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先學后教教案
先學后教是江蘇泰興洋思中學獨創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一堂課總要從“先學后教”的“學”字開頭,這個“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五年級語文先學后教教案,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語文先學后教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
4、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詩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古詩,達到熟練成誦,讓學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切入新課
1、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
2、 那在呂巖筆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齊讀課題
二、學習《牧童》,領悟詩意
1、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一說圖上畫著哪些人或物?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名讀詩,注意讀準“蓑”
4、根據圖畫和注釋,理解詩意,并填空。
在一個( )的地方,耳邊似乎回蕩著( )。在( )的時候,一個牧童到外面( )了。
5、交流討論
6、再讀這首詩,你感受到這是一個( )的牧童呢?為什么?從哪句詩哪個字最能領略他的悠閑與愜意?
三、品讀古詩,走進詩境
圍繞“臥”,品味“臥”。
①臥在一個怎樣的地方?
“六七里”:虛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廣闊,一望無邊。
“鋪”:結合詩句理解擴詞(鋪展、鋪開、平鋪、鋪設、鋪天蓋地……)
“三四聲”:虛指,形容笛聲時斷時續。
這笛聲是誰逗弄出來的呢?你能猜出來嗎?他把這美妙的時刻放在什么時候?
黃昏后:絢麗的晚霞漸漸消失了,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掛在夜空…
歸來:牛羊入圈,該空閑了,無憂無慮了。
飽飯:吃了媽媽做的豐盛的晚飯,舒服、愜意、心滿意足。
③品味“臥”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經勞累了一天了,現在吃飽了飯,終于可以歇息了。這里詩人不用“立”、“坐”,而是一個“臥”。你覺得“臥”這一個動作妙在哪?
④互說詩意
四、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感情。
在老師的描述下,想象畫面,感受牧童當時的悠閑、自在、舒服。
五、說一說,他當時在想什么?
六、練習背誦。
七、作業
續寫:當他坐在草地上時,他在想些什么?
板書設計:
牧 童
弄 愜意
臥 悠閑
五年級語文先學后教教案2
【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句,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課前準備】
師生搜集有關草原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
同學們,那遼闊的草原是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你想去欣賞嗎?從你看電視、書畫中,草原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1課《草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揭示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
五年級語文先學后教教案3
一、導入
你是否有過童年的發現,將你的發現說給你的同桌聽。
學生甲:我發現蝸牛爬行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條延線。
學生乙:我發現小鳥在睡覺時一會兒睜眼,一會兒閉眼。
學生丙:我發現了彩虹。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作者的發現吧!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1.自由讀全文。思考:童年時“我”發現了什么?
(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
2.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禍患:災難。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絞盡腦汁:費思慮,費腦筋。
眉目:事情的頭緒。
隨心所欲:一切都由著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礙: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阻礙。
困窘:為難。
驅逐:趕走。
3.按照課文的不同內容給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講了“我”在九歲時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然而這一發現卻給“我”帶來了懲罰。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問過老師后仍沒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觀察,思考發現了人類進化的規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課上當老師講到人的起源時,“我”想到了自己的發現便笑出了聲。老師認為“我”的笑不懷好意,便把“我”轟出了教室。
三、細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內容。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
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并談自己的體會。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3)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
(4)“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經過思考、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2.從“我”的發現過程中,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他善于觀察,喜歡問為什么,并有著執著的精神。)
3.課文最后說:“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試舉例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師簡介有關史料:
布魯諾熱情地宣傳新天文學說,被教會視為異端,教會將他押到了羅馬的宗教法庭,在監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殘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燒死。布魯諾為了他的發現,為堅持真理而獻出了生命。
(2)學生簡介他們收集的資料。
4.通過學習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緦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主要是指導學生自讀自悟。以人和生物發育及進化的圖片、視頻導入新課后,先讓學生讀讀閱讀提示,再按閱讀提示多讀幾遍課文。然后圍繞重難點讀一讀,議一議。課文的重點是童年的發現,教師引導的著眼點放在了發現的.過程上。這樣,通過讀議,學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時為什么會有這個發現:1、敢于提問;2、反復思考;3、大膽想象。對課文中兩個比較難以理解的句子,通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加以理解。課后讓學生收集一些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