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說出金魚的特征:需要食物、會呼吸、能運動。
2、能說出金魚是怎樣吃食、呼吸和運動的。
二、科學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觀察金魚的特征。
2、能用語言描述觀察的結果。
3、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度
1、能對金魚的觀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能如實地講述觀察到的現象。
3、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并講述自己的觀點。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了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2、在認識動物、利用動物資源時,一定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資源,讓動物與人類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看視頻,魚缸、金魚。
二、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同學們,你們看老師這節課給你們帶來了哪位動物朋友?看魚缸中的金魚。你們喜歡他們嗎?它們有什么特點?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金魚吧。
二、探究與發現。
1、作出假設:“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動物需要食物,能運動、會呼吸,你覺得金魚有這方面的特點嗎?”思考
2、制訂計劃。你需要觀察什么?怎么觀察,需要準備什么材料?
3、搜集證據。學生觀察金魚,找出證據。
喂魚,不要多喂。看視頻。金魚會呼吸。觀察時要保持安靜,不要打擾金魚。
4、處理信息。把觀察到的金魚特點及時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畫一畫,只要像就給予肯定。
5、表達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觀察到什么,你認為金魚需要食物嗎?能運動嗎?會呼吸嗎?
6、得出結論:金魚需要食物,能運動,會呼吸。
三、應用與拓展
課下親自養金魚,有魚的就要多觀察,魚除了吃飯,呼吸,動物外還會做什么?
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
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的。是呀,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現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嗎?
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2、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3、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2、情感、態度、價值觀:
3、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
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業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
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篇4
我們來觀察
教學目標:
(1)知道并簡單的認識眼、耳、鼻、舌都是感覺器官。
(2)運用不同的感覺器官觀察身邊的物體。
(3)學會運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
(4)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物體的外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感受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各種感覺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教學難點:運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
教學準備:PPT、水果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1:我們的感覺器官
展示圖片資料,學生進行觀察
教師講解:這是一幅西紅柿的圖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
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質疑:你能發現圖中哪些西紅柿成熟了嗎?它們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發現的?(你是用身體的哪個器官發現的)
學生匯報
師展示眼睛的圖片資料并進行簡單的介紹
師引導學生說出西紅柿的味道,進而引出舌頭這個感覺器官
師展示舌頭的圖片資料并進行簡單的介紹
提醒學生注意:未知的物品不要隨意聞和嘗。
繼續展示圖片資料,與學生一起認識鼻子和耳朵的簡單特征
師小結:通過師生齊回答鞏固每個感覺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活動2:觀察香瓜
教師引導提問:
師通過四個小組分別:眼睛、鼻子、耳朵和舌頭來觀察香瓜的外觀、氣味和味道特征
學生結合上面學會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香瓜的特征。
教學總結:
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每個不同的感覺器官都用不同的作用。觀察是有目的的,觀察有多種方法和手段。再次強調,對于我們熟悉的、沒有任何危害性的物體,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否則將可能會對自身造成危害。
布置作業:
(1)和父母一起學習“皮膚”這個感覺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2)和父母分享今天所學習的知識
板書:
我們來觀察
感覺器官有:眼睛
舌頭
鼻子
耳朵
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篇5
讓我們發現更多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根據積木的特征,察覺穩度、形狀、結構間關系。
2.科學探究
會對哪種形狀積木容易堆疊有猜想,并記錄;會在搭建中觀察、比較,找到容易搭建的積木,并記錄。鞏固分類方法,形成動手能力。在教師指導下,能初步歸納概括容易搭的物體的共同之處。
3.科學態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細致完成工作;樂于挑戰,用不同形狀搭建出既高又新穎的作品
4.STSE
初步了解搭建活動在人類建筑方面的應用。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學生自帶各種形狀的積木,實驗記錄單教師準備:建筑圖片,積木搭建作品圖片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大家玩過積木嗎?我們前面學會了觀察、比較和分類方法后,今天進行搭建積木,相信我們將有更多的發現。
(二)新課學習
1.探索什么樣的積木更容易搭
(1)每個小組準備好不同形狀的積木
(2)明確問題——什么樣的積木更容易搭?
(3)學生猜想
(4)討論,明確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種形狀的積木、另一種不同形狀的積木不斷搭高,比一比哪種形狀更容易搭起來。
(5)學生進行搭建,求證推測是否正確。
(6)將容易搭的積木挑選出來,思考:“這些容易搭的積木有什么特點?”
(7)小結: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積木更容易搭。
2.試一試:我們組的積木可以搭多高?
(1)要求:不但想辦法往高搭,還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狀的積木塊。
(2)小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項。
(3)總結和鼓勵
(三)介紹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四)整理材料,下課。
小學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篇6
借助工具觀察
教學目標
1.通過做用感官直接觀察和借助簡單工具觀察的活動,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
2.通過閱讀圖片資料,知道各種各樣的觀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觀察事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
難點: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觀察事物。課前準備:
1.放大鏡兩個、簡易顯微鏡兩個。
2.蠟燭一支、火柴一盒。
3.相關視頻。
教學過程:
一、觀察大拇指
1.引導學生用三種方式觀察大拇指。(肉眼、放大鏡、簡易顯微鏡)
(1)放大鏡的使用方法:來回移動,直至看清楚。
(2)提醒學生使用放大鏡看太陽的嚴重后果,進行安全教育。
(3)簡易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用鏡頭緊貼手指,眼睛緊貼觀察孔,調節旋鈕,知道看清晰為止。(盡量讓學生看完書自己說)
2.提問:用三種方法觀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呢?(見學生活動手冊P6)
3.引出工具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多的細節,而這些都是肉眼無法看到的。
二、聽診器
1.老師演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
2.學生輪流上臺體驗。
(1)用耳朵貼著同學的胸口聽心跳聲。
(2)用聽診器貼著同學的胸口聽心跳聲。
(3)分享感受:用耳朵聽和用聽診器聽有什么不同?
3.引出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聽覺功能。
三、認識各種觀察工具
1.課件出示:望遠鏡、顯微鏡和汽車后視鏡。
提問: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人的視覺功能。)
2.課件出示:盲杖
提問: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盲人的觸覺功能。)
3.課件出示:助聽器
提問: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聽力障礙者的聽覺功能。)
4.(學生活動手冊)酒精測試儀,它延伸了人的嗅覺功能。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