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廉政進校園教案
通過廉政文化教育,使全體黨員教師牢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成為反對和抵制腐敗的中堅力量;使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操得到培養,成為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良好社會氛圍的有力參與者,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五年級語文廉政進校園教案,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語文廉政進校園教案1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統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化和國勢的衰落。進而使學生體會腐化亡國的道理。由此認識到當今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唐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3.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27頁的課堂思考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能力。
(2)通過28頁的課堂思考題,培養學生對同類歷史現象類比、判斷的能力。
(3)設計“唐朝由盛轉衰最終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經歷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問題,以培養學生前后聯系、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1.安史之亂及其影響。解決辦法,首先由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閱讀教材,了解該事件的時間、叛亂首領、起兵地點、攻占的重要地點、平叛的主要將領、叛亂的性質。其次,指導學生注意與前后歷史事件的聯系,分清戰亂與戰爭的區別。然后讓學生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一是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二是導致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使唐朝由盛轉衰。
2.唐末農民戰爭及其對唐政權的瓦解。解決辦法,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總結出原因、爆發時間、地點、領導者、特點、高潮及失敗的標志。其次從認識歷史事件的規律去指導學生認識農民戰爭的影響——瓦解了唐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唐的滅亡。
難點:理解落鎮割據的概念。解決辦法,首先從字面上理解“藩”及其引申義,進而幫助學生認識節度使、藩鎮及藩鎮的割據性,這樣就能使學生掌握藩鎮割據的概念。
對楊貴妃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人物。
教學設備
投影儀及相關投影片(或多媒體及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前面已學過《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課,請回憶一下,唐朝前期由發展到強盛經過了哪些重要事件?(學生回憶、回答,教師在黑板上畫如下曲線圖,并依據學生回答標注符號),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到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呈現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導入新課:對盛世時期的社會,杜甫寫過一首詩,對其大加頌揚,請同學們回憶這首詩。(學生齊說之)教師指出:這首詩固然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有溢美之嫌,但它還是反映了當時一定的歷史事實??墒谴蠹沂欠裰肋@個盛世局面再發展下去又如何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學生,閱讀概括出唐玄宗后期驕奢淫逸,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排斥忠良,朝政的腐化,教師再投影出課前制作的《唐玄宗統治前、后期作為對比表》(先投影后期作為)。毛同志曾指出:“唐玄宗前期會做皇帝,后期不會做皇帝?!?再投出前期作為)進而指出,唐玄宗前期作為呈現出“開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為使唐王朝潛伏著巨大的危機。那么,同一皇帝經歷了一個王朝的“盛世”和“危機”兩種局面,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的經驗和教訓應值得我們去認真總結!
唐玄宗統治前、后期作為對比表
前期 后期
崇尚節儉 日益驕奢
反對奢侈 奢華無度
任用賢相 任用奸相
勵精圖治 不理政事
整頓吏治 朝政的腐化
歷史進入到755年,這場危機終于以敲響了“漁陽顰鼓”的安祿山點燃導火線而爆發了,這就是——
一、安史之亂(板書或投影)
這場危機,有它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學生結合前面的講解,帶著問題來閱讀27頁相關內容。問題有三:1.強盛的唐王朝為什么會爆發安史之亂?(即書上的思考題)2.安史之亂的經過如何?3.其影響是什么?學生閱讀、討論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或投影:
1.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的腐化
