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
針對性原則復習必須突出重點,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在復習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存在問題。要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設計復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賀龍同志用“草帽計”,使白軍自相殘殺的故事,了解他神機妙算、克敵制勝的指揮才能。
2.能指出練習中一段話次序顛倒的毛病,并能說出道理,加以改正,從而懂得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段落,前后句子不能顛倒。
3.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通過學習,體會賀龍的神機妙算。
2.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詞語并齊讀:莫名其妙、狂轟濫炸、汗流浹背、疑惑不解、人困馬乏、人仰馬翻、草帽計
2、誰能根據課文內容任意選擇詞語,說一句話呢?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老師這里有一幅畫面就是畫了這個情景,左邊還配有一段話,大家自由讀一讀,想一想:這樣寫可以嗎
?為什么?
2、齊讀第四節。這一節主要講了什么?
3、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白軍被炸的這個場面嗎?
4、引讀第五節板書:神機妙算
5、你能提提問題嗎?
三、學習課文第二段
(一)
質疑問難,學習課文第二小節。
1、師讀課文第二節,讀后學生提問。
2、師整理歸納主要問題:
(1)
賀龍同志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
(2)
為什么選中了一塊平坦的山坳?
(3)
戰士們為什么認為這是個奇怪的命令?
3、三人一組,合作學習:讀讀課文,討論討論,看看能解決哪些問題?
4、全班交流。
(二)
根據自學要求自學課文第三節。
1、自學要求:(讀一讀、想一想)
(1)
這一節主要寫了什么?
(2)
賀龍的神機妙算體現在什么地方?(用--劃出)并說說理由。
2、交流。
3、齊讀第三節。
4、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體現了賀龍同志的神機妙算?
四、延伸
1、你能模仿當時戰士們的語氣、動作,說幾句稱贊賀龍同志的話嗎?
2、古今中外,有許多運用計謀致勝的故事,你能說說嗎?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寫了賀龍同志用“草帽計”使白軍自相殘殺。在教學中,我把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時:
(一)課堂復習安排了圍繞課文連詞成句的訓練,不但回顧了全文,而且進行了說話訓練,同時學生也得到了詞語運用能力的培養。
(二)采用“變序”的教學方法,從結果導入課文,引起懸念,激發興趣。
(三)整堂課圍繞“神機妙算”這個詞語,抓住“賀龍同志是怎樣神機妙算的?”這條主線展開教學。學了課文第三段后,敵人的自相殘殺使同學們對賀龍的“神機妙算”有了初步的認識。第二節中賀龍根據當時的天氣,選了有利的地形,設下了草帽計,學生又一次體會到了賀龍的“神機妙算”。第三節中敵人中計,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賀龍的料事如神、神機妙算。最后請學生找找“還有哪些地方也體現了賀龍的神機妙算?”這樣,一條紅線貫穿始終,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安排了“用自己的話說說敵人被炸的場面”和“模仿當時戰士們的語氣、動作說幾句稱贊賀龍同志的話”兩次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2
教學目標
1.自學課文的生字新詞,重點理解“驚慌失措”、“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描寫包公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體會包公辦案的深思熟慮和足智多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包公的資料。
2.教師準備小黑板或課件,檢測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猜一猜”游戲(教師說,學生猜。)
“火盡爐冷平添心猿意馬。”猜一個字。(“驢”字)(教師板書:驢)
我國宋代有一個著名的清官。廬州人,執法嚴明,善于斷案。(教師板書:包公)
2.說說你對包公還有哪些了解?(生說)教師肯定學生所說的有關包公的事,補充解說:“公”是古人對人的一種尊稱,他原名包拯,有多個官銜當過開封府府尹。因為北宋建都在開封,開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長”了。是個大官。
3.今天我們要讀的故事就發生在包公身上,還與驢有關。(教師板書:審)學生齊讀課題。
4.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包公為什么要審驢?驢子不會說話,他怎樣審驢的?)那好,我們就帶著問題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用自己的方法學習生字詞。
2.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概括,教師指導。)
3.看來“驢”在這個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加三個小標題。(驢被偷換,狀告毛驢;細審毛驢;找到毛驢。)
三、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教師展示小黑板或課件)
1.認讀詞語:掙(zhèng)錢轡頭聽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欄審衙役懊惱一聲不吭聞所未聞驚慌失措冒名頂替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同正音。
3.特別指導學生注意多音字:掙、差、圈
4.對比記憶字形。
審()案()吭()衙()役()
神()按()炕()銜()投()
5.選擇你理解的詞語練習說話,提出你不懂的詞語。
6.教師特別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聞所未聞、驚慌失措、冒名頂替、懊惱。
四、朗讀課文
自由選擇合作學習伙伴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板書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個斷案故事。
2.用簡單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品讀課文
1.引讀故事的起因。
(1)包公為什么要審驢?課文哪幾段寫了?
(2)學生自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劃記出描寫毛驢的句子,仔細讀一讀,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3)學生交流回答。教師出示句子,對比朗讀:
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
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的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4)順勢引導、朗讀:想想王五面對兩頭毛驢時是什么心情?指名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句子。
(5)過渡:就這樣,王五帶著滿腔憤怒和希望來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對著這樣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審案的呢?
