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
公開課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一種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開的課程講授形式活動。公開課主題鮮明、任務明確,除了學生參加聽課外,還有領導及其他老師參加,是老師展示教學水平,交流教學經驗的好時機。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四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
一、解讀文本,感知“天下奇觀”
《觀潮》這篇課文介紹了農歷八月十八日錢塘江大潮涌來時的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潮來之前,作者通過觀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寫,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起描寫,再現了大潮的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潮頭過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
1、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⑴ 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精彩詞句,提高學生品讀詞句的能力。
⑵ 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⑶ 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2、的教學重點是講述描寫“潮來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生動而有層次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學定教,探究“天下奇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讀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據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學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學《觀潮》這一課時,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課文。
2、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重點講述課文最扣人心弦的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讓學生充分地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受到感染和熏陶。這樣教學,既抓住了本節教學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3、品讀賞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我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讓學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
三、建構過程,感悟“天下奇觀”
1、創設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課伊始,我用潮水圖片作襯托,同時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過潮水嗎?說說你們有什么感受”。學生看到波濤洶涌的潮水圖片后不斷地贊嘆,我順勢引導學生:“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錢塘江觀潮。”通過創設情景,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潮來時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遇到困難的地方,我適當地點撥,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⑴ 聽“潮聲”體會聲音之奇:
“潮來時的聲音很大,最能表現潮水聲音的詞是……”我引導學生思考。“悶雷滾動、山崩地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我再借助課件,讓學生感受“悶雷滾動”、“山崩地裂”的聲音,使學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來越強的聲勢。這時,學生讀著文本上的文字,耳邊回響著悶雷滾動、山崩地裂的聲音,情寓其中,體會到潮來時聲音之奇。
⑵ 觀“潮形”感受形態之奇:
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重點體會“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等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大潮的雄偉氣勢。特別是在感悟“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句話時,有學生提問:“老師,作者為什么把潮水比作戰馬呢?”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先表揚了學生。接著,我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逐步添上的詞語有什么作用?同時進行一些小鏡頭“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②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③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觀看了視頻后,我反問學生:“作者為什么把潮水比作戰馬呢?千萬匹、齊頭并進、浩浩蕩蕩有什么作用?”此時學生已經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潮來時的形態和戰馬向前奔很像。戰馬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鋪天蓋地地涌來。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教學,既抓住了本節教學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3、品讀賞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指導和訓練,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進行精彩部分的鞏固。通過學生試讀、教師導讀,師生評價讀、多樣的朗讀形式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養。熟讀自然成誦,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學生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后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四、直觀形象,再現“天下奇觀”
【板書設計】
觀潮(天下奇觀)
潮來前 江面很平靜
聲音:悶雷滾動──越來越來──山崩地裂
潮來時
形狀: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潮來后 依舊風號浪吼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按照觀察的順序,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了教法的實施。
【教學反思】
“為學生營造充滿詩意的課堂”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面對《觀潮》這樣一篇大氣磅礴,詩意十足的課文,我們更應該以強烈的人文意識、多樣的學習方式、豐富的讀書實踐催生孩子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與文本實現心靈的晤對,享受閱讀的快樂!
四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認識8個生字。正確讀寫新學詞語。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重、難點: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學習單元導讀;
我們要學習第5組課文“我國的世界遺產”,我們要認真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表達的方法。
2、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板題、讀課
同學們 ,你對長城有哪些了解?
二、 初步讀文,學習生字詞
1、指名讀課文,正音、師:讀課文時,邊讀課文,邊想畫面那是個很好的讀書習慣。我們班上絕大多數同學沒有到過長城,那么我們運用這個方法在課文中盡情地游覽吧。
2、檢查字詞:第一組:崇山峻嶺、蜿蜒盤旋、高大堅固、氣魄雄偉。理解詞意,結合課文插圖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知道“崇”和“峻”都是“高”的意思,了解構詞方式。
出示第二組詞: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讀一讀,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出示長城結構圖,由學生板圖標注“垛子、瞭望口、射口、”這些位置,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作用?。
3、 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三、小結
長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重點:抓住重點詞句,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
難點:在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的同時,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教具準備:課件(或圖片)、歌曲《長城長》
一、 音樂導入,渲染氛圍
1、昨天,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長城,你們還記得作者是怎樣贊美長城的嗎?[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這句話。]
生:(出示)讀“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我們再一起用贊美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2、我們都知道奇跡是指(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 、不平凡的業績。是需要我們去創造的!難能可貴的)。
過渡: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讓我們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看錄象走進長城。(播放錄象)
二、 圖文結合,感知長城——學習第一自然段
1、 現在,長城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出示長城遠景圖片):如果要為剛才那個短片配上一兩句話,你覺得哪些句子比較合適?
3、A:生: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1) 讀了這句話后,你體會到了什么 ?哪個詞讓你體會最深刻?
(2) 看完了圖片后,你一定更明白“崇山峻嶺”這個詞的意思了吧?再看一看圖中的長城的樣子, “蜿蜒盤旋”也不難理解了吧?
(3) 這句話用了什么方法來體現長城長這一特點的呢?你覺得這樣寫好嗎?好在哪?
(4) 同學們越來越善于思考了。誰能再來讀一讀這句話?大家說讀得怎樣,你能把它的氣魄雄偉讀出來嗎?
