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三年級 >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

時間: 新華 三年級

教案通過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為教師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教學指導。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希望對大家寫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有所幫助。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

教材簡析:

這局部內容結合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外表和平面圖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題第一道是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外表和課本封面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外表的面積大小,從而使同學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道例題是讓同學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同學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學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單位直接計量。

目標預設:

1、使同學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同學的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重點、難點:

認識面積,理解面積的含義,能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設計理念:

本節課要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協助同學認識面積的含義。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同學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在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同學身邊熟悉的物體,讓同學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在這個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并利用“面積”這個詞語去觀察、比較和描述。本課還要重視對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由于同學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是有較多生活經驗的,但是對平面圖形大小的認識卻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積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圖形的的大小,并啟發同學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比較,協助同學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掌握面積的含義。

設計思路:

根據由直觀到籠統的原則,首先認識物體外表的面積,通過摸手掌,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到觀察黑板面,認識到什么是物體外表的面積;再由涂樹葉引入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接著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分幾個層次來,第一層次用視覺直接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第二層次用重疊法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第三層次用工具來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最后是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在最后總結全課時,根據剛才的數方格的方法為下面學習面積單位做鋪墊。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2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征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于數學思想,后者屬于數學方法。對于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么”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么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征,并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制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制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制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搜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后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么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么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7+5+9)÷3=7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么?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系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系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搜集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搜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么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組織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后組織交流。

師: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小學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么得來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并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么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后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匯報后,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3

教學內容:

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練習二十五的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計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學生獨立計算。

(2)匯報結果,并說一說計算的步驟、方法。

(3)全班交流評價。

二、要點復習

1、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圖書館里有16個書架,每個書架有5層,每層放8本,書架一共可以放幾本書?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出示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

(2)根據題中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計算。

(3)在學生解答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有目標地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4)鼓勵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一般情況下學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組織交流。

①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②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

2、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某送奶站共有3個送奶小組,每個小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個送奶員要送多少份?

(1)學生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2)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3)組織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②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說明每-步解決了什么問題

(4)教師小結。

三、課堂活動

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

讓學生了解題意,根據題目中繪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

四、課堂作業

課本第120頁的第14、15、16題。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教科書第9294頁。

平均數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特征量。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這樣的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的基礎上教學比較簡單的求平均數問題。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統計與平均數》的教學,是把已學的統計知識和認識平均數結合起來,學會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移多補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求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數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 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數據。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后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 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16頁例2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課本例2: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李思家4個月用電143度,平均每個月用電多少度?

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1、列式:124÷3≈153÷4≈

2、請學生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學習估算方法。

(1)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190÷3=40124÷3≈40

生2:124=120+4120÷3=404÷3≈140+1=41

分析與比較:兩種方法都正確,雖有細微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對問題的合理解決。

(2)學生獨立估算:143÷4≈

生1:143≈160160÷4=40143÷4≈40

生2:143≈120190÷4=30143÷4≈30

引導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三、聯系實際進行估算。

1、每本筆記本3元,200元最多能買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團要在“陽光飯店”住宿,每4人一間,最少需要多少間?

第1題:

(1)學生獨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210÷3=70200÷3≈70最多能買70本。

生2:200≈180180÷3=60200÷3≈60最多能買60本。

生3:200=180+____0÷3=6020÷3≈660+6=66最多能買66本。

(2)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個答案合適?200元能估成210元嗎?為什么?

(3)組織學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時不能將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題:

(1)學生獨立列式估算。185÷4≈

生1:185≈____00÷4=50185÷4≈50最少需要50間。

生2:185≈160160÷4=40185÷4≈40最少需要40間。

(2)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個答案合適?185能估成160元嗎?為什么?

(3)組織學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慮所需房間數時,應將185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房間。

四、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應用除法進行估算的例子

五、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貓的想法都對嗎?為什么?

