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1
活動設計背景:
午睡后,孩子們穿鞋的時候很奇怪,有兩個孩子穿著一雙不一樣的鞋子,這時候我想,孩子們大概是不理解雙的含義吧,為什么不讓孩子多成長一些呢?
活動目標
1. 理解一雙、一對的概念。
2. 學習說雙、對、副等單位量詞。
3.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 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能找出成雙成對的物品。
活動準備
干凈的手套、襪子、鞋子、衣服、筷子等
活動過程
1. 給手套、襪子、鞋子進行分類,初步感知一雙、一對的概念。
A 教師將手套、襪子、鞋子任意放在柜臺上。
B 教師:小朋友們,請你們幫老師把物品整理好,好嗎?為什么裙子只有一件,而手套必須是兩件放在一起呢?看一看,小朋友整理的物品中還有那些必須是一雙或者一對的?
2. 觀察物品的樣式、圖案、認識一雙一對的基本特征。
A 教師任意拿出一只手套,引導幼兒觀察其樣式和圖案特征。教師再拿出一只手套,引導幼兒觀察其樣式和圖案特征,從而總結出每副手套(每雙襪子,鞋子)的樣式相同,圖案也相同。
B 教師分別拿出兩雙不同樣式的襪子中的一只,將其組合在一起。
教師:這是一雙襪子嗎?為什么?
C 教師將兩雙樣式相同的左腳鞋子擺在一起。
教師:他們樣式相同,圖案也一樣,他們是一雙鞋子嗎?(不是)為什么?
3.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成雙成對的物品。
A請幼兒想一想,找一找,自己的身體上也有一雙或者一對的東西。請幼兒找到后用手摸一摸可以成雙成對的部位,如:眉毛,眼睛,耳朵,手,腳,膝蓋,腿,胳膊等。
B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么物品是成雙成對的。
4. 操作幼兒用書,并完成練習。
教師:看一看圖卡上都有什么東西,吧他們配對成雙,然后在按照提示放入到相應的籃子里。
活動反思:
在“雙雙對對”活動中,幼兒掌握比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襪子,手套是成雙成對的,還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許多是可以成雙成對的,并能準確的用語言表述“一雙__”或“一對__”。幼兒對于該活動很感興趣,活動中表現的很積極。
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2
活動目標:
中班相鄰數活動反思
1、認識相鄰數,探索三個相鄰數之間的關系。
2、感受10以內的自然數列的等差關系。
活動準備:掛圖、數字卡、表格
活動流程:
1、玩游戲“找鄰居”,理解“鄰居”詞義。
——提問:出示“相鄰”兩個字讓孩子認讀,并提問孩子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通過鄰居、傍邊解釋“相鄰”的意思)
——說說自己的鄰居或相鄰座位的分別是誰?
2、認識相鄰數,探索并體驗三個相鄰數之間的`關系。
——出示數字卡說:有一組數字卡片看到你們在找鄰居那么好玩,他們也想你們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好鄰居,你們愿意幫忙嗎?
——出示隨意擺放的數字卡1-10,抽一個數字問小朋友它的鄰居是誰?為什么?
——引導孩子以中間一個數位參照,先與前面的一個數比,再與后面一個數比。得出結論(比前面的數多1,比后面的數少1)。
——啟發孩子用剛才學習的方法找出其他數的相鄰數誰和誰?
3、游戲:找鄰居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
——游戲1:看誰找得快;每人一套數字卡,教師說出一個數字孩子馬上找出它的相鄰數。
——游戲2:口頭游戲,看誰說得快;幼兒分成男女組兩組比賽,教師隨意說一個數字,孩子馬上說出相鄰數,以比賽的形式看男組說得快還是女組說得快,給說得快的一組獎勵星星,最后看哪一組的星星多就那組勝出。
——游戲3: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兒胸前佩戴數字卡1—10,圍成圓圈。
(1)請個別幼兒輪流游戲:音樂一停教師就碰其中一個小朋友,指著這個小朋友馬上站出來說:誰是我的好朋友,請快快站出來。
(2) 音樂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幼兒聽音樂找自己的好朋友。如:6先找5,再找7,然后圍成一個小圓圈。
3、操作幼兒用書,并完成練習。
——引導幼兒填空。
——教師:是相鄰數的西瓜娃娃手拉手才是好朋友,請在空白框里寫上數字使它們成為好朋友。
——幼兒互相交流操作結果。
活動反饋:
在這個活動中我運用的是直奔主題的方法進行的,如一開始我就出示“相鄰”兩個字,讓孩子通過住房、座位理解“相鄰” 就是左右、旁邊的意思。這個方法還是不錯的,孩子根據這一特點在后面的操作中都能很快地找出各個數字的相鄰數。而且整個過程中孩子都非常感興趣,孩子的學習興趣都比較高。
但在第二個環節讓孩子比較各組相鄰數的規律時,由于我操之過急,只是讓孩子觀察一組數字教師就小結,沒有通過多組數字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中間的數字比前面的數多1,比后面的數少1這一規律。所以這個活動孩子雖然對“相鄰”數掌握得不錯,但教師操之過急,生怕孩子不會兒引導、解釋太多,缺少了孩子探索的過程。
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3
活動設計背景
中班幼兒在前期有了一定的數物關系,在進行10以內數物結合時有幼兒擺出了不同排列方法的物體,并引起班級許多小朋友的興趣,大家都積極嘗試不同的排列方法,所以,就考慮到設計這節課和孩子一起探索關于守恒的概念。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德數量不隨實物的大小、顏色、種類及排列及排列形狀的變化而改變,準確計算10以內物品的數量。
2、體驗數守恒的有趣現象。
3、逐步樹立自信心和創新意識。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能嘗試不同的排列方法
活動準備
教具:泡泡卡片、數字拼板、雪花片或干。大小不同的有孔珠子、棉線若干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是有相互問候
2、集體活動。
__創設情境:泡泡表演隊來幼兒園演出了。看,他們20個隊員分成了兩組,每組演員都準備了精彩的節目,一起來看看吧。
引導幼兒拿出學具“吹泡泡”按照大小或顏色分類分為兩類泡泡擺成不同的造型,數數泡泡的數量,感受泡泡不論大小、顏色及造型的變化,每一類總數不變,都是10個泡泡。
__進一步感知10以內等量物品的守恒。
請幼兒找出10個雪花片嘗試不同的排列方式拼擺。請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3、分組活動。
師:節目表演的太精彩了,可我發現演員們沒有演出服和飾品。我們來幫它們一起做吧!
