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00頁例1,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九第1~4題。
【教學目標】
1.掌握整百數及幾百幾十的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口算。
2.聯系已有知識經驗理解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3.體驗整百數及幾百幾十的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主題圖片、視頻展示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認知鋪墊
出示主題圖:學校組織大家秋游,如果每輛車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輛車有多少排座位嗎?
1.口答列式:40÷2=
2.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抓兩個要點:(1)因為20×2=40,所以40÷2=20。
(2)因為40里面有20個2,所以40÷2=20。
3.小結:這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口算除法。
(板書:口算)
[點評:切實抓住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找出知識的生長點和最近發展區。為本課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充分的認知準備。]
二、獨立嘗試、合作研究
1.呈現主題圖。教師:如果將題目改為“有200生。”
(出示主題圖)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1)一共要坐多少輛車? (2)平均每人花車費多少元?
2. 學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師:一共需要租多少輛車?該怎樣列式?學生獨立嘗試解決
(板書:一共需要租多少輛車)。
(2)交流:同桌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匯報:集體交流——分兩個層面。
第一,為什么要這樣列式?(這是求200里有多少個40)
第二,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答案的?
(借助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抓兩個要點:①因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個條件“每輛車的租車費為840元”并將問題改為“平均每人需要車費多少元”你們能列式嗎?
(1)解釋:為什么“÷40”?(這是將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匯報:集體交流——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答案的?(借助學生已有基礎知識,抓兩個要點:①因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實例進行解釋,把40人分成10組則每組有4人,他們一共需要交納840元,則每組為840÷10=84元,每人為84÷4=21元,練一練。先口算,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來解釋,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數來進行計算。
[點評:建構主義認為“在實際有意義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本環節的教學問題與情境緊密結合,注重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練習鞏固、熟練口算
1.教科書第100頁課堂活動,完成計算后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2.第102頁練習十九1~4題。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09頁例4,課堂活動,練習二十一。
【教學目標】
1學生再次經歷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加深學生對算法的理解,提高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水平。
2通過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總結,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能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嗎?
學生:能。多媒體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圖,把圖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學生根據圖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獨立計算。
抽學生把豎式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出來并說說計算方法。
多媒體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圖。
教師: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觀察情境圖后發現:運來的飼料總數沒有變,每天要用的飼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師:看來養雞場的雞長得越大,吃的飼料也越多,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又怎么列式?
學生:688÷86。
教師:這個算式的計算和我們前面學習的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計算相同嗎?今天我們就繼續來?
[點評:通過變換情境圖的方式,不但體現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能引導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顧,從而為新知識的學習作準備。]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4。
教師:請同學們先試著算一算,看你在計算中又能發現什么新的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匯報。
學生:我們發現用被除數前兩位“68”去除以86,不夠除,這時應該怎么算呢?
教師:這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問題,誰能解決?
引導學生結合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遇到類似問題時的解決方法思考后得到:當被除數的前兩位去除以除數不夠除時,就用被除數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數。
教師:也就是當被除數的十位上不夠商1時,就從被除數的個位上開始除,現在大家能計算了嗎?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
教師:誰能把你的計算過程說給大家聽聽?
讓學生把列的豎式展示出來,結合豎式介紹算法。
學生:從個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覺得商7比較合適,但再算就發現86×7=602,余數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剛好。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教師:看來這些飼料只夠用8天。
教師:下面我們再來討論:280÷35怎樣試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再組織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明確:35這樣的除數,個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試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試商,但無論哪種方法,發現商過大或過小時,都要通過及時調商的方式來找準確的商。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來進行計算方法的探索,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能進一步完成學生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計算方法的認識,還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2總結算法。
教師:回想一下,我們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計算中都遇到過哪些問題?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1:在計算中首先要考慮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幾位?
學生2:每次除得的商應該寫在什么位置?
學生3:怎樣進行試商和調商?……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問題。
教師:這些問題我們又是怎樣解決的呢?
