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教案取材內容合理,切合課程宗旨,符合培養目標定位的要求,適應現實需要,講述內容觀點正確,有實際應用價值。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學會本課8——10個生字,認識其它七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通過品讀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及理解的自我診斷與矯治能力。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二、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解釋“溝”,指山溝。
2、根據課題質疑。如:九寨溝在哪里?為什么取名叫九寨溝?它是怎樣一個山溝?……
3、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1)對照生字表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思考剛才的問題。
4、檢查自讀。
(1)指名逐段朗讀,讀通讀順。
(2)說說課文內容梗概。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讀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讀,思考:九寨溝在哪里?它的名字是怎么得來的?找出關鍵的詞語。(神奇)引導朗讀這句話。
(2)提問:看到這句話你想知道什么?
(3)討論問題“九寨溝是怎么樣的?”
(4)朗讀1、2自然段,說說根據1、2段的介紹,你想象中的九寨溝是什么樣子的?。
2、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看文中介紹了哪幾處景觀?逐句找找,劃出你最欣賞的一處。
(2)指名把領略到的神奇美麗朗讀給大家欣賞。
(3)討論交流:從第一句“插入云霄”、“銀光閃閃”你想象到什么?從第二、三句中你有感受到什么?是從哪里感受到的?說說“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九寨溝還神奇在那里?
(4)邊討論邊指導、練習感情朗讀。
(5)最后,生再練讀第3自然段,進一步感受體會。
3、讀第4自然段。
(1)回憶第3自然段的學習方法:看介紹了幾處景觀;邊讀邊品;討論交流體會;感情朗讀。
(2)生依據學法自學。
(3)討論交流:課文介紹了哪四種珍稀動物?他們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4)朗讀,體會動物的機靈可愛。
4、讀第5自然段。
(1)聯系上下文邊自瀆,邊思考:省略號前面和上文的關系?省略號后面與上文的關系?
(2)討論交流,明確前半句是對九寨溝風景名勝的概括,總結了全文;下半句和“一進入景區,就像到了一個童話世界”互相照應。
四、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試試當個小導游,向人們介紹九寨溝。
2、提供關鍵詞語幫助學生背誦。
3、生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五、發展性練習。
搜集描寫祖國名勝的文章,進行課外閱讀、課內交流。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2
教學要求
1、學會課文中的生字詞,不理解的字詞可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2、通過誦讀,體會課文所展示的詩情畫意,并有意識地積累優美詞句。
3、了解荷蘭美麗的田園風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并質疑。
2、讓我們帶著這幾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并出示要求。
課文介紹了荷蘭哪些美麗的景色?在自己認為具有詩情畫意的地方或優美語句下畫線。不懂處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
3、交流
a) 指名學生讀課文,并隨時正音。
b) 讓學生說說課文介紹了荷蘭哪些美麗的景色。
c) 抓住重點,指導讀懂
4、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哪幾方面?
5、抓住“這就是荷蘭”。“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啟發學生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你讀后有沒有產生這種喜愛的感情呢?
a) 遷移運用,指導讀好。
聘請小導游,帶領大家去荷蘭一游。要求:(1)任選一個景點作導游介紹荷蘭的美麗風光。(2)要加進導游的口頭語。
學生在小小組自由介紹,并推薦一名上臺介紹。
指名學生介紹,評價。
b) 總結:
荷蘭這么美,你還想了解它更多的情況嗎?請同學們去找一找,看準找到的有關荷蘭的資料。圖片多,在班隊課上,大家再作交流。
板書
12 田園詩情
奶牛圖 郁金香圖
駿馬圖 動物世界贊美
擠奶圖 夜晚圖向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后記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3.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走近文本
播放桂花的畫面,舒緩的音樂,教室內有緩緩流淌的桂花的香味。
1.(帶來桂花)同學們,聽著這輕柔的音樂,聞著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你想起了什么?
2. 作者琦君小時候最喜歡桂花了。(出示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了)她身在異鄉,常常想起家鄉的桂花。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桂花雨》 生齊讀。
3.學生質疑。(預設:為什么我那么喜歡桂花?喜歡桂花的什么呢?桂花雨是怎樣的?……)
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一邊讀一邊想上面提出的問題。交流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預設:我小時候喜歡桂花的什么呢?喜歡桂花的香氣;喜歡搖桂花的樂;喜歡……)
三、精讀課文,感悟文本
1.感受桂花之“香”
(1)請同學們輕讀課文1-4節,畫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
(2)交流并相機點擊課件出示相關句子,組織研讀。
A “可是它的香味兒真是迷人。”
實物呈現,感受香氣。
指名朗讀,感悟香韻。
B“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學生反復朗讀,感受花香,交流從句中的哪些詞感受到桂花的香?
(“桂花盛開的時候……沒有不……”和“桂花盛開的時候……都……”的句子對比朗讀,感受桂花香氣覆蓋廣泛。
抓住“浸”字,感悟香氣之濃郁。)
C“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學生朗讀。設疑:為什么“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呢?(預估學生認識不到位,理解此話有難度,暫時擱下。)我們呆會再來解決。
(3)過渡:這是農家小院、偏僻小村莊獨特的美。我們也有我們的樂事。
2.感受生活之“樂”
(1)生讀文,并在課文中畫出描寫“搖花樂”的語句并交流討論,在朗讀中感受生活之樂。教師視學生交流情況相機點擊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我”的樂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
引導學生抓住“老是”“纏”,“!”,通過師生演一演、讀一讀等形式,加深體會“我”的迫切。
▲“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指導學生抓住“鋪、抱、使勁地搖”做做讀讀,抓住“紛紛、都是”想想說說,抓住“喊”字讀讀,多層面體會我的樂。指導朗讀。
家人之樂
▲ 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竟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回放媒體桂花畫面,音樂、文字,誦讀詩文。
▲ 揀去……鋪開……曬上……收在……和……做……
學生敘說桂花收獲之樂。
▲全村人之樂
▲“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母親送桂花給全村人的慷慨之樂,村人的受惠之樂。這就是競收桂子慶豐年的歡樂。(理解“全年 整個村子 浸”該是怎樣的情形?)
桂花只在金秋開放,怎么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呢?
指導生有感情地朗讀,品讀“浸”字,感受桂花之香。“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干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里。
3感悟故鄉“情”濃。
(1)作者長大后遠走他鄉,每次從外地回家時,總要——(生接)
我為什么這樣做?
(2)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嗎?那么為什么就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因為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月是——故鄉明,花是故鄉——香。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會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對親人的思念。愛家鄉的桂花,其實就是愛——故鄉。
(3).所以作者說——我就會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這句話中“就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生討論。
(“又”字說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淡淡的一句話,卻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深深的懷念。家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他的生命,成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
四、拓展閱讀,總結升華。
1.作者琦君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 1949年赴臺灣,曾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在她的許多作品中記敘了童年故鄉的人和事。在《煙愁》里有這樣一段后記,多媒體出示并配樂朗誦:
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樹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
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什么呢?
2.推薦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魯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