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
藝術是廣泛的人類活動(或其產品),涉及創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達技術熟練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 觀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1
一、活動名稱:
《哈哈小孩》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在折紙上的繪畫,了解折紙繪畫的奇妙之處。
2.培養幼兒創新能力,將舞蹈的動作畫在紙上,能將斷開的小孩連接起來。
3.能從活動中感受到創作的樂趣,激發幼兒獨立創作、深入探究的能力,并能樂于與同伴分享自己作品。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ppt課件;活動音樂(《熊之舞》、《祖國祖國我們愛你伴奏曲》、《歡快的伴奏曲》);筐子4個;幼兒每人一張沒有折過的彩紙、兩張折過的彩紙、一支黑色勾線筆;哈哈小孩圖片。
2.經驗準備:幼兒有過繪畫簡單線條勾勒的小孩的經驗,能熟練運用彩筆,且要有一定藝術創作和藝術表現力。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問好環節
播放《熊之舞》的音樂,幼兒跟著老師進入活動室。
教師:小朋友們好!(幼:老師好)
教師:今天呀,見到小朋友們,老師很開心!所以呀,我想和小朋友們先來跳一支舞。好,所有小朋友們起立!
2.請幼兒跟著圖片上的小朋友的動作一起舞動。
舞動前提出要求:
教師:在跳舞前呀,老師有一個小要求,請小朋友們跳的時候仔細看看我們上面的小朋友跳的什么樣的動作,看看她跳的好還是我們跳的好。(音樂起)
①要認真仔細觀察他們的動作。
②要跟著節奏做動作。
3.教師出示和真人舞蹈動作一樣的美術作品(哈哈小孩),請幼兒跟隨音樂邊欣賞邊舞動。
教師:這支舞跳完了。老師想問小朋友們剛才她們的動作你們記住了嗎?
教師: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我在剛才跳的時候呀變了一個魔術,你們看一看是什么?看看我把誰變到了這個上面,睜開眼睛。
教師:噢!是剛才在上面跳舞的小孩子,被我給變到哪里了?
教師引導幼兒:我把她畫在了紙上,我用我的魔法筆剛才把她畫了上去,那現在請小朋友們再一次的運用你們的才能,我們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創作一些舞蹈的動作。一會兒呀,自己把自己跳舞的過程呀畫在哪(幼:紙上)?誰能創作更多的舞蹈動作,誰就多多的展示出來。
教師:好,那我們一起開始!看誰能創作出更多的動作,不一樣的(請跳的好的小朋友上來示范跳)
教師:好,你們的動作都創作完了。我們今天要變一個大魔術,我們的魔法和我們剛才的動作有關系,那么現在請小朋友們運用你們的智慧,運用你們的想象力,把你剛才自己跳的各種各樣美麗的動作畫在我們的畫紙上。現在呀,我已經把你們的畫筆和畫紙賦予了魔力,一會兒我們就能見到奇跡的誕生!
二基本部分
1.幼兒在平整彩紙上創作
⑴教師啟發幼兒回憶并畫下剛才的舞蹈動作。
創作前提出要求:
教師:現在就是你們的時間到了,你們來變魔術,讓老師看一看。你們要用自己的想象力。
①在彩紙上畫一個舞動的小孩。
②要把小孩畫大,畫高,畫滿整張紙。
③用簡單的線條來畫。
⑵教師巡視,及時予以點評。
2.幼兒在折紙上橫向創作
⑴幼兒成為魔術師,在折紙上畫下剛才設計的小孩。
創作前提出要求:
①一定不要展開這張紙。
②在折紙上創作,折紙橫著放。
③要把小孩畫大、畫高、畫滿整張紙。
⑵教師巡視,引導幼兒不要刻意避開折線,把小孩畫滿,畫大,及時點評。
⑶探索折紙創作奧秘
①幼兒展開折紙,發現小孩斷開。
教師:請幼兒說說什么分開了?(耳朵、身體……)
②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折紙繪畫的奧秘
a.在折紙上創作小孩,展開后小孩會斷開。
b.將什么部位畫在折線上,什么部位就會斷開。
⑷幼兒探索連接斷裂處的方法
幼兒找出方法連接斷裂處:用直線將斷裂的兩個點連接起來。
3.幼兒在折紙上縱向創作
⑴幼兒成為魔術師,在折紙上畫下剛才設計的小孩,想讓小孩的什么部位斷開,就把什么部位畫在折線上。
創作前提出要求:
①千萬不要展開這張紙。
②在折紙上創作,折紙豎著放。
③要把小孩畫大、畫高、畫滿整張紙。
⑵教師巡視,引導幼兒不要刻意避開折線,把小孩畫滿,畫大,及時點評。
教師:這次的魔術和上次的有什么不一樣?誰能告訴老師全部分開了怎么辦呀?
