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表格教案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fā),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fā),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表格教案,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表格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從而激發(fā)學生樂于觀察周圍的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樂于觀察周圍的事物的興趣。
教學準備:
1.課文內容的投影片。
2.蟬的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金蟬脫殼的起因。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板書課題:金蟬脫殼。齊讀課題。
2.設問:聽說過“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嗎?說說你的理解。
3.講故事:三十六計“金蟬脫殼”。
二、初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中“金蟬脫殼”主要講什么?
2.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①出示生字詞。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讀。
3.默讀課文。
第一部分(1-2)寫叔叔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決心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寫金蟬脫殼的過程奇特動人。
第三部分(7)寫蟬兒趴在樹上,準備新的歌唱生涯。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1-2自然段。
2.出示:“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齊讀。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里鉆出來,偷偷地爬到樹桿上,脫掉它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
①指名朗讀。
②說說你的理解。
5.齊讀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yè)。
1.搜集蟬的資料。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7.金蟬脫殼》。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
2.交流蟬的資料。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脫殼前(3)→脫殼中(4)→脫殼后(5)
2.出示:“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神奇動人”?先將有關的語句圈畫出來讀一讀,再與同學們交流一下閱讀感受。
小組學習。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發(fā)現(xiàn)了一只肥肥的、通身發(fā)著金黃色亮光的蟬蟲……停在那里不動了。”
這是金蟬脫殼前的樣子與第一段中“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里鉆出來,偷偷地爬到樹桿上”相比較。
⑵按背→頭→腳→尾的順序,邊讀邊想象金蟬脫殼的過程,說說閱讀的感受。
抓住關鍵詞語“抽搐”、“裂開”、“極淡的綠色”、“深綠色”、“慢慢地活動”、“抖動”、“伸著”、“仰”、“撲”、“抓”、“抽”等來體會。
⑶金蟬脫殼后又有哪些變化?最讓你驚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點點”—“很快蓋住身子”,顏色“每顫動一次”,就“由淺而深地變化一次”。)指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默讀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細地看著蟬兒”,看到了什么?
2.指導朗讀。
3.總結全文:
你看,作者對蟬的觀察是多么的細致入微呀。
學習本文,對于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發(fā)?
四、布置作業(yè)
小練筆:觀察一種小動物,并寫下來。
板書設計:
脫殼前
7.金蟬脫殼
脫殼中
脫殼后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表格教案2
【教學目標】
1、熟讀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出處。
2、能熟練地復述故事。
3、能結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并能在學習中正確地運用。
【教學重點】
理解成語的意思并正確地運用。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運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理解成語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
1、讓學生講成語故事:
小朋友,你們一定聽說過許多的成語故事,你能給同學們講一講嗎?
2、師小結并導入:
小朋友們剛才講的成語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師要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個新成語,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38頁。
二、初讀成語故事
1、學生自讀成語故事,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章。
2、小組交流:
讀了這個故事,你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你能不能在小組內將故事復述出來?
3、班上交流,并讓學生復述這個成語故事。
三、再讀成語故事,理解它的內涵
1、讓學生默讀成語故事,邊讀邊思考:
⑴ 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xiàn)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⑵ 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可結合文中的哪句話來理解?
2、小組內交流自己學習的結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教。
3、班上交流,師相機引導:
⑴ 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xiàn)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因為文與可經(jīng)常去觀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的變化,總之,文與可對竹子非常熟悉。
⑵ 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第三段話中,貓把那幅當成真的了,并把它抓著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可結合文中的哪段話來理解?
最后一段。
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最后一段,并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理解。
引導學生說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畫畫時,胸中有現(xiàn)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處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運用
1、過渡:
剛才同學們理解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這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運用它,下面我們就看看同學們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師舉例:
小明平常學習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認真地復習了,所以,在期末考試時,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學生舉例,進一步體會”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業(yè)
1、讓學生用這個成語說1~2句話。
2、課后將自己喜歡的成語積累下來,寫在積累本上。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表格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了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桿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制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jù)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后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夸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別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桿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互不相容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