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教案下冊模板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無論從教師的教態、板書、方法,還是從課堂結構、氣氛、效果等都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說一堂好課必須設計一個好的教案,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五年級語文教案下冊模板,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語文教案下冊模板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的生字并能正確、工整地書寫。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有關段落,積累優美的詞語。
3.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從中感受故鄉風景的獨特與美麗,激發學生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詞語意思,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感受故鄉風景的獨特、美麗,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音樂以配樂朗誦,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菱角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以及江南水鄉的各種資料。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有誰吃過菱角嗎?能說說你的感覺嗎?菱角那淡淡的清香會讓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見過滿塘的菱葉嗎?見過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樂采摘的情景嗎?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一起走進江南的水鄉。
2.板書課題,齊讀。
3.對課題質疑。
教師可選能突出主題的問題簡單板書。
4.課文會怎樣描寫這幅水墨畫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學習課文。
二、粗讀課文,疏通字詞,感知大意
1.初讀課文。
按常規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快速地閱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出段的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課件等),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抽讀、齊讀、賽讀。
3.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學生是否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并多讀幾遍。(對于比較難讀的句子,可以讓學生齊讀或挑戰讀)
4.初讀交流。
讀了課文,匯報: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注意:要將學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進行梳理、歸納,并及時解決;若不能馬上解決,可以簡單板書,在后面的教學中相機處理。)
5.思考每段之間有什么聯系。
三、深入研讀課文,感受“水墨畫”之美
1.引讀第1段。
故鄉的“水墨畫”指的究竟是什么?課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畫”?課文是怎么描述這幅“水墨畫”的?(相機板書:散漫)
“散漫”一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這兒非常準確,也很有意思,體現出了一種隨意、自在的美。)
小結:一個個大大小小長滿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側臥在村邊地頭。這是一種多么隨意、自在的美呀!(板書:美)
2.品讀2~4段。
(1)自由品讀,探究“水墨畫”的美。
(2)小組合作學習。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歡的方式朗讀。
(3)全班交流,共享資源。
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畫出來。
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了池塘的美。(初春、一過黃梅、臨近中秋)
②隨著時間的變化,池塘也慢慢變化著。
A.初春:池塘有什么變化呢?細小的菱葉疏疏朗朗地飄浮在碧水間。“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黃梅后:(黃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黃熟的一段時期。)池塘又有什么變化?菱葉漲滿水面,擠得密密匝匝。(“漲滿”“擠”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菱葉們長大了,整個池塘都是菱葉,顯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換詞“密密層層”“密密麻麻”比較)
小花的數量也真不少!哪些詞告訴了我們?(綴滿、一叢叢)顏色也非常美麗,有白色的,有粉紅色的,還有一縷縷的馨香呢!
池塘還是小動物們的樂園呢!紅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盤上盡情嬉戲。
這是一種多么愜意的美呀!
C.臨近中秋:穿著各色衣裙的采菱女開始采“頭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動作輕快熟練,劃著扁舟,蕩著水盆,穿行在綠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準確地寫出了采菱女輕盈熟練的采菱動作。(板書:采菱)
③隨著時間的變化,池塘也悄悄地變化著,呈現出不同的美。(相機板書:變化美)
④你們知道嗎?在采菱時節,鮮嫩、清甜的菱角放進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覺一直滲進心底。難怪孩子們迫不及待想嘗一嘗菱角的美味。(板書:品菱趣)
“溢”“誘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處飄香,讓人嘴饞。家家戶戶煮菱角、剝菱角,撲鼻的香味飄出窗戶,彌漫整個村莊。這是一幅多么溫馨、誘人的畫面呀!
⑤作者用簡單的文字描繪出一個多么和諧、歡樂的場面呀!
3.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閑游、安閑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著散發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鄉的“水墨畫”,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隊伍,邊采邊品嘗,這是一個多么愜意的場景呀!
師生合作朗讀。(引讀)
四、鞏固拓展,升華情感
回歸全文,體會作者感情。
1.配樂朗讀全文,思考:你對故鄉“水墨畫”的總印象。
(故鄉的“水墨畫”獨特、美麗。)
2.故鄉的池塘獨特、美麗在哪里?