教師:用什么方法?(把斷開的部分用直線連接起來)小朋友們把他們連起來,看看會變成什么樣子?會不會讓你們捧腹大笑。
4.作品展示
幼兒起立跟隨音樂展示自己設計的作品,并做出相應舞蹈動作。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幼兒創作。
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起立,我們一起來模仿一下自己創作的哈哈小孩是什么樣的(先模仿胖的,在模仿苗條的),他們呀,有各種各樣美麗的動作,那現在就讓我們用舞蹈把剛才自己畫的三幅作品展示出來吧,自己畫的什么動作就跳什么動作。
三結束部分
鼓勵幼兒進行活動延伸。
教師:小朋友們真棒!今天呀你們和老師一起當了一次魔術師,在折紙上進行了兩次創作,一次把折紙橫著放,變出了苗條的自己,一次把折紙豎著放變出了胖胖的自己,那現在讓我們回家后再把折紙斜著進行一次創作,看看會出現什么樣的魔法!
五、活動延伸
回家后進行第三次折紙繪畫創作,將折紙斜著放,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孩。鼓勵幼兒不斷探索,激發幼兒對美術創作活動的濃厚興趣,并樂于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2
活動目標:1、通過剪一剪、插一插,培養幼兒的創新求異思維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并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欣賞插花藝術,感受插花藝術的色彩對比、高低錯落對比、大小對比的美,對插花藝術感興趣。
活動準備:
1、 插花錄像
2、 花瓶(酒壇、竹桶、木桶)
3、 各類野花、野草、樹葉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1、師:小朋友,瞧,這些是什么呀?對這些都是我們一起去山上、田埂邊采摘過來的。
2、師:瞧!(播放春游:采摘野花)
3、師:提問:這些花能摘嗎?(鏡頭:人們種植鮮花)
4、師:這些是人們種植起來給我們欣賞的,而這些野花它是自己生長在大自然中,很漂亮,因此我們就想把這些漂亮的野花帶回來,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大自然的美。
5、師:可是把這些野花摘回來這樣放著會很容易枯萎,它們的美別人就欣賞不到了,那你有什么辦法可以使這些野花變的更美,較長的留在我們身邊,讓別人很好的欣賞呢?
6、師:那我們就一起來插插花,我們插花的花瓶有些特別哦,瞧,是什么?(酒壇、木桶、竹桶),
7、師:好,現在就請你們上來試試吧! (如果覺得花柄太長,可以拿剪刀出來修一修,但用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二、第一次嘗試插花。
1、師:插好的小朋友請把自己位置整理干凈,也可以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插的花。
2、師:好了,全部下來坐到自己位置,咱們一起來欣賞下吧。
3、師:你認為哪盆花插的最好看,那你覺得他哪里插的好看吸引了你呢?
三、(播放插花錄像)欣賞插花藝術,感受插花藝術的色彩對比、高低錯落對比、大小對比的美。
1、師:恩,小朋友很棒都說了自己的看法,鄭老師也專門去了花店拍攝了插花師傅插花的過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插花師傅到底是怎么插花的?(播放插花錄像)
2、師:看了錄像有哪個小朋友能告訴我,為什么插花師傅插的花那么漂亮?(用姿態語言來引導他們說出花的插法,高低、大小、顏色、樹葉的襯托)
3、師小結:對呀,插花時一定要注意把花插得有高有低、有大有小,顏色有深有淺,再加一些草、樹葉,互相襯托,這樣一盆花插的才會更漂亮。
4、師: 但剛才我們看到的只是插花師傅插了一種扇形形狀的花,其實插花它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插出不同形狀的花,如:還有球形、s形等很多,瞧我們來看看(播放錄像不同造型的花)
四、第二次嘗試插花,巡回指導。
1、師:看了這么多不同造型漂亮的花,你現在想插什么樣的花呢?
