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都有哪些?教案,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培養自己實踐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外貌、語言等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張、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3.比較孔乙己與范進的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夸張、對比手法的運用及了解孔乙己、范進的不同遭遇,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多媒體和小黑板。
設計思路
從整體上把握結構,比較范進中舉前后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諷刺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對小說情節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孔乙已是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孔乙己的傲氣、偷竊、懶惰,讓我們同情、可嘆,而范進中舉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2.學生讀注釋①。
(出示課件l。)
師補充:《儒林外史》成書于作者50歲以前,這部長篇諷刺小說共55回,刻畫了100多個人物,但并無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連綴很多故事而成的長篇小說。可是全書卻有一個中心思想,這就是通過對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的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強烈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它確實是一幅刻畫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群丑圖。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聽錄音,熟讀課文完成以下題目。
1.自讀課文畫出字詞。
2.范進中舉前后的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試分析人物的語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學習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小組或同位、前后位之間交流。
2.分角色朗讀課文,進入各自的角色,體會胡屠戶、范進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本課中的“積累運用”部分。)
(讓一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訂正。)
2.范進中舉前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范進中舉前,家境貧寒,社會地位卑微,文中如何體現的?中舉后其經濟與社會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本文通過什么表現手法,諷刺了當時怎樣的人情世態及科舉制度的罪惡?
明確:(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來寫范進的經濟狀況,通過旁人對范進的態度來寫其社會地位。中舉后的范進經濟與社會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過對比、夸張等手法諷刺了當時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科舉制把讀書人毒害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把一般人的靈魂扭曲得不成樣子的罪惡。)
(以比較作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明確:(胡屠戶說的話占了很大的篇幅,通過他自己的語言把這位典型的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表現其迂腐無能、狡詐虛偽的性格。)
五、研讀賞析
(出示課件4。)
學生閱讀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題目。
提問:
1.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什么?范進喜瘋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
討論后明確:(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范進的瘋態。)
瘋態分四層描寫:(昏厥——瘋跑——跌倒——瘋跑上集)
2.本段描寫哪些屬于正面描寫?哪些屬于側面描寫?這些側面描寫的內容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寫范進的文字屬于正面描寫。寫其他人的文字屬于側面描寫,對范進的瘋態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
(2)報錄人和眾鄰居都嚇了一跳:(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
(3)眾人拉不住:(烘托范進瘋勁之大。)
(強調,細節描寫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細節描寫是對人物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致特征所做的具體細致的描繪,這種描寫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以強化藝術形象,加深讀者的印象。)
六、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收獲。(不必按教師的思路面面俱到,學生只要能回答出一兩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2】
一、導入:“生活處處皆語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語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我們的寫作素材很多就是從生活當中來的,因此我們要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二、請同學們閱讀《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自讀《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一文,勾畫要點。
n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n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n寫作材料的來源于整個的生活,寫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寫作材料卻不能夠單單從伏在桌子上取得。n從生活中獲得的寫作素材,必須根據中心表達的需要精心提取。n學會從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材料,把那些真實新穎、生動典型、有積極意義的材料寫入文章。
三、完成練習題,明確本次寫作訓練的基本要求。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中指出,學生要學會“關心家庭、朋友、同行、社會、國家、其他物種乃至地球”。
思路點撥:
n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健康和發展……n關心他人:關心父母、家人、親戚;關心周圍的同學、朋友、老師;關心鄰居、相識的人、路遇者……n關心集體:關心班集體;關心我們的學校;關心我們的柳州市;關心我們_;關心我們的國家……n關心社會:人和事……n關心其他:環境、動植物、地球……
2、知識遷移,訓練鞏固
(1)以“快樂”為話題,可選擇哪些寫作素材
思路點撥::思考、交流
(2)以“愛心”為話題,可選擇哪些寫作素材。……。
思路點撥::思考、交流
四、布置題目《和你在一起》
1、學生:思考、確定寫作內容、構思、列提綱、寫作。2、巡視,指導3、評議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
4、請作者誦讀佳作,明確優點。收集問題作文的缺點,并加以總結。5、讀范文,學生評價優點和不足之處。
聽,思考和你在一起
網絡啊,你是高科技、現代化的象征,按說,和你在一起,我會收獲知識和快樂,可是,你卻讓我失去了太多太多——
鏡頭一
“爸爸,學校收資料費,要27塊錢。”我對爸爸說。爸爸聽了后,頗感不滿的問我:“上周不是才交了18元資料費嗎?”
