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
家風是無聲卻有感染力的教誨,教導著我們為人處世;家風好似代代相傳的指明燈,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家風又似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勤儉持家就是我家奉行的家風。多少年來,它就是我家的精神血脈,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施家祖上幾代都是行醫的,開醫館,開藥鋪,當年在相公殿這一帶頗有名氣。這名氣不光是因為在當時施家家境十分殷實,更是因為有著勤儉的家風。為了能更好地教育子孫后代,到了我曾曾祖父的時候,把它作為家訓撰寫在紙上,裝裱成匾,懸掛在堂屋之上。所以,施家子孫從小就知道“開源節流,精打細算,用之有度,切不可坐吃山空,任意揮霍”。雖然我家祖屋幾經建造,但是那塊長方形的家訓匾至今依舊面對正門,掛在堂屋上方。
在我的記憶中,無論我的曾祖父還是我的祖父,甚至是身為80后的爸爸,都身體力行,恪守家訓,傳承著勤儉之風。曾祖父從醫院退休以后,經常在家給鄰居街坊義診,用他的話說那就是“勤”,勤用醫術為他人服務。而對自己,我有時覺得曾祖父真有點“摳門”。餐桌上的菜從來不會超過三碗。而我的爸爸也是如此,一輛小破車開了十多年了,多少人勸他換掉,他總是笑笑說:“車是用來代步的工具,能夠安全駕駛就行。”
這樸素家風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這學期開學前,我買了一個新的筆袋。可是沒用上幾天,我看見了我的同學有一個更好看的新款筆袋,心動不已,也想買。正當我猶豫之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那一塊匾,耳邊響起了曾祖父常說的那一句話:好好的東西,不要扔掉,能用的話就繼續用,不要講究好不好看。我突然覺得很慚愧,自己還不會賺錢,還只是一個“消費者”,居然這樣浪費東西。每當我被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吸引時,我都會想起我們家的家訓和言傳身教的長輩們。
不管時代怎么進步,不管社會多么發達,也不管物質多么富裕,作為施家的后人,我都要牢記勤儉的美德,把這一種精神和家風傳承下去。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2)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我們家家規有這幾條:1誠實守信、2自強自立、3勤儉節約、4尊老愛幼、5勤讀書、讀好書。這些數目也是有講究的,家風有的條,家規也是有的條,這是希望我們做什么事都要“十全十美”,因為5加5等于10嗎。
觸犯家規是很嚴重的,有一次,我拿著問同學借來的漫畫書回家看,結果被媽媽看見了以后,當場就被告掑了,我還賠了那個同學五元錢。這是因為我看得這本書并不是“好書”,而是一本有暴利圖片的漫畫“壞書”。
還有一次,我把家里的鉛筆全都扔了,被下班回到家的媽媽在垃圾筒里發現了這些東西,于是媽媽問我:“垃圾筒里的鉛筆是不是你扔的?”(其實媽媽已經知道是我扔的了)我說:“一半是我扔的,一半不是我扔的,”媽媽說:“那它還能長腳自己跑進垃圾筒里了嗎”?媽媽嚴肅的批評了我一頓。一是因為我不誠實守信,二是因為我沒有勤儉節約,所以罰我閉門思過了一個小時。
這就是我們家的家規、家風,如同法律一樣不可觸犯。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3)
在我們家沒有什么成文的規定,大家也不會把家風這個詞掛在嘴邊,但我認為家風并不一定要書面化、固定化,它應該是一種傳承——精神與品德的傳承。父母雖沒有說,但他們一言一行無不在為子女樹立榜樣,我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很多,下面就來談談我們家不算家規的家規吧!
