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
為減少教師備課的工作量,提高教學工作效率,教學方案的設計內容應簡單明了,準確到位,真正起到授課依據的作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
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介紹課文及作者
1、課文,游記:
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情景。
2、作者,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吳縣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
1957年葉圣陶先生60多歲時,游覽了“雙龍洞”、“冰壺洞”,見《小傳十篇》。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文:
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新詞,劃出不懂的詞語。
2、集體討論難字、新詞:
⑴ 讀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鐘乳 石筍
⑵ 新詞:
孔隙 突兀 森郁
四、讀熟課文
1、散讀。
2、小組讀。
五、思考寫作順序,試著劃段
第二課時
一、理清層次,劃分段落
1、默讀: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安排材料的?
游覽順序──空間位置變換。
2、討論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時間、地點、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見聞。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覽經過。
二、講讀
1、指名讀第一段:
分析:這是一篇游記,且開篇點題,交待了時間、地點。
2、學習第二段:
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記寫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問:
⑴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筆劃一下:
溪流:時而…時而…時而。
⑵ 什么叫迎著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覽的一條“暗線”)
⑶ 理清這部分敘述順序: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
3、小結: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從洞口里流出來的”,引出描寫重點──雙龍洞。
第三課時
一、從讀入手,理清層次
1、讀第三段:
說一說寫了幾層意思。
2、分析:
外→內
學生邊讀邊思考,師生共同總結:
⑴ 泉水來路。
⑵ 孔隙大小。
⑶ 小船形狀。
⑷ 進出方法。
⑸ 人的感覺。
二、學習本段第三層
內洞奇景。自由讀,并小結寫了什么?
1、黑為什么?只有孔隙相連:
2、大十來進房子那么大。
3、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源地,且點出洞已到頭。
4、最后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三、總結
作者記敘了游覽雙龍洞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2
第一課時
1.導入課文,揭示課題。
世界上有比金錢財富更珍貴的東西嗎?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的課文《中彩那天》中去尋找答案。板書課題。
讀課題,讀準“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或采用一個簡短生動的故事導入課文)
2.自學課文。
要求:
(1)默讀課文,畫出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提出自學后還不能理解的詞語。
(2)按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給課文中敘述的故事列出提綱,準備復述故事內容。
3.自學反饋。
(1)解答疑難,提示生字詞學習的難點。
(2)理清事情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為復述做準備。
4.理解課文內容,指導朗讀。
(1)思考:父親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2)各自試著把這種感情變化用朗讀恰當地表達出來。
(3)指名試讀,評價、點撥。
5.課堂作業: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1.聽寫詞語。
2.合作學習,深入探究。
探究問題一:“你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這個道德難題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個難題?
探究問題二:父親最后撥電話給庫伯,讓他把車子開走,你覺得父親這樣做值得嗎?為什么?
(1)學生各自針對上述問題閱讀思考,準備交流。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各小組推薦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的想法,教師可將學生的想法加以歸納,引導學生討論,例如:
①課文說到庫伯家里很有錢,完全有能力去買一輛汽車,而“我”家里很窮,父親又那么渴望得到一輛汽車,是否可以去和庫伯商量一下,把車留下。
②彩票上K字記號除了父親,沒有任何人知道這件事,不用打電話給庫伯等等。
(4)教師對各組的發言作點評。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3.讀課文的開頭與結尾。
(1)體會開頭與結尾之間的聯系。
(2)說說為什么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理解這個“富有”的特殊意義)
4.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小練筆”。
提示:展開想象,把當時家里各人的想法、語言、神態等幾方面寫成一段話。
5.課外作業。
聯系實際,寫一則有關誠實、講信用的日記。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3
學習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字詞卡片。
A案
●揭示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①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②前后四個同學按段輪流讀課文,互相糾正讀不好的句子。
③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①自學第一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自由讀課文第二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特別感動?在書上做些批注。
③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母親平靜的活,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④有感情地朗讀第二節。
⑤學習第三:你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這一節的理解嗎?
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⑦課堂練習:寫一段話,以生活中的一個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
B案
●自學課文
①自由朗讀全文。
②同桌之間相互進行朗讀檢查。
③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
●感知內容
①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
②指名復述課文敘述的兩個生活“小鏡頭”。
●交流體會
①你對課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我”的母親想說些什么?
②你平時生活中有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或者正好相反的事例)
●創設情境,補充對話
①在公共汽車上,一位紅領巾給老人讓座。
②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忙著在山上種樹。
●課外作業
讀名言,寫一段話,說說自己的感受。
臺灣作家羅蘭曾經這樣說:“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