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
工作計劃是對一定時期的工作預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時,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計劃,工作計劃實際上有許多不同種類,它們不僅有時間長短之分,而且有范圍大小之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是以“二十年后的家鄉”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寫出二十年后的家鄉會發生什么巨變。如,環境、人們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什么變化。首先要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的巨大變化;然后進行梳理,列習作提綱;再根據提綱分段敘述,把重點寫具體;最后互換習作,提出修改意見,修改習作。
教學目標
1、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環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2、梳理想象到的場景或事件,仿照例子列習作提綱。(重點)
3、按照提綱,分段敘述,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重點)
4、互相提出修改意見,認真修改自己的習作。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范文。
學生準備:采訪了解家鄉二十年來的歷史和變化,思考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舊對比,激發興趣
1、激趣:同學們,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照片,請看——(課件出示二十年前的家鄉照片。)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這就是老師二十年前的家鄉。那時候,房子是土坯房,路是爛泥路,吃的、穿的都很簡單。(課件出示現在的家鄉照片。)這是現在的我的家鄉,看,變化多大啊!
2、過渡:你的家鄉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的采訪活動談談自己家鄉的變化。
3、導入:二十年的時光,景在變,人也在變,瞧,我們身上的衣服越來越漂亮了,現在的樓房也越來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機、電腦還未普及呢,而現在早已進入了千家萬戶。二十年的變化可真大啊!(課件出示問題。)再過二十年呢?我們的家鄉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以“二十年后的家鄉”為題,寫一篇習作。
設計意圖:利用課件將二十年來家鄉的變化資料展示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時逐步、有序地引導學生開啟心路,大膽想象。
二、明確要求,指導選材
1、引導學生審題,從題目中的“二十年后”,知道這次要寫的是一篇想象作文。
2、過渡:同學們,《二十年后的家鄉》究竟應該寫些什么呢?(板書:寫什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讀一讀習作要求。
3、學生自讀,梳理這篇習作可以寫些什么。教師相機板書:家鄉的變化環境人們的工作、生活
設計意圖:小學生寫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學生在想象作文中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說,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實際。此環節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選材,并且使學生明白要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編亂造。
三、舉例指導,啟發想象
1、教師引導學生具體說一說可以寫些什么,教師相機板書:街道公園、住宅廣場、科技交通……
2、教師以“街道”的變化為例,指導學生展開想象。
(1)現在的街道給你什么感覺?怎么形容?
(2)二十年后會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通過街道的樣子、街道的欄桿、街道邊的植物、街道邊的建筑、街道的夜景等方面說。
3、繼續啟發,拓寬學生思維:還有哪些變化呢?
(1)小組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變化。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通過“追問”“補充”的形式,引導學生圍繞情節說具體,使自己的想象更豐滿。(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具體”的想象。)
設計意圖:教學這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環節著重從此入手,通過舉例引導,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后面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寫作中去。
四、列出提綱,理清思路
1、課件出示教材上的提綱,引導學生讀一讀,并仔細觀察,交流思考:列習作提綱有什么好處?
2、討論交流:如何列好提綱。
3、交流總結,確定大致的寫作思路,仿照編寫提綱。
4、集體交流,適當修改,教師適當指導。
設計意圖:寫作之前列提綱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提綱,就好比蓋房子有了一個框架,墻怎么砌都不會歪倒了。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列出自己的寫作提綱,以便能寫出好的文章。
五、動筆寫作,完成初稿
1、根據編寫的提綱,自主寫作,獨立完成作文。
2、教師巡視,并對習作有困難的學生做個別輔導。
設計意圖: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教師的巡視就是要對遇到困難的同學進行啟發指導,幫助他們遣詞用句,把作文寫得生動具體。
六、展示作文,交流評點
1、自查自改:文章寫完后,朗讀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習作初稿寫得更完美。
2、鄰座交流:與同桌或鄰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議。
3、小組評議: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誰的習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誰的習作富有個性,推薦優秀習作在全班交流。
4、全班點評:小組評議,每組都評出優秀習作。展示佳作,共同評析,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在交流中聆聽,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分享。通過交流,提修改建議,思考如何寫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提高寫作能力。
范文引路
二十年后的家鄉
有一天,我開著太陽能時空車,穿越到了我一直想去看看的二十年后的家鄉。
①我的太陽能時空車非常先進,因為它只需吸收陽光就有動能,輸入目的地后就能自動駕駛,直接把人送到想要去的地方。我還以為只有我擁有這樣神奇的汽車,結果發現,在未來的家鄉,這種智能汽車已經遍布大街小巷,人們都在使用它。
②我開車來到中山路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驚。過去這里又窄又臟,可是現在,這里的街道卻變寬了,寬度足足是過去的三倍。
③路兩旁的綠化帶綠草如茵,鮮花盛開。一棵棵茂密的大樹,像撐開的陽傘一樣挺立在那里。打開車窗,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
④街道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但均遵守交通規則,井然有序。啊!街道的變化可真大呀!
