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閱讀材料《木笛》教案
《木笛》描寫才華橫溢的木笛手朱丹到樂團參加終試時,因為當日正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拒絕吹奏歡樂的樂曲而被取消考試資格,后來又被破格錄取的感人故事。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五年級語文閱讀材料《木笛》教案,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語文閱讀材料《木笛》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考試,后來又為什么被破格錄取。
2.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3.教導學生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祖國歷史。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木笛手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電教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一個叫朱丹的木笛手到樂團去參加最后一輪考試,這是經過幾輪激烈的競爭之后的終試。但是在考場上,朱丹卻放棄了考試。而當晚又被破格錄取,(板書:終試放棄錄取)這是怎么回事?讓我們一起回到12月13日這一天,來看看當時的情景吧!
二、新授:
1.認認真真地讀課文。想想朱丹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讀課文,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朱丹的愛國之情的?請邊讀邊劃細細品味。
出示幻燈:“看過卡片……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句,走進朱丹的內心世界。
體會出在這個悲傷的日子里抽到這個題目而難過;他知道拒絕后意味著失去這寶貴的機會,甚至永遠與機會失之交臂;他可能會想到,在這不該忘卻的`日子里有人竟出這樣的題,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3.指導朗讀
4.就是這輕輕的一句話,卻猶如悶雷在會場里爆炸。這是為什么?
(1)出示幻燈:這輕輕的一句話,卻猶如悶雷在會場里爆炸,竊竊私語起來。”
體會這一段的意思,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象悶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聯系課文第一部分——機會來之不易。
(2)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說,教師適時引導,“也許有人認為愛國和比賽是兩碼事。
(3)多么難得的機會卻被他卻放棄了,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卻令我們肅然起敬,此時,我們再讀他與大師的對話,
該怎樣讀呢?同桌互讀——指名讀
師:一邊是自己的前途,一顆有良知的心,讓朱丹選擇了放棄。
6.還從哪能夠看出朱丹強烈的愛國之情?
(1)(出幻燈“朱丹佇立雪中……天地間翩然回旋”)
(2)此時朱丹又在想些什么?(體會朱丹對自己的做法無怨無悔和對遇難同胞的深深緬懷。)
(3)同學們你們聽,(放音樂)這是怎樣的笛聲啊,你從中聽出了什么?(對亡靈深切哀思。)
(4)這一天,朱丹內心很痛苦,他的裝束表示出對亡靈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
了中國人的不屈不撓。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朱丹這樣一位熱血青年,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對環境的描寫,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們心中。
7.故事的結尾讓我們大家如釋重負,朱丹被破格錄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會對朱丹說什么?
寫下來,同桌交流,推薦。
三、鞏固:
師:其實在12月13日這個沉痛的日子里,還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樣懷著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沒有提到?
1.出示幻燈:臨近石碑……紅寶石般的淚。
抓住三個“像……”四個“有”兩個“他們”還有“流出紅寶石般的淚”體會想象
2.讓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其他紀念活動。
3.教師幻燈片簡單介紹,學生默讀。
五年級語文閱讀材料《木笛》教案2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理解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又為什被破格錄取。
2、能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祖國的歷史。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了解內容,通過朱丹的語言、神態、笛聲體會他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接著學習9課——木笛,讓我們一起走近朱丹,聆聽他的笛聲,一起走進朱丹的內心,感受他的心聲。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回憶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生說主要內容)
二、理解對話,體會真情
1、出示課件:看過卡片,朱丹眼里閃過一絲悲戚。
師:在終試的考場上,當朱丹看到卡片上的題目時,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悲戚。這是為什么?默讀1-23節,找到原因,簡單批注。
預設:學生應該很容易能找到“今天是12月13日,悲傷的日子讓他無法演奏;這個考試不是一般的考試,經過兩輪激烈的競爭才進入終試,這是決定人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他不演奏,也許就與夢想失之交臂)
如果學生不能從競爭激烈、決定命運的角度回答,師可以“這是一場怎樣的考試”引導。
12月3日是個令人悲傷的日子,為什么?(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2、師:你知道南京大屠殺嗎?
