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怎么寫?數學符號,也許中國古代的計數籌碼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符號之一,起源于商代的占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1)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來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回顧、討論、交流,在必要的時候適當予以指導、提示,而不是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通過解決“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來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估測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并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經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及時總結,促進知識的生成。
在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之后,教師作以恰當的總結,幫助學生把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進行完善。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迪,更提高了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嗎?
2、估測一下面前的橡皮、鉛筆有多長,書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誰估得準。
3、揭示課題:大家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十分接近,這節課我們就來挑戰一下估測更長的距離,你們有信心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先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并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加深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的理解。再讓學生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為本節課的學習進行預熱。
⊙聯系實際,學習估測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上學采用的是哪種交通方式。(步行、騎自行車、坐公共汽車等)
(3)每天上學在路上要花多長時間?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估測的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匯報估測結果。
預設生1:我走200步大約是100米,從家到學校需要走600步,大約是300米。
生2:我從家到學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車,每站地約500米,大約1500米遠。
生3:走100米我大約要用2分鐘,從家到學校我大約要走10分鐘,約500米。
(2)說一說你喜歡哪種估測方法,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適合用哪種方法來估測。
3、總結估測較長距離的方法。
方法一步數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數出從家到學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二時間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長時間,再統計從家到學校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三站點估測法。公共汽車走一站地大約是500米,只要知道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幾站地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師小結:同學們的估測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測的時候都知道要確定一個單位長度,然后看從家到學校有幾個這樣的單位長度,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4、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27頁下面“做一做”。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測更合理、更準確;然后對大家的估測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總復習,使學生對“時、分、秒”和“千米和噸”的知識加以鞏固,提高計算和估算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長度觀念,克千克和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各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進行各單位之間的簡單計算和估算。
二、教學過程
(一)歸納整理,相互交流
1、談話引導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數學中我們已經學了幾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單位。你們知道有哪些單位嗎?
如:表示時間的單位有哪些?還有表示什么的單位?
2、小組討論
由小組長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展示
并評出哪一組記錄的最完整。
(二)加深體驗,建立觀念
1、數一數
出示時間單位時、分、秒。討論:怎樣才能感受和記憶這些時間單位?
讓學生從鐘面的認識,1時、1分、1秒內所干的事情,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等方面復習時間知識。
2、比一比
出示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組討論:怎樣感受和記憶這些長度單位?
讓學生通過用手比劃,以及用語言描述,全面復習所學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使知識系統化。
3、估一估
出示質量單位:克、千克和噸
小組討論:怎樣感受和記憶這些質量單位?
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復習所學的質量單位及其進率。
(三)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1、算一算
出示課本第122頁的第9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再獨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結合課本第10頁的第4題,讓學生根據路程的遠近,猜一猜他們是步行、乘車還是乘飛機?
3、 估一估
通過第125的第8題,使學生掌握千克與噸之間的計算與估算。
(四)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第122頁的第10題,集體核對。
(五)總結評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你掌握的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收集和欣賞各類徽標,體會對稱與不對稱的區別,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2、通過設計徽標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
3、在設計徽標的活動中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體會數學與藝術、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4、在欣賞圖形運動所創造出的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體會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
運用對稱、平移、旋轉規律發揮想象,設計出有創意的作品。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以及形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聯系生活,欣賞生活中的美麗圖案。小小設計師
談話:同學們,老師在課前收集了一些美麗的圖片,請同學們一起欣賞。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一組精美的圖案)這些圖片好看嗎?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這樣的圖案?學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這樣的圖案,你們說,這樣的圖案設計起來容易嗎?不過,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改變你的想法。(設計意圖:把生活中有規律的圖案以多媒體的形式動態展現,讓學生感受到親切自然,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美的產生,引發學生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探索學習的興趣。)
(二)從圖案到圖形,認識圖形的變換
1、從給定的圖案中找到基本圖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插圖)這個圖案,可以看成幾個部分的組合?每個部分的圖形形狀一樣嗎?師:這4個部分的形狀一樣嗎?(形狀一樣,方向不一樣)指其中一個問:它叫什么圖形?(基本圖形)在你們的桌子上還有其他三個圖形,你們能不能也像這個圖型一樣,找出它的基本圖形?(課件出示72頁四幅插圖)師:找到了嗎?哪個同學愿意上臺給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動手操作,體驗圖形的運動
師:同學們都找到了它們的基本圖形,還知道了這些圖形都發生了運動。這些基本圖形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運動呢?下面就請兩個同學一組探討一下,這些圖形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運動?(師貼出四幅基本圖形)
師:研究清楚了嗎?誰愿意上來說說發生了怎樣的運動,才變成了這些圖形。指名到黑板上說一說基本圖形怎樣運動才得到一幅美麗的圖案。(第一、二幅)同時板書:平移、軸對稱、旋轉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同樣一個圖形可以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得到,看來不同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樣的一幅美麗的圖案。同學們想不想看看這兩幅圖是怎樣的運動方式?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第一、二幅圖的運動方式時)師:最后的這兩幅圖型誰可以一次性地把它們運動方式說一說?