2、師:好,我們根據自己的設想,再照著插花師傅的插法,把剛才覺得哪里插的不滿意的地方進行調整下,也可以全部拔出來重新插一次。相信小朋友肯定比剛才插的更漂亮。(拍照)
結束:插好的小朋友請整理干凈自己的位置,然后請客人老師一起來欣賞我們插的花吧!
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3
一、以談話的形式,引導幼兒回憶自已觀看過的劃龍舟比賽錄像,激發活動的興趣。
引導語:端午節到了,在這一天我們會看到劃龍舟比賽,劃龍舟的叔叔們是怎么劃龍舟的呢?
二、教師范唱歌曲,幼兒欣賞。
1、教師清唱歌曲。
提問: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用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繞過這座小山劃過橋”。
三、出示鼓,講解它的作用,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1、引導語:為了讓動作更整齊、有力,我們需要鼓的幫助,鼓的節奏會增強歌曲的韻律,帶領人們更整齊地劃船,從而使船劃得更快。
2、教師運用小鼓敲出節奏再次演唱,引導幼兒手持報紙卷成的小棍子做一前一后用力劃船的動作,再次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旋律。
3、適當調整鼓點的速度,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注意歌聲要雄壯有力。
四、教師播放音樂,幼兒邊唱邊表演。
1、引導幼兒將座位擺成縱隊,嘗試邊唱邊表演。
2、慢速彈奏音樂,引導幼兒邊唱邊表演劃船,并在劃船結束后聽音樂休息,注意動靜交替。
五、鼓勵幼兒自由創編動作,大膽隨樂表現,感受集體整齊劃一的動作和你追我趕的圍,體驗唱唱、玩玩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4
設計意圖
幼兒能在畫面中閱讀到他們熟知的事物,所以那些具有明顯生活特征的畫總使它們流連。注明畫家馬蒂斯的《金魚》中靈動的金魚、豐富的背景、強烈的色彩,就很吸引幼兒。幼兒紛紛述說喜歡的理由,于是,“自由”“激動”“漂亮”“悠閑”等詞匯從幼兒口中迸發。可當我詢問幼兒從畫面中哪里可以看到“自由”“激動”時,他們卻難以應答。顯然,幼兒對畫面中的色彩、布局、事物有感覺、喜歡卻難以表達。
為此,我將本次欣賞活動的重點放在感受作品的色彩上。由完整和充分地感受作品的色彩美開始,通過“替換背景色”和“讓綠變成一色”兩個小課件來幫助幼兒深入感受畫家馬蒂斯運用色彩的能力。習作環節則提供多種材料與幼兒互動,引導幼兒關注作品的形式美,親身體驗色彩的對比、和諧等視覺審美因素,感受色彩美的形式,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
活動目標
1、喜歡作品的色彩,初步感受畫家馬蒂斯的繪畫風格。
2、在欣賞作品的基礎上,發現畫家運用色彩的獨特性,大膽表述自己對色彩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1、教具:張貼畫《金魚》三幅(一幅同原作大小147CM98CM,另兩幅按比例縮小);賞畫配樂三首;感受色彩層次變化的課件。
2、學具:背景替換軟片夾(人手一份);習作用具(實景構圖用物、各色彩紙、粘膠、水粉顏料、畫架、砂皮紙等)。
3、對作品《金魚》及畫家馬蒂斯的其他作品已有前期感受經驗。
活動過程
一、觀察畫面,欣賞作品中色彩的運用
(一)出示作品,引發欣賞的興趣
1、還記得這幅畫嗎?每次看這幅畫,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2、作品中的金魚為什么這樣招人喜愛?用紅色畫小魚讓小魚看上去有什么樣的感覺?
3、教師小結:鮮艷的顏色總讓人感到激動和快樂,這些鮮艷的顏色被巧妙地用在作品里,帶給人不同的感受。
【設計思路:第一次看這幅畫總會被畫面中央的金魚吸引。畫家獨特的用色方法:用鮮艷
大班藝術活動
的紅色使《金魚》主題鮮明。因此,我就順應幼兒的觀察特點,從觀察金魚開始,讓幼兒體會鮮艷色彩帶給人的感受,使之后關于色彩運用的話題得以深入。】
(二)觀賞作品,發現色彩運用的獨特之處
1、你看到那些鮮艷的顏色了嗎?它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2、小結與過渡:熱烈的紅、明亮的黃、濃艷的綠都能讓人感到快樂,但是它們碰在一起就像三個野小子一樣火爆,給人吵鬧的感覺。可是,在這幅畫里它們卻顯得平靜而輕松,畫家用了什么辦法呢?