肯吃苦。這是我從祖輩父輩都能看到的。爺爺當初因災害遷移,憑借自己的一門手藝白手起家,那時住的房屋都是爺爺和爸爸一錘一錘鑿出來的。有時候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往往要騎著自行車走多幾十里,他們辛辛苦苦賺下的錢自己卻不舍得花,那輛自行車一騎就是三十年……爸爸媽媽也一樣,人們知道他們在外面瀟灑自如,卻不知他們曾付出的努力,他們為數不多的休息時間有時都是排滿工作的。
孝順。說起來這可能是許多家庭的家規,而孝這個字在父母身上有著很好的體現。爸爸雖然是個在外打拼的男人,但他時刻都不忘自己的父母。每兩天他總給他們打個電話看藥還有沒有,家里有沒有什么需要的,逢周末還會和媽媽一起去爺爺家吃飯。媽媽也是有孝心的典范,雖是家里的小女兒但一點不嬌氣反而能說會做,雖然她對父母的方式往往是口氣很重的批評,但誰都能看出她言語深處的愛!如今現實這么形形色色,父母能撇開工作娛樂關心陪伴自己的爸媽,我覺得是十分可貴的。
未雨綢繆。俗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許多人卻總是事到臨頭才思考,這未必有些太匆忙。父母總是想得很遠,有時候很不理解,知道事情發生看他們鎮定自若的樣子才知道預先考慮好是多么明智。漸漸地我也開始考慮以后的事,不局限于眼前的事,這樣發現會收獲一種更廣闊的視野。
家風這個東西是說不完也道不盡的,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家的家風會被不斷充實與更新。這些規矩需要每一個成員去踐行,并且代代相傳,千千萬萬條家規的傳承才會使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4)
古人有云:有家教的家庭屬于書香門第之家,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于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于王侯將相之家。
好家規造就好家風,好家風造就好家庭。每個家都有家風、家規,它可以引領家庭成員積極向上、健康成長。我們家是一個教師之家,姥姥、奶奶、媽媽都是教師、這和我家好的家訓不無關系。我們家有很多書養成了我喜歡看書的好習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我家的家訓,所以顏之推《顏氏家訓》和《曾國藩家書》我都看過,其中,對我影響最的是《諭兒篇》中的幾個重要部分:“讀書作文切不可浪擲光陰”告誡子孫要珍惜時間,多讀書、多寫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品,我們家也有這樣的家規,要求我堅持每天寫觀察日記,不可以浪費時間,爸爸常對我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我們家還有的家規就是對人要有禮貌、對長輩要尊敬、對父母要孝順、做人做事要誠實,長輩是這樣教育我的,我也是這樣做的。媽媽平時對姥姥總是噓寒問暖,因為姥姥平時在北京住,每次去姥姥家都會買一些姥爺愛吃的、細致的、好消化的食物,這是因為老爺有糖尿病的原因。平時媽媽還會幫姥姥做家務,飯后微笑著聽姥姥講“大道理”,很有耐心。姥姥生病住院時媽媽既要照顧姥姥,又要上班,還要輔導我的學習,忙得不可開交,但她從無怨言,從這些事上,從媽媽身上讓我看到了孝順的美德,我也要向媽媽學習。
我家的家風說起來就是孝敬父母、忠厚誠信、勤儉持家、知書達理,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家庭中家風家訓好,這個人就會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真正做的了“家和萬事興”。
家規是春雨,潤物細無聲。樹立良好的家風家訓和家規,傳承悠久的國風,才能真正做到中國古老、文明,善良、勇敢的國度到處充滿正能量!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5)
古代大家族里幾乎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規。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也,而現在我們的家庭中很少有什么家風家規了,那么,我們家的家風是什么呢?