我心里害怕起來,生怕爸爸知道我在欺騙他,生怕爸爸知道我是騙錢上網,支支吾吾地不知怎么回答爸爸的問題,但爸爸還是從他的兜里掏出
了27元錢遞給我,說:“到校就交給老師,可不要丟了啊!”……網絡啊,請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錢還要寶貴的誠實。
鏡頭二
英語課上了還不到十分鐘,我就沒有了一點精神。我清楚,這是我與A在網絡玩了一整夜游戲的結果。心里面雖然強迫自己
要拿出點精神,但卻管不住自己,慢慢地我就將頭靠在課桌上睡著了。當然,英語老師沒有忘記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批評我一番,外帶罰
站兩節課的時間……網絡啊,請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錢還寶貴的人格尊嚴。
鏡頭三
我的朋友B被外校的C打了一頓,B將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我們都非常氣憤,商量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D說:“不如我們學學網絡游戲中的辦法,一伙人聯合起來收拾收拾C。”這個建議獲得了我們一致的同意。于是,放學后,我們組織了六個人在路上截住了C,對他進行窮追猛打,直至將C打得頭破血流、肋骨折斷……網絡啊,請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錢還寶貴的善良品格。
網絡啊,雖說你是高科技、現代化的象征,但你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寶貴的東西!我懇請你想一個良方,讓我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只收獲知識和快樂,不要再失去所剩無幾的財富!
五、回去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3】
單元教學要點
學習本單元課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感悟人生;要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注意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學習作者是怎樣寫好一個人的。
1、藤野先生
魯迅
一、教學要點
1、體會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強我中華的愛國情操。
2、通過對文章內容和結構的分析,了解文章圍繞中心意思選擇和組織材料,并以時間為序,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結構全文的方法。
3、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一個人的思想性格的寫法。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
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詩歌、散文、雜文等,都收在《魯迅全集》里。我們學過他的課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都選自《朝花夕拾》。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字詞
讀準子音: fēihuì yù g?ng yàn jiépōujīhuì piēy?o
緋薈芋梗咽詰剖畸誨瞥杳
解詞:(16個)
爛熳:通常寫作“爛漫”,這里是顏色鮮明而美麗。
油光可鑒:這里是頭發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鑒:照。 .
標致: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來諷刺。
斗亂:斗,通“抖”。飛騰雜亂。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模胡:即“模糊”,這里是馬虎、不講究。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里指考試不及格。
不遜:無禮。遜謙遜。 .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匿:隱藏。 .
詰責:質問并責備。
托辭:借口。
凄然:形容悲傷難過的樣子。
適值:正好遇到。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說。
正人君子: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惡痛疾:形容對某人某事厭惡到了極點。 .
2、篇章結構:給課文分段,并寫段意。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作者在東京的所見、所想,為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1)作者在東京都見到了什么?有何所想?
(2)本部分最能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話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作者思想感情?
(3)本部分都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4)第1句話與哪句呼應?
第二部分(4—35段):作者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相別的過程,高度贊揚藤野先生。
相識:外貌描寫——學識淵博。
語言描寫——和藹、平易近人。
留級學生介紹——生活簡樸。
相處:四件事
(1)添改講義:自始至終,認真負責。
(2)糾正血管圖:治學嚴謹,循循善誘。
(3)關心我的解剖實習:關心我,沒有民族偏見。
(4)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實事求是。
其他
(5)匿名信事件:日本“愛國青年”有民族偏見。與藤野對比。
(6)看電影:棄醫從文,離開藤野先生。
相別:(略)
第三部分(36—38段):作者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激勵我去奮斗。
(1)作者是怎樣懷念藤野先生的?
時時記起他。
珍藏他修改過的講義。
掛上他的照相。
多寫戰斗的文章。
(2)“良心”指什么?
指愛國的思想和戰斗的精神。
3、回答問題
(1)根據課文內容,說說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識淵博;和藹、平易近人;生活簡樸;認真負責、治學嚴謹、要求嚴格、善于誘導、關心我、沒有民族偏見的人。
(2)“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從何處可以看出?
愛國。從離開東京;只記得“日暮里”和“水戶”;棄醫從文等可以看出。
(3)全文的中心
贊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以及要同反動派戰斗到底的決心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問題探究
(1)這篇文章題為“藤野先生”,但為什么要寫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和日本的“愛國青年”及看電影的事?
