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何稱鬼節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于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重陽節為何稱鬼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知識點,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重陽節為何稱鬼節
重陽節不是鬼節,是我國老年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那天,家里有老人,小輩過節都會回家陪,尤其是福建、廣東等地。他們非常尊重老人。這一天不管多忙,過節都要回家陪他們。老人們這一天雖然不放假,但基本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基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重陽節之所以被稱為中元節,可能是因為古時候有祭祖的習俗,但現在這種習俗已經基本弱化了。
重陽節的別稱
登高節
重陽俗有很多,流傳很廣泛的就是重陽的登高望遠的俗,所以重陽節也有登高節的別稱。重陽節“登高”俗與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內在的聯系,在道教文化中,九月初九日重陽節這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間,所以道教傳說中多選擇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認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
敬老節
重陽節被稱為敬老節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與現代的結合,因為重陽的農歷時間是在九月初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里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因此,重陽節一直是屬于民間的老人節,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意為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就正式成為了一個敬老的節日。
祭祖節
中國人也很重視祭祀,重陽佳節除了一些民俗活動以外還會舉行很多的祭祀活動,所以重陽節也成為祭祖節。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__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
重陽節是什么意思什么節日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提到重陽節,廣為人知的或為王維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實際上,1988 年我國就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九九重陽敬老,除了必須回家,當然還有孝敬爸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涌現出入一系列如桔豆盒子等專為老人設計的科技產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重陽節三做是什么
一、吃重陽糕
重陽糕,亦稱“花糕”,“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在南方一帶比較流行,全國大部分地區,都不怎么流行,多用米粉、果料、豆沙制成,五顏六色,多種多樣,形態各異,有蒸熟的,也有烙熟的,左鄰右舍互相贈送,極受兒童的喜愛,在北方,吃重陽糕也很流行。
二、飲菊花酒
去年重陽節釀酒,今年重陽節剛好能喝,一年一度的菊花酒,是古人傳承的習俗,也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暢想,據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規避邪氣,古人把它當成可以祈福免災的“吉祥酒”,所以,每年的九月九日,人們都會采下菊花,摻進糧食中,釀成美味的菊花酒,放在第二年的重陽節來喝,飲菊花酒的習俗,也一直保留至今。
三、插茱萸
古人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登高時還要佩戴茱萸,茱萸是一種植物的名字,據說可以避災,驅蟲去濕,茱萸香味濃郁,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我們可以模仿古人,佩戴茱萸登高望遠,還可以將茱萸贈送給親人,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壽。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于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據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禮俗活動。
重陽習俗普及于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于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
“重陽節”名稱文字記載始見于三國時期。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
南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p>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段淞峙f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清,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我國政府將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