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如何寫?數學屬于形式科學,不是自然科學。不同的數學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1
復習目標:
1、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進一步提高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2、通過練習,使學生的計算能力、數感、空間觀念、統計思想,以及應用意識等得到提高與發展。
3、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復習重點:
有關除法、乘法計算,統計知識、面積,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復習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及統計觀念、空間觀念的培養與加強。
第五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練習二十五的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__
555
2、計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學生獨立計算。
(2)匯報結果,并說一說計算的步驟、方法。
(3)全班交流評價。
二、要點復習
1、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圖書館里有16個書架,每個書架有5層,每層放8本,書架一共可以放幾本書?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出示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
(2)根據題中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計算。
(3)在學生解答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有目標地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4)鼓勵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一般情況下學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組織交流。
①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②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
2、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某送奶站共有3個送奶小組,每個小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個送奶員要送多少份?
(1)學生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2)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3)組織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說明每-步解決了什么問題
(4)教師小結。
三、課堂活動
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 讓學生了解題意,根據題目中繪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
四、課堂作業
課本第120頁的第14、15、16題。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
①讓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②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⑵能力目標。
①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②在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培養學生
的探索能力和創新。
③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④通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
①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在學習和活動中,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學習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具:課件。
學具: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現在誰來介紹一下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前面在練習中我們已經發現可以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來求面積。(電腦出示)如下圖:
讓學生說說每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3、師:同學們,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要測量籃球場的面積、操場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出示圖片),也用數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煩了,所以我們就要尋找一種更好的、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數學接近學生的生活。通過課件出示籃球場、操場、游泳池等圖片,在具體可感的的場景中引起學生新知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煩,應該尋找一個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一)利用遷移,大膽猜想。
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的面積計算方法。
1、復習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研究長方形的面積之前,誰先來說說長方形的周長是如何計算的?
2、師:既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與它的長和寬都有關,現在請你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可能與什么有關?(根據學生回答,肯定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有關長方形的知識已有計算周長的方法,我就利用這個舊知,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不是跟它的長和寬有關呢?在遷移中導出新知。)
(二)分層實驗,發現計算方法。
1、初求面積,猜想方法。
師:既然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和寬有關,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現在請你先來試一試。在練習紙上,有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請你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可以自己獨立嘗試,也可以同桌討論進行。學生動手嘗試。
學生匯報自己的方法。
設想學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擺了15個,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擺5個,可以擺3行,它的面積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畫了15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4)因為它的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積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較學生的方法,說說哪一種最簡便?(發現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發現用乘法計算的第2種方法與第4種的聯系。觀察第2種方法與第4種方法,有沒有發現什么?
(聯系: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寬是3厘米,所以可以擺3行。所以第2種方法其實與第4種方法是相類似的。就是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等于長、寬厘米數的積。)
師:經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用乘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比較簡便。現在請你們猜一猜,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出現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
那我們的這個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個問號)下面我們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學生先初步求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不僅跟它的長和寬有關,而且猜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這個
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學生帶著想要去驗證這個計算方法的急迫心情開始下面的活動。)
2、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1)師:老師在每組桌上擺了一個信封,在每個信封里放了許多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請你自己動手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
(2)在拼長方形之前,老師要提兩個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不限,想用幾塊就用幾塊。
②同桌合作,一個人拼,一個人記錄。也可以交換著拼和記錄。每拼出一個長方形,就請你在這張表格(實物投出表格)中記錄下你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然后再接著拼。
③拼好以后,請你和同桌相互說說你拼的這個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面積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饋交流。
(1)(指名學生反饋)現在誰愿意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邊說師邊在電腦中輸入。)
(2)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拼法嗎?
4、四人小組討論。把你們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觀察表格,你從大家的表格中能發現什么規律了嗎?你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了嗎?
