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都有哪些?科學需要實驗。但實驗不可能絕對準確。如果有數學理論,推導完全正確。這科普離不開數學的理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1
一、聯系生活、復習引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說說在我們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2、從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并說說它們的的形狀。
3、摸一摸手中的物體,有什么感受?與同學交流想法。
4、引導學生說出有些物體的一面或幾面是平平的,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認識圖形。
1、認識長方形。
(1)讓學生動手找出長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認識長方形并出示圖形。(電腦出示:從長方體中取下長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體中的長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從其他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學生獨立找、小組內找、與教師一起找)。
3、匯報交流,認識正方形、三角形、圓。(電腦演示)
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和過去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立體圖、平面圖)
5、用自己的辦法把他們圖形畫下來。
三、聯系實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標志圖讓學生辨認,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同學相互說說。
四、課堂活動。
1、小明和同學們一樣也認識了這些圖形,這是小明利用今天認識的圖形拼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電腦演示)你們能從這幅美麗的圖畫中找出今天學的這些圖形嗎?
2、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互相合作,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漂亮的圖畫,要盡量和小明的不一樣。
五、課堂小結
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
六、布置作業
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同學們回到家后仔細觀察家里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和媽媽。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2
教學設計: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這樣就需要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把學生帶回生活中,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介紹同學,通過不同方向的介紹,明確前后的確定與面對的方向有關,為分清左右突破難點,學習左右時采用介紹同學、作游戲解決生活問題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學習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中,體驗前與后、左與右的位置與順序。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初步培養學生首先確立參照物,再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體會前后,左右的相對性,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準確的區分左和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游戲,猜一猜同學的位置。
教師說位置,學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學習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轉身,把你周圍的同學介紹一下?
(1)出現兩種情況:
說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介紹嗎?)
說不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怎么介紹?)
(2)比較,兩種說法哪種更好?
(3)原來我們可以用左右來介紹兩邊的同學,這樣說真清楚,你也能這樣介紹你兩邊的同學嗎?
(4)我們剛才用了哪兩個詞介紹我們兩邊的同學的?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板書:左右。
你的哪邊是左邊?右邊呢?
指指你左邊是誰?右邊呢?
2、做游戲。
跟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舉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腳向前一步……
3、練習
提出問題:他們為什么都在左邊走呀?
組織學生討論,像前后那樣得到結果:面對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學習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紹你的前后都是誰?
(三)、觀察課件,請你向大家介紹你看到景物
學生認識上、下
三、鞏固練習
46頁試一試。
1、看參照物。
2、說出相對應的前后左右的車。
47頁練一練
1、左右的練習。
2、相對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題: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綜合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學反思:
學生對于平面內前、后掌握較快,對于左右掌握會很慢,在介紹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學時,先讓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寫字的手一直舉著),學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體的通過樓上與樓下就分清。練習中讓學生學會看圖理解題目要求,學生就會了。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及相關練習。
教具學具:
主題課件,學具卡片。
教學設計:
教學第18頁購票圖
創設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
1、師:暑假快要結束了,一個人在鄉下姥姥家玩的聰聰就要讀一年級了,為了不耽誤爸爸、媽媽的工作,聰聰決定一個人從鄉下乘車回家,不讓大人接送,于是他一個人來到車站買票上車
[將數學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讓初入學的小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
a、教師演示買票課件。
b、學生觀察畫面,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畫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個?
如果以紅衣服排第一,再說一說誰排第二,小聰聰后面的解放軍叔叔排第幾,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幾?
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處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指導。
c、各小組抽代表匯報交流。
d、師:看到聰聰一個人排隊買票的情境,同學們除了知道一共有5個人在排隊買票,以及每個人所處的位置外,你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明白自己已經是小學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時候,要養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資源,適時對學生進行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易于接受。]
2、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買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師提問:這時有幾個有在買票?誰排第一?小聰聰排第幾?聰聰后面的兩位叔叔呢?讓學生再一次在具體環境中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同樣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
初步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探索百數圖中的排列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從100倒數到50
2、看計數器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教師撥數,指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并說明原因。“你是怎樣想的?”