3、教師隨后質疑:黑色真有這樣的力量嗎?讓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幼兒自由選擇背景色插入《金魚》原作背景替換軟片夾中,將自己選擇替換背景色后的作品與原作放在一起比較,體會和感受其不同。)
4、請幼兒說說選擇這些背景色的理由。
5、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選擇顏色的,畫家也是這樣做的。看看在黃色、藍色背景上的小魚與綠葉,再看看畫家在黑色背景上小魚與綠葉,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樣?
6、教師小結:黑色是暗和深的顏色,所以能襯托出紅色和綠色的亮麗。畫家馬蒂斯就是這樣運用色彩的。
7、這幅畫上用的最多的是哪一種顏色?你在畫上找到哪些綠色?
8、如果這幅畫只用一種綠,會變成什么樣呢?我們來玩個游戲體驗一下吧!
9、只用一種綠色的畫面和馬蒂斯畫的有不同深淺的綠色畫面,有什么不同?
10、教師小結:畫面上的綠色有了深深淺淺的層次變化,畫面就會顯得豐富多彩,非常自然。
11、那么多漂亮的顏色被畫家巧妙地涂到畫布上,你喜歡他的涂色方法嗎?
(幼兒根據自己的發現和疑惑來提問,并與大家一起討論分享,交換觀點。如有的幼兒覺得畫面中有許多地方顏色沒有涂滿,露出小白點;而有的幼兒認為沒涂滿顏色的欄桿遠遠看去有光線閃爍的感覺……)
12、小結與過渡:我們找到了藏在《金魚》這幅畫里運用色彩的方法,馬蒂斯的畫里還有很多這樣運用色彩的方法,你們想不想知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設計思路:幼兒欣賞作品時,教師不要打擾幼兒,讓他們邊看邊思考。利用“背景替換軟片夾”這一教具讓幼兒隨意將自己喜歡的背景色替換在作品上,讓色彩的對比效果直觀地呈現,通過對比讓幼兒看懂、看出馬蒂斯運用對比色彩的高明之處。游戲“讓綠變成一色”讓幼兒感受到色彩層次變化的效果。這些巧妙的教具和學具能讓幼兒看懂和理解畫家
大班藝術活動的表現手法,使幼兒覺得畫家和自己并不遙遠,讓幼兒對作品產生親切感。這是教師在幼兒具體形象思維與畫家作品凝練抽象之間搭設的具體形象的階梯,以讓幼兒對畫家作品的效果、手法都能看得到、看得明白。】
二、比較作品,感受畫家的風格
(一)教師邊演示PPT,邊介紹畫家馬蒂斯
1、播放PPT1:他就是馬蒂斯,大家心中的“色彩大師”。他喜歡畫幸福而快樂的生活,他的畫中有鮮艷的顏色。它能讓這些像野馬一樣奔騰的顏色在他的畫中有秩序地出現。
2、播放PPT2:《紅色和諧》里紅色的墻,紅色的桌子、紅色的椅子、綠色的窗。強烈的色彩對比被黃色的窗框和黑藍色的花紋緩沖,顯得優雅而快樂。
3、播放PPT3:《國王的憂思》里紅、黃、藍、綠大大小小的色塊被巧妙而有秩序地組合在一起,感覺鮮艷奪目又和諧。
4、播放PPT4:《有玉蘭花的靜物》里紅色和綠色有著很多的深淺變化,鏡子的架子從深紅到淺紅到白色。每一片玉蘭花都從深綠到淺綠。所以,平面的東西看上去就成立體的了。
5、播放PPT5~6:畫家這樣的用色本領可不是生來就有的,馬蒂斯非常刻苦地練習畫畫。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其余的時間除了睡覺都在畫畫,在他年老得不能站立時,他就剪紙貼畫,《國王的憂思》就是他老年時期的作品。在他虛弱生病臥床時,他就讓人把畫畫的碳棒綁在釣魚竿上,他在墻壁上畫畫。他說:他的一生都沒有感到過寂寞,因為一直有畫陪伴著他,它是幸福而快樂的!
