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教案
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寫的記敘文。文章真實地記敘了在加拿大學習期間遇到的兩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啟發教育,說明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是一個人應有的美德。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四年級語文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教案,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語文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教案1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寫的記敘文。文章真實地記敘了在加拿大學習期間遇到的兩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啟發教育,說明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是一個人應有的美德。
〔結構分析〕
本文共4個自然段,按內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要地講“我”在加拿大留學期間遇到兩次難忘的募捐活動。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體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學期間遇到的兩次募捐活動的經過。第一次,在渥太華的大街上,孩子們用給行人擦皮鞋的方式為患小兒麻痹的孩子募捐。第二次,在“我”外出的時候,看見老軍人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烈士遺屬及傷殘軍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講“我”受到的啟發和感受。
〔語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學習期間遇到過兩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難以忘懷?!?/p>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個國家。由于經濟發達,文化教育比較先進,吸引了許多外國青年到這里留學?!澳季琛保瑸閹椭鸀膮^、災民或有困難的某項事業、某個人而募集錢款或物品?!巴鼞选保c“忘記”同義,把值得懷念的人或事忘記。這一句話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我”遇見兩次難忘的募捐活動?!半y以忘懷”這個詞語強調這兩次募捐活動的重要和特殊。募捐,對成年人來說并不陌生,遇到募捐是常有的事?!拔摇彼浴半y以忘懷”這兩次,并不在于它們發生在國外,而在于它們使“我”大受教育。用這一句作為文章的開頭,設置了懸念,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華的大街上被兩個男孩子攔住去路?!?/p>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捐活動的地點———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兩個小男孩。
“他們十來歲,穿得整整齊齊,每個人頭上戴著個做工精巧、色彩鮮艷的紙帽,上面寫著‘為幫助患小兒麻痹癥的伙伴募捐’?!?/p>
“精巧”,精細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紙帽的制作者技術高超,紙帽做得完美。“小兒麻痹”是幼兒得的一種病,由神經系統病變引起身體某一部分知覺能力喪失,使運動機能出現障礙。本句交代了兩方面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從募捐者的打扮可以看出,這種募捐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募捐的孩子們也十分重視這次活動,把活動當做莊重、嚴肅的事,都以積極的行為和良好的心態參加募捐。這種打扮還有醒目、引人關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個,不由分說就坐在小凳上給我擦起皮鞋來,另一個則溫文爾雅地發問?!?/p>
“不由分說”,不由分辯、解釋與說明。“溫文爾雅”,態度溫和,舉止文雅。兩個男孩分工明確,“硬”給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務,另一個與人交談。兩個人態度與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顯現出小男孩獨特的募捐策略。他們不是一般地勸說動員,也不“硬要”,而是為人提供一定的服務,同時通過談話,讓人明了募捐的目的、意義,使“捐”者“悅服”。這是孩子們獨創的頗有新意的募捐手段。作者寫這種募捐辦法,活現出孩子的天真、可愛、調皮。
“同行的朋友告訴我,這是為二次大戰中參戰而傷殘的軍人和烈士遺屬募捐,每年一次?!?/p>
“二次大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1939年9月爆發,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皞麣垺?,因負傷而落下殘疾?!傲沂俊?,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遺屬”,死者的眷屬。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這些烈士與傷殘者是為世界和平和祖國獨立而犧牲與傷殘的,是為后人幸福與自由而犧牲與傷殘的,因此,他們是功臣,理應為人們敬仰與愛戴。為傷殘者與烈士遺屬募捐,不單是為改善他們的生活,也是表達人們對曾經為今天自由與幸福做過貢獻的人的敬愛?!巴涍^去,就意味著背叛”,忘記為后人幸福與自由而曾經流血犧牲的功臣,更是背叛與犯罪。加拿大人沒有忘記他們,“每年一次”為他們募捐,說明這已成為一種傳統。