“多讀書才會有知識,有了知識才會有眼界!”這是媽媽常常用來教育我們姐妹幾個的話,知識改變命運,媽媽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并且養成了勤學好讀的好習慣。在我的記憶里,媽媽總是不停地學習參加各種考試,沒有事兒的時候她總是書不離手,后來不知不覺中她的這種習慣也影響了我。在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我買了很多的故事書,每晚睡覺之前,他們就開始給我講故事,講的次數多了,我幾乎可以把一本故事書從頭背到尾。
慢慢的我長大了,開始自己認字了。于是我就學著媽媽的樣子有事沒事的總是拿著一本書在看。剛開始的時候我讀得都是有拼音的小故事,隨著我識字量的增加,我可以自己讀很多書了,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經常吸引我的是故事中各種人物的命運遭遇,他們的悲歡離合常常讓我牽腸掛肚,夜不能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讀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雖然我沒有下筆如有神,但是每次作文課,平時從書里積累的詞句就會像酵母一樣為我的作文增光添彩。為此我沒少得到老師的夸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來自《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還有很多古代的成語故事,例如: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等……這些都是古人勤學好讀的故事,也足以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同學們,現在你應該知道我們家的家風是什么了嗎?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6)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是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淀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小的時候喜歡依偎在姥爺懷里聽他講故事,講累的時候他會時不時的在我耳畔對我說:“長大以后,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誠實守信。”我并不明白這其中的含義,便去問母親:“為什么姥爺總是說做人要講誠信?”母親驕傲的對我說:“這,便是家風。”
“在媽媽小時候啊家里生活很拮據,為了讓五個孩子讀書,姥姥姥爺整天沒日沒夜的干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學校要求交書費,家里沒錢,姥爺就東挪西借把錢湊齊,當時手里攥著那一張張皺巴巴的卷毛票,別提多溫暖了!”母親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我聽得出神,禁不住又問。“之后啊,你姥爺知道約定的期限馬上到了,不顧家里人的反對,竟然把家里僅有的一塊地賣掉。事后,我們都問你姥爺為什么這么做?他卻淡淡一笑,輕描淡寫地說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嘛!”債主知道后大為感動,寬限了些還錢的日子,然后姥爺用這些錢在短時間內做了一點小生意,本著誠信經營的原則,生意越來越紅火。姥爺深知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誠信換來的,“誠信”久而久之,就成了我們家的家風。”
母親從小耳濡目染,自己也逐漸變得誠實守信。記得她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在回家的路上偶然撿拾到了一個錢包,里面裝很多錢,母親毫不猶豫地一分不少的交給了警察局。后來失主萬分感激,直夸贊母親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如今,誠實守信的家風在我們家代代相傳,無論大雨滂沱還是烈日炎炎,無論秋高氣爽還是白雪皚皚,借別人的東西到了期限我一定會第一時間送過去,以誠實守信為根本的家風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里,一直從未被抹去。
誠實守信的家風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每一個家人,未來的日子里,我會將這最淳樸的家風一直延續下去,潤物無聲惜溪流,家風傳承美名揚。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7)