2、做一做第2題:估算學生獨立完成。

六、全課小結,學生談體會。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6

教學目標: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2、通過講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激發愛家的情感。

3、通過學習了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溫暖,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教學難點:

了解家庭的過去,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課程準備:

1、教學課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曲《可愛的家》,讓大家猜猜這是什么曲子,會唱的一起唱。

2、聽教師朗誦一首詩歌:《我愛我家》

3、同學們,你們都有自身的家,你們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關心照顧下健康生長,你們愛自身的家嗎?現在請我們的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身的家。

二、認識自身的家庭

1、讓兩名同學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紹自身家的家庭成員和家居環境。

2、談話,讓學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點,每個家庭也各有特點,不同地區,人們的家居和生活習慣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時候最想家

1、看圖說說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他們為什么想家。

2、說說你什么時候最想家,為什么?

四、有家感覺真好

1、看照片評價照片中的小孩有一個什么樣的家。

2、教師給學生介紹自身也有一個溫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況,談談自身對家庭愛的一些體會和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關愛下生長的。

五、我愛我家

1、請學生用彩筆在教材上畫自身家居的外觀或內景,或者把家居的特點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動。

2、展示個別同學的作品,并讓他說說怎樣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張剪貼畫,貼在墻上;將零亂地房間收拾干凈、整齊。

3、同學們各抒己見:我們應該用什么行動去愛我們的家?

六、講講我家歷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師先講講自身小時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長小時候的故事。

2、讓學生將自身的調查情況在小組或班級中匯報,也可以將找到的照片和實物向大家做介紹。

3、交流一下調查后的感想。談一談,自身從中知道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4、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談我的煩惱。

1、教師:家庭是溫暖的,是我們快樂生長的搖籃,是我們避風的港灣,但是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學也會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煩惱”,現在,請我們的同學說說心里話。

2、讓學生自身談談與家長發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決的。大家互相交流解決矛盾的經驗。

3、教師設置三種選擇,學生先選其一,并說明自身選擇的理由:爸爸媽媽愛我,我也愛他們;爸爸媽媽有時對我不好,我還是愛他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

4、選讀一位學生的習作,宣讀。

八、小結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家人吧,愿我們的家庭生活更加溫馨、更加美滿!

第二課、我們的學校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自身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系。

2、通過觀看學校的櫥窗、展板、專欄、學校特色角等,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的同時,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

3、通過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和全校師生取得的各種成果,形成為學校感到驕傲自豪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發生“我也要為校爭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學校,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對學校的認識和對未來學校的神往。

二、教學重點

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系。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

教學難點

從學校文化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發生為校爭光的愿望。

三、活動準備

1、收集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照片,學校的展板、專欄、文化墻、學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過去和現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圖片。

2、收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學校的照片。

四、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

1)播放歌曲《學校中的喜悅》

2)提問:聽了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嗎?你們喜歡學校的生活嗎?

(二)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看圖片,了解學校開展了哪些活動。

2)說說自身參與學校活動的紀念品,回憶自身參與的學校活動,如入隊時的照片,參與活動時的照片,競賽中獲的獎,春游時買的小紀念品,活動后寫的日記,上課時畫的圖畫,制作的美術作品。

3)講一講對自身印象最深的學校活動。

(三)學校文化探秘

1)將學生實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學校文化寫成一個小報告。內容可以為“學校文化面面觀”、“我最感興趣的一角”、“我給學校文化的寄語”等幾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學校設計這樣的學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7

教學內容:

例6、例7,練一練,練習十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1、理解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學生筆算的正確性,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和計算能力。

2、培養學生比較、概括等初步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提高學生筆算的正確性,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和計算能力。

教學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根據下列乘法算式寫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學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積到除法里是什么數?

提出:從這里看出,在相應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積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數。

2.計算下列每組題的得數。

18÷3=48÷2=

6×3=24×2=

(1)學生口答。

(2)讓學生看每組算式。

提問:乘法算式里相乘的兩個數是除法算式里的哪兩個數?相乘的積和除法算式里哪個數相同?