“我兩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點兒錢捐給他們時,心里卻只是想對他們說聲‘謝謝’?!?/p>
“他們”,指募捐者。“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本句寫的是“我”的內心活動,表明兩次參與募捐后自己的感受。用“微不足道”修飾“錢”,極言捐得少。一般地說,受捐者對捐者說“謝”。但是,這次卻是“我”這個捐助者要謝這些募捐者,說明這兩次募捐意義特殊。第一次的募捐者是兩個孩子,那么小的年紀尚且知道關愛小伙伴,而且視關愛他人為神圣的、無上榮耀的事。第二次遇到的募捐者是一些老人,他們是“二戰”的參加者,為了戰友而募捐。這些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們的行為值得贊賞。對他們說聲“謝謝”是發自內心的表白。
〔寫作特點〕
1.獨特的立意。
第一,作者選擇兩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動,募捐者是孩子和老人。一般地說,募捐活動大多由青壯年去做。這兩次募捐活動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第二,作者篇末點題,說應謝募捐者,這種不平常的認識,反映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不要以為捐幾個錢就該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謝意,更應從“募捐”與“捐贈”之中看到更深更遠的意義,那就是人人都應把愛獻給社會與他人,這是應該受到人們尊敬與感謝的。
2.選擇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寫。
文章十分注意個性化的記述。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兒童為募捐者,作者寫他們莊重而活潑的打扮,極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著實令人心動、喜愛。第二次遇到的募捐是以“二戰”幸存的老軍人為募捐者。作者寫他們穿“各式軍裝”,“掛許多徽章、勛章”,手拿鮮花。這身裝束顯示了他們令人尊敬的身份,無言地宣布了這次募捐的內容和意義,所以他們不用打標語,不用宣講,他們的出場就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意識到同情弱者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在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時候,自己的心靈也會受到陶冶。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相關的文字、背景資料。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1課時。
〔操作要點〕
建議采取獨立閱讀、自主感悟、交流反饋的方式閱讀本課。
1.談話導入新課。
如:你在有困難的時候,接受過別人的幫助嗎?你有什么體會?你幫助過有困難的同學或其他人嗎?有什么體會?學生交流后可導入本課,設問:作者捐了錢,還想對募捐者說聲“謝謝”,這是為什么呢?
2.默讀課文,自主感悟。
?、抛寣W生認真默讀,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理清全文脈絡———全文寫了兩件事,一次是兒童募捐,另一次是退伍老兵的募捐,由此引發了“我”要對這些募捐者表示感謝的心情 。
?、普J讀生字新詞,并借助工具書解決問題。
?、且龑W生討論讀了這篇文章的體會,對于如何理解作者要感謝募捐者的想法,教師要做適當引導。
3.交流反饋。
引導學生交流閱讀體會,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真善美的美好人性教育。
4.擴展延伸。
說說自己今后應該如何去幫助別人和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者寫幾句閱讀這篇文章的體會。
5.檢查識字。
注意氛(fēn)的讀音,區別與“募”相關的形近字“幕、墓、暮”等,鞏固對“募”的認識。
四年級語文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意識到同情弱者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在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時候,自己也會受到陶冶。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閱讀方法:
采取獨立閱讀、自主感悟、交流反饋的方式閱讀課文。
教學流程:
1、談話導入。
你有困難的時候,接受過別人的幫助嗎?你有什么體會?你幫助過別人嗎?有什么體會?學生交流后可導入本科,設問:作者捐了錢,還想對募捐者說聲“謝謝”,這是為什么呢?
2默讀課文,自主感悟。
(1)讓學生認真默讀,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寫了兩件事,依次是兒童募捐,另一次是退伍老兵的募捐,由此應發了“我”要對這些募捐者表示感謝的心情。
(2)認讀生字新詞,并借助工具書解決問題。
(3)引導學生討論讀了這篇課文的體會,對于如何理解作者要感謝募捐者的想法,教師要做適當引導。
3、交流反饋。
引導學生交流閱讀體會,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真善美的美好人性教育。
4、擴展延伸。
說說自己今后該如何去幫助別人和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者寫幾句閱讀這篇文章的體會。
5、檢查識字。注意氛的讀音,區別與募相關的形近字“幕 墓 暮”鞏固對“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