過渡:還有哪句話可以做這些圖的解說詞?
4、B:生: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長城長)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介紹長城“長”這個特點的?(列數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長城長而壯觀的氣勢,這也是我們今后在習作中需要學習的把事物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這兩個地方。(出示圖片:山海關、嘉峪關)
(1) 我們再看看要從山海關到達嘉峪關一共要經過哪些地方?(出示地圖)[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轄市、自治區]
(2) 現在你會用一個什么詞來評價長城?(真是氣勢雄偉……)
(3) 讓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讀,相信更能把長城的氣魄雄偉讀出來。
過渡:讓我們繼續隨著作者從更近的角度去認識長城。
三、品讀詞句,品味長城——學習第二自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2自然段,看看長城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從課文中找出一個詞來概括。(高大堅固)
2、長城的高大堅固體現在哪兒?誰能用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
生: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成的。
生: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
生:城墻外沿有兩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臺和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A、在讀的過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詞語令你感到很新奇嗎?
(1)老師邊出示課件邊解釋垛口、嘹望口、射口
(2)、 聽了老師說的后,你們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3)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嗎?[當士兵從嘹望口發現敵情時,便迅速來到城臺頂上燃煙放炮,遠遠的地方都能看到聽到,這樣一座傳給一座,幾千里外的敵情在幾個時辰內就可以傳到朝廷。]
C、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重新感受一下長城的巧妙設計和高大堅固。
{資料:八達嶺城墻高6-9米,最高處達到10米:墻體都用抗腐蝕、抗風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崗巖包砌,石條最長達3.1米,重1.5-1.7噸;墻體填滿泥土、石塊、用夯筑實;墻的上面填三四層方磚封頂,用糯米汁摻石灰粘結灌縫,城墻三面風雨不透。)
過渡:長城作為古時候用來防御敵人進攻的城墻,不僅建得高大堅固,而且設計有方,設施齊全。對長城了解了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傾情長城——學習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畫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句話的呢?
A、想想古代勞動人民修長城會遇到哪些困難?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1)建長城的材料: 一塊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我想問一下,你們的體重是多少斤?(50斤)兩三千斤重的條石相當于多少個同學的重量?(60個)
(2)建長城的工具: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3)長城的長度:一萬三千里、或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出示:據記載,單是公元555年,北齊王朝修筑從居庸關到大同一段約900里的長城,就征調民工180萬。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筑為例,如果將其磚石、土方用來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墻,可環繞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來鋪筑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現在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多少:許許多多,無數)能想象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辛了嗎?讓我們再把勞動人民的艱辛讀出來。
4、文中又說長城是勞動人民 “ 智慧 ” 的結晶 ? 智慧體現在哪里 ?(引導學生聯系上文,長城的長、高大堅固、設施齊全,能防御敵人又能進攻敵人。)
5、此刻你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什么?讓我們把這千言萬語轉變成一種崇敬之情把這句話讀一讀。
6、小結全段:逶迤綿延的山峰記錄了勤勞勇敢的古代勞動人民一個個堅實的足印,遼闊無邊的天空記錄了聰明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一聲聲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號子。
五、拓展,激發自豪之情
1、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的最后一段:“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2、同學們,學到這里,你明白長城為什么被稱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六、拓展,激發自豪之情:
長城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象征著中華民族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意志,更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中外游人,許多海內外的名人志士都把登上長城作為自己的夢想,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的元首曾登上過長城。
1、讓我們來看看下面幾位國家領導人發自肺腑的贊譽之詞,指名讀。
出示: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以色列總理拉賓”
2、長城,她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七、布置課外選做任務:
搜集有關長城的傳說、故事、圖片資料。
板書:
勞 血汗 高大堅固 偉
動 凝成 長城 = 大
人 智慧 防御、進攻 奇
民 氣魄雄偉 跡
四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性格、任憑、貪玩、盡職、屏息凝視、稿紙、梅花、變化多端、跌倒、開辟、枝折花落”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的,并表達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2、教學難點: 在閱讀中體會“小貓的淘氣可愛”,學習作者胡寫作方法。
三、學生分析: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基于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學本課應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通過朗讀和對重點詞句的推敲,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學習作者精妙的寫作手法;體會人與貓之間那份和諧、美好,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授課老師這節課突出了課文學科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兩者的和諧統一。
四、教學內容分析: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寫的。它以觀察精細獨道、內容充實飽滿、語言生動有趣,為四年級學生提供了絕好的讀寫范例。教學中我們應從課文本身的特點出發,學習本文具體記敘和真實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品味語言的運用上多下功夫,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作者著眼于貓的性格刻劃,先寫了大貓的“古怪”之狀,后寫了小貓的“淘氣”之態。作者寫貓的“古怪”,是通過“老實”與“貪玩”,“貪玩”與“盡職”、“溫柔可親”與“一聲不吭”,“什么都怕”與“那么勇猛”等矛盾性格展現的,而貓的這些矛盾性格又不是同時表現出來的。因此,作者運用“古怪”一詞,無非是說貓的性格“變化不定”,“很難捉摸”。作者觀察精細,體驗獨道,準確把握住貓的習性特點,用對比式的描述,全面展示了貓的古怪性格的內涵,給人以飽滿流暢、情味濃厚之感。
五、教學媒體與資源的選擇運用 媒體資源 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