想一想:商與除數相乘,結果等于什么?學生回答后,出示結論。

3.提問:既然商與除數相乘,結果等于被除數,那么在計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檢查算得對不對,可以用怎樣的方法呢?

說明驗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驗算除法,用商和除數相乘)

二、教學新課

1.這節課,就用商和除數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數這種方法,來進行除法的驗算。(板書課題:除法的驗算)

2.教學例6。

(1)這道題大家會算嗎?請做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同時指名1人板演)

(2)要檢查算出的商47對不對,應該怎樣驗算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列出豎式×6,一起算出得數282。

根據驗算的結果,除法算得對不對?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強調看乘法的結果是不是等于原來的被除數。等于被除數,就說明除法做對了)

橫式上的得數應該寫多少?(板書橫式得數,并強調在驗算正確之后,要寫除法里的商)

3.組織練習。

(1)做“練一練”前兩題。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道題,要求驗算。

(2)集體訂正。先看除法計算,再提問學生是怎樣驗算的,檢查驗算過程。

(3)提問:通過剛才的練習,你知道檢查除法算得對不對,要怎樣驗算嗎?

說明如果題里要求驗算,就要在練習本上列豎式驗算;題里沒有要求驗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紙上自覺驗算。

4.教學例7。

(1)除法計算除了像上面的題正好除盡外,有時候還會有余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余數,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數。(出示小黑板:驗算有余數的除法,用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余數)下面看例7,學習有余數除法的驗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3)提問:你是怎樣驗算的?(學生口答,老師板書驗算豎式)怎樣看出原來的除法是對的?

思考:這道題商是幾,余數是幾?根據上面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你能驗算嗎?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驗算。

(4)誰再說一下,例7和例6的驗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5.組織練習。

(1)做“練一練”后一題。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每組一題。

集體訂正。重點看是怎樣算的,再看結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數。

(2)誰再來說一說,有余數的除法要怎樣驗算?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二第1題前2題。

指名板演,其余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做練習十二第2題。

指名板演,其余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做練習十二第3題。

指名板演,其余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二第1題后4題,第4題。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8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如何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2、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旅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課題:淘氣他們學習今天要組織同學們去游樂園玩耍,這節課,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去游園吧(板書課題:我們一起去游園)。

活動一:租車

1.出示情境圖:

師: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1:數學信息是:有48人去游園,需要租車,小車每輛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車每輛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問題是:可以怎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師: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讀兩遍,獨立思考,再與同伴說一說:可以怎么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生:獨立思考,與同伴交流可以怎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學生匯報思考的過程:可以租3兩大車,坐54人,有6個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師:到底有幾種租車方案?我們來整理一下吧。

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車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生:獨立完成表格,把各種租車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學生的列表后,師選出學生(有條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3.怎樣租車最省錢?

1)觀察上面幾個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錢?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最省錢的是方案4:租1輛小車和2輛大車440元。

師: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數,為何租金不同?

2)淘氣說:如果我們是40人,怎樣租車最省錢?你們能幫幫淘氣嗎?學

生用列表的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匯報:租2輛小車,1輛大車省錢。

小結:租車最省錢的策略是:車上的座位盡可能坐滿,如果坐不滿,空座位必須盡可能少,盡可能用大車。

師:解決了租車的問題,同學們開心的乘車去游樂園里玩耍了。

在游園的時候,同學們又遇到了數學問題,請我們幫忙解決呢。

活動二:

購買紀念品1.師出示情境圖: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觀察,匯報:小包裝里有3個玩偶,每盒5元,大包裝里有4個玩偶,每盒6元。買30個玩偶,可以怎么樣買?

師:大小包裝各需要幾盒?獨立思考問題“可以怎樣買?”請你寫出3種購買方案,哪種最省錢?

