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都有哪些?由于計數的需要,人類從現實事物中抽象出了自然數,它是數學中一切“數”的起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1)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指南針
學生準備:指南針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備教學目標”“備重點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問。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你們去過北京嗎?(學生自由發言,介紹北京)
師:下面老師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覽北京,看看天安門廣場及周圍都有哪些建筑。(課件出示教材2頁主題圖)
師:你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的哪面嗎?(學生觀察主題圖,用自己的方位知識描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看來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上、下、前、后、左、右來表示方向還不夠清楚,我們還要學習新的有關方向的知識。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詞?(學生自由匯報,有的學生知道東、南、西、北)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辨認東、南、西、北。(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自然引入,嘗試描述,感受方位詞在描述物體所在位置時的方便,制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聯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認識東、南、西、北。
師: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場上鍛煉身體。(課件出示教材3頁例1的情境圖)你們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嗎?(小明面向的是東)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因為他面向太陽,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
課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東,他背對的方向是()。
(強調:東和西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板書:東與西相對,并讓學生讀一讀)
師:面向東,背對的是西,反過來,當你面向西時,你背對的是什么方向?(東)
課件出示:小明的右邊是南,左邊是()。
(強調:南和北也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板書:南與北相對,并讓學生讀一讀)
師:面向南,背對的是北,反過來,當你面向北時,你背對的是什么方向?(南)
師:你有什么好方法來記憶方向呢?老師這兒有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師:通過讀這首兒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東和西是相對的,南和北是相對的)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F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例1的情境圖,把下面的四句話填寫完整。
圖書館在校園的____面,體育館在校園的____面。
教學樓在校園的____面,大門在校園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東、南、西、北。
師:指一指太陽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們教室的哪一面是東嗎?(學生用手指一指,并說一說判斷的方法)
師:請同學們全體起立,面向東面,一起說兒歌,并指出方向。(學生邊說兒歌,邊指出方向)
師:我們教室里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請大家用手指一指,說一說。(學生先自由說,再指名說,其余學生根據他說的用手指出東、南、西、北)
3.體驗順時針轉動。
(1)游戲:聽口令。(老師喊口令,學生做動作)
請全體同學起立,面向東面,向右轉,面向南面,再向右轉,面向西面,繼續向右轉,面向北面,接著向右轉,又回到了東面。(正好轉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剛才的順序讓學生再轉一轉,并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
(3)交流發現:東、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規律呢?(順時針、相對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在學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計算
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
三、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
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
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系?要讓學生分析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四、游戲活動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
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相同,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相同的就可認為蜜蜂停在這朵花上。
五、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3)
(一)學前準備
1、鬧鬧尋寶。
(1)課件演示
(2)學生交流多種尋寶路徑。
(3)提問:鬧鬧向北、向南、向西、向東走分別能尋找到書包、鉛筆盒、水和畫筆四件寶,那么在方格中還有字典、電腦、跳繩、鋼琴四件寶,鬧鬧怎樣才能拿到呢?
2、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3。
(1)出示指南針。
(2)全體到操場。
(3)提問:誰能說出校園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4)教師指著校園廁所,問:廁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針驗證。
(6)師生返回教室,回顧剛才學習過程。
師根據回顧的內容板書:
(7)觀察東北、西南這兩個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東南角的位置。
師板書:西北北東北
西東
西南南東南
(9)說一說校園西北和東南方向分別有什么建筑物。
2、鞏固新知。
(1)集體拿出小動物卡片。
(2)游戲:給小動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貓館、爬行館、水族館、飛禽館分別安置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請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3、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1)說明題目要求。
(2)集體參與,分組學習。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標出來。
4、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1題。
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鋪分別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3題。
(1)教師讀題,學生理解題意。
(2)按要求獨立完成。
(3)訂正。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春季是運動的`最好時節,我們同學們都很愛好運動,不久我校就會舉行一次越野比賽,現在老師將越野圖展現給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么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為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例1的學習是讓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學時,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通過情境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顒又写_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知道在出發點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嗎?如果這樣會發生什么情況?這樣確定方向準確嗎?怎么樣走會更加的準確?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小)的方向?!拷膫€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距離 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1號點在起點的東偏北30°的方向上,距離是 1千米。你學會表示了嗎?
三、鞏固練習 內化提高
做一做呈現了小明家附近幾處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圖,通過方向與距離的確定,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
練習三第1、2題是相應的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練習。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首先要確定方向標。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熱情。
【重點難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過程】
一、認識24時記時法
1.出示情景圖,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點嗎?你認識時間嗎?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信息。
2.提出問題:它們表示的是幾時?
3.組織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4.出示圖片場景:
讓學生根據場景中的的信息,討論21:00是幾時?并說說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還建過這樣表示時間的方法?
5.老師結合實物,幫助學生理解1天內,鐘表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時。
介紹“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通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6.了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
二、學習24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1.師出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說說鐘面內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
2.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有什么關系?
3.老師撥時針,讓學生說說這個時間怎樣表示?(凌晨1時,中午十二時)
4.師再撥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用24時計時法的方法(下午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說說是怎樣想的?
5.例題分析:
普通計時法上午7時中午12時下午4時下午6時40分 晚上9時12分
24時計時法19時 23時40分
練后想一想: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6、同桌互動,一個說一種表示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學生獨立完成:連一連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問題:
(1)下面的說法正確嗎?(打手勢)
①18時就是下午8時。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時就是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
(2)師出示一個鐘面,指針指著一個數(8或10)
想一想:現在鐘面上所表示的是幾時?”(可能早上8時,也可能晚上8時。)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6)
《時間的計算》
教學內容:P62例1、例2
三維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 )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讓學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題目1和補充題:3時=( )分 2分=( )秒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略)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題,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202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精選篇7)
《千米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目標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圍繞著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系。
3.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課件,皮尺,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教師板書)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①一枝鉛筆長18()。
②一枚1分硬幣厚約1()。
③教室里的課桌高8()。
④教室地面約長8()。
⑤北京到黃山市的距離是1316()。
2.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說一說: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了解到的信息來描述)
2.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實際教學時,盡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
課件出示: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2)出示標準化跑道的圖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課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長度正好1千米。
3.實際感受1千米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此環節也可以在課前完成)
(2)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
(3)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
4.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課件出示指路標志、珠穆朗瑪峰主峰高度、汽車速度表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讓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印象更深刻。
(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頁練習六第1題、第2題和第3題。
【設計意圖】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五)實踐應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頁“做一做”。
在老師或家長的陪同下完成此題,不要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