想:先從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就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二)新授:
1、教學例七:
(1)教師出示幻燈片(百數圖)
(2)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教師舉個例子,引導學生橫看、豎看、斜看分別有什么特點。
(板書:橫看、豎看、斜看)
特點:①第一橫行的5個數都是雙數,而第二橫行的5個數都是單數。
②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③從右上到左下一行數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學生動手獨立填寫表格。
(4)再觀察,這個數位順序表有什么特點?
2、練習:教師提問,學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
3、按要求38頁,給指定的數涂顏色。四人小組討論還發現什么新規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樣的數比大小。
課件出示計數器,學生分別說一說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再比較大小,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教師小結方法。
(2)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學生進行練習,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集體訂正。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5
教學內容:
一年級北師大版本數學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關系。
2、培養學生運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培養學生關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前后、左右、上下,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請學生說一說你身邊前后左右的同學是誰?
二、看一看,說一說你的教室
1、看看我們自己的教室前后、左右、上下有什么?先自己說一說。
2、同桌說一說。
3、全班同學交流。
三、想一想,說一說你小房間里的東西是怎么擺放的?
1、想一想,你小房間里的東西是怎么擺放?
2、說一說,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介紹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說一說,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個面。
五、介紹火車站路線。
1、出示火車站的掛圖。
2、學生用箭頭畫一畫去火車站的路線。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到火車站的路線,用上前后、左右、上下。
六、鞏固練習
1、書上63頁第3題,看圖回答問題
2、完成隨堂練習。一年級北師大版本數學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征,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特殊的長方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積木圖”】我們來看一看這些物體是由哪些圖形組合而成的。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幾種圖形。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直觀感知。
分別出示:墨水盒、字典,學生說出它的形狀。(貼圖并板書:長方體)
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一個長方體指給旁邊的同學看。
(2)建立表象。
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共有幾個面。比一比、看一看每個面的大小、形狀有什么特點?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最后在全班進行匯報。(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或者有兩個面是正方體形的,相對的兩個面形狀相同。)
(3)形成概念。
學生互相說一說長方體有什么特點。
2、認識正方體。
(1)直觀感知。
分別出示:魔方、藥盒等,學生說出它的形狀。(貼圖并板書:正方體)
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一個正方體指給旁邊的同學看。
(2)建立表象。
學生觀察手中的正方體,看一看它有什么特點?小組交流后在全班進行匯報(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學生互相說一說正方體的特征。
3、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
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組織他們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書上做一做【圖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長方體和正方體。【出示圖片“生活中的圖形”】
師:你能在這張圖里找到我們今天學習的圖形嗎?
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3、擺圖形。
(1)用8個同樣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
(2)用8個同樣的正方體擺成一個大正方體。
4、用橡皮泥捏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捏好以后展示給全班同學看【詳細過程參考探究活動“捏圖形”】。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立體圖形,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呢?(帶學生說一說)
學生一年級教案數學精選篇7
《認識圖形(二)》這一單元新課有3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變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拼組圖形,第三課時是七巧板的拼組。
反思本課的教學實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探究。
例如在導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認識物體一課中認識了四種圖形,它們都住在圖形王國里(課件演示:出現宏偉的圖形宮以及滿天飛舞的各種各樣的圖形),現在請大家認一認,說一說。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王國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有平面圖形家族,(課件演示——出示圖形)誰認識它們?請介紹一下。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二、引導操作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手是腦的老師,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新課部分,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當觀眾,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今天要認識的圖形都住在立體圖形上,你能想辦法讓他們的家從立體圖形上搬出來,單獨住到紙上嗎?”
孩子們經過思考、討論后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這些盒子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盒子周圍畫一圈。”有的孩子說:“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紙上。”有的孩子說:“可以把紙包在盒子的周圍,用手使勁折,就有一個圖形的痕跡了。”還有的孩子說:“還可以把盒子放在紙張下面,用鉛筆描……”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印或畫一畫?孩子們情趣高漲,紛紛回答“要”。于是教師提出自己動手畫一畫,通過動手,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以后將要改進的地方有:在放手讓學生們畫圖形時,收放不能自如,還有學習圖形拼組時,學生自己拼自己的,搞得到處都是紙,到處都是掉的七巧板,今后還要改進課堂,不能“放”的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