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上語文教案
教學方案是教學實施的方案設計,教無定法決定了教學方案設計的多樣性。雖然參加比賽教師們的教學方案設計各不相同,但都各有特長。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人教版五年級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五年級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②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學習文章描寫細膩、詩意濃郁、哲理深刻的風格。
【教學重點】
展示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①閱讀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搜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②熟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
【教學內容】
?激趣導入
師:上課之前我想讓大家幫個忙,我有一個喜歡攝影的朋友要參加攝影作品展,他讓我給他的作品取名字。今天,我把這個任務交給大家。(投影作品:作品的內容是一群鴿子正在地面上嬉戲,有一個女孩手拿食物喂鴿子,一只鴿子站在他的頭頂上休息)
生:積極回答(教師作簡單的評述)。
師:剛才大家取的名字很好,也有詩意,從攝影作品上不難看出,人的存在,讓鳥有了依靠,鳥的存在,給人帶來了情趣。鳥是人類的朋友,給我們的生活平添了不少快樂。其實鳥豈止是人的朋友,在一些作家眼里,簡直是疼愛有加的孩子。今天我們來讀當代作家馮驥才的散文《珍珠鳥》(出示課題)。
?分組自學課文,品讀文章
①出示自學要求:
a.朗讀課文,商討本組賞析的文段。
b.給賞析的文段擬一個標題,把自己喜歡的、有感悟的語句畫下來,并作適當的點評,以便進行交流。
c.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
②教師巡視點撥。
③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總結,對主要語句點評。
明確:《營造綠色的環境》——文章開篇就向讀者展示了“我”是個愛鳥有情,養鳥有道的人。雖然小鳥已經有了“舒適又溫暖的巢”,但“我”仍舊為它從新加工,為珍珠鳥營造具有大自然氣息的綠色環境,并細致入微地呵護著,使它們輕松自在地生活著。正因為此,才有雛鳥的誕生,才有鳥兒與人的親近。
《富有靈性的嬌憨可愛的鳥兒》——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雛兒的憐愛之心。“可愛的鮮紅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多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初到新環境中流露出的忐忑不安而好奇的神態。“起先……在屋里飛來飛去……神氣十足……只要大鳥兒在籠里生氣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這又像一個淘氣而又聽話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在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然后,“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臉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無知的小鳥,把人對動物的關照之情籠罩全篇。
《人鳥相親,情誼濃濃》——這段文字筆觸細膩,格調清雅,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詩意。“他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最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來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接下來,見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涂拉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最后這小家伙竟像個可愛的孩子趴在“我”的肩膀上睡著了。
?問題探究
a.課文中寫到:“這小家伙竟像個可愛的孩子趴在“我”的肩膀上睡著了”。這人與鳥相依相偎,和諧自然的美好境界,是什么創造出來的?
生1:是愛。我為鳥做了許多事情。比如:加工鳥籠,創造綠色家園;喂食喂水;從不打擾它們的生活,不傷害它們……“我”的行為得到了鳥的信賴。
生2:由于“我”的關懷和信任,鳥也和我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由膽小怕人到變得膽大,然后親近我,最后信任我,竟在“我”的肩膀上睡著了。鳥和“我”之間由遠距離“觀望”到零距離接觸,這就是信賴。正是這種信賴才創造了奇跡。
師:大家談的有理有據。作者用超脫私欲的愛心為珍珠鳥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空間,也因此贏得了它對人的信賴。正是這種信賴,才出現了人與鳥相依相偎,和諧自然的美好境界。因此,愛可以產生信賴,信賴可以創造和諧,產生美好的境界!
b.從“我”與鳥兒的相處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確:信賴,往往創造美好的境界
c.“信賴,往往創造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的深切感受,也是作者的真知灼見。這句話成了統領全篇的點睛之筆,閃爍著動人的思想光彩。這里“信賴”的內涵是什么?這句話有什么深意?
生1:我認為信賴內涵是自由、寬容、關愛和真誠。信賴是一種包容,信賴是一種接納,有了信賴,在人和鳥之間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有了信賴,在人和人之間就能夠創造出美好的和諧的社會,創造出美好的人間天堂。
生2: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美好的境界指人和動物能更和諧、自然地相處;信賴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信賴的基礎是關愛、尊重和寬容;信賴需要雙方的溝通和誠意。
師: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鳥因為信賴,變得與人親密、友好,老師聽了大家的發言,對這句話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師也想用自己的筆寫下自己對信賴一詞內涵的贊美和認識。
信賴是一座橋,讓我們彼此心靈相通,真情相融;
信賴是一盞明燈,照亮你勇敢前行;
信賴是一縷陽光,讓生活五彩繽紛,讓自然生機勃勃,和諧共存。(鼓掌)
?拓展延伸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你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嗎?在你看來,為了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創造這種境界,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學生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人類處境、國際形勢等方面的具體情況,談談個人的體會。答案不必強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課件配樂展示,法國女孩Tippi與野生動物們“親密接觸”的照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教師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作家馮驥才的書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鳥相親的畫卷,這是“信賴”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信賴”是一種關愛,一份寬容,一片呵護,是彼此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滿了愛,老師相信不僅在作家馮驥才的書房里,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里,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
(配樂:《讓世界充滿愛》,展示一組畫面——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課后練習
生活中你和哪些小動物建立過親密的感情?能否也用生動的文筆描繪出你們之間的情感交流?