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尚,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中華民族有著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等優良家風。我們要在前輩的教導下繼承及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在生活中,父母常教導我要傳承這些優良傳統。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太陽七色的光芒匯成耀眼的白亮,蔚藍長空之上,游蕩著幾只雪白的綿羊。舉目四望,一片明亮中,點綴著幾許陰涼。媽媽帶著6歲的我到市場上市。市場里人山人海,商品琳瑯滿目。我們來到一處賣菜小攤,我拿起三把油菜花詢問價錢。油菜花本是一把六元,可當我給了那滿臉皺紋、飽經風霜的老伯伯五十元之后,他卻找給我四十二元。我心中竊喜:嘻嘻!太好了,多賺了十元。得快點離開,不要讓老伯伯發現。我連忙拿起老伯伯找還的錢和三把油菜花,牽著媽媽離開市場。媽媽問我:“怎么這么急躁?”我得意地把多找的錢拿給媽媽看。媽媽卻拽著我,告訴我:“孩子,你不能這樣做。我們要做誠實的人。誠實,就是要正直而真實。這是我們家的傳統家風。不能因貪小便宜而不講誠信,快把錢還給老伯伯,知道了嗎?”我愧疚地點點頭。媽媽帶我來到剛才那處小攤。我拿出剛剛老伯伯多找的十元,扭扭捏捏地走向老伯伯,并對老伯伯說:“伯伯,對不起。您剛才多找給我十元,可我因為貪小便宜,沒能及時還給您。對不起,希望您能原諒。”說完,我把十元還給老伯伯。老伯伯用他粗糙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的頭,和藹可親地對我說:“孩子,沒關系。只要知錯就改,你就是個好孩子!”就在這一瞬間,我被深深感動。
因為有好家風,我在生活中漸漸養成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看重親情、拾金不昧、勤奮好學等良好的性格與習慣。這將讓我一生受益無窮。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要和諧的前提是無數個家庭的和諧,家庭要和諧離不開良好的家風。讓我們一起傳承美德,讓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勤學向上、尊老愛幼等良好家風飄進各家各戶,共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8)
家風是什么?是一個家庭好壞程度的表現,每個家庭的家風都不一樣。爺爺說好的家風,它猶如一壇久釀的酒,清香甘冽;奶奶說好的家風,它好像一壺新沏的茶,醇厚芬芳;爸爸說好的家風,它仿佛一副祖傳的畫,連城之璧;媽媽說好的家風,它宛若一朵剛開的花,芬芳撲鼻。
我們潮汕有一句俗語:“屋檐水,點點滴,點點無差齊。”這句老話的意思是:人生代代如屋檐水般,點點滴滴不差齊。只有我們對長輩心懷感恩,晚輩也才會對我們心懷感恩,優良的傳統才能世代相傳;也只有人人心懷感恩,孝敬長輩,才能夠培養淳樸的家風,教育后代。
我們“韓氏家訓”就有一句“賢良為本,百行孝先”,我家的家風就是“孝”,家里每個人都有一顆孝敬長輩的心。
記得太姥姥住在我家的時候,奶奶總是像照顧嬰兒一樣,侍候著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的太姥姥。每次吃飯時,奶奶總是小心翼翼地喂太姥姥吃;晚上睡覺時,奶奶為照顧太姥姥都沒辦法睡個安穩覺。奶奶一直這樣服侍著太姥姥,直到好幾年后太姥姥過世了。當大家都在夸奶奶時,她總是笑笑說:屋檐水,點點滴,點點無差齊。
“屋檐水,點點滴,點點無差齊。”這話說得真沒錯,家里的好榜樣不只是爺爺奶奶,還有我的爸爸媽媽。每次奶奶生病了,都是媽媽第一時間帶她去看醫生,不分白天黑夜地照顧著她,直到奶奶的身體恢復正常。我們每次吃飯的時候,爸媽總是將好吃的夾給了爺爺奶奶,尤其是吃魚的時候,魚肉總是夾到爺爺奶奶的碗里,當然還有我的碗里。
我想:雖然我現在還小,還不能把“孝”表現到極致,但可以在學習上不斷地努力,讓自己的成績不斷地進步,讓爸爸媽媽少操點心;在家里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給長輩捶捶背,和長輩說一些貼心話。
“屋檐水,點點滴,點點無差齊。”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地將好家風傳承給我,影響著我、塑造著我。我要爭做一個傳承好家風、有孝心的小暖男!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9)
當好優良家風傳承人說起這家風家訓,聽老一輩們講,勤儉節約可是我們家代代相傳的傳家寶。雖在21世紀的今天,物質條件相較于老一輩們那時的生活的條件好太多,但是我們全家人仍然謹遵傳家寶的教誨,從不鋪張浪費。
勤儉節約的家風,源于我的祖輩,尤其是我已過世的爺爺。聽媽媽說,爺爺的一生坎坷。七八歲時便給地主家放牛,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法,使他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從此,爺爺就把這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播種、耕種、收獲,樣樣精掐細算,舍不得浪費一滴糧食。直到過世時,還依舊恪守著節約的美德。爺爺曾教育我: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艱苦的生活。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爺爺雖然不在了,但勤儉節約的精神永遠存在我心中。
