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教案反思
教學設計不能只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而設計,而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當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整個設計出來的內容就大不一樣了。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五年級語文下教案反思,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語文下教案反思1
《與象共舞》教學反思
一、在這一篇文章中,朗讀貫穿教學始終
朗讀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志。本課的教學以朗讀為重要內容之一。緊扣重點語句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有默讀、自由讀、引讀、男女生比賽讀、個別讀等,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是這節課最大的特點。
二、教師教授學生時,注意教給學生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重點精讀、品位賞讀;指導學生采用“讀、找、畫、思、議、寫”等方法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涵。感悟課文中心。
三、注重讀寫結合,提高表達能力
這節課重視聽、說、讀、寫、和字、詞、句、段、篇的訓練,抓住精彩語言重點訓練,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部分允許學生有個性表達,也提供中心句,既降低難度,也給了啟發。不到十分鐘,學生寫成了一篇篇佳作,既有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又有大膽奇特的想象。
《刷子李》教學反思
有人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楊聰的課該屬第三佳境了吧,正如那來自生命深處的歌會,自然本色,妙于天成,設計大處潑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觀天地,揮毫凌云煙”之氣派,非我輩所能及。而反觀自己的課堂,大有捉襟見肘之感,恰似一幅藏于深室的.畫一旦掛于本真自然面前,便黯然失色一般。這或許就是我的課堂的最大遺憾。誠然,我的課堂還遠遠未達到好課的最高境界,無法渾然天成。
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還很稚嫩,遠不及賽友們之淵博厚重。我需要多請教,多探索,多實踐,于是我在設計上下了功夫。從字詞的預熱、環境的把握、情節的切入、語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讀到文本的感悟與拓展,無不留下我精心設計的心血。
我先是熟讀文本,以至成誦。其間,發現了三個可以帶動全文教學的點:一是文中用了52個“一”。細品之,我把它概括為“一個綽號藏奇絕”、“一個傳說話奇絕”、“一段實錄證奇絕”、“一襲黑衣襯奇絕”、“一手絕活寫奇絕”、“一番教誨表奇絕”;二是文中幾個跟黑衣白點的中心情節密切相關的幾個帶“然”的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這個詞也能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雙重解讀,即人生意義上的人物解讀和文化意義上的人物解讀。
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時刻謹記“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一切的教學環節都以學生的學情為設計的起點。
整體教學設計便基于此展開。其中,選擇以曹小三的口吻來復述的方法以期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進一步領會情節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變化、刷子李之奇絕;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深入體會本色、津味之語言特色。
于是,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的美!那始終盈于課堂的融融的對話氛圍、那含于同學眼中的真摯與熱切,那精彩紛呈、張揚個性的多元解讀、那默默流淌在師生心頭的審美的河流,所有這一切,都澎湃著生命的情感,拍打著語言的浪花,濺射出耀眼的光芒!
真的,只要你給學生一方土壤,學生就會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只要你給學生一把“刷子”,學生便會舞出無限的精彩!我至今難忘那艷驚全場的天津快板,感謝那位用天津話即興演繹的同學,讓我們領略了不曾預約的美麗!或許有同仁認為天津快板定是教師功夫,那真是委屈了那位同學。我是地道的金華人,未曾去過天津,亦不會天津快板,更無能力指導演繹這么精彩的快板。這位同學的這一特長,為我的課堂增添了色彩,這可以說是我莫大的幸運。
然而,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范圍內旁延擴展)、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體現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尾的人物系列來彌補這一點,然而正如專家點評,這“只是對課文的一個延伸”,“給課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讓課堂就此結束”,“未關注刷子李們的苦難生活”。是的,課堂因此沒有生命的超級震撼力,也就沒有好課應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本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補的課程!
此外,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執教《刷子李》,有亮點,有敗筆,留給我更多的是對如何真正踐行新課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謝各位同行對我課堂的關注與批評,感謝你們給了我參照系,給了我反思力,讓我們為演繹精彩語文而一路同行!
