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1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并能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的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兩輛不同的汽車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
根據情景提出問題。哪輛汽車跑得快些?
二、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決哪輛汽車跑得快些?使學生認識到:兩個物體體運動快慢的比較,與路程和時間都有關系,從而引出路
程、時間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時間
三、看一看
教科書P79頁的看一看,拓展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認識
四、鞏固練習
1、完成P80頁的試一試的第1小題,
2、完成P80頁的試一試的第2小題。
3、完成 P80頁的第一小題。(在書上完成)
板書設計:
人步行的速度大約為 4千米/時
人每小時大約走4千米。
速度=路程÷時間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2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 、用“綜合--分析法”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
2、能結合樹狀算圖理解“綜合--分析法”,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3、讓學生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教學重點/難點
能用“綜合--分析法”分析數量關系,掌握分析復合應用題的基本方法。
結合樹狀算圖,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3.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口答:根據問題說出數量關系。
(1)復印機37分鐘可復印多少張紙?
生1: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量
(2)實際每月生產多少輛汽車?
生2: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3)小巧從家到學校走了多少分鐘?
生3:路程÷速度=時間
出示課題“應用(二)”
二、新課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題圖和題目
(1)小丁丁從家到學校要走15分鐘
示意圖:
①問: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條件?
②問: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從已知條件開始想,如果用同樣的速度從學校到少年宮要走多少分鐘?
出示:小丁丁家到學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鐘,平均每分鐘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樣的速度從學校到少年宮要走多少分鐘?
師問:把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結合起來思考,你會列式計算嗎?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鐘)
答:從學校到少年宮要走12分鐘。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樣的速度從少年宮回家要走多少分鐘?
師問:你會解答嗎?在小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討論,再列式)
根據學生匯報出示:先匯報分析思考過程,再匯報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鐘)
答:小丁丁用同樣的速度從少年宮回家走5分鐘。
三、課內練習
練習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貓一周大約要吃140千克的鮮竹,照這樣計算,一只成年的大熊貓一個月大約要吃多少千克的鮮竹?(一個月按31天計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師問: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貓每天吃的千克數×天數=一個月吃的千克數
練習二:
選擇題:
(1)復印機5分鐘復印了340張紙,照這樣計算,復印2516張紙需復印多少分鐘?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問:你是怎么想的?選B或C問題可怎么改?
生1:我選(A)我是從問題想的。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2)奶牛場每天生產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賣3元,8月份生產的牛奶全部賣出后總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問: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選(C)。我是從問題想的
單價×數量=總價
練習三:
根據條件提問題,并列式。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45千米,從甲地出發行了4小時后,離乙地還有135千米。
師: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1: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車從甲地到乙地共需幾小時135÷45+4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課堂小結
四、本課小結
解答應用題先審清題意,然后可以從條件出發,也可以從問題出發,還可以把條件和問題結合起來思考。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3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與實踐,使學生加深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
的理解,促進相關技能的形成,發展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激發進一步學習分數,應用分數的興趣。
2、通過評價與反思,使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運用知識理解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客觀的評價。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分數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對所學知識進行實事求是的自我評價。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探索與實踐
1、引入談話。
師:今天我們繼續應用分數的混合運算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整理與練習(2)。
2、完成“探索與實踐”第5題。
(1)理解第(1)小題題意。
師追問: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先畫線段圖)
(2)學生演示畫法。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畫出線段圖。
(3)集體評價,列式計算。
(4)學生根據計算結果,畫出長方形。
師追問:你準備怎樣畫?
(5)理解第(2)小題題意。
(6)怎樣求現在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獨立計算,并求出現在長方形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3、完成“探索與實踐”第6題。
(1)理解題意。
師追問:你準備畫長寬是多少的長方形,小組討論確定長方形。
(2)嘗試練習畫出現在長方形的長和寬及面積。
(3)算出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4)小組匯報交流。
比較上面兩題的計算結果,你有什么發現?學生互相說,集體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加深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解。]
二、評價與反思
1、理解每一條評價指標的意思。
2、學生逐條自我評價。
3、交流匯報。
讓學生說說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怎么樣?有哪些成功的經驗,還有哪些不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評價與反思中能自我檢討,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總結中收獲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板書設計
(1)探索與實踐
(2)評價與反思
教學反思
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后進行教學的,相對來說無形之中降低了新知難度。但想正確計算小數加減乘除法還有一些難度。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資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構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對應用題的分析理解,還是對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方法的歸納,都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自主分析,自主總結,自主計算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力求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上,有層次、有坡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學生理解了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后,給學生設計了多樣的習題。有對運算順序得分析,有針對運算順序得改錯,還有判斷等。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特別是改錯中多種解題方法的指導,激發了學生敢于向難題挑戰的興趣。
本節知識點絕大多數學生已掌握,但部分學生機算不算認真,沒有養成檢驗的習慣,出錯率還很高,仍需多練。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6頁,數一數。
活動一:體會生活中有大數。
教師出示教科書中的四幅圖片,讓學生欣賞,并讀出圖中的說明,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一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像笑笑和淘氣那樣,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數,并與同伴說一說。
活動二:數小正方體,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進位關系。
教師出示一個由一千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大正方體,讓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學生可能會想:這么多,怎么數呀?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每個同學準備2條小正方體,每條有10個小正方體。5人一小組,擺出100個小正方體,要求讓大家很快看出是100個。在小組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全班交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數出來的,復習已學過的個、十、百三個計數單位。
每小組擺出的100個是一層,讓10個小組(如果班上沒有那么多學生,教師可以設法補上)把一層正方體逐一放到講臺上,組織學生一層一層地數,數10層是一千個,和教師一一開始出示的正方體是一樣的,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一千個小正方體的模型。
以一千個小正方體為單位,出示圖片,組織學生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
活動三:感受一千、一萬有多大。
教師出示10本同樣厚的書,讓學生感受一下一千頁的書有多厚。隨后,教師出示小學生敬禮圖,讓學生結合本校實際,想像一下一千名學生在操場集會是什么樣的,像10所這樣的學校有多少人,萬人體育場有多大。
仿照上面的例子,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對一千、一萬的感受。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
2、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復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_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西師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