2.細讀故事經過。
(1)帶著問題小組合作朗讀課文3~9自然段。說說你讀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問題,小組交流。
(2)小組合作學習課文。
(3)小組匯報共同學習讀懂的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辦案的方法,很聰明。)
“不要給它吃,不要給他喝,把它嚴嚴實實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包公十分熟悉驢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謀來源于他淵博的知識。)
“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就上哪。”(說明包公知道毛驢會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換毛驢的賊。)
(4)問題解答場: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思考解答。
(5)讀了這部分課文,包公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教師板書:足智多謀)
(6)包公審驢的過程讓人疑團重重,也讓人不由自主的為包公喝彩。咱們把它排成課本劇,再現當時的情景,怎么樣?
(7)提出要求: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個同學要投入角色,聯系故事情節,體會角色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和心情;角色的語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適當改動。
(8)生排練、表演,師生共同評議。
3.齊讀故事結果。
(1)過渡;瘦驢在包公的審訊下飛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換毛驢的賊被捉住了嗎?
(2)生齊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偷偷調換,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計謀,他的計要是正當的。)
2.其實,古代人們利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小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等,讀一讀這些故事,體會他們的聰明才智!
課后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新課標強調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教學,它更多地關注課堂生成的新問題、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更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它不僅要看教師“教”得怎樣,更要看學生“學”得怎樣,甚至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來看教師是怎樣教的。在新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要為課堂生成營造空間,給學生搭建一個個展示個性的舞臺。
《包公審驢》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通俗易懂。在教學設計時,教師的問題預設注重了激發學生的課堂生成,為他們的生成打下了鋪墊。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中:
1.小組合作學習故事的經過部分,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出來由小組討論。在后來的學習成果匯報和班級交流中還有“問題解答場”環節,讓學生自由交流小組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保護并培養學生自主質疑、解疑的能力,促進課堂生成新的情況。而后通過師生共議,幫助學生篩選問題、解答問題。如:學生在課堂中就提出了一個很有探討意義的問題:“課文第四段好像與故事無關,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當時就為提問的學生鼓起了掌,因為這一段是典型的側面描寫,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襯出包公的機智、遇事冷靜的品格。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把這個教學點淡化了,只在朗讀中帶過。學生在自主的閱讀中關注到了這一點,并生成了這樣的新問題來研究,彌補了我教學設計中的不足。
2.在學完課文以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意欲引導學生發現課文要贊揚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謀。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我備課設定的思路走。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學生提到了偷驢賊、王五都用了計謀,并分析出偷驢賊的計謀用錯了地方,而王五則用計謀幫助了自己。
在課堂實施中學生還生成了很多的新情況:自主提問時提出與課文相去甚遠的問題;再讀完課文結局后,還要小組合作表演包公審偷驢賊的過程。如果一味的遷就學生,很可能無法完成計劃的教學任務,如果著重完成教學預設,課堂將會死氣沉沉。我們如何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既尊重學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學任務,一舉雙得呢?這是我要探索的問題,也是值得與同行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感悟瀕臨失學的兒童求學的艱難和對知識的渴望。
3.借助課外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感悟瀕臨失學的兒童求學的艱難和對知識的渴望。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引出課題。
1.打示“大眼睛”照片,配音樂。(板書“大眼睛”)
屏幕上的這雙大眼睛你熟悉嗎?看到這雙大眼睛,你又會想到什么呢?
2.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渴望讀書的小姑娘,走進她的內心世界,齊讀課題。(板書“渴望讀書的”)
3.讀了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二、整體感知,自讀自悟。
1.課文是怎樣描繪這雙大眼睛的?請你自己讀一讀課文。畫出讓你受感動的語句。
2.把感動你的語句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層品讀,引發感動。
(一)感悟“渴望”。
1.把你感受最深的語句讀給大家聽聽。
打示:
你看,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著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2.聽他讀,你聽出什么了?你也來讀讀。
聽老師讀,你又發現什么了?說一說。
3.打示:
你看,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著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生怕漏掉()……
4.現在請你再來說一說,這是一雙怎樣的大眼睛?
(二)感悟“憂郁”。
1.打示:
你看,這雙大眼睛,閃爍著渴望,充滿著憂郁。雖然清晨教室的光線并不明亮,雖然她上學前連梳頭洗臉的時間也沒有,可是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它也擔心會失去……
2.自己先讀讀這段話,這指的是怎樣的學習機會呢?
3.請你再讀讀課文,用這樣的句子來說一說。
雖然(),可是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它也擔心會失去……
4.就像同學們所感受到的那樣!看圖片。
5.說一說。
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他也擔心會失去……
6.練習朗讀。
(三)喚起同情關愛
1.凝視這雙大眼睛,我們仿佛聽到她在訴說:她在說什么?
透過這雙大眼睛,我們仿佛聽到了千千萬萬瀕臨失學兒童的呼喚!
打示:我要讀書!
2.老師帶讀四、五段。
齊讀這兩段話。
四、借助資料,感悟關愛。
1.這專注的目光,這充滿渴望的眼神引發了海內外千百萬人心靈的震撼。自讀第六自然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2.散讀最后一段,你現在想怎么做?
3.這節課上到這里,你還想知道什么?
4.打示資料:散讀。
5.這節課后,你想給自己留一項什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