一,紀律應該嚴明,不是軍隊統帥的命令,都不能聽從,這樣才能打勝仗。
(三)人物形象
1.從軍士吏的表現,以及“亞夫乃傳言開壁門”“請以軍禮見”可以看出周亞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人。
2.從“上自勞軍”和“稱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以天下為重、體恤下情、寬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四)寫法探究
作者為了突出周亞夫的形象,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交流點撥】本篇課文重在刻畫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寫周亞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筆墨用在霸上、棘門軍與細柳軍的對比上,用在描寫細柳軍的嚴明軍紀上。這些側面描寫有力地烘托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如:細柳軍將士言必稱“將軍令曰”“將軍約”,人物雖未出場,卻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將軍”的威嚴和風范。兩處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雖著墨不多,卻如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三、拓展延伸
談談周亞夫精神的現實意義。
【交流】當今時代,每一位領導干部、國家公務員,甚至工程設計師、一線工人等等他們的工作崗位就是一道“防線”,只要發揚周亞夫的這種敬業精神,恪盡職守,敬業樂業,我們的事業終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新時期也不乏周亞夫式的人物。無論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孔繁森、鄭培民、谷文昌,還是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李素麗、張秉貴、徐虎,以及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周亞夫”,他們憂國憂民,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5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年且九十
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繞遠
(4)聚室而謀曰
室:家
(5)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們
(6)雜然相許
雜然:紛紛
許:贊同
(7)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8)以君之力
以:憑
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您”
(9)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連……都……
損:削減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樣
(11)且焉置土石
且:連詞,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里
(12)投諸渤海之尾
諸:之于
(1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墾壤
叩:敲,鑿
(15)始齔
齔:換牙
(16)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易:交換
節:季節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心:思想
固:頑固
徹:通
(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
匱:窮盡
(19)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負:背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
“隴”通“壟”,高地
四、課文內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現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聰明;“北山愚公長息曰”中的“長息”表現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長息”屬于人物的神態描寫。
(2)“雜然相許”與“其妻獻疑”意思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雜然相許”表明愚公提議移山受到眾人的擁護;“其妻獻疑”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并不是反對愚公移山。
(3)從愚公之妻和智叟說話的語氣來分析,兩人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這兩個人說的話對情節的發展分別起怎樣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話是關心的語氣,她并不反對移山,只是提出要解決“焉置土石”的問題。
②智叟的話帶有輕視的(或譏諷的、挖苦的、責備的懷疑的)語氣,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獻疑”引出了討論運土的問題。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駁。
(4)鮮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長遠,不畏困難,堅持不懈),是一個有遠大的抱負,對克服困難有堅定的信念,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正確認識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愚者形象。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目光短淺,無所作為而又好為人師,令人可厭可憎。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6
《富貴不能__》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二、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針對景春所謂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導儒家的仁義禮智。
三、字詞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古義:真正,確實
今義:誠實
(2)父命之
古義:教導,訓誨
今義: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義:成年男子;
今義:女子的配偶
【一詞多義】
(1)戒
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2)之
往之女家(動詞,到)
妾婦之道(助詞,的)
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詞類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動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形容詞使動用法;苦:使……痛苦;勞:使……勞累;餓:使……饑餓;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
四、重點內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處世態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_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準?
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貧賤不能使其改變自己的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無論境遇如何,都不能改變個人的操守,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態度與原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更應時刻注意。
2.對于孟子提出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一主張你有怎樣的認識?
得志時與百姓同行,不得志時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即得志時要心懷百姓為民做主,做一個好官。不得志則要加強自我修養,決不能在道德修養上放低要求,力爭做個好人。
3.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為無原則的順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如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則表示為“富,貧,威”是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倡導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知識點
一、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六個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二、重點字詞
【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
【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__
古義;使……惑亂、迷惑;
今義:__ 亂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士
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5)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古義:征驗,表現;
今義:走遠路(多指軍隊);討伐
(6)征于色,發于聲,面后喻
古義:了解,明白;
今義:比方
【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經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
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
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
人恒過(過:犯錯誤)
【一詞多義】
(1)發
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被起用)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發,顯露)
(2)于
舜發于畎畝之中(于:介詞,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詞,給)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介詞,在)
(3)拂
行拂亂其所為(f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bì,同“弼”,輔佐)
(4)士
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
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翻譯: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并在聲音上顯露出來,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常常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翻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語文八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7
1.文學常識
毛寧,我國書畫評論家。
2.重點字詞
汴(biàn)梁 田疇(chóu) 跋(bá)涉 漕運(cáo) 舳艫(zhú lú)
握篙(ɡāo) 摩肩接踵(zhǒnɡ) 絡繹不絕(luò yì) 長而不冗(rǒnɡ)
遒勁(qiú jìnɡ)
舳艫相接:船只首尾銜接。舳,船尾。艫,船頭。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腳碰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絡繹不絕:形容行人很多,往來不斷。遒勁:雄健有力。
形態各異:指很多事物形狀、姿態、形式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3.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結構和內容的闡述,介紹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現了一派繁榮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圖》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