人教版五年級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三年級學習過《東方之蛛》,對香港有所了解了。談談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
學生從“香港回歸之后的繁榮”、“香港回歸歷程”、“香港被割讓的歷史”等,從而加深對香港的了解。
三、品讀課文
1、通讀全文,全文寫了幾節,每節主要寫了什么?
2、再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⑴ 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詩句體會情感:
如,“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是萬眾歡騰中剎那的寂靜”;“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著那個名字/香港,香港,我們的心靈”;“然后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把那種激動、自豪的感情與熱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師適時的進行點撥。
⑵ 聯系所收集的資料理解詩句,體會情感:
教師播放自鴉片戰爭以來那一段屈辱的歷史。多年的屈辱終于揮之而去,“使大海歡騰”的那種場面。讓學生理解“使大海歡騰”的意思。
四、指導學生朗讀
“三分詩,七分讀”。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抑揚頓挫:注意節與節之間以及每一節之內詩詞句間的停頓。
人教版五年級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襟懷。
4、進一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
【教學難點】
進一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
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經過、結果、偉大意義,了解毛岸英個人及赴朝的緣由、犧牲時的實情實景。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學習了前面兩篇課文,我們領略了毛澤東作為詩人和領袖的風采。不過,領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偉人的內心,去感受作為普通人的毛澤東的情感世界。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通順、流利,同時用筆勾畫出不理解的生詞。
2、出示生字,生讀,注意糾音:
“擬”應讀“ nǐ”,不要讀成“ yǐ”;“赴”應讀“fù”,不要讀成“pù”;“躇”應讀“chú”,不要讀成“zhù”;“殉”,應讀“xùn”,不要讀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詞,結合預習和全班討論交流解決:
殉職:因公務而犧牲。
躊躇:猶豫不決的樣子。
勛鑒:亦稱書奉語或提稱語,綴于信首收信人的稱呼之后。鑒,審查,看;勛,功德,功勞。勛鑒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聽聞這個噩耗后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
5、結合收集的資料簡要談談抗美援朝戰爭和對毛岸英的了解,為學文作鋪墊。
三、自學課文
1、自讀課文,勾畫出你深受感動的語句,多讀幾遍,仔細體會人物的情感。
2、集體交流:
可以通過談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讀表達:
⑴ “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
生談感受,體會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師提示:接到長子毛岸英犧牲的電報,作為父親毛澤東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態嗎,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 “當年,地下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邊。后來岸英去蘇聯留學。在國外的大學畢業后,他又親自把愛子送到農村鍛煉。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
可聯系交流的有關毛岸英的資料,了解毛岸英是經歷了許多磨難成長起來的,毛主席對他要求嚴格,每想到這聚少離多的日子,作為父親總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從不以領袖的兒子自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離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這一次,兒子真的不能回來了嗎?毛澤東感到震驚,簡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表現了毛澤東的無比悲痛。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⑶ 認真體會第八自然段:
彭總司令要求將岸英的遺體運回祖國,這是對領袖的愛戴和體貼;而朝鮮首相金日成則要求將岸英遺體葬在朝鮮,這是對中國優秀兒女的崇敬。面對這兩種抉擇,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 “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就讓我見見遺體吧!”從這些語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這是父親對兒子很自然的一種感情,毛澤東想到兒子奔赴朝鮮戰場時,自己因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為父親,誰又不想和死去的兒子見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生練讀,指名讀,評議,齊讀。
② “然而,這種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樣理解毛主席這些想法的?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收集的資料中許多志愿軍犧牲在了朝鮮土地上,進而換位思考毛主席作為一名偉大的領袖的想法:想到還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兒女相見,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將兒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是一位國家領袖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 是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
通過朗讀體會主席矛盾的心理。
⑷ “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從毛主席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能體會出什么?
當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由毛澤東簽字時,他又遲疑了,“黯然的目光”,這是經歷過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轉向窗外”、“指指寫字臺”、“示意”,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方面表現他此時仍然沉浸在對愛子的無限思念中。而一簽字,就意味著毛澤東永遠也見不到自己的愛子了,岸英將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真是落筆千鈞啊!這一處細節描寫進一步表現出毛澤東是偉人,也是凡人。
⑸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誰來談談對這兩句詩句的理解?“馬革裹尸”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何須”指為什么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尸”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尸體包裹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這里既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又表明了毛澤東對兒子遺體安葬問題的態度,即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將兒子葬于朝鮮,充分顯示了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 “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聯系前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為一個父親和一個領袖時的矛盾復雜的心理嗎?
我們不由得不說:毛澤東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四、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從以上的語句中我們體會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那么,這些語句在體現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呢?引導學生通過舉例說明。
1、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如語言描寫: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動作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還如神態描寫:“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2、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性格特點:
“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
五、總結全文
學完了課文,你對于毛主席這一偉人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如果有興趣,咱們在學完了這一單元之后可以辦一張關于毛澤東的小報。
【板書設計】
27、青山處處埋忠骨
彭得懷總司令 朝鮮首相金日成
破格云回遺體 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葬在朝鮮)
毛澤東:尊重朝鮮人民的的意愿。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許馬革裹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