第一組:制作手鏈。將10個一組大小不同珠子穿成手鏈并寫上價格標簽
第二組:制作演出服。幼兒手中的彩色串珠組成牌龍,排列形式,規律不限。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各組請1-2名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玩了什么,做了什么活動,對數量相同的物品進行交換、排列之后發現了什么。
5、 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數的守恒對于中班小朋友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怎樣吧這樣的一個比較難的數學概念形象化,!來自快思老師教案.!讓幼兒好接受呢?想到了用情境展開并貫穿教學活動,讓幼兒體驗數守恒現象。
整個活動進行下來,感覺還是比較順暢的,幼兒在活動中也基本掌握理解數的守恒概念。
反思活動,有以下不足:
1、 集體活動中的幼兒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數量不因排列形式的變化而改變,其實幼兒在操作中排列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這個環節中并沒有讓幼兒將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兒面前展示出來,幼兒的經驗沒有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個遺憾。
2、 分組活動的材料投放比較單一,在5以內守恒使用這些教具,幼兒對此教具不太感興趣。
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4
設計背景
數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給幼兒對數的教育應從數數開始,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幼兒認識數數。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會1――10的順數和倒數。
2. 在游戲的過程中,感知順數和倒數的規律。
3. 使幼兒在游戲中能積極主動的學習,并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4.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1――10之間順數與倒數的規律
活動準備
1. 1――10數字卡片兩套,方向箭頭兩個
2. 磁鐵圓點若干,小動物玩具十個
3. 小汽車兩輛(顏色不同)
4. 音樂:《郊游》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導入,請小朋友們去郊游為主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想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基本部分
(一)引導幼兒以報數的方法,初步感知順數的規律,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后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多1,這樣排列的一排數叫順數。
(二)接著導入到倒數的認識
教師引導幼兒感知,由于方位的變化,數順序也會發生變化,從大數到小數排列,后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少1,那么這樣排列的一排數就叫做倒數了。
(三)鞏固部分
1. 教師以驚訝的神情導入這些小動物有的胸前有數字,但個別是沒有的,請小朋友們幫它們按規律排好隊。
2. 請小朋友們與小動物玩游戲,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可以從任意數起的順數和倒練習。
3. 教師以郊游的方法導入小汽車,引導幼兒根據對汽車不同的顏色進行觀察,并且感知由于方位的變化,數的順序也會發生變化,指導幼兒參與體驗,鞏固感知順數和倒數。
4. 指導幼兒參與手指游戲,再次進行對順數與倒數的練習。
三.結束部分
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哪里有順數和倒數,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與小伙伴或爸爸、媽媽共同尋找順數和倒數,下一節讓我們大家共同分享。
教學反思
活動結束后,有的小朋友自覺排隊,請一人當小隊長,按順序數數,有的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數數,由這些可以說明孩子們已經有了探究的興趣,那么我們教師應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去玩、去探索,畢竟學習不能只通過一兩集體活動來完成。
中班數學活動教案大全5
活動目標:
1、通過畫一畫、比一比,使幼兒進一步理解7的實際意義,能熟練地將數物進行匹配,并能較順利地感知自然數列中前后兩數的量的關系。
2、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業習慣,提高幼兒作業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數卡1——7,數群卡1——7。
學具:幼兒用書、筆等。
活動過程:
一、復習認識7以內的數。
1、給數字畫像。
2、拍手游戲復習7以內數的形成。
3、游戲——會變的數卡,進一步感知數列中前后兩數多1少1的關系。
二、幼兒作業。
1、(出示范例)教師引導幼兒審題,并示范做題目。
2、幼兒翻開書,和老師一起讀題目。
3、幼兒做建構書P6的作業——數物體,寫相應的數字。
4、P12看數字畫禮品。
5、P24用添1或去1的方法讓數字和圓點一樣多。
三、展示、評價幼兒作業。
四、收拾用具后結束本次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三課活動,我上的是中班數學活動《比一比》(比較粗細),活動一開始我通過游戲“粗寶寶、細寶寶”引出主題 ,初步讓幼兒感知物體的粗細。因為,粗細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在出示兩根粗細不同的紙棒時,有的幼兒說這個大、那個小,這個胖、那個細,但幼兒還不會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物體的粗細。在這一環節上應該多出示些粗細不同的物品為幼兒作比較,通過比較得出其結論。在操作過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幾種粗細、顏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筆、旺仔牛奶盒、彩筆盒等粗細不同的物品,來引導幼兒通過比較并正確表述物體的粗細,幼兒們在表述的時候大多數能明確說出物體的不同,還有部分幼兒不能準確的表述。在展示圖片上時間有點長,到了后面的環節就有些顯得時間有些倉促。總的來說,在本次活動中,部分幼兒對粗細沒有生活經驗,在學習時,這部分幼兒掌握的不是太好,還需要加深幼兒對粗細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將取長補短,引導幼兒們在活動中學習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