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我家附近的那條環城河。過去的環城河,廢水染臟了她的臉龐,污泥抹黑了她的肌膚,垃圾熏臭了她的身軀,簡直是“死氣沉沉”的世界。我驅車來到環城河,下車一看,呀!小河變了,變得清澈見底!在陽光的照耀下,小河波光粼粼,就像一條晶瑩透亮的水晶腰帶。河堤上,也是綠樹成蔭,花草芬芳,小鳥、蝴蝶、蜻蜓來來往往,男女老少沿著河堤散步,有說有笑,這里不再死氣沉沉。
⑤未來的家鄉變美了!我愛我的家鄉!
行文寫法賞析
1、開頭直接交代來到二十年后的家鄉,自然引出下文。
2、內容設置巧妙,用小作者的“出乎意料”從側面說明了未來家鄉的發展。
3、對比寫法的運用,突顯未來家鄉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
4、描寫“切身感受”,增添了習作內容的真實感。
5、細節描寫讓人充分感受到未來家鄉環境的美好。
總評:
1、習作語言描述生動形象,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將想象中家鄉的景物寫得很美。
2、通過將二十年后的家鄉與過去進行對比,充分、有力地展現出家鄉變化的巨大,構思巧妙。
3、想象大膽合理,既引人閱讀,又巧妙地突出了家鄉的變化。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這篇習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時間跨度大——二十年后。對于學生來說,入境想象是比較有難度的。所以課堂導入不僅要直奔課堂的主題,還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產生興趣。所以設計了課前準備活動——采訪了解家鄉二十年來的歷史和變化,思考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對寫好作文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想象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并非易事,尤其是歲月滄桑對小學生來說是很難體會到的。所以,教學這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設計著重從此入手,運用多媒體、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后面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寫作中去。
不足之處:
學生賞評的方法較為單一,而我沒能及時地洞察到這一點,及時地教給學生多角度賞評的方法,學生只是主觀地評賞,需要反思和改進。
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2、培養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
3、積累詠月的詩詞。
【學習重點】
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學習難點】
培養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
【學前準備】
1、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于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
2、小組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
【學習時間】
1課時
方法指導:
1、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來想象詩的意境意、體會詩的主旨。
2、學習賞析詩歌的方法,來賞析“明月之詩”,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
3、學會對關于明月進行美的想象和描寫。
4、你是課堂的小主人,請你大膽與老師對話,此堂課你表現棒嗎?你學到了什么嗎?你是怎樣學到的?你學得快樂嗎?
5、誦讀、默寫故事是積累古詩的重要方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十五夜望月》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十五夜望月》
1、我會讀這首詩:
2、我會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美景:
在《春江花月夜》的樂曲聲中,生輕聲吟詠,走進詩中,回答: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3、請你看下面《十五夜望月》的賞析文章,請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十五夜望月》賞析
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為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我要補充的是:
“ ”字用得好,好在:
“”句寫得好,表達了
(三)誦明月之詩
小組之間把準備好的有關“明月之詩”的小卡片,相互交換賞析,組長記錄學生的賞析或評價,大家動手把有價值、有個性的見解綜合成一篇賞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維訓練
用媒體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中望月等)學生對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進行聯想。
(五)學生小結
你認為這堂課好不好?說明原因。
(六)誦讀此詩,比賽默寫:
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4、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運用多種方法說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準備:教師自制課件、學生課外收集有關鯨的資料
四、教學課時: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動物朋友,我們來看看它是誰?大象大家都很熟悉,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生活在海洋里,比大象大的多的動物,大家看看,它是誰?(這是一條躍出水面的藍鯨這也是一條藍鯨,大家正在觀看它的表演,從觀眾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出什么?這說明鯨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呢?這是一幅鯨呼吸的漫畫,看起來非常可愛。這是兩條虎鯨,媽媽和孩子。)看了這些圖片,同學們一定想知道更多有關鯨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九課《鯨》。(教師板書課題)
鯨的名字有個魚字旁,又生活在海洋里,體形很像魚,所以許多人管它叫鯨魚,同學們,你們說它是不是魚呢?(請速讀課文,找出有關句子,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
(二)師生共同學習課文
1、速讀課文,找出鯨是哺乳動物的句子,并畫下來。
2、教師: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鯨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是最高級的脊椎動物,特點就是用肺呼吸、胎生、幼體吃奶。那為什么它生活在海洋里,并且體形像魚呢?