(兩個同學說說)
(播放課件:南京大屠殺圖片資料)
師解說:12月13日,作為中國人是永遠不應忘卻的。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開始了。日軍對被俘的中國軍人,對成千上萬的難民,對無數的男女老幼用機槍掃射,尸骨堆積如山;侵略軍把我們的同胞綁在木樁上作為活靶子練習刺殺;為了掩蓋罪行,殺人后他們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被趕入土坑殘忍的活埋;有兩個日軍居然用中國百姓的頭顱做賭注,展開殺人比賽;就連幾個月的嬰兒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槍尖扔入火堆活活燒死。南京成了人間地獄。
(大屏幕出示)
師: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約60000分鐘——屠殺300000萬人——大約每1分鐘殺6個人
3、師:這一個個數字是被中國人的鮮血染紅的,這一個個數字背后就是一個個同胞的生命啊,你想說什么?
預設:學生回答(可能是對日本侵略軍的憤恨,可能認為是國恥,可能認為世界需要和平等)
師:在這樣的日子里,朱丹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南京大屠殺那悲慘的一幕幕,想到那些無辜被害的同胞,他又怎能吹奏歡快的曲目呀!
課件出示:看過卡片,朱丹眼里閃過一絲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頭,歉疚地說:“請原諒,我可以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
他沉默片刻,只是片刻便快速而冷靜地做出決定——拒絕演奏。(板書:拒絕演奏)
4、師:朱丹的決定猶如悶雷在考場爆裂,這樣重要的考試怎能輕言放棄呢?考官們不理解。他們哪里知道,一邊關系著自己的命運,一邊是國恥國恨,朱丹做出拒絕演奏的決定內心是多么的痛苦,但又是多么的堅定。
請學生讀一讀對話。
師指導朗讀。
分角色朗讀。
三、聆聽笛聲,感受心聲
1、師:聽到大師果斷的拒絕,朱丹眼中涌出苦澀的淚水。他的內心能向誰傾訴呢?黑暗漸漸襲來,老天仿佛也悲傷落淚,紛紛揚揚的雪花從空中飄落,不知不覺他來到了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前。自讀24-25節,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自讀后回答。
2、課件出示課文片段:一片熒熒光亮,像曙色萌動,像蓓蕾初綻,像墨滴在宣紙上無聲暈染。走近一看,竟是一個由孩子組成的方陣。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們高矮不一,衣著不一,顯然是自發聚集起來的。他們的頭上、肩上積著一層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個孩子手擎一支紅燭,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
生齊讀。
3、師:同學們,聽老師讀,你們用心去聽、去看,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師范讀。
預設:學生想象可能會有些難,引導學生理解“曙色”“蓓蕾”“幼松林”都象征著孩子,象征著希望,象征著祖國的未來,師可引導“朱丹為什么會想到這些畫面”他被孩子們感動了,愛國的情感就像墨滴在孩子們的心中無聲擴散開來,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一顆顆火熱的愛國心,看到了祖國的未來)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教師及時、恰當評價。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師:看到眼前的情景,朱丹內心的情感再也無法抑制。
他想——(學生接)
他要——(學生接)
他只有——(學生接)
師:是啊,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心愛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盡情地吹奏起來。(板書:廣場悲歌)這是一種怎樣的笛聲呀?請找出描寫笛聲的句子,劃下來,讀一讀。同桌互相說說你仿佛在這笛聲中聽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
課件出示: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燭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生齊讀。
生回答(悲傷、傾訴、憤怒、吶喊等)
師:是的,這笛聲在雪花紛飛的南京夜空中回旋,這笛聲是在告慰死去的亡靈,這笛聲是中國人不忘國恥的吶喊,這笛聲是對劊子手的控訴,這笛聲更是如朱丹一樣千萬中華兒女的中國魂!