問:怎樣寫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學生在題單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比較:哪種方案省錢?討論:省錢的方案有什么規律?(盡量購買大包裝盒的省錢,因為大包裝盒里每個玩偶的單價少)

生:觀察表格,思考,交流,匯報。

師:利用列表還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生:自由回答活動

三.鞏固應用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用列表的方法解決了租車和購買紀念品時遇到的數學問題。現在你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笑笑和淘氣解決他們在游園時遇到的問題嗎?

1.笑笑的問題是:買50個玩偶,怎樣買最省錢?

2.淘氣的問題是:如果大車可8人,小車可坐5人,我們28人乘車,怎樣安排車輛空座最少?

學生獨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決這兩個問題。師巡視,個別指導。

學生展示,匯報。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從游園的活動中,學到了什么數學知識?學生回顧,思考,自由發言。

教學反思:在解決如何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旅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9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來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回顧、討論、交流,在必要的時候適當予以指導、提示,而不是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通過解決“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來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估測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并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經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及時總結,促進知識的生成。

在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之后,教師作以恰當的總結,幫助學生把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進行完善。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迪,更提高了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嗎?

2、估測一下面前的橡皮、鉛筆有多長,書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誰估得準。

3、揭示課題:大家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十分接近,這節課我們就來挑戰一下估測更長的距離,你們有信心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先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并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加深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的理解。再讓學生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為本節課的學習進行預熱。

⊙聯系實際,學習估測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上學采用的是哪種交通方式。(步行、騎自行車、坐公共汽車等)

(3)每天上學在路上要花多長時間?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估測的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匯報估測結果。

預設生1:我走200步大約是100米,從家到學校需要走600步,大約是300米。

生2:我從家到學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車,每站地約500米,大約1500米遠。

生3:走100米我大約要用2分鐘,從家到學校我大約要走10分鐘,約500米。

(2)說一說你喜歡哪種估測方法,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適合用哪種方法來估測。

3、總結估測較長距離的方法。

方法一步數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數出從家到學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二時間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長時間,再統計從家到學校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三站點估測法。公共汽車走一站地大約是500米,只要知道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幾站地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師小結:同學們的估測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測的時候都知道要確定一個單位長度,然后看從家到學校有幾個這樣的單位長度,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4、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27頁下面“做一做”。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測更合理、更準確;然后對大家的估測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導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筑物?愿意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干什么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1

一、教學內容:

兩位數的乘法。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解決,使學生感知兩位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

2、能獨立思考、探索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并能交流計算(含估算)過程。。

3、能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三、重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1、能結合具體情境,正確進行估算,為計算結果指出某個取值范圍。

2、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

關鍵:

1、充分利用和發揮教材主題圖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

2、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們就要進行一次購物,請同學們看圖!

二、探索新知:

1.請學生獨立看圖,先自己說說圖意,在講給同桌講一講;

2.誰能提出數學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互相解決提出的問題!

3.誰愿意把自己的問題說給大家聽?

4.誰愿意解決她剛才提出的問題?

5.重點講解一道乘法題:

例如:買4把椅子需要多少錢?

12×4=48(元)

6.引導學生討論算法,匯報算法。

三、拓展應用

1.數一數:

2.買鉛筆

3.實際應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了解了怎樣用豎式來計算。下課后,請同學們試一試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寫格式,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問:口算24÷2時你是怎樣想的?

