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課程教案
人們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錯誤的。這些早期的理論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它們不像今天的理論通常需要被有系統的實驗證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二物理課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1)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 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1) 理解機構效率
(2) 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三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三樓。請同學們根據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 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六)作業
1、根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2、動手動腦學物理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桿秤
分組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等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 杠桿的原理
出示桿秤,對桿秤進行分析,畫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使用桿秤稱水果,要求稱不等量的水果,請一位學生上來演示。
置疑:
你為什么要這樣稱 ?
對,我們要使杠桿達到平衡。
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 ?
與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有關。
畫力臂的步驟為:第一:在杠桿示意圖上,確定支點,將力的作用線用虛線延長;第二: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畫出垂足,則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虛線畫力臂,支點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來。
二、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確定的關系。
每2人一組實驗,要求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步驟如下:
(1) 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靜止 ) ;若不是,可調節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開始實驗,完成探究任務。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
完成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學生將結果投影到屏幕上。
將五組中的實驗數據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討論可得到什么結論 ( 杠桿平衡的條件 ) 。
教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系都可。
可能有學生得到其他關系式,但不適合所有數據,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
【課堂練習】
1.畫出下圖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較杠桿平衡時 F'
與 F"的大小.
2.下圖所示杠桿,OA 長20cm,AB 長60cm,現在 A 處掛一重200N的物體,若使 B 處的彈簧秤示數最小,彈簧秤的方向怎樣?彈簧秤的示數是多少?
三、杠桿的分類
由杠桿的平衡關系,可以得到當力不等時,對應的力臂也不等。可將杠桿分為三類:
杠桿類型 省力杠桿 費力杠桿 等臂杠桿
力臂的大小關系 L1> L2 L1< L2 L1 = L2
力的大小關系 F1 < F2 F1 > F2 F1 = F2
力的作用點移動距離的大小關系 s1 > s 2
費距離 s1 < s 2
省距離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關問題:省力、費力是誰相對誰而言?省距離、費距離的含義是什么?
舉例分析:從撬棒撬石頭分析費距離的含義。
所謂省距離或費距離指的是動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1 ,相對于阻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2 而言的。杠桿平衡條件說明,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時,動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桿。如圖所示,當動力作用點移動 s1 距離時,阻力作用點移動s2 距離,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頭省力而費距離。
要求學生舉例,并進行分類。
四、課堂小結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 F2L2;
杠桿的分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
五、實踐活動
1. 通過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嗎? 請就此寫一篇短文。
2. 用杠桿知識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調整過程。
六、板書
第一節 杠桿(一)
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理解滑輪的原理 , 知道滑輪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由問題的提出、猜測、經過實驗探究 , 使學生親身經歷物理問題的研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 從而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 培養抽象思維和論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 , 培養嚴肅認真的操作態度及科學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器材:定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
分組實驗器具:動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刻度板
教學方法:采用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杠桿有哪三種?各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2.剪鐵用的剪刀和鑷子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教師出示實物并進行演示,并畫出這兩個杠桿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正確畫出它們的力臂,講清道理,說明結論。
剪鐵用剪刀和鑷子兩杠桿示意圖如圖所示。
二、新課引入
教師先舉一個滑輪的實例,再要求學生舉滑輪的例子,根據使用時滑輪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即按定滑輪和動滑輪分類)。
提問它們的特點是什么,由此給出定義: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并可以繞軸轉動的輪子。
教師給出滑輪的分類。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的叫做定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的叫做動滑輪。
再舉些滑輪實例,可連接錄像。
1、定滑輪
觀察定滑輪。定滑輪工作時,它的軸固定不動。
舉例:如旗桿頂部的裝置為定滑輪。
(2) 提問:使用定滑輪有什么特點? 演示實驗:
① 稱量鉤碼的重力;
② 演示如圖所示的實驗,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物體上升,拉力的方向改變,但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特點是 G = F 。使用定滑輪吊起物體時,可以改變力的作用方向,達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問: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離?能否省功?