3.談談你的體會。
這篇課文讓我們領略了江南水鄉恬靜、自然而不乏快樂的美景。是呀,故鄉風景美麗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樂。
(相機板書:故鄉美童年樂)
五、課堂練習
1.讀課后第2題的兩個句子,體會帶點詞的妙處。
2.抄寫文中的疊詞,自己再補寫幾個。
3.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菱角和江南水鄉的資料。
4.我們的故鄉有什么獨特美麗的地方呢?小組議一議,再說一說、夸一夸我們的故鄉。
附:板書設計
五年級語文教案下冊模板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工整地書寫。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句。
3.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從中感受海濱仲夏夜獨特的美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
4.體會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試著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濱仲夏夜的景色特點,體會作者對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贊嘆與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選取幾段優美的音樂,準備配樂朗誦;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作者、海濱、仲夏夜的資料。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請見過大海的同學描述一下所見到的大海的景觀。教師用深情的語言講解:蔚藍的波濤,金色的沙灘,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鷗,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然而海濱的夜景其實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請著名作家峻青帶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海濱仲夏夜的美景吧!(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釋題。(海濱:地點。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別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一般來說,是指七月份。)題目的中心詞是什么?(夜)
3.簡介作者。
4.課文介紹:《海濱仲夏夜》一文節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海濱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陽落山不久、月到中天這段時間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描繪了夏夜海濱特有的景色和勞動者閑適、歡愉的休憩場面,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運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字義、詞義)
2.檢查:出示全文生字,開火車讀、賽讀。
3.分組讀課文,注意正音。
4.讀了課文,你對海濱仲夏夜有什么樣的感受呢?你能用幾個詞概括一下嗎?
三、再讀課文,粗探課文結構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結構。在學生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在書中圈畫出關鍵詞語,注意隨著時間推移畫面發生的變化。
1.第一組畫面(1~3段)描繪了從夕陽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濃這段時間內海濱仲夏的景色。
2.第二組畫面(4~10段):描繪了海濱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濱沙灘上休憩、談笑的人們。
小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者觀察點的不斷移動,所見的景物也在不斷地變化。作者按照時空的順序,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們的生活是美好的,他們自在、舒暢。
四、研讀課文,感受海濱之美
(一)研讀課文1~3段,重點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準確再現景物特點;再進行詞語的理解。
1.提問:1~3段,對海濱夏夜景色的描寫,作者以哪些景物為主要觀察對象?(相機板書:霞光啟明星燈光)
2.作者對這三個景物進行描寫時,運用了三個美妙的比喻句,請你從文中把它們找出來,并摘抄在筆記本上。
3.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這三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討論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抓住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
作用:作者以大海為背景,描繪了霞光的色彩和動態。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現出晚霞的艷麗,另一方面表現出霞光隨海浪搖曳、翻騰的形狀,表現出一種動態的美。
(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著令人矚目的光輝,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作用: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啟明星大和亮的特點。霞光逐漸變淡,天空變得清亮深藍,突然顯得高遠,給人一種肅穆的感覺。這樣高遠遼闊的天空,不是高樓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層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曠地帶的夏夜所特有的。在這廣漠深藍的天幕上,啟明星的“光輝”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燈來比喻,也就格外貼切。
(3)比喻句:尤其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倒映在烏藍的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著,閃爍著,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和滿天的星星互相輝映,煞是好看。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對燈光的描繪,把靜態的燈火寫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動著、閃爍著的燈光比作流動著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動感。
4.詞語分析。
(1)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
為什么要用“燃燒”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燒”能給人以晚霞似火、燒得正旺的感覺,使語言增加形象感。)
(2)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
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擬人化,因而十分生動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結:一天一海,一靜一動,互為映襯。讓人讀來自有一種自然美。(板書:自然美)
6.再指名朗讀。要求: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使大家受到感染,進入美的意境中。
(二)研讀4~10段。
1.請從4~10段再找幾個比喻句,摘抄在筆記本上,并做簡要分析。
(1)比喻句:愉快的笑聲不時從這兒那兒飛揚開來,就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地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浪花。
作用:把笑聲比作浪花,表現笑聲此起彼伏,源源不斷。
(2)比喻句:月亮上來了。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像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
作用:燦爛的滿月比作光輝四射的銀盤,表現了滿月又亮又圓的特點。(板書:月亮)
(3)比喻句:大海里,閃爍著一片魚鱗似的銀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魚鱗,表現了波浪的層次分明及閃閃發亮。
2.理解詞語。
“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
為什么用“撫摸”,而不用“拍打”“沖刷”?(用“撫摸”不僅讓“海水”擬人化,使人產生一種親切感,而且表現出“海水”微微波動的形態,與后面的“溫柔”相照應。)
3.思考:作者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沙灘上景物的變化的?作者為什么用更多的筆墨寫了沙灘上的人?