見的藤野先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無民族偏見對比;離開藤野先生”、棄醫從文原因。 這體現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臺的路上,一定經過很多地方,但為什么只記得“日暮里”和“水戶”? 記得“日暮里”,是因為作者一想到這三個字,就聯想到自己的祖國,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作者是怎樣懷念藤野先生的?請概括出來。
時時記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講義裝訂成三厚本,收藏著;把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北京寓居的東墻上;再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4)散文常常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明線: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
暗線: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暗線。
四、布置作業
1、字詞各兩遍,并牢記。
2、研討與練習二。
附:如何寫人?
不能只寫一件事。
從不同角度(方面)選取典型材料。
在寫人時,多用語言、動作等描寫。
2、我的母親
胡適
一、教學要點
1、體會作者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孝敬長輩的品質。
2、了解課文內容,學習怎樣寫好一個人。
3、掌握字詞、理解重要語句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
胡適,原名胡洪騂(xīng),字適之。學者,倡導文學革命的知名人士。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歲)時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回顧。
(二)感知課文內容
1、字詞
(1)讀準字音:縐(zhōu)穈(méi)庶(shù)翳(yì)恕(shù)
(2)解詞:(4個)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責罰:處罰。
下流: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廣漠:廣大空曠。
2、感知課文內容
(1)全文結構
第一部分(1—4):寫我童年的身體情況和性格特點。
第二部分(5—12):寫母親對我的言傳身教,表現母親的性格和品質。
第二部分(13):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敬愛和感激。
(2)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是怎樣的品性?
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事:
①母親對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學。既慈祥又嚴格地管束我。(言傳) ②母親處理難事和矛盾(8——11)——
債主討債: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溫和的性格。(身教)
③“剛氣”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衛自己的名節。(影響)
(3)作者寫了母親對我的訓導,卻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的相處情況,你怎樣理解? 母親對我的訓導是“言教”,她與家人的相處情況是“身教”。它們共同表現了母親是我的“恩師”。
3、理解語句的分寸感
見課后練習二。
4、學習寫人
寫事 寫人
(1)寫清六要素。 (1)不能只寫一件事。
(2)重點寫詳經過。(2)從不同角度選取典型材料,表現
人物的性格或品質, 多用語言、動作等描
(3)在寫經過時,要用語言、動作、心理等寫。
描寫,突出事的意義。 (3)注意詳略得當。
四、布置作業
1、字詞各2遍。
2、學習縮寫(600——800字)。
3、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一、教學要點
1、讀課文,積累詞語。
2、感知課文內容,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理解標題的雙重含義。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積累詞語:
(1)讀音:摻和(chān)馬鬃(zōng)磨蹭(cèng)脊背(j?) ....
(2)解詞:(3個)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忘本:境遇變好后忘掉自己原來的情況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二)感知課文內容
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本文的話題,表明其分量。
第二部分(2—13段):寫我的第一本書,及其相關的事情。
半本書——同學情真。
父親裝訂書——父子情深。
到崔家莊念書——大開眼界。
我的第一本書的來歷:考第二——父親考我——半本書——要回另一半——父裝訂成兩本完整的書。
補敘讀第一本書時的快樂。
幾個讀書人的命運——惦記朋友。
第三部分(14段)照應開頭,表達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
(1)“第一本書”的含義——不僅僅指那半本國語課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涵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么?
指當時苦難的生活、惡劣的學習環境、人們不幸的命運。
(3)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同時也是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映照了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中心思想:這篇散文,深情地回憶了“我”童年時代讀過的第一本書的過程,歌頌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摯的同學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對自己人生的重大影響。
3、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因為童年的生活是苦難,學習環境是惡劣的,人們都在生活的底線上掙扎,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所以說“童年沒有幽默”。但童年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也抹不掉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氣。能和小伙伴一起,和小動物一起又都是快樂的。況且一玩起來就什么困苦都忘了。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
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
“枉”是白白地、無價值、無意義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識記原文及翻譯
了解一些故事鏈接
二、教學重點:
《論讀書》識記原文及翻譯
三、教學過程:
一.讀書三“有”
有志:立遠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識:須知學問無盡,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學不斷則無不成之事.
