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1
激發起學生的感恩之火
—— 《師恩難忘》一課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做人的道理。從而培養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文章內容雖然簡單,且只舉了一個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間透出的是老師的智慧、老師對學生的負責與關心以及作者對田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何難忘師恩”這個問題并激發起學生的感恩之火呢?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想象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后,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著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抓句子和抓詞語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一個重點句:“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這個唯美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這點;然后,讓學生通過句子理解田老師對作者影響之大后。學生談了很多,也表現出了對文中田老師的敬佩。這時的學生便與課本產生了共鳴,也就更明白這也是令作者難忘的“恩情”。而最后一小節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句,學生本來不明白,我指導學生先理解兩個“樹”的不同意思,再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從中感受到培養一個人才的不容易,從而對老師的敬佩之情更深了。課后,我抓住第29個教師節即將來臨的契機,讓學生完成一些與“謝師恩”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如做一張祝福卡,寫一寫自己的老師等,相信學生從內心迸發的對老師的感恩之心會更讓人感動!
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演講稿。說句心里話,從開始準備的那一刻起,我就對教學內容產生了許多的困惑,除了讀后就可以知道的“四問”外,還需要我教給學生什么?教學內容的構建問題再一次橫在了我的面前,以至于開始上這一課的時候,我還是惴惴不安,當一位教師面對著一篇文章時不知如何下手時這種感受就會非常強烈。我特意在網上查了一下這種文學樣式,它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講為主,二是演為輔,由于我們面對的是文字信息,講的內容和形式自然是關注的重點。既然是演講,必然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每天四問”,這在第一節中就被開門見山,這給了我一個啟發,讓我沿著這個思路,和學生一起理清這篇文章的敘述順序:提出主題——具體闡述——總結全文。這是理解內容的過程,也是學生感受演講形式的過程。
但是整堂課下來,還有許多的不足,那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陶行知的了解還局限于一個干癟的文字羅列層面,沒有更為生動和貼近的東西,陶校長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作這樣的演講,自然有它的時代的影子,而這我遠遠沒有涉及。
2.對典型文本的遣詞形式沒有關注。演講應該用的是口頭語言,沒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與書面語言進行比較,這實是一種失誤。
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3
本課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詩歌。文題蘊含豐富,以“綠色的課本”喻“大自然”,形象貼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召喚少年兒童熱愛自然,勇于探索,從大自然這“綠色的課本”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本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語言流暢而又飽含激情,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把激情朗讀和豐富想象有機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第一小節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綠色的大門”、“清涼的綠陰”等詞語,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春天來了,綠色的大自然正向我們徐徐展開……讓學生初步感受綠色大自然的秀美與神奇;第三、第四行中的兩個“去吧”是對少年兒童的親切呼喚,我指導學生激情呼喚,讓學生深深地融入情境之中。
學習第二至五小節時,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明亮的眼睛”曾經觀察到的大自然動人的畫面,回顧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懷抱中的感受,想象大自然和人類和諧共存的歡樂和溫馨,傾聽大自然對自己的呼喚。
這首詩激情澎湃,生機勃勃,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引導學生品味詩歌內在的意蘊,把握詩人情感的脈搏,不大聲喊。同時鼓勵學生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情緒的變化,讀出自己內心美好的感覺。
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4
馬上就要教《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了,對這一篇課文怎樣教呢,心中有了幾點思考,現將其擇要記錄下來。
昨天,我認真研讀了教材。這篇課文用淺顯的文字描述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非常著迷的故事,提示了法布爾成長為昆蟲學家的秘密。
應該說,這篇文章從法布爾的身上就反映了前篇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中“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滴水穿石”精神的最好、最直接的佐證。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是否可以承接前文,設計一段談話,導入課題,一是引起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二也可以讓學生更深的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
引入課題時,可讓學生研讀課題,看看學生能從課題中得到什么信息,讀了課題后又產生哪些疑問,這樣讓學生帶頭問題自讀課文,與課文對話,與自己對話,思考在讀課文中你又明白哪些,又產生了哪些問題。你認為課文中有哪些描寫較精彩的段落,找出來再仔細研讀,看看你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這樣在讀中引導學生對課文理解,接下來教師在講讀課文時就輕松多了,也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在讀中發現的問題。
本文中的法布爾正是憑著對昆蟲的“癡迷”走進了科學的殿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整篇文章落眼“癡迷”,以小法布爾抓會唱歌的蟲子、放鴨子的故事來生動地講述他從小對昆蟲“癡迷”程度。那么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們又是否可以從“癡迷”入手,設計一系列問題導讀呢?讓學生圍繞“癡迷”認真研讀課文,從一些關鍵詞語、關鍵句子中感悟、體會出大自然對法布爾的誘惑,給法布爾帶來的樂趣,感受法布爾身上的探究精神。
最后,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們還可以拓展一下課文,讓學生談談你從中收到哪些啟發,還有這樣的事例嗎?能開個“故事會”嗎?等等。
五年級的語文教案教學反思5
《變色龍》這篇課文通過記敘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經過,展示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和變色的特點。因為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中,這兒的學生對之都不熟悉,所以教學時,我先從變色龍的外形特點入手,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和文中的插圖對變色龍有了個感性的認識。文中描寫變色龍外形的句子沒有多少,可是有順序,有特點。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發現,我在黑板上依次板書:全身——頭(嘴、眼睛)——身軀(背、腹部、尾巴),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僅對變色龍的外形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描寫外形要有一定的順序。接著,我讓學生試著看板書描述變色龍的外形,他們的回答非常流利。
根據學生對變色龍名字的好奇心,我又引導學生通讀文章的第14小節,讓學生了解變色龍能根據周圍的環境情況變色的特點。學生對這個內容的學習都頗感興趣,饒有興趣地進行了補充,如把變色龍放在楓葉上,變色龍會變成——,把變色龍放在枯草叢中,變色龍會變成——
在學習變色龍的捕食特點時,文中描寫變色龍眼睛的詞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的特點, “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單獨轉來轉去,分別觀望四面八方的東西。當它的兩只眼睛同時注視前方時,就會產生一種立體感……”在教學這兩句時,我先讓學生讀文后說說變色龍眼睛的獨特之處,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但我沒有局限于此,而是讓學生再次讀文,揣摩語句,你覺得哪些詞語能很準確地反映出它的這個特點呢?學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單獨、分別”。因為在所有的脊椎動物中。只有變色龍的眼睛獨一無二,而且兩只眼睛能分別觀望。我適時進行總結:當我們準確地使用詞語,就能準確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