提示:
(1)先想一想寫的是什么人?
在各個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
(2)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心情怎么樣?
在軟綿綿的沙灘上,沐著海風,望著夜空,盡情地說笑……
點撥:作者從描繪海濱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進入到描繪海濱仲夏夜的生活美。
(3)教師歸納: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板書:沙灘人們說笑休憩生活美)
(4)小結:作者先描繪大海月色,再寫沙灘也突然明亮了起來,寫了在沙灘上乘涼的人們的歡鬧。隨著月亮的升高,夜已經很深了,沙灘上的人也“變化”了,有的睡著了,有的還在談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將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結合起來,以更多的筆墨寫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酣暢地休憩,目的在于寫生活美,從而將文章推進了美的境界。
(三)小結:作者由鮮紅的晚霞聯想到燃燒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啟明星聯想到懸掛在高空的明燈,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動、閃爍的燈光聯想到一串串流動著的珍珠,無不給人自然貼切的感受。而這一切聯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完成的,形象生動,仿佛把讀者帶進了仲夏的海濱之夜,觀海賞月,怡然自得,引人入勝。
(四)訓練聯想能力,練習仿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個學生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讓學生抓住這一情境特征,展開豐富的聯想,練習口頭仿造比喻句。
五、積累背誦。
背誦課文1~3段。
提示:背誦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準確把握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面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體會貼切的比喻對準確再現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強求學生課堂背誦得一字不差,重點檢查關鍵詞句的背誦。
1.從指導學生背誦描寫霞光、啟明星、燈火的三個比喻句入手,在背誦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貼切的比喻對準確再現景物所起的作用。
2.從三個比喻句的背誦,擴展到三個段落的背誦,背誦過程中,要求學生準確把握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面發生的變化。
(1)要求學生圈出表現時間推移的詞語:“夕陽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夜色加濃”。
板書: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學生圈出表現霞光動態和色彩變化的詞句。
動態:“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
色彩變化:“橘紅色”→“深紅”→“緋紅”→“淺紅”→“深藍色”。
3.請兩三位學生上講臺有感情地背誦,無論背誦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勵。
4.全班齊背誦。
五、回歸全文,拓展升華
1.配樂朗讀全文。
2.讀了《海濱仲夏夜》,你覺得這個“海濱仲夏夜”是個怎樣的夜晚?請你在中心詞“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詞來表達你的感受。(幽美、艷麗、愉快、溫馨、恬靜……)
3.總結: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可愛迷人的海濱仲夏夜,我們不禁產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許多生動、形象、貼切的比喻再現了景物特點,使我們仿佛親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這歸功于作者細致的觀察及豐富的聯想。假如你熱愛生活,你也能做到。
4.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本文的感受,以《家鄉夜色美》為題目,把家鄉的美麗夜景介紹給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當的比喻句。
附:板書設計
五年級語文教案下冊模板3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方法,認識本課的生字,并會規范、美觀地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邊讀邊批邊想象,感受草原的美麗與遼闊。
3.激發學生對祖國草原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邊批邊想象草原美景,體會作者的喜愛、贊嘆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1.搜集有關草原的圖片、文字、視頻等資料制作課件。了解作家蕭乾的資料。
2.騰格爾《天堂》
3.準備flash《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和伴奏曲。
學生:搜集有關草原的圖片、文字等資料。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鋪墊,孕育情感,引入課題
1.播放歌曲《天堂》。
騰格爾的天堂是哪里?這里呈現了怎樣的景色?讓學生盡情描述。
提到草原,許多人就會想到“一望無際”,想到“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就會想到蒙古包,想到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它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美麗、壯觀、神奇的畫卷。
作者來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麗、遼闊深深吸引了,他提筆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們將在作者優美文字的引導下走進那一碧千里的美麗草原。引入課題《草原即景》。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釋題。
3.關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將你搜集的資料與大家交流一下嗎?學生交流搜集的相關資料,說說自己了解的草原。
4.同學們,讓我們跟隨作者去訪問內蒙古塔木欽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大草原是那樣令人神往,讓我們走進大草原,親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風采!