(三)獨立操作,感受一個圖形的變換
師:同學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這幾個圖形的運動方式,它們都是通過那個圖形在運動?(基本圖形)下面請你從桌上的四幅圖中拿出一個基本圖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復雜嗎?(不復雜,很簡單),老師手中的這個基本圖形它只有一筆,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圖形,通過運動,就得到了這么美麗的圖案,看來簡約也能創造美,你們想不想用這個簡單的圖片自己來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課件演示一組圖片制作過程)
師:請同學們選取自己的圖片素材,運用學過的圖形運動方式,設計出與老師不同,自己喜歡的圖案。注意,在設計的同時,要思考你的基本圖形發生了怎樣的運動。開始。師:誰手中有這樣素材的作品也拿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分別展示4個基本圖形呈現的作品。展示的同時,說出所設計的圖形的運動方式。)
師:你們覺得哪幅圖形運用了旋轉的運動方式?還可以看做哪種運動方式?不同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個美麗的圖案。你們覺得他的圖案像什么?
師:一個如此簡單的圖形,在同學們的精心設計下,變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你們真是了不起!小黃狗把你們的作品送去了織布廠,可是織布廠的工人覺得你們的圖案太小了,我們的布很大啊!接下來怎么辦啊?誰來說說?(可以用基本圖形平移)課件出示圖樣。
問:我們可以用哪個圖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圖片)怎么平移?師:剛才都誰是這么拼的?接下來我們就現場拼一拼。
師:之前我們是把基本圖形拿來運動,現在我們是把整個圖形運動,這也就是說,我們把這么一個整個圖案看做了基本圖形進行平移,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比較方便)現在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基本圖形,(指大的)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這大得多怎么辦?(可以把整塊布進行平移或旋轉)(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難點。)
(四)自主設計,嘗試設計
師:老師只教了你們把基本圖形進行運動,你們卻能舉一反三,這是一個很好地學習方法。剛才是老師給你們提供了基本圖形,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呢?課前那些美麗的圖案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呢?(課件演示制作過程。)師:先做出基本圖形,接下來再做基本圖形的運動。再看一組圖片(課件展示)師:老師給你們每個同學都發了四張中間有復寫紙的紙,你們可以把你們喜歡的圖案畫在上面,然后把畫好的圖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紙上。開始吧!(師行間巡視指導)師: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顏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訴他你的作品是怎樣運動出來的。(設計意圖:這個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新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這里是把美術學科與數學學科的整合,通過同學們動手畫圖,培養學生對設計產生的濃厚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從而創造美。)
(五)回顧反思
師:同學們都可以運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圖案,你們真是了不起。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小小設計師。今天這節課就要接近尾聲了,這節課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誰來說一說?老師用一首小詩來總結圖形的變換,請大家一起讀一讀。(課件出示)圖形變換真奇妙,簡簡單單換新貌。學習數學練本領,美化生活樂淘淘。師:只要利用我們聰明的智慧,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創造出生活中更美麗的圖案!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內容:
課本第121頁的練習二十一。
二、教學目標:
使學生牢固地掌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比較熟練地計算和驗算。
三、教學重點:
掌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難點:
掌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五、教學準備:
投影片、表格圖。
六、教學過程: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基礎
練習
應用
訓練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學生在書上計算。
在里填上>、<或=。
學生先算出小得數,再比較大小。
3、出示表格圖。
請同學們互相說一說,要怎么算,再在書上填空。
4、聰明題:()÷6=204......3
()÷4=1600......3
小組討論,()里要填什么數,再在書上填空。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已學的24時記時法和生活中對經過時間的感受,探索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2、在運用不同方法計算時間的過程中,體會簡單的時間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進一步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計算經過時間的思路與方法。
三、教學難點:
計算從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過了多少分鐘的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過星期天嗎?老師相信我們的星期天都過得很快樂!明明也有一個愉快的星期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嗎?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時間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臉;
7:40-8:20早鍛煉;
8:30-9:00吃早飯;
9:00-11:00看書、做作業
3、看了剛才明明星期天的時間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還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尋找方法
1、談話: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時間嗎?每個小組從中選出2件事情計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時間。
(1)分組學習。
(2)集體交流。
2、根據學生的提問順序學習時間的計算。從整時到整時經過時間的計算。
(1)學生嘗試練習9:00-11:00明明看書、做作業所用的時間。
(2)交流計算方法:11時-9時=2小時。
3、經過時間是幾十分鐘的時間計算。
(1)明明從7:40到8:20進行早鍛煉用了多少時間呢?出示線段圖。
師:7:00-8:00、8:00-9:00中間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鐘,兩個線段下邊的箭頭分別指早鍛煉開始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線段圖涂色部分表示早鍛煉的時間。談話:從圖上看一看,從7時40分到8時經過了多少分鐘?(20分)從8時到8時20分又經過了多少時間?所以一共經過了多少分鐘。(20+20=40分)小朋友們,如果你每天都堅持鍛煉幾十分鐘,那你的身體一定會棒棒的。
(2)你還能用別的方法計算出明明早鍛煉的時間嗎?(7:40-8:40用了一個小時,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個小時,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練習: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幾十分鐘?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明明做這幾件事情用了幾十分鐘嗎?你是怎么算的?