2、計算: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談話:我們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比較簡單的表內除法,現在我們學習稍復雜一點的筆算除法,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主題圖。

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畫面內容,并用自己的話口述畫面的內容。

教師根據畫面內容,編一道除法應用題。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4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提問: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這道題該會怎樣列式:(學生列式:42÷2)

(2)42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誰會口算42÷2?怎樣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擺好42根小棒,怎樣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各平均分成兩份?要分得又對又快。

(4)筆算:42÷2。

教師:剛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說明同學們口算對了,如果這道題用筆算怎樣算?筆算除法的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豎式計算除法。

師一邊講解一邊板書:先寫除法的豎式,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表示4個十,4個十除以2商2個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寫2,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表示從被除數中已經分去的數,把4寫在42的十位下面,4減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了,個位上還有2,要落下來繼續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寫在個位上,再用除數2去乘1,積是2,表示從被除數中分去的數,寫在上面落下來的被除數2的下面,2減2得0,表示個位上的數也分完了。

提問:做筆算時,先從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么位置上?

筆算除法,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題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了5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先讓學生獨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讓學生自行動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師:52平均分2份,讓我們一起拿出52根小棒來試著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還剩1捆,余下的1捆怎樣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開,與2根小棒合并起來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個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師: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我們在動手操作時,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5,商是2,寫在被除數十位上面,還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數比較,余數比除數小,余下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2落下來,1個十連同個位上的2合起來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寫在被除數個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數是0。

(3)比較例題1和例題2的異同。

相同:都是從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要寫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數十位上還有余數,余下的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除。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4)小結: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除法豎式的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還有余數,余下的數要與被除數個位落下來的數合并后,繼續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用競賽的形式開始練習,看一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并要求學生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1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四相關練習題。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3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倍的認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倍的認識是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率。比率這一概念在數學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以后學習比例、一元函數的基礎。理解兩個量的倍數關系(比率)也是學生乘法認知結構建立的重要方面。

本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安排的,在此基礎上學習倍的認識,能夠準確領會教材的層次和緊密銜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題前后的聯系。

備內容

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1課時)倍的意義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1課時)

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1課時)

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操作活動中,獲得“倍”的概念的直觀體驗。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通過具體情境,經歷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過程。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2.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幾何直觀,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備重難點

重點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3.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難點

1.理解“倍”的意義,并能正確運用。

2.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問題。

3.理解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系。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4

《認識周長》: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非常可愛的卡通頭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比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你有收獲嗎?如果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認識,你想說些什么?

談話:認識了周長,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為廣泛的,你發現了嗎?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5

教材分析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47~49頁。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實例,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初步學會用噸作單位估計物體有多重。

2、知道1噸=1000千克,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體重。

提問:能估計一下祁老師的體重嗎?

學生自由估計。

談話:同學們估計老師的體重,雖然數值上稍有差別,但使用的單位都是千克,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呢?

指出:計量比較輕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

[評析:從估計老師的體重引入質量單位千克,顯得親切自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引入噸做了鋪墊。]

2、引入“噸”。

(1)出示鯊魚圖(圖略),提問:你能估計一頭大鯊魚的體重嗎?

學生估計。(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鯊魚的體重很重)

出示:它的體重是3000千克。

談話:還有更重的呢!

出示鯨魚和恐龍的圖片以及它們的體重。

提問:對這些動物的體重,你有什么感覺?

(2)出示教材例題的輪船、火車、集裝箱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有多重。

提問:計量這些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單位,結果會怎樣?(數很大,不夠方便)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出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估計大型動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時設疑,引入噸的概念,使學生初步形成表象,為下一環節充分感受和體驗1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

1、初步感受1噸。

搬一搬: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輪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學生計算后匯報結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們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這樣的40袋就是1噸。想象一下,如果讓你來搬這1噸的大米,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指出:1噸是很重的,搬運這樣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機械或機器的力量。

[評析:感受和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1噸是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難以用語言來敘述的,只有在親身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借助想象來把握。教師先讓學生搬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來想象1噸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

提問:我們班有33個同學,全班同學體重的和有沒有1噸?學生猜測,然后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

全體同學起立,學生觀察并想象33個同學的體重。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頁第2題,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匯報。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你是怎樣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圖片,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自由說,再在全班交流。

[評析: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里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體驗,通過估算或計算,進一步豐富對噸的感知,以強化認識。]

三、實際運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的例子?(學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圖: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它們各表示什么意思?