請你再讀這節。
音樂起
師:這就是朱但當時吹奏的曲子,伴著這幽幽咽咽的笛聲,讀一讀這首小詩。
課件出示: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燭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
指名讀這首小詩。
齊讀這首小詩。
四、破格錄取
師:朱丹的笛聲不但感動著我們,感動著孩子們,更讓主考的大師改變了態度,這是為什么?默讀最后四節。
生讀后回答。(應該能從愛國來講)
師:是的,大師是被感動了,被朱丹和孩子們胸中跳動的火熱的愛國心感動了。大師僅僅是因為朱丹的出色演奏鞠躬嗎?在作者的原著中大師還對朱丹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是在向一種精神鞠躬”。這種精神就是我們的中國魂!
(板書:中國魂)
朱丹雖然沒有參加終試,但他被錄取了。因為他有一顆滾燙的愛國心,因為他有不屈不撓的中國魂。遺忘就等于背叛!讓我們記住這段血淚史,讓我們永遠做像朱丹那樣有氣節的中國人!
板書設計:
木笛拒絕演奏廣場悲歌
中國魂
五年級語文閱讀材料《木笛》教案3
《木笛》是一篇記事寫人的文章。是江蘇作家趙愷《木笛》的三部散文小說中的第一部。是北京版課改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作為精讀課文,分兩教時上的。在人教版中是第九冊中的選讀課文。原來,就是打算替換《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后因網絡關于取消《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反對聲過高,才保留了《狼牙山五壯士》,而把《木笛》當作選讀課文保留的。
這篇課文是很多名家都愛上的一篇好課文。課文描寫才華橫溢的木笛手朱丹到樂團參加終試時,因為當日正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拒絕吹奏歡樂的樂曲而被取消考試資格,后來又被破格錄取的感人故事。我把它作為一教時來學習。
根據我的理解,遵循略讀課文和本課的特點,決定以感情線貫穿全文,在策略上采用抓住重點句,回環學習,在理解和感情上不斷增量的辦法。
教學目標:
1、學會快速瀏覽課文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2、反復揣摩朱丹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語句,感悟他愛國的情懷。
3、感受朱丹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過程:
一、 開門見山 直接揭題
1、 出示課題《木笛》。圖片解釋木笛。
2、 根據課題,你可以提哪些問題?(簡單歸納)
3、 那么讓我們走進課本,聆聽那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二、 初讀課文 初知大意
1、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直奔笛聲,正確朗讀笛聲
1、課文是用怎樣的語句來描寫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聲呢?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
“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
指名朗讀,指正讀音,讀通句子。齊讀句子。
2、師:我們都聽到了,孩子們也聽到了,他們仿佛聽到的是怎么樣的笛聲呢?
“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笛聲。”交流理解。
四、揭開歷史,再次感知笛聲
1、圖片呈現,教師解說南京大屠殺。
看到這些血淋淋的數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板書國恥)
2、朗讀朱丹的笛聲。
3、師生對讀考場上朱丹和大師的一段對話。
4、、這里,朱丹放棄了什么?他在堅守什么?你想對朱丹說些什么嗎?
五、臨近石碑,聆聽生命心曲
1、找到并畫出臨近石碑孩子們手捧紅燭悼念亡靈是句子。
2、教師引讀句子。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畫面。
4、師生配樂齊讀朱丹的笛聲。
5、師:同學們,這笛聲,為何而泣?又向誰傾訴?在請大家提起筆,展開想象的翅膀,寫一兩句話。(配樂)
六、感悟梅花,奏響愛國樂章
1、找到課文中描寫有梅花的句子。
2、閱讀理解,體會寫法。
3、全班再次齊讀朱丹的笛聲。
七、總結拓展,銘記愛國之魂
1、探尋大師驚人舉動的原因。
2、補充原文對話。(板書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