按照下圖進行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 s 與物體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離。”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功。
2、動滑輪
(1) 教師邊講邊演示動滑輪提升重物。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此時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輪與剛才演示實驗使用的定滑輪有何不同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后小結:動滑輪工作時,軸和重物一起移動。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輪時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問:使用動滑輪有什么好處?動滑輪中繩的拉力和做功情況怎樣? (3) 組織學生實驗,按課本實驗探究,參照下圖進行實驗。
由于研究定滑輪時教師已演示過實驗,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出實驗步驟。
說明:重物用 2 個鉤碼表示,有利于分析數據。用彈簧秤測出鉤碼重。讀取彈簧秤的示數時,跨過動滑輪的兩條繩要豎直、平行。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后,教師請幾組學生分別將自己的一組數據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學生數據。
(4) 總結:
使用動滑輪提升鉤碼,彈簧秤的示數約是鉤碼重的二分之一。
兩根繩子吊著重物和滑輪,這兩根繩子的力之和約等于鉤碼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是物體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動滑輪不能省功。
說明:在提升鉤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升起來了,當鉤碼重遠大于動滑輪重時,動滑輪才可忽略不計,從而得出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結論。
三、課堂小結: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四、實踐活動 建議:“發展空間”中的“我的設計”。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 ? 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杠桿
1、認識杠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 1 )找準支點;(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 3 )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 4 )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 O 點是不動的,所以 O 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 A 點起沿 F1 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 O 向動力 F1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 ,從支點O 向阻力F2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 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 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 杠桿(一)
杠桿:1 、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 、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5)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3.能對質量單位形成感性認識,會粗略估計常見物體的質量。
4.會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重、難點
教學重點:質量的概念,質量單位,用天平測量質量。
教學難點:質量的概念和質量是物體的屬性比較抽象;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器材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明確兩個概念:物體和物質。
物體:我們常見的一個個具體的實物都是物體;
物質:則是指組成這些物體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張桌子。
1.椅子是一個物體,桌子也是一個物體,它們都是由木材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體,木材就是組成它們的物質。
那么下面我們再來觀察幾組物體,請同學們注意比較(課本插圖)。
二、新課教學
(一)物體的質量
1.質量的概念
通過圖片展示至少3組物體,每組都是由同種物質組成的,每組
的兩個物體含有的物質多少明顯不同。
比較:
(1)兩個物體都是由同種物質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質的多少不同)
(2)再將3組物體綜合起來,能得到什么結論?
(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有少)
質量的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通過教材三個物理事實說明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質量的單位:
要衡量質量的大小,首先要規定一個標準——單位。
閱讀有關千克的規定和單位換算關系。
1.質量的主單位:千克(kg)
2.介紹它的由來:最初的規定
3.千克原器
4.質量單位的感性化:
通過學生較熟悉的一些實物的質量與一些質量單位近似比較,來
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具體的認識。
(三)學習使用托盤天平
1.認識托盤天平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認真觀察天平結構,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動:每桌一套托盤天平和砝碼,對照課本圖示,讓學生觀察托盤
天平,認識各主要部件的名稱。
利用投影,讓學生指認各部件,并試著說出其作用。
2.學習使用托盤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對照托盤天平實物,閱讀《托盤天平使用說明書(摘要)》。
(2)嘗試調節天平的橫梁平衡。
(3)練習:用多媒體展示一些錯誤操作,讓學生判斷錯誤所在,
并提出正確操作方法。如:
① 天平沒有放在水平臺上;
② 調節天平平衡時,游碼未歸零;
③ 加減砝碼用手拿取;
④ 超過量程;
⑤ 物體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
⑶使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活動1:測固體的質量
活動2:測液體的質量
(4)交流,了解學生對托盤天平的掌握程度。
①使用托盤天平時,關鍵的步驟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的左側,應如何調節平衡螺母?
如果指針偏右呢?
②判斷天平橫梁是否平衡時,是否一定要等指針靜止下來?
怎樣快速判斷橫梁是否平衡呢?
③你是怎樣安排測量一杯水的質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樣讀取待測物體質量的?
(四)其它一些測量質量工具:
課后調查這些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學習通過互聯網或產品說明書
獲取相關信息。
五、信息瀏覽:
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變得極大的。
小結
1.質量的概念。
2.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3.質量單位。
4.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質量。
練習設計
1.調查各種球類的標準質量,填寫在下表中。
乒乓球 羽毛球 網球 壘球 排球 籃球 足球
2.填上合適的單位:
(1)你同學的質量大約為60 。
(2)我們所用的物理課本的質量約為200 。
(3)體育課上,我們投擲的鉛球的質量約為4000 。
(4)一桶標有“5L”字樣的花生油的質量約為4.2 。
3.如圖所示,甲為商店里使用的臺秤,其工作原理與天平相同。現用該臺秤
稱某物體的質量,通過在砝碼盤中添加槽碼,移動游碼使秤桿平衡,所加
的槽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該物體的質量為 ㎏。若把該物
體帶到太空,它的質量將 (選擇“變大”、“變小”或“不變”)。
4.在“用天平稱物體質量”的實驗中,張強同學用已調節好的天平在稱物體
質量時,通過增、減砝碼后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左邊一點,這時應該( )
A.把橫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橫梁右端螺母向左旋進一些
C.把天平右盤的砝碼減少一些
D.向右移動游碼
5.一架托盤天平,由于更換了其中一個托盤,稱量前無法把天平調節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針最終也只能指著分度盤中央左邊一個
分度的地方。現要使用這架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請你設計兩種應急的
使用方案。
方案一: 。
方案二: 。
6.學習了“質量”后,小明有一個疑問:物體的質量與其形狀是否有關呢?