二、自讀感悟,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并勾畫出生字新詞,讀準字音。
(1)教師出示生字新詞,引導學生讀。
(2)相機對加點字的讀音作指導。
2.學生自由結成伙伴,通過閱讀去“游覽”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細細觀賞。
(1)學生瀏覽課文。
(2)匯報交流,共同感悟。
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有怎樣的感受?請把你的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
(3)內容歸納,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草原?分別根據學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對草原美麗和遼闊的介紹。
三、分層朗讀,感悟美景
1.朗讀第1段,勾畫出比喻句,體會其作用。
(1)學生自由朗讀第1段,勾畫出比喻句,并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匯報交流對比喻句的體會。
①指名讀比喻句。
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導學生批寫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學生的旁批。
塔木欽草原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樣的一種景象,讓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課件演示)“沒有縫隙”“寂靜”“廣袤”這些詞讓我們知道了塔木欽草原像海一樣遼闊的特點。(相機板書:草原——廣袤)
2.學習第2段。
(1)默讀,并勾畫出比喻句,想一想。
(2)小組匯報學習所獲。
(3)全班交流,讀中評議。
說說你跟隨作者看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引導學生談感受,談比喻句的作用。
(4)教師指導批寫:把呼嘯的風比作奔騰而至的千軍萬馬,可見風聲之大呀!
(5)齊讀第2段。引導學生想象廣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書:牧民——雄姿)
3.學習第3段。
(1)指名讀第3段。思考:塔木欽草原過去為什么被稱作“旱海”?
(2)從這段的描寫中,可以體會到塔木欽草原的什么?
(3)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
把石堆比作野獸,把牛群、馬群比作巨石,從中讓人體會到塔木欽草原之大。
4.讀中體會,學習4~7段。
(1)分小組,用喜歡的方式讀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
(2)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課文片斷進行理解體會,把自己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聽。小組內交流自己所得。
(3)全班交流學習所得。
(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演示):重點引導理解以下地方。
①把云彩比作雄獅,頃刻間變成煤層,可見云彩的變幻無窮,從而形象地寫出了塔木欽草原的無常氣候。引導學生及時寫好旁批。(板書:云彩——變幻無窮)
②彩云頃刻之間會變成烏云,驟雨之中又透出太陽的亮光。把太陽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紗,由此可見作者觀察和描寫的細致。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寫好旁批。
③從“完整”和“虹的兩端跟地面銜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門,美麗無比。(板書:彩虹——綺麗)
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島嶼、蒼松古柏、銀魚,形象地勾畫出了塔木欽草原上空云的各種形態。注意引導學生做好旁批。
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黃色帶子,以公路的小更襯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學生做好旁批。
⑥草原上云彩變幻無窮,驟雨后又出現綺麗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氣中飄蕩,而藍天下的通天大道,將人們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讓我們了解到塔木欽草原是多么美麗、遼闊呀!(板書:美麗遼闊)
四、總結全文,升華感情
1.回顧全文內容,配樂朗讀全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作者寫草原的美麗、遼闊,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假如我們在塔木欽草原上,我們又會發出怎樣的感嘆?
3.體會本文的表達特點。
充分運用比喻句這種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出草原美麗的景色和草原的遼闊。
五、拓展練習
1.背誦課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或精美文段抄寫下來。
3.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大極了。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本文是蕭乾爺爺幾十年前看到的塔木欽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欽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請根據你查閱的資料,展開豐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