爸爸媽媽這一代便傳承了爺爺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節約不僅只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完電腦或看完喜歡看的電視劇后不關閉電源,是一種罪過;不隨手關閉水龍頭,放任水龍頭中的水流,似乎就是犯了彌天大錯;還能穿的衣服扔掉就是罪惡滔天。像面包這樣的零食就好像是奢侈品一般,從來不會出現在我的家里。我曾無數次抱怨爸爸媽媽的摳門,爸爸媽媽總是笑而不語。長大后才明白爸爸媽媽的做法,其實是一種勤儉家風之美。在爸爸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勤儉節約仿佛是一股無形的力量一般,早已深入我心。每當我浪費之心開始作祟時,我總能記得爸爸媽媽的教誨與爺爺那句語重心長的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作為勤儉節約家風的傳承人,更應把勤儉節約的美德發揚光大。我因此大聲倡議:讓節儉成為習慣,讓節儉成為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肩負發揚這一美德的使命,讓節儉深入人心,讓我們一起當這優良家風的傳承人!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0)
熱點與解析:家風是文化傳承的基因 人是一種文化存在,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
人類之所以超出其他動物,一是由于有個發達的大腦;二是由于有文化,以及文化對基因發生的誘變作用。 家風是文化在家庭中的體現,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滿足家庭成員可持續成長與發展的精神需求,并實際引領這種需求的意識存在。它使家庭成員能從中尋找到精神歸屬感,使家庭文化得以延續。與眾多文化相同,家風的核心是價值取向,并以價值為焦點向各個方向彌散開來,是常態家庭重要的文化資源。 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代際之間傳播家風就成為家教,對家教進行文字的提煉就成為家訓。所以,家教和家訓都是家庭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也是在家庭內部發生的文化過程。 中國古人十分注重“正本”“慎始”,強調“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并試圖從男女婚姻對象的選擇上實現這一目標,因為父母本人及其家族的血緣族姓關系、品格操行、胎孕情況這些都是子孫成長發展之本。
在中國數千年家風內容的組成中,“慈幼”是最基礎的部分,簡而言之就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愛護幼兒意識。慈幼在中國古代即實現了由家庭觀念轉變為社會習俗和國家制度的過程,中國歷代政府常將慈幼觀念見諸政策和法令,春秋戰國時期甚至將“慈幼”與“王霸”基業密切聯系起來,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家風的其他基本組成包括儉樸,強調勤儉為本;自立,“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自律,如“戒多言”“與善人居”“慎交游”;立志,“志不立則智不達”;還有忠厚等。 從另一個方面說,家風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亞文化,以家庭為紐帶促進個體文化化,并使個體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的既有文化融為一體,培養完美的人格。
家風與社會主流文化有所不同,又有積極與消極之分,是整個社會文化譜系的組成成分。 在一個良性社會里,政風、學風、民風、家風是相互影響的,端正家風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1)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應該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做人正直,節儉持家,戒驕戒躁,熱愛祖國。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熱愛自己的祖國。給我講愛國的故事,讓我看新聞,解國家大事,教育我努力學習,將來要為祖國做出貢獻。
父母教育我為人要正直,說到就要做到。我借別人一本書,爸爸媽媽就要我記好還書的時間,要求我準時還書,兌現自己的諾言。有一次,我送給同學一個玩具,但我又后悔,我非常喜歡那個玩具,想要回來。爸爸知道后,立刻阻止我,說:“你把東西送給別人,你就要說到做到,東西就不能再要回來。”
父母的生活一直很節儉,從不浪費。吃飯的時候他們要求把飯吃完,每次做的飯菜我們都能吃光。他們還要我養成出房間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不該開的燈和電源不要開。每次洗手和洗澡的時候,他們要我把水調的小一些。
父母從小就教我為人謙虛,不要因為一時成功而驕傲。每次我取得成功時,他們都會提醒我不要浮躁。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錯,在學校到處炫耀,回家我奔向父母,拿成績給他們看。我本以為他們會表揚我,誰知他們不僅沒表揚我,反而把我批評一頓。從此我再也不驕傲,養成謙虛的良好行為。
家風家訓在點點滴滴中塑造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在良好良好的家風家訓影響下,每個人的道德品質會逐步提高。
高中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征文篇18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春雨,它滋潤萬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要說起家風,我家也有很多家風呢!