5、:剛才我們通過大膽猜想,并通過自己的實驗進行了驗證,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種學習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希學習新本領時,經常想起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在合作中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培養了合作的意識,增強了團隊的力量。)
6、尋找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1)學生猜想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電腦出示)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求出它的面積。
(3)再把這個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長5分米、寬5分米(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計算面積。
(4)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設計意圖:學生再次猜想,并利用遷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7、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現在我們來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發現了什么?(通過都是用乘法來進行計算的。不同的是長方形必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只要知道邊長就行了,其實正方形是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
三、應用方法,鞏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計算它們的面積。
讓學生先估計它們的面積。
學生動手測量并計算。
反饋交流。
2、先估計書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積,再動手測量,計算它們的面積。
3、學校在開展綠化、美化校園活動中,在操場西邊修了一個邊長是5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幫忙算算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一圈欄桿,請你幫忙算算欄桿有多長?
4、前兩天,老師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我辦公桌上的一塊面積是24平方分米的臺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請你們幫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計算
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
三、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
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
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系?要讓學生分析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四、游戲活動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
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相同,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相同的就可認為蜜蜂停在這朵花上。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并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新課講授】
1.(課件出示)同學們,元旦快要到了,小紅代表我們學校去參加縣里面舉辦的跳棋比賽。可是,小紅遇到了麻煩事,為穿哪套衣服而煩惱,她左選右選,還是拿不定主意,同學們你能幫幫小紅嗎?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說,請學生說)
3.你們提到了這么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此時,不少同學心里已經有了想法,我們不妨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都有怎樣的搭配方法?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為小紅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通過有順序的搭配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可要做個有心人,說不定你還能在生活中發現并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剛才同學們為小紅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么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園里看看吧!(課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再仔細看看從猴山到百鳥園可以怎樣走?從百鳥園到數學樂園呢?我要從猴山先到百鳥園再到數學樂園呢?一共有幾種走法?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匯報。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表現的太優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數各部分名稱,會正確讀寫幾分之一。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直觀地認識幾分之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體會分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正確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敘述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準備:
各種圖形的紙片若干、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帶了一個蛋糕來為他祝賀,他們倆會怎么分這個蛋糕?(對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幾個蛋糕?(討論)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認識
1、(交流,匯報)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幾個蛋糕呢?(半個)
2、半個蛋糕請你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
3、在數學中,我們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指導的讀法和寫法。
4、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個蛋糕。
5、動手操作
(1)在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紙片中選一個你喜歡的圖形,動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顏色,并說一說。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3)看圖說一說
A、把一個圓形紙片折成了同樣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圓形紙片的,是(
)個圓形紙片。
B、把一個三角形紙片折成了同樣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紙片的,是(
)個三角形紙片。
C、學生自己選一個圖形說一說。
(4)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們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個正方形、圓……都是一個整體,因為整體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認識
1、小胖和小丁丁正準備切蛋糕時,小巧和小亞也來祝賀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們決定四個人平分這個蛋糕,那又該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個圓形紙片替代蛋糕,動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樣想的?
(3)說一說是什么意思。會寫嗎?一起來書空一下。
2、動手操作
(1)你能從另外一些圖形中找到嗎?(每人再選一個圖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這些圖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沒有它的?
(3)看圖說一說
A、把一個正方形紙片折成了同樣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紙片的(
),是(
)個正方形紙片。
B、學生自己選一個圖形說一說。
(4)正方形和圓形紙片的涂色部分同樣都是它們的,大小相同嗎?為什么?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面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著問題自學。
提問: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么規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紅筆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涂出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厘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實踐感知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這些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三年級小學數學教案篇7
教學內容:
教材第49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教學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2主題圖 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3810
20__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筆算。
357= 2321=
讓學生集體完成并指名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全班集體訂正。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9頁例2、
出示例2、
教師:讀一讀題,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個48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748
老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計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__(盒)
大約有20__盒。
(2)筆算方法: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7去乘第一個因數各數位上的數,方法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個位上寫6,向十位進5;7再乘第一個因數十位上的4,得28個十,加上個位進上來的5個十,得33個十,所以在十位上寫3,百位上也寫3;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積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怎樣計算。學生討論后總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進位乘法和不進位乘法的計算過程相同,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分別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與哪一位乘得的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