為此,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用一塊橡皮泥作為被研究的
物體,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用天平分別稱出其質量,并記錄數據于
下表中。
橡皮泥形狀 長方體 圓柱體 圓環形 碎塊
橡皮泥質量m/g 28 28 28 28
(1)小明實驗時選用橡皮泥作為實驗的材料,你認為選用這種材料對
他的實驗操作有什么好處?
(2)由小明的實驗,你得出的結論是 。
(3)表格中,并沒有也不可能將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狀都列出,但仍然
能由此得出結論,這種研究問題得出結論的方法叫做( )
A.類比法 B.綜合法 C.歸納法 D.等效法
初二物理課程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 經歷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領會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3. 會進行密度單位的換算。
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器材準備
天平、量筒、燒杯、水、鐵塊、木塊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有關大型飛機的圖片,提出問題:
1.如果你是設計師,在設計制造飛機時,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材料?
你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
2.有同學說,“鐵塊比木塊重”這句話對嗎?
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物質即使體積相同,質量也
不一樣,并由此引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個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猜想與假設
學生就“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有什么關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體的體積越大,質量也越大。
質量與體積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圍繞要探究的的課題,可設置下列問題進行思考。
(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2)選取哪些物質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物質種類是多一些好,
還是少一些好?在選取研究對象上還有什么具體要求?
(3)實驗步驟有哪些?記錄數據的表格怎樣設計?
對于以上問題,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體同學交流,
明確實驗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證下面實驗的順利進行。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學生分組實驗,把同種物質的物塊增加至3塊,部分小組測量水和
酒精等液體。
4.分析與論證
實驗結束后,把各組測得的數據匯總起來,通過實物投影展示給所有
同學,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討論題:
根據你的實驗數據分析:
(1)比較不同的鐵塊,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
不同的鐵塊有什么相同點?
(2)比較不同的木塊,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
不同的木塊有什么相同點?
(3)鐵和木材這兩種不同物質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通過討論交流,最后明確:
物質不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質相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相同。
引導學生認識到:
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5.得出結論
物理學中為了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上密度的定義,
思考比較:“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與“某種物質質量與體
積的比值”這兩種說法的含義,明確二者表述的物理含義是一致的。
6.評估
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評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進
措施。
(二)密度公式與密度單位
討論: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樣計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樣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單位?
(1)密度公式:
(2)密度單位:
根據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質量除以體積,則密度的單位由質量單位
除以體積單位組成,這是組成復合單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單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單位換算:
,
小結
1. 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 密度單位的換算
3. 實驗過程反思
練習設計
1.一定量的水結成冰,它的質量________,它的體積________,它的密
度_________。(填“變大、變小、不變)
2.體積是0.5dm3的蠟塊,質量是0.45kg,這種蠟塊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將蠟塊切去3/4后,剩余蠟塊的密度是______g/cm3.
3.為了研究物質的密度,某同學用兩種不同的物質做實驗,測得四組數據,
填在了下列表中:
實驗次數 物體 質量/g 體積/cm3 質量/體積/g?cm-3
1 鋁塊1 54 20 2.7
2 鋁塊2 108 40 2.7
3 松木1 10 20 0.5
4 松木2 108 216 0.5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A.同種物質構成的兩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C.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體積是不同的
D.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是不同的
選擇上述結論填入以下幾個空格中:
⑴比較1、2(或3、4)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
⑵比較1、3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⑶比較2、4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4.人們常說“黃金比鐵重”,這句話若用科學語言表述,應當是( )
A.黃金的質量比鐵的質量大 B.黃金的體積比鐵的體積大
C.黃金的體積比鐵的體積小 D.黃金的密度比鐵的密度大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一塊磚切成體積相等的兩塊后,磚的密度變為原來的一半
B.鐵的密度比鋁的密度大,表示鐵的質量大于鋁的質量
C.銅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銅的質量為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兩個物體,其質量一定不同
6.如圖所示是A、B、C三種物質的質量m與體積V的關系圖線。由圖
可知,A、B、C三種物質的密度ρA、ρB、ρC之間的大小關系是( )
A.
B.
C.
D.
7.為研究物質的某種屬性,同學們找來大小不同的蠟塊和大小不同的干
松木塊做實驗,得到如下實驗數據:
(1)請你在圖提供的方格紙上,用圖像形象地把兩種物質的質量隨
體積變化的情況表示出來;
(2)通過對以上圖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要求寫出兩條)根據結論,可引入什么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