二.讀書要“約”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則以一井為隘,而必廣掘數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讀書猶如游觀,萬壑爭流,必有主脈,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會貫通。
曾國藩:每日讀背誦之書十頁,看涉獵之書六十頁。
三、讀書要“專”
讀書不“二”,“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書一部未完,決不換他部,此為不易之道。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一人之書,則目見、耳聞、天地之間無別書也。
四、讀書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適,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五、讀書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猶為重要,讀書時圈點評注,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可幫助記憶;讀文以聲調為本。劉大《論文偶記》曰:學者求神氣而得之于音節,求音節而得之于字句。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
六、讀書須“看、溫、習、思”
以上四點必須并行。看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習字宜有恒,不善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溫偏重于知識方面,而習、思則偏重于技術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專。精讀之書不妨“約”,瀏覽之書無懼多。
四、賞析:
五、故事連接:
六、拓展活動: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點撥為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2)揣摩語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環境。
(3)加強聽說訓練。
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2)注重學生活動,安排討論,強化聽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誦讀課文,感知內容。
1.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或讀不準音的字,畫下來并查字典注音。爭取讀一兩遍能把課文順暢地讀下來。
2.邊讀課文,腦海中邊再現文中描述的內容,力求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地體會父子相愛相憐的深情。
3.對兒子來說,父親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過了,而浦口車站送行,父親的背影竟使兒子感動得流淚,這是為什么?
說明:要組織學生認真討論這個問題。
初讀課文,宜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包括課文的情感基調,不宜匆忙“分析”。
“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時,在家境慘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親的愛子之情尤為崇高,尤其感人。
討論中,鼓勵盡可能多的同學發言,發言中不大準確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糾正,留待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二、揣摩語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環境。
兩人一組,討論下列問題,參加全班交流。
1.說說下列詞語的表達作用。
(1)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作者為什么用“禍不單行”來形容這兩件事?
(不僅僅是不幸,失業是社會造成的,對個人和家庭來說,失業是災難,是飛來橫禍。失業,又遇喪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災禍了)
(2)到徐州,為什么會見到“滿院狼藉”的景象。
(這是對失業后凄涼情景的描繪,父親只能離開徐州,另謀生路)
(3)“慘淡”一詞。除了表現經濟狀況的困窘,還描繪了什么?
(心境也是慘淡、凄苦的)
2.在“禍不單行”的日子里,父親承受著哪些痛苦?
(失去親人的悲痛,失業后經濟困窘的壓力,生計無著,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為了寬慰兒子)
說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幾個問題,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寫的特定環境,為深入了解父親愛子之心打下基礎。
三、分組討論下列問題,然后每組推舉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
先分組討論下列問題,然后每組推舉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
1.送行,是課文中記敘最詳盡的部分。選幾個恰當的詞語,按順序概括這部分記敘的內容。
(決定親送、過江、進站、買票、講價、登車、揀座、買橘、話別)
2.說說下面加線詞語對表現父親的愛子之心的作用。
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說明:有條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燈顯示,增強比較效果)
(1)“說定”改為“說過”“說好”,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經決定;改為“過”,說說而已;改為“好”,語氣不如原來肯定,且有經過商量而決定的意思)
(2)“熟識”“再三”“甚是仔細”這幾個詞語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認真選擇一個可靠的茶房,還不放心,還要“再三”“仔細”地囑咐,可見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3)“再三”和“仔細”表達的意思是否重復?
(再三,寫次數之多;仔細,寫周到細致)
3.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不要緊”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緊”,指“事忙”,本沒有時間親送,但為了兒子,即使誤了“謀事”也顧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顧不好兒子。)
4.上車后,父親給兒子“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這個“定”字包含著深情,說說你的理解。
(座位是經過認真挑選才“定”下來的,靠近車門,讓兒子上下車方便)
四、寫字、組詞、造句練習。
印發下面練習題,讓學生課上或課下完成。
1.給加線字注音,然后每個字寫五遍。
交卸( )躊躇( )迂腐( )蹣跚( )頹唐( )
瑣屑( )晶瑩( )狼藉( )簌簌( )柵欄( )
2.用下列字組詞。
貼:______拭:______賦:______逛:______著:______惱:______
帖:______試:______斌:______誑:______箸:______腦:______
第二課時
一、分析“背影”描寫,理解父子深情。
1.讀一遍課文第六段(“我說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淚又來了。”)畫出描寫父親穿戴和動作的詞語。然后合上課本,完成下面填空練習。
我看見他戴著______,穿著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鐵道邊,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________著上面,兩腳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說明:有條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燈顯示。這類訓練的意義在于培養語感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不僅僅是詞語識記訓練。
2.這里,作者為什么要仔細描寫父親的穿戴?