五年級語文下教案反思2
一、對學生學習情感的思考
學生學習情感的生成有時是自然而然的,有時則基于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語文教師要善于把握和利用這學科獨具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將火熱的感覺收集,依托情感傳遞的載體——知識的小舟,裝載起字、詞、句、段,聽、說、讀、寫,尋找合理順暢的路徑,謀求精當生動的方式抵達學生心靈的港灣。課上,我以“愛”為主題,讓學生了解這種愛,感動這種愛,贊嘆這種愛。課文的愛雖然是展現于一頭身為母親的老牛身上,是借著老牛來傳遞的,但,這活生生的場景,這明白白的愛,能讓學生了解:動物身上存在愛,有生命的個體都會愛,生命同樣值得尊敬……
我以為,教學過程是在“情”的牽引下收獲“理”的感悟,情理交融,整合而同步地提升學生聽的能力、讀的能力、理解的能力、賞析的能力、表達的能力。教學需要傳輸知識,而知識內容的尋找設計,重點、難點、關鍵點的設置應該是伴隨著情感而噴發涌出的。
二、對教學機智的思考
按照教案設計是,我利用配樂陳述激發學生的感情,然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感受。教室里安靜極了,大家都在思考,很多學生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輪到他們談感受了,教室里卻沒有幾個人舉手發言,這個反常讓我沒有想到,我觀察了孩子們,他們默默的感動著,看得出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想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為了完成我的教學設計,我還是叫起同學談,但我覺得更多的孩子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現在回想:學生的思考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應該及時讓他們寫下來,不能再走教案了……是啊,那個時候如果及時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感受,遠比浪費時間更珍貴!教學機智很重要,它可以讓課堂“生花”。
三、對文章內容的思考
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表達了老牛對小牛深深的愛,這愛,不僅感動了同學們,也感動了我,當音樂響起,我把自己眼前浮現的畫面娓娓道來時,孩子們流淚了,我知道那是感動的淚,里面有很多的思考……這樣的文章內容很吸引學生,也讓他們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我們要抓住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但切不可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最后的落腳點應該在如何指導學生完成讀后感,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四、對預設和生成的思考
教學的境界莫過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多元感悟、別樣表達。這需要教師給學生一片天地去馳騁,讓學生有機會去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梳理自己的情感。因此,這部分我采取了“放手”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說說對老牛的理解,找找令自己感動的內容來傾述、交流和朗讀。課堂一旦成為學生釋放能量的舞臺,學習的效果自然就越佳。然而,在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堂,很難設想,教師備課中精心的預設能夠在課堂有完整的進行和實施,因為教師不能完全知道學生的體驗會是如何,不能完全清楚學生到底會有哪些想法,也很難把握學生的理解究竟能到達怎樣的程度。正因為這樣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對備課的挑戰,能預設的越來越少,新生成的越來越多,教師按部就班,依“設計”畫“葫蘆”顯然不再行得通,如何把握教學成為有難度的事。
要說的還很多,要思考的還很多,只有在不斷的思考中才能實現超越。
五年級語文下教案反思3
這是一篇描寫北京老四合院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課文,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在第一次讀到這篇課文時,我就被它清新流暢、樸實的文字做吸引。從課文中讀到了作者童年的快樂,屬于孩子的,陽光的,輕松的,快樂的,自由的,上完這一課,我感慨頗多。
首先,我努力創設一種輕松、自在的學習的氛圍,努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這種快樂,其實作為農村的孩子,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有和作者相同的體驗,比如,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有學生說到了自己小時候的事,猶如再現了作者的小時候。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讀,在讀中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干情,學生感悟的很好,這一環節完成得不錯。
其次,課堂上,我調動了學生所有的感官,聽,說,讀,寫,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感悟文本的內涵,通過多次的朗讀和表達,學生的口語的表達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相信經過一次次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突飛猛進的。
我們說“語文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我仍有遺憾。
1、我努力踐行著“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在課堂上,因為這節課有領導聽課,仍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動起來,沒有能主動的思考,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使得課堂當中呈現的多是優秀學生的表現,沒有考慮的學習稍有困難的學困生,我想在以后的課堂上,我都會努力,讓全體學生共同的參與。
2、在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過于簡單,沒有激發性,這也許是課堂不夠活躍的原因。我知道在課堂上適時的評價是推動教學,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辦法,并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評價上做得總欠火候,在學生回答的精彩的時候,我總覺得對學生的評價缺點什么,現在想來,評價不僅僅是語言的評價,或許,老師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評價,更能激勵到學生。我將會努力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