談話:我們在統計農業、漁業產量的時候,也經常用噸作單位,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鹽城市的農業生產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糧食總產量480萬噸,年產棉花20萬噸,居全省首位。

——摘自鹽城市商會網站

[評析:從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的實際運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2、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在下面的括號里。

學生練習后,組織全班交流。

3、談話:下面是小明同學前些日子寫的一篇數學日記,請你讀一讀。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芹菜,2噸萵苣,3千克雞蛋,20克的蘋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媽媽拎著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學生自由讀上面的一段話,在小組里交流日記中用錯的質量單位,并改正過來。

啟發:雖然小明在數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小明還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你能說說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什么嗎?

學生發言后,教師指出:我們應該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評析:最后的改錯練習,以數學日記的形式出現,不僅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體會質量單位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還滲透了數學意識的培養。]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能把你的收獲寫到今天的數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學中有無限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現者。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6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三、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具: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談話導入:今天,我是來和大家交朋友的,歡迎嗎?你們喜歡什么樣的老師?你們猜老師喜歡什么樣的學生呢?老師倒聽過這么一句話:讀書的女孩最美,讀書的男孩最帥,讀書的小孩子最可愛。你們喜歡讀書嗎?那好,今天呀,老師想帶你們去逛書城,愿意嗎?

2、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就是要做對我出的題目才可以去,現在我們一看都有哪些題(多媒體出示口算)

(1)20×3040×5070×20__×20

(2)12×4013×7060×5080×40

3、師:同學們表現真棒,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書店看看吧!

4、出示主題圖(點擊課件,進入書城。)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圖意。

(1)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圖,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學生觀察后回答:小紅買故事書,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錢?(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提出問題。

師: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3、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列式:24×12)

(2)提問:誰能幫小紅算出應付的錢呢?以4人為一小組討論。

(3)展示做題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做的?教師做出。

5、并揭示知識課題。

(1)師:剛才同學們在幫小紅計算的時候也學習了新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板書知識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2)師: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3)生回答:相同數位要對齊,要從個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

(三)鞏固提高。

1、師:同學們幫小紅算好了價錢,她很高興。為了感謝大家她給我們介紹了買一些好書,你喜歡買哪一種書?請就把價錢算出來吧:

(1)多媒體出示:

學生可以小組內完成,小組長檢查,選出最優秀的作業。

(2)展示匯報,讓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2、師:同學們真聰明!可是粗心的小明還沒買到書哦!這是怎么回事?(多媒體出示“改錯題”)

(四)拓展應用。

1、師:大家都買到自己滿意的書,開心嗎?逛書城真開心,不但買到了好書,還可以抽獎。

(1)看圖,介紹游戲規則。

(2)師生游戲。(得分最高者勝出)

2、師:你們中上了大獎了嗎?我們也回家吧,今天的逛書城活動到此結束。再見!

(五)課堂。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這節課你表現怎么樣?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7

課題:

小數的大小比較第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主題圖,談話引入:今天天氣真熱,童童想到冷飲店買些冷飲。請大家觀察價目表,看看這里有哪些品種的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教師指名說說每種冷飲的名稱和價錢。

教師整理板書: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磚1.5元,蛋筒2.2元。

提問:通過這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談話:童童想買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個貴一些,你能幫她比一比嗎?揭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提問:如何比較0.8和0.6的大小?

課件出示:0.8 ○ 0.6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并選派代表交流、匯報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在正方形中分別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結:兩個小數都是零點幾的,我們可以比較它們的小數部分,十分位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2.試一試。

提出問題:比一比雪糕和冰磚的價格,并和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出示:0.8 ○ 1.5

(1)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代表匯報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數部分是0,1.5的整數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寫成分數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談話:同學們說得很多,這些方法都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來表示這兩個數。

(出示數軸圖)提問:你能在數軸上標出0.8和1.5的位置嗎?