提示:可以從兩方面思考:寫穿戴與表現父親境況的關系,寫穿戴與寫父親一系列動作的關系。
3.“蹣跚”形容了怎樣的狀態?平地走路尚且“蹣跚”的的父親,“探”“攀”“縮”“傾”該多么艱難!具體說說父親這些動作的艱難情況。
說明:要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這些動作,體會父親的愛子之心。
4.“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這時,兒子心中翻涌著哪些思緒?說說你的理解,越具體越好。
說明:要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終于理解了父親愛心的過程。淚水中交織著感激、憐愛、愧疚等思緒。
5.下面兩句看似平淡的描寫卻蘊含著父親的深情,說說你的理解。
(1)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為兒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滿足。)
(2)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現力,故作輕松,為寬慰兒子。)
說明:買到橘子,似乎盡了做父親的責任,心感寬慰。
6.下面兩種說法的表達效果有很大區別,說說區別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2)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來了。
說明:從遣詞造句入手,揣摩兒子依戀父親的感情。“等”“再”表現一直注視著父親的背影,依戀之情多么深切。父親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淚,所以“又”不可少。
二、理清層次,把握中心。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下面練習。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說明:要讓學生動筆,用完整、簡潔的話概括。這類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應包括主要內容和表達目的兩個方面。
示例:本文通過對父親背景的描寫,表現了父親疼愛兒子的一片深情。
2.課文四處寫到“背影”,從兩個角度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1)說說這樣寫對文章結構的作用。
(2)說說這樣寫對表現中心意思的作用。
(開篇用“背影”點題,結尾用淚光中再現“背影”與開頭照應。四次“背影”描寫,組成一條濃重的抒情線索,感情逐層推進。開頭總寫對父親的思念,中間部分,由不理解父親到深深被父親的愛心感動,情感推進到高 潮時細致描寫“背影”。結尾的“背影”描寫,是對父親“背影”的深化,也是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課文第二、三段與描寫父親“背影”,與表現全文中心有什么關系?
說明:第一課時已初步涉及了這個問題,這里,應進一步理解:這兩段,再現了暗淡、悲涼的氛圍,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寫照,也是陰冷的社會環境的寫照。這是“背影”的社會環境,父親忍受著巨大傷痛,無微不至體貼、關心兒子,更顯示這種愛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課文后練習七,概括段意、層意。
說明:讓學生動筆,要求表述準確、簡潔。
三、說話訓練
用口頭片斷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訓練(可任選一題)。
1.你有過對親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動的經歷嗎?舉一個事例談談。
2.每個人都最熟悉親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話,說說你的一位親人的特征。要懷著真摯深厚的感情說。
3.孝敬父母,疼愛子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天該不該發揚這種美德?為什么?
提示:不說空話、大話,要說得實實在在,要把“為什么”說清楚。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交卸、奔喪、頹唐”等詞語
(2)、學習課文抓住典型細節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來表現主題的方法
(3)、能結合課文,聯系生活,從點點滴滴中感受親情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范讀、誦讀、討論、體驗,品味文中最動情的描寫,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顧父親的愛,向父親寫封感謝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父親的背影,感受父愛子的一片深情,激發學生熱愛父親、孝敬父親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背影”的描寫,體會父愛子的深情
2、難點:品味文中最動情的細節描寫
教學設計:
一、知人論世,尋找共鳴
1、作者簡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紹: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親來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與父親在南京浦口分別時的情景,寫下了記實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問題一: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體味本文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文字里行間滲透著淡淡哀愁的父子間相愛相憐的感情,老爸疼愛兒子,兒子感念老爸。
2、問題二:從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背景來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你能描述當年“我”寫《背影》時的真實心緒嗎?