(三)綜合練習,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圖書室的借書時間。你知道圖書室每天的借書時間有多長嗎?學生計算。
(1)學生嘗試練習,交流計算方法。
(2)教師板書。
2、想想做做2。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學生獨立練習,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體交流。
(3)小結歸納時間計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識延伸,課外實踐
1、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本領?
2、看來我們已經了解了許多有關時間的知識,學會了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體會到了時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你還想知道有關時間的其他知識嗎?讓學生閱讀書上第55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師:那你知道其他有關時間的知識嗎?(學生提問)其實這些有關時間的知識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從課外書、電視上和網絡中去搜集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3、布置作業。
(1)收集有關時間的知識。
(2)用24時記時法為自己設計一天的作息時間表。
4、出示本課上課時間和下課時間,請學生用最快的速度計算出這節課的時間。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的規律。
2、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學05=?
(1)創設情境引入。
教師擺出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里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從每盤中拿去1個蘋果,繼續提問:現在每盤有幾個?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從每盤中拿去1個蘋果,現在每盤有幾個蘋果?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從每盤中拿去1個蘋果,現在每盤有幾個蘋果?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0個后1個也沒有)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0+0+0+0+0與05兩個算式,提問5個0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得數(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個0相加是多少)應等于幾?(等于0)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
(3)小結、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
(1)第1題。
此題是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并進行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這樣想:因為135=65,所以1305=650。這樣想的學生可能已經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認為只要在65的末尾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135和1305這兩個算式,使學生理解13個十乘5等于65個十,也就是650。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豎式算法,可先請學生板書豎式計算的書寫過程,發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第3種算法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并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第2題。
此題是因數中間有一個0的乘法,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讓學生公布各自的算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1的算法。
(三) 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補充題)
全班齊練后指名板書,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齊練后交流,交流時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時間可以分鐘面時間、經過時間兩個方面,從而正確把握有關時間計算的概念。
2、正確計算一天之內的經過時間,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教學過程:
(一)認識兩種時間概念:
1、我們學習了兩種記時法,老師這兒有一句關于時間的話,來看一下:媽媽上午8時,上班一天工作8小時。(板書:8時、8小時)
(1)讀一讀,問:它們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的?請你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
(2)教師要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加以規范:
8時:它表示上午的一個時刻,那時我們正在上課,它還可以寫成8:00;
8小時:它指的是一段時間。
出示鐘面(畫一畫)……
指出:8時,是表示的某一時刻,用“時”來說,它是一個鐘面時間。(板書:鐘面時間—時)
而8小時,是從8:00開始數8個小時,到下午4時下班,這一段時間里經過了8個小時,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時刻。)(板書:經過時間—小時)
(3)指板書說:時,一般是指鐘面上的幾時,它表示的是鐘面時間;小時,它一般表示的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到另一個時間結束,它是一個經過時間。(用點●和箭頭在鐘面旁加以區分)
2、判斷,仔細聽老師說的話,想:這是鐘面時間還是經過時間?
老師晚上10時睡覺;老師晚上睡10小時。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要通過一些鐘面時間來簡單地算經過時間。
(二)教學經過時間的計算
1、出示:老師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時下班,上午要上班幾小時?
(1)出示題目: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時是什么時間?問題求上午要上班幾小時是什么時間?
(2)學生計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較好?(實物投影反饋)
板書:11-7=4(小時)
11:00-7:00=4(小時)
討論:4的單位是時?還是小時?可以寫成4:00嗎,為什么?
(4)結:像這樣簡單的計算,我們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幾時減前面的幾時。
2、王師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飯,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時間?
(1)獨立思考
(2)全班交流,說說怎樣計算:要求的是什么時間?(經過時間)還能用后面的時間減去前面的時間嗎?你是怎么減的?
教師借助0—24小時圖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時,再加30分鐘,是3小時30分
7:30——11:304小時,再減30分,是3小時30分
教師重點介紹橫式書寫方法,先減分再減時,分不夠減想時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時30分
3、練一練:同學們下午1:00開始上課,下午4:25放學,同學們下午在校有多長時間?
(三)綜合練習
1、想想做做第2題
示圖,補充銀行營業時間:上午8:30——下午5:00
(1)計算每個商場的營業時間
說說所標內容是什么意思?嘗試練習
(2)交流:說說你是怎樣計算每個商場的營業時間的?
(3)比較得出結果
師結:用普通記時法表示時,若兩個時間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時間減去前面的時間,若兩個時間,一個在上午,一個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時間先化成24時記時法,再用后面的時間減去前面的時間。
(四)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要求經過時間只要怎樣計算?該注意什么?(單位;下午時間轉化成24時記時法;退1作60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