直接原因:節度使勢力強大,唐中央兵力空虛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27頁注解①,并對節度使的來歷、職能及安祿山的情況作簡單介紹:唐初,為了加強邊防,在邊地曾設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邊。唐高宗時,都督“帶使持節”,直接可代表皇帝,故稱為“節度使”,但仍非正式官名。到710年,睿宗開始設節度使。玄宗時,邊境設10個節度使。他們不僅是軍事長官,還掌握政治、財政大權。雖然一般還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漸形成獨立于中央政權之外的封建割據勢力。安祿山是胡人,原來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財貨賄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寵愛的楊貴妃,甚至于甘當楊貴妃的干兒子。他還無恥地對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顆忠心”,取得唐玄宗對他的極度信賴,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先任平盧節度使,后來兼范陽和河東節度使,掌握北方三鎮的'大權。他有近20萬軍隊,成為“兵雄天下”割據一方的勢力。
由此可見,安祿山之流的節度使擁有悍兵強將,對抗中央,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甚至圖謀奪取中央政權的叛亂,在封建時代,也就只有時日問題了。
2.安史之亂的經過(板書或投影)
主要搞清以下幾個內容:安史之亂的時間(755——763年),叛亂的首領(安祿山、史思明),起兵的地點(范陽),攻占的重要地點(洛陽、長安),平叛的將領(郭子儀、李光弼)以及叛亂的性質。(招兵買馬、起兵叛唐、自立皇帝——企圖奪取中央政權)
教師再結合《唐玄宗逃往蜀地》圖,介紹一下當時唐玄宗的情況、安史之亂的破壞情況。叛軍南下攻占洛陽過程中,沿途郡縣望風披靡,唐王朝潼關防線被破后,京師長安恐慌,宮廷震顫,百官如鳥獸散。叛軍占領長安后,使長安成為一片火海。(可投影下面三段材料,讓學生來體會戰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無家可歸的悲慘狀況。)
?、俾尻査拿鏀蛋倮镏菘h,“皆為丘墟”(《資治通鑒》)
②“宮廷焚燒,十不存一,……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至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整個黃河流域,一片荒涼。(《教參》)
③“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杜甫《無家別》)
由于叛軍是見利忘義之徒、是暴虐百姓的劊子手,因而叛亂不得人心,故其失敗是必然的。
唐玄宗一面派兵平叛,一面攜貴妃姐妹、皇子皇孫、朝廷大臣逃往蜀都避難。當玄宗一行至距長安不遠的馬嵬驛時,隨行將士殺死了楊國忠,又逼玄宗縊死楊貴妃。太子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任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平叛,又借口紇兵幫助,收復了長安、洛陽。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路經馬嵬驛時,撫今追昔,黯然神傷。歸至宮中,圖寫了貴妃的芳容,朝夕思念,時時垂淚。這位曾經促成了開元盛世繁榮局面的皇帝晚年就在愁苦憂傷中郁郁而死,時年七十八歲。大約過了半個世紀,詩人白居易為他譜寫了那首臉炙人口的《長恨歌》。《長恨歌》與其說是玄宗與貴妃的情歌,倒不如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極衰來的歷史悲歌。
教師在此設疑:在西逃過程中,將士殺死楊國忠,又逼玄宗縊死楊貴妃。如果說楊國忠是罪有應得,那么縊死楊貴妃是否有失公平?安史之亂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呢?(留給學生討論)
3.安史之亂的影響(板書或投影)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投影的三段材料和課本內容歸納得出:安史之亂對人民來說是一場巨大災難。一是使北方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二是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唐朝一蹶不振,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俗話說:“萬足之蟲死而不僵。”以安史之亂為轉折,從衰敗到滅亡,唐朝又茍延殘喘了一個半世紀,此間還有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加速了其衰敗,這就是——
二、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板書或投影)
1.藩鎮割據(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27頁的最后一段,之后教師作具體講解。
先釋“藩”?!胺迸c“樊”相通,本意是籬笆,引申一下,籬笆圍成一圈就成一塊“領地”。唐朝時,一個節度使管轄一塊名義上是唐朝的,而實際上是自己的一塊勢力范圍——“領地”,也就是一塊割據范圍,即唐朝的藩鎮。安史之亂期間以及以后,唐王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這些節度使“雖稱藩臣,實非王臣”,是獨立王國,彼此之間、藩鎮與中央之間不斷爭戰,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藩鎮的重要特點有哪些?教師投影28頁《藩鎮的割據性》表,就表中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進行歸類。最后指出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它在地方上嚴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力量。在與地方上藩鎮割據同時膨脹起來的唐朝中央又出現了宦官專權的現象。
2.宦官專權(板書或投影)