比如,每天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成懂禮貌的好孩子;不說謊話、不愛占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現在,我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奶奶還是經常給我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于聆聽她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如果樹立優良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傳遞“正能量”,那么我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高中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征文篇19這個寒假,德清許多家長都遇到有關家訓的提問。這是該縣教育局利用寒假在6萬學子中開展“尋家訓、明禮儀、傳家風”主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一道必做的作業題。
“寒假是個好機會,一家人湊在一起,不僅能幫助家長搭建與孩子溝通的平臺,還能談談往事,讓孩子了解家里的過去,傳承家訓,一舉數得。”乾元鎮中心小學校長楊麗虹說。
“真、善、美是爺爺在我小時候就教我的。”讀小學的土家族姑娘楊宇飛第一次做這樣的寒假作業。作為一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懂事的楊宇飛對家訓有自己的理解:“在我們那兒,過年要給長輩敬酒,雖然我不會喝酒,但禮數不能少,這也是尊重長輩的一種表現。我家的家訓就是尊重長輩、禮貌待人、以誠待人。”
放假第一天,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俞夢飛就纏著75歲的外公問:“我們家的家訓是什么?”外公娓娓道來,13歲的俞夢飛不僅聽到了很多家族以前的美好故事,還知道太公傳下的家訓是:不賭博、不抽煙、不酗酒,要刻苦、勤讀書。“通過這次尋家訓作業,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俞夢飛說。
學生回家尋家訓,也讓家長們倍受觸動。一些家長反映,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受教育機會。德清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家風家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載體,在學生中開展尋家訓活動,可以更好地傳遞正能量、弘揚好家風。
高中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征文篇20古往今,大凡圣賢哲人必有非常之家風。曾子殺彘深刻詮釋身教精神,孟母三遷道盡育子用心。每臨《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先賢遺篇,無不感嘆古人家風教誨之真切、精神之可貴。
我出身于農村,家風父母沒有寫出,而是用最平凡的語言和樸實的行動影響我。小時候一個人在院子里抓螞蟻放進裝有水的瓶子里。母親打了我一頓,告誡我“螞蟻也有生命呀!”父母為了多掙點錢,忙完自家地里活后又去工地干活,起早貪黑,但從不怨天尤人。我工作后工資太低,一度感到彷徨。父親勸我說“和普通老百姓比,你是幸福的應該知足”。為人要正直善良、老實厚道,工作要認真負責、清正廉潔,這就是我家。我就是在這樣沒有書寫但一直傳承的家風中默默地做一名審計干部。
良好的家風需要傳承。近年,我通過學習,對如何培育良好家風有了一些體會和認識。一要重讀書。書會讓你變得博學、謙遜、高雅、悲憫。一名與書為伴的干部必然會凈化朋友圈,必然會修身養德、堅守初心,能夠自覺抵抗外界的誘惑。二要采取適當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風常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啟發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絕不是粗暴地批評、訓斥。三要不斷適應新形勢。堅持“三嚴三實”、“四四有”等新時代新要求,管好自己,行得端、走得正,才能為家人樹立榜樣。形成相互監督提醒、共同清正廉潔的良好家風。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2)
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家庭幸福是國家安定的基礎。古人說:“家道正,而天下定。”當前,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斗中,每個家庭都應立好家規,努力做到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和睦相處、奮發向上,這對實現小康社會和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我家是個大家庭,祖孫四代十多口人,分別從事教育、經濟、工業等工作,多年來在黨的教育和家庭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堅持清白做人,孝敬父母,關愛兒孫,研究進取,自強不息,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廉潔自律,清白做人。我是離休干部,在職時從事黨政工作幾十年,主持過一些部門工作,始終牢記黨的教誨,堅持理想信念,努力為人民服務,不貪不腐,將“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當座右銘警惕自己。同時還不斷告誡從事經濟工作的`兒女,一定要清白做人,切實做到“常在江邊走,永遠不濕鞋。”為此,我們獲得了一些“優秀”、“先進”榮譽,大紅證書鼓勵我們不斷前進。
二是敬老愛幼,和睦相處。父母是精神的故鄉,生命的綠洲,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少原則。我和老伴多年來一直奉養兩家的雙親,使他們安享天年,直至辭世。現在我們老了,但愛在連續,兒孫們對我們很孝敬,常常噓寒問暖,買衣送食,關懷備至,使我們取得很多慰藉。同時我們也關愛長輩,以自己的情感和知識,助其成才,為社會效力。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3)
中國是文化大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每個名人的家庭里都有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是中國一句古話,雖然我不是名人家庭,但我們家也有家訓,家風。
今天老師給布置了一個關于家風的征文,在我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琢磨著這個問題。我心里想:我家有家規嗎?什么家規?回到家,吃完飯,我就把老媽拉到寫字桌前,把寫征文事情告訴了老媽。她一邊寫一邊對我說,我認真聽著,當老媽寫到尊敬師長是,我半懂不懂問問著老媽:“怎么才能做到尊敬師長?”老媽說:“師長就是老師,長輩。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上課不搞小動作,不說話,認真完成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參加學校的手拉手活動和各項活動。長輩比方說在過年時,吃飯時端上了你最喜歡的菜,不要因為你喜歡吃。而不顧別人,不要因為自私,而忘了別人,這樣就沒有人喜歡你了。”
老媽不停的寫著,不一會兒就離十來條。老媽一直強調最重要是以孝為先,孝敬父母,要好好學習,不吃零食每天健健康康的,不讓父母生氣,有時間要多幫老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路邊撿到貴重物品必須上交,當天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我記得10時我一次洗完,浪費了很多水,老媽對我制定了一條家規,勤儉節約是中華文化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要節約用水,并且不剩飯不挑食,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節約用水“。一個家庭里有好的'家規是關鍵,在老媽不在的時候,家規像老媽一樣,一直管著自己!