3、教師:這就是鯨的進化的過程。(課件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請同學們齊讀這一段,從老師標出的不同顏色的詞,你發現了什么?((1)鯨的進化經過了很長時間。(2)為了生存下來,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我們來概括一下,這一段講了什么?(教師板書:進化過程)
4、同學們了解了有關鯨進化的知識,心情怎樣呢?我們帶著這種心情再讀這一部分。
5、課文中除了給我們介紹了鯨的進化過程,還給我們介紹了鯨的哪些方面?你能用詞語概括出來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學生說,教師相機板書:體形、種類、生活習性)
6、提問:剛才有同學說鯨非常大,你是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如果老師把它改成:鯨非常大,也非常重,你們認為這樣改好嗎?這是一篇說明文,所以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使我們準確、清楚的知道鯨的大和重。課文介紹鯨,為什么先要寫大象呢?作者運用比較的說明方法,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比較,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以我國發現的四萬公斤的鯨為例,更加具體地說明鯨的確非常大。)
7、學生說出其中一種說明方法,教師講解后,請學生自由組合,討論說出其他的說明方法,其中還有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8、作者給我們介紹了鯨的體形、進化過程,還介紹了鯨的種類,老師請同學們回去后查資料,你們知道了鯨有多少種嗎?全世界有80多種,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類——須鯨和齒鯨,須鯨沒有——,齒鯨有——(我們一起學習了有關鯨的體形、進化過程和種類的有關知識,下面老師請同學們自己學習第四部分鯨的生活習性。
(三)學生自學課文
1、鯨的生活習性部分介紹了——鯨吃食物、呼吸、睡覺、胎生。你喜歡哪部分就學習哪部分。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很有才藝,今天就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個人風采。(出示課件)請同學們當小小朗誦家、小畫家、小小演說家、小小表演家來給同學們展示。
3、自由組合,選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習。
4、展示個人風采。
5、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交流圖片。
(四)師生交流資料和圖片。
六、布置作業
根據課文和自己收集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為內容寫一篇短文。
教師板書:
體形
6、鯨進化過程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
種類
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4
教材分析: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側重于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采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學情分析:本班學生聰明活潑,所以我在教學中設計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使學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標:學習,細致觀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標:了解松鼠的特點,激發對小動物的興趣,培養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理念:
運用多媒體作為直觀教具;(2)的結構比較簡單,只要求學生掌握整體的思路,對課文不作瑣細的分析;(3)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訓練。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關注動物。
教學難點:對事物特征的觀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它既有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又有千姿百態的花鳥蟲魚,還有形形色色的飛禽走獸。其中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熱愛動物是兒童的天性,上課伊始,就讓我們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動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物圖片)
欣賞了這么多精彩的動物圖片,接下來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體課件展示松鼠圖片)
二、講授新課
(一)作者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進化思想的先驅者,他利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類史》等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本課布豐所著的《布豐文選》中《松鼠》一文改寫而成的。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注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注意加線字讀音(板書:馴良纓蟄伏)
2、用圈點批注法,做閱讀提要,教師巡回釋疑。
3、把學生自己喜歡的句子反復讀,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擂臺賽(多媒體課件展示擂臺賽圖表)
1、學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點,并解釋這三個詞是什么意思,分別就松鼠的哪一方面來說的(漂亮是美觀,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來說的;馴良是和順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習性來說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討人喜歡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來說的)。
2、展開課堂活動“看誰得第一”的擂臺賽
學生自愿分為“漂亮”“馴良”“乖巧”三組,精讀各段課文,按屏幕顯示填寫圖表,看哪一組填得既快又準確。
擂臺賽結束,各組填寫圖表,并根據屏幕展示的松鼠圖片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在回答填寫圖表時,有時是選取了課文中的一句話教師可引導學生做適當的刪減)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種漂亮、馴良、乖巧討人喜歡的小動物。最后教師要對各組學生的表現給予適當的評價、鼓勵。(板書:討人喜歡)
三、拓展練習(多媒體課件展示17幅松鼠圖片)
請學生在這17幅松鼠圖片中任選一組(4張)設計郵票小型張,要求給設計的這一組郵票定個名并談談設計理念。
四、課堂升華(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物世界圖片)
1、請學生聯系社會實踐,關注動物的生存危機。為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你想說點什么?
2、請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用各種方式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動準確地寫出它討人喜歡的體態和動作以及生活習慣等。
五年級小學上冊語文教案5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4、檢驗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整體理解了課文,知道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心情十分興奮。
二、研讀第11自然段。
1、請同學們再看題目,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啟示)請打開書,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直接告訴你,釣魚給作者留下啟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讀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讀第4——10自然段。
(一)整體感知。
1、學生邊聽錄音邊默讀邊想。
2、匯報:你讀懂了什么?
(二)學習第4——9自然段。
1、請學生畫出描寫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匯報,指導朗讀。
3、比賽讀:你可以把“我”的心情變化讀出來嗎?
4、討論: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親叫“我”把大鱸魚放走嗎?(學生表態后,進行辯論比賽。)
(三)學習第10自然段。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10自然段,找一找這段話有沒有能說服對方、贏得這次辯論比賽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畫上一個小問號。
2、生匯報自己找到的句子。
3、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4、父親怎樣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導讀父親告誡“我”的話。)
5、聯系父親的話,用“因為……所以……”說說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師小結。
7、聽了父親的話,聯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聯系課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為從小受到嚴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說說自己受到的啟發。
四、總結:
面對著這樣的父親、這樣的作者,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邊的人對你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啟示?搜集有關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