先讓學生閱讀28頁有關宦官專權的內容,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書上的思考題。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唐玄宗后期,寵信宦官高力士,唐肅宗在位時,宦官李輔國開始掌握禁軍。后來,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其把持。這種現象,說明唐王朝的統治階級已從根本上腐朽了,再也無力繼續統治下去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加深了唐朝統治的腐朽與黑暗,削弱了唐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的衰落。不久,一場旨在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沖天香陣透長安”的農民戰爭又爆發了。
三、“黃王起兵,本為百姓”(板書或投影)
教師先釋標題,再讓學生閱讀28—29頁本目的有關文字,引導學生歸納起義的原因、時間(875-884年)、地點(山東、河南)、領導者(王仙芝、黃巢)、過程、特點(流動作戰)、高潮(攻占長安,建立政權)、失敗標志(黃巢自殺)、影響等。
對原因的分析可引導學生從天災人禍、統治腐朽、土地兼并、租稅照舊、連綿戰火等方面歸納。
教師要學生齊讀29頁黃巢的菊花詩,說明黃巢決心推翻殘暴的唐王朝統治的抱負。再通過地圖了解農民戰爭進軍的主要路線,強調其流動作戰的特點。
對于影響,請學生結合課文引用的韋莊的兩句詩,進行聯想,認識到農民戰爭的無比威力。此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不等于“消滅了(推翻了)唐王朝”,907年,唐節度使朱溫(農民軍的叛徒)才最終滅亡了唐王朝。這樣使學生搞清楚唐共存在了大約三百年(618—907)時間。
鞏固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了解到唐朝經歷了近300年的歷史,這300年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請學生聯系前后知識并結合黑板上的曲線圖思考、回答:“唐朝由盛轉衰直至最終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在轉衰直至滅亡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大事?”同時,教師將曲線圖補充完畢,并簡要概括唐朝的歷史: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局面。但到了后期,政治腐化,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割據、中央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到了末年,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被滅亡。
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第二題留給學生討論,不求答案一致)。
五年級語文廉政進校園教案2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大力加強我校的廉政文化建設,結合我校工作實際,制定我?!傲幕M校園”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和黨的十七大精神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育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想信念為宗旨,以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核心,以倡導廉潔奉公,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深化“讓教育回歸生活,讓生活洋溢幸?!钡慕逃砟?,深化學校的內涵建設,充分發揮廉政文化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導向作用。通過廉政文化教育,使全體黨員教師牢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成為反對和抵制腐敗的中堅力量;使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操得到培養,成為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良好社會氛圍的有力參與者,使廉政制度建設得到強化,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二、主要任務
1、突出廉潔教育充分發揮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廉潔教育成為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廉潔教育有機地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范疇,推動良好校風、學風和教風的形成。有針對性編輯廉政教育讀本,組織廉政文化知識講座,把廉政建設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計劃地將廉潔教育納入教學活動,培育學生廉潔光榮、腐敗可恥的價值觀念,奠定廉潔做人的品德基礎。
2、大力開展各種宣傳活動組織讓學生感興趣的報告會、講座,創建學習宣傳清正廉潔的專欄、網頁,廣泛宣傳廉政文化,傳播廉政知識,弘揚廉政精神,培育廉政意識。拓展廉政文化建設的渠道,構建網絡廉政文化宣教平臺,把廉政文化工作做到班級,以扎實廉政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3、全面開展廉政教育,促進廉政文化的形成。將廉政教育納入教育培訓和各種活動之中,把廉政教育的有關內容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和黨員教育、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警示教育。通過知識競賽、征文、辯論等活動,普及廉政知識,傳播廉政文化,培育廉政理念。要把廉政文化進校園與鞏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結合起來,提升黨員的思想境界、文化素養,推進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