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我一直記在心里,約束著自己。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4)
俗話說:“過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國家沒有法律,就會動蕩不安,一個家庭,要是沒有一個好的家風,也會弄得雞犬不寧。
我的家雖然沒有那些條條框框,但父母的言行舉止卻時刻影響著我。
記得又一次,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不知為什么,我們倆鬧僵了,我和他對罵起來,因為我歲數比他大,最終,他被我罵得哭著跑回家了。
爸爸知道后,很是生氣。他問我:“你怎么變成這樣啊”我耍起脾氣說:“他自找的。”爸爸見我不知悔改,給了我一巴掌。我記得那是爸爸第一次打我,而且還把我的嘴角打流血了。我蹲在地上嗚嗚地哭著。爸爸雖然很氣憤,但他還是彎下身子,撫摸我的頭說:“孩子,爸爸打你,不是因為你耍脾氣,而是因為你做的事情。我是教導你如何為人處世,讓你知道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被別人尊重的.道理。你想想,今天的事情,如果你退一步不是很好嗎?忍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你作為姐姐,應當謙讓一些。爸爸詳細你,你可以做到的。”我懵懵懂懂的點一點頭。爸爸接著說:“你是姐,去給弟弟道個歉。”我聽了爸爸的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和他這樣,我主動向弟弟道歉,向他示好,最后,我和他又和好如初了。
爸爸教我學會了謙讓,不僅如此,他還教我學會尊重、學會感恩,教我學會有情有義,我真的很感激他。
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行為,一個好的家風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我的謙讓,我對別人的尊重、理解,我的重情重義,都源于我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一個好的家風。
家風伴我成長,家風助我成功。
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作文(精選篇15)
我是文廟街小學五(7)班學生胡文祥,我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家的家庭成員遵紀守法、樂觀向上、孝敬老人、樂于助人。爸爸愛崗敬業、和諧維家,工作中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喜歡學習,經常教育我用心去學習,心平氣和的去學習,讓自己的心安靜,這樣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爸爸喜歡閱讀,一有空就翻翻自己喜歡的書本,經常給我們講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久而久之,在爸爸的影響下我的家人也熱愛上了讀書。一有空,我們全家就一起閱讀。言傳身教,平時在家里,尤其在孩子面前,父母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在公共場合守規矩、講文明、不說臟話,以身作則成為我們的好榜樣。爸爸經常教育我,要愛護環境,在馬路上見到垃圾主動撿起來,扔到旁邊的垃圾桶里。平時要做好垃圾分類,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們,碰見老人過馬路,主動攙扶老人過斑馬線。一有空我們全家人就一起探討如何學習、做人,并且父母把身邊的一些優秀事跡作為教育孩子典范,讓孩子學習那些人的優秀品質,從一點一滴的事跡約束自己,把不文明的行為及言語在每時每刻絕對不提。
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爸爸在平時教書育人時,絕不教對孩子有任何負面影響的知識,因為老師上課時說的每一句話,可能都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爸爸一直在爭取當一名好教師。
總之,爸爸一直是我學習和做人的好榜樣,我懂得了如何學習和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