(二)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畫家馬蒂斯
1、你們喜歡他嗎?
(幼兒表達自己喜歡馬蒂斯的理由。)
2、教師小結:一個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就會很幸福。
【設計思路:播放PPT能拓展幼兒對畫家馬蒂斯的欣賞視野,真個過程要與幼兒互動完成。幼兒熟悉的作品可以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對于他們不了解的內容要要求他們認真傾聽。馬蒂斯的執著也能讓幼兒驚嘆,由此可以讓他們明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幸福的!】
三、表達表現,大膽運用色彩
幼兒使用材料進行習作,嘗試做大師。
(一)、老師準備了許多材料,想嘗試做色彩大師嗎?試一試吧。
(二)、幼兒自主選擇撕紙臨摹、色彩創意、實物構景等不同內容進行自由表達。
(三)、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在作品表達的過程中對畫家馬蒂斯運用色彩經驗感知的經驗遷移。
大班藝術活動
(四)、幼兒在不斷嘗試中豐富對顏色對比效果運用的經驗。
【設計思路:之前的欣賞讓幼兒發現和體會了畫家創作《金魚》時所用的色彩表達方式,這些都在幼兒的心中凝聚成屬于自我的“像”。進入習作環節后,幼兒需要將之前理解的、體會的、感受的、發現的都融入自己的表達、練習中,這樣的創作極富挑戰,能讓幼兒在吸收他人經驗的基礎上運用自我的藝術智慧來解決問題。】
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案5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體驗歌曲表達的郊游時快樂的心情。
2.在聽聽、說說、玩玩的過程中理解歌曲內容,逐步學唱歌曲。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幼兒有外出郊游的經驗.
2.物質準備:音樂《郊游》、風景區圖片、圖譜、團旗若干等。
活動過程:
1.創設歌曲情景,導入活動。
師:“我們上杭可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的,我們一起出發去看看吧”
2.幼兒在情景的提示下,熟悉歌曲。
(1)師:“看,我們來到了哪里?”(紫金公園)
(2)師:“公園里有什么?”(請個別幼兒回答)“走,我們繼續出發吧!”
【評析】:
活動開始以創設“去郊游”游戲情境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郊游的過程中循環播放本次學習的歌曲,讓幼兒對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復的熟知和感受的過程。同時,教師在郊游中出示家鄉本地的旅游景點和風景圖片,使活動更加的貼近幼兒生活實際。
3.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學唱歌曲。
(1)師幼學唱歌曲
(2)完整唱一遍歌曲
師:“那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完整的將這首歌再唱一遍吧。”
【評析】:
在學唱歌曲環節,教師打破以往出示圖譜一句一句教、幼兒一句一句跟唱的模式,而是通過到家鄉的各個風景區去“旅游”的形式,輕松自然地讓幼兒將歌曲哼唱出來。同時教師能引導幼兒突破歌曲演唱的難點部分,拋出問題:“你覺得哪一句比較難唱,還唱不好”,充分的尊重幼兒,讓幼兒更加自主地學習演唱。
4.感受歌曲情感,讓幼兒自由表現。
(1)幼幼互動
師:“我們除了可以用好聽得聲音來表現我們愉快的心情,還可以用什么來表示我們的快樂呢?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教師下去指導)
(2)請個別幼兒表現
【評析】:
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引導幼兒唱,更注重引導幼兒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把郊游當中喜悅、愉快的情緒帶入歌曲中,真正依據《指南》精神,不再重“技能訓練”,而是強調藝術教育的“感受與表現”。
5.游戲《音樂動車》
(1)師:“除了上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比較遠的地方有哪里呢?”
(2)教師示范游戲,第一遍游戲。
(3)第二遍游戲
(4)第三遍游戲
6.在游戲情境中自然結束。
【評析】:
活動把郊游游戲貫穿始終,在活動最后教師扮演動車長,以“點兵點將”的形式,邊唱邊邀請幼兒乘坐她的音樂動車去郊游,同時要求唱得好的幼兒才能乘坐她的音樂動車,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與演唱的興趣,最后讓部分幼兒扮演動車長再次進行演唱與游戲,將活動氛圍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