明確:本文寫于1925年10月,當時“我”正在清華大學任教。社會的世態炎涼,使“我”多年來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敗落慘淡,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臉地向“我”襲來,“我”為走投無路而絕望。
家庭光景如此慘淡,為了“謀事”糊口和讀書尋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別,踏上了顛沛流離的路途,不知何時再能見面的痛苦困擾著“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賞析
語文姓“語”,所以應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來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別之時,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接著扣緊父親說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嘆”來組織課堂教學。
重點要研讀第四環節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賞析”部分的“五句話兒”與“一聲長嘆”,要讀出與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準確解讀文章主旨。朗讀是一項很好的訓練,既有訓練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讀得蕩氣回腸,或慷慨激昂,或溫情脈脈,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讀書明理。閱讀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會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從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會做人。
1、問題一:(第一環節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背影?幾次背影的出現各有什么作用?聯系全文細細品味。
(學生討論時,教師可參考課后練習一中的問題設計進行引導。明確后,用多媒體展示進行縱向比較)
2、問題二:(第二環節解讀眼淚)見到父親的背影時,作者流了幾次淚?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這里動詞“躊躇”使用了兩次。“頗躊躇了一會”,時間較長;“躊躇了一會”,時間較短。表現父親是經過深思熟慮,最后作出的決定。說明父親關愛兒子勝過關愛自己。這里也兩次使用了副詞“終于”,更表示作出“送”的決定的艱難思考過程。上車后幫兒子忙前忙后,將諸事安排停當,兒子卻讓“我”走,但“我”還不想走,還想跟兒子多待一會兒,去買桔子給他路上解渴!
3、問題三:研讀文中三處跌宕的情感潛流。頹唐與惦記是第三處跌宕。你能推測父親的心路歷程嗎?
明確:“我”少年外出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涼、頹唐!家庭瑣屑讓“我”發怒。唉,“我”的身體又不好,在北平的孫兒現在多高了?不知兒子現在過得好不好?咋不來封信呢?
4、問題四:文中第五節一連用了兩個“聰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明確:當父親忙著和腳夫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實哪里是父親說話難聽呢,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啊。作者自嘲并稱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為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還是自嘲稱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第二個“聰明”使用了程度副詞“太”,還加了“!”,均是褒詞貶用,都是“幼稚無知,自以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親的深深的自責!感情是層層推進的!
5、問題五:文末一聲長嘆:“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聲嘆息“唉”,你能說出兩者的區別,讀準它們所蘊含的情感嗎?
明確:前一個“唉”用的是逗號,表示短嘆;后一個“唉”用的是感嘆號,這聲長嘆是前面那聲短嘆的感情遞增,表達了對健康欠佳的父親無限的思念,也表達了對辛苦輾轉的自己無力盡孝的愧疚!
6、問題六:讀了《背影》,我們不由得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親都象朱自清的父親那樣,十分愛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讓他們受到一丁點的傷害。他們忙里忙外,思前慮后,圖的是什么呢?
明確:他們什么也不圖,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孝敬父母,作一個關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閱讀,學生習作
1、選擇《背影》中你最喜歡的語段,說說喜歡的理由,并要求背誦。
2、學習了《背影》的描寫人物的方法與語言樸實感人的特點,來寫半命題習作《______的父親》。
3、在選編的《父愛如山》的閱讀材料里,自由選擇一篇,寫一則隨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八年級語文學生教案【篇7】
(一)課文重點和難點
1、敘事散文的選材;
2、敘事散文的結構;
3、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實的知識點
1、文章的線索;
2、文章的整體結構;
3、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4、樸實、含蓄、生動、細膩的語言風格。
(三)教法設計
1、要求學生將課文朗讀一遍,默讀一遍。教師提問: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要求從兩個方面回答。(提示: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摯愛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懷念之情。)
2、本文描寫的是“父親”,卻以“背影”為題,說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著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處寫到“背影”,作者以“背影”為主線,組織了全篇結構。
3、作者圍繞“背影”這條線索,緊扣主題,對材料進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師提問:
(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為何要宕開一筆,寫父親失業,家境慘談?(提示:渲染感傷色彩。為文章定下“苦澀凄冷”的基調,表明父親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還無微不至地關懷“我”,突出了主題。)
(2)在第二次寫“背影”之前,為什么要不厭其煩地描述父親如何終于決定送“我”,如何在送的過程中細致周到,勞形勞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現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為全文的高 潮作鋪墊。)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親晚景的凄涼,更襯出他愛子之情的深厚可貴,使文章具有一種悠長、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或看書思考,或二人討論,師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師提問:全文有幾處用了對比或反襯的、寫作方法?分別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處:家中不幸之后,父親本來心里難過,卻說“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憐;第二處:“我”的“聰明過分”和父親的“迂”相比襯,表現父親的愛子情深;第三處:最后一段父親“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與“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兩種態度心情相對照,更加襯托出父親在艱難處境下愛子之情的濃厚與久遠。)
(四)、擴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動詞的妙用,讓學生學習如何用平實、真切、得體、準確的語言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題思想。設計一個作文片斷練習。
2、引導學生體會朱自清于質樸中見深刻,于含蓄中見神奇的、寫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