學生在教材中的數軸上標出兩個小數的位置。

學生匯報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結: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不相同時,可以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3)引導:在數軸上標出0.6,比較0.6、0.8和1.5這三個數哪個,哪個最小。學生獨立標出位置,并比較大小。

(4)任意選兩種冷飲,比一比價格,再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在小組里交流,主要比較以下四種情況:

0.8○2.2 0.6○2.2 1.5○2.2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評。

比一比:四種飲品,哪種冷飲最貴,哪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結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提問:我們在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來比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總結。

(1)采用換算單位法,把較大的單位換算成小的單位。

(2)數軸比較法,先把這些數依次在數軸上標出,然后比較其大小。

(3)整體比較法,即位數相同,從位比起,相同數位上的數誰大這個數就大;位數不同,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時候,就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這個小數就大。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兩條彩帶各長多少厘米嗎?(6厘米和9厘米)

再問:用分米作單位,這兩條彩帶分別長多少?

再問:你能比較這兩個小數嗎?(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寫出小數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并說說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根據圖中的涂色部分寫出小數,然后比較大小。

指名匯報,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比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回顧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匯報。

4.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標出數,然后按順序把三個數填入括號內,最后集體交流,說說比較的過程。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集合教案數學篇18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2-53頁例3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學,引導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初步了解24時計時法在郵電、交通、廣播等部門的應用;會有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理解時間與時刻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時間與時刻的區別。

【教學準備】多媒體,計時卡片。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5分)

1、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國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電話:康夫一家買了第二天8時的飛機票,約小婧一家在飛機場等。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機場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沒到,你們猜猜是怎么回事?(康夫買的是晚上8時的飛機票)

2、一天中還有不同的8時嗎?生活中怎么來區分兩個不同8時而不造成誤會呢?

3、我們平時用的12時計時法,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二、自主學習(10分)

1、學生自主學習教材52頁

2、組內交流: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幾時?

3、嘗試訓練:(教科書53頁做一做)

連一連:

晚上睡覺  吃午飯  放學啦

15:30  12:00  21:00

4、學生匯報。

5、教師強調總結:在一日(天)里,鐘表上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所以,經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

6、學生自主學習教材53頁例3

我們是下午2時40分從北京出發的,列車17時45分正點到達石家莊站。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7、小組交流:可以有幾種計算方法?

8、學生匯報。

9、嘗試訓練:春蕾畫展每天的開放時間是8:00——-17:00。這個畫展每天展出多長時間?

10、教師總結強調:可以用數一數的方法,當然把問題里面的時間都換成24時表示法之后,還可以用計算的方法比較簡單。

三、自主練習(8分)

1、師:通過剛才的自學,同學們已經掌握24時計時法的有關知識,下面,我們進行自主練習。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7:00

15:40

夜間12時

23:00

下午2時10分

8:20

中午12時30分

上午8時

21:10

上午11時35分

15:00

晚上10時

四、當堂檢測(13分)

師:同學們,我們再接再厲,用的成績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那下面我們進行課堂檢測,看誰完成的又快又正確!完成好的同學還是有紅旗獎勵哦!

五、評價總結(4分)

1、教師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組內交流答案,自批,統計正確率;

2、小組匯報完成情況。

3、教師總結錯題的類型,再次精講。

4、學生談收獲和自我評價。

690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气动隔膜阀_气动隔膜阀厂家_卫生级隔膜阀价格_浙江浙控阀门有限公司 | 【黄页88网】-B2B电子商务平台,b2b平台免费发布信息网 | 低气压试验箱_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_低气压实验箱 |林频试验设备品牌 | 沈阳液压泵_沈阳液压阀_沈阳液压站-沈阳海德太科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拉力机-万能试验机-材料拉伸试验机-电子拉力机-拉力试验机厂家-冲击试验机-苏州皖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纯化水设备-纯水设备-超纯水设备-[大鹏水处理]纯水设备一站式服务商-东莞市大鹏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 流程管理|流程管理软件|企业流程管理|微宏科技-AlphaFlow_流程管理系统软件服务商 | 皮带式输送机械|链板式输送机|不锈钢输送机|网带输送机械设备——青岛鸿儒机械有限公司 | 圆盘鞋底注塑机_连帮鞋底成型注塑机-温州天钢机械有限公司 | 口信网(kousing.com) - 行业资讯_行业展会_行业培训_行业资料 | 废气处理设备-工业除尘器-RTO-RCO-蓄热式焚烧炉厂家-江苏天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工装定制/做厂家/公司_工装订做/制价格/费用-北京圣达信工装 | 巨野月嫂-家政公司-巨野县红墙安康母婴护理中心 | 纸塑分离机-纸塑分离清洗机设备-压力筛-碎浆机厂家金双联环保 | 新型锤式破碎机_新型圆锥式_新型颚式破碎机_反击式打沙机_锤式制砂机_青州建源机械 | 水稻烘干机,小麦烘干机,大豆烘干机,玉米烘干机,粮食烘干机_巩义市锦华粮食烘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水环真空泵厂家,2bv真空泵,2be真空泵-淄博真空设备厂 | 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站设计-网站开发定制公司-网站SEO优化推广-咏熠软件 | 密集柜_档案密集柜_智能密集架_密集柜厂家_密集架价格-智英伟业 密集架-密集柜厂家-智能档案密集架-自动选层柜订做-河北风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干粉砂浆设备-干粉砂浆生产线-干混-石膏-保温砂浆设备生产线-腻子粉设备厂家-国恒机械 | 内窥镜-工业内窥镜厂家【上海修远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沟盖板_复合沟盖板厂_电力盖板_树脂雨水篦子-淄博拜斯特 | 短信通106短信接口验证码接口群发平台_国际短信接口验证码接口群发平台-速度网络有限公司 | 高压绝缘垫-红色配电房绝缘垫-绿色高压绝缘地毯-上海苏海电气 | 板框压滤机-隔膜压滤机配件生产厂家-陕西华星佳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神马影院-实时更新秒播| 风信子发稿-专注为企业提供全球新闻稿发布服务 | 威实软件_软件定制开发_OA_OA办公系统_OA系统_办公自动化软件 | 聚丙烯酰胺_阴离子_阳离子「用量少」巩义亿腾厂家直销,售后无忧 聚合甘油__盐城市飞龙油脂有限公司 | 储气罐,真空罐,缓冲罐,隔膜气压罐厂家批发价格,空压机储气罐规格型号-上海申容压力容器集团有限公司 | 液压压力机,液压折弯机,液压剪板机,模锻液压机-鲁南新力机床有限公司 | 高柔性拖链电缆_卷筒电缆_耐磨耐折聚氨酯电缆-玖泰特种电缆 | 破碎机_上海破碎机_破碎机设备_破碎机厂家-上海山卓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MOOG伺服阀维修,ATOS比例流量阀维修,伺服阀维修-上海纽顿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单电机制砂机,BHS制砂机,制沙机设备,制砂机价格-正升制砂机厂家 单级/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厂家,2xz旋片真空泵-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_智能防腐防爆管道式计量表-金湖凯铭仪表有限公司 | 广东青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水质检测 | 档案密集架,移动密集架,手摇式密集架,吉林档案密集架-厂家直销★价格公道★质量保证 | 餐饮加盟网_特色餐饮连锁加盟店-餐饮加盟官网 | 成都软件开发_OA|ERP|CRM|管理系统定制开发_成都码邻蜀科技 | 精密模具制造,注塑加工,吹塑和吹瓶加工,EPS泡沫包装生产 - 济南兴田塑胶有限公司 | 威廉希尔WilliamHill·足球(中国)体育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