學生4: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兩位,如果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就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三位。
學生5:如果除到被除數的十位,商就寫在十位上,如果除到個位,商就寫在個位上。
學生6:無論在哪一位除時,只要除得的余數比除數小,這個商就合適了。
教師:我們看看書上的同學們又是怎樣說的。
指導學生看書,并理解教科書上小朋友對話框中的話。
教師:現在誰能說說怎樣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引導學生歸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方法。
[點評:該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以及結合教科書提示,總結歸納出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鞏固運用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教師:你覺得哪種算要難一些?
學生: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
教師:難在哪兒?
學生: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一眼就能看出商幾,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卻不容易一次就找到準確的商,很多情況下都要調商。
教師:能把你調商的一些好辦法告訴你的小伙伴嗎?
學生相互交流后,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九第1題中的后面3個算式的計算。
2活動:課堂活動第2題。
(1)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再小組交流。
(2)小組討論組成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使商是兩位數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練習二十一的1~5題。
學生獨立選擇問題,并解決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匯報,匯報中重點讓學生說解決的方法和計算過程。
學生匯報略。
[點評:這個鞏固教學環節,一是通過兩種整除法的對比,引出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計算的難點,并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試商的方法,突破本節學習內容的難點;二是用開放性的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試商的準確性;三是回到單元主題圖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其中的問題,不但使單元主題圖得到了充分地運用,還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和數學的實用價值。]
四、課堂小結(略)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認識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簡單條形統計圖、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數的過程。
2.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用統計圖表示簡單數據,能根據數據特點用合適的方法求平均數。
3.感受用統計圖表示數據的直觀性,知道可以用不通過的方法求平均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認識條形統計圖,用條形統計圖表示簡單數據;
2.借助條形統計圖直觀表示數的特點,學習用不同方法計算平均數。
教學難點:
條形統計圖表示數的特點以及用不通過方法計算平均數。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數 1
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展示關于本小組成員身高調查表及計算平均身高的結果)
【設計意圖:重點復習學過的計算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計算能力,為這節課學習計算平均數的其他方法打下基礎。】
二、嘗試小研究
嘗試小研究(課上)
在一次“保護環境”活動中,三(2)班第四組5名同學收集廢舊電池的數量如下
姓名:李強,張紅云,馬波,王小娟,李云平
數量(枚): 11,19,16,18,16
1.讀上面的統計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收集廢舊電池的數量還可以用下面的統計圖表示(條形統計圖課件)
三(2)班第四組5名同學收集廢舊電池統計圖
2.觀察上面的統計圖,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至少寫出2條。
我得到的數學信息( )( )
3.仔細觀察,你發現今天所學統計圖與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我的發現:( )
溫馨提示:注意觀察縱坐標上每格所代表的數據。
4.上面這兩種表示數據的方法,各有什么特點?
5.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廢舊電池?還有其他方法嗎?
三、小組合作探究
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小組合作交流建議的給出使小組交流有序進行,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與合作、學會傾聽與欣賞。】
四、班級展示提升
1.找一個小組展示本小組小研究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作補充和評價。
要求:下面的同學也要認真聽,看看你同不同意他們的研究方法。一會說出你想問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評價,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補充。
2.組長帶領全組同學,對老師指定的嘗試小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匯報。
在交流匯報的基礎上,組長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補充、質疑。
組長:哪個同學對我們小組的匯報有評價、補充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補充、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填寫評價表格。
3.教師適時點撥引領,重點提示作圖的方法步驟。
4.互相糾錯,小組內同學互相檢查嘗試題做得是否正確,錯誤的加以改正。
五、挑戰自我
1.完成教材練一練2題。(90頁)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是否會獨立完成統計圖。】
六、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中練一練的第一題:(90頁)
2.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的83頁——84頁內容。
七、反思收獲
我的收獲
課后反思:
在前幾冊的教材中,學生已經學會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初步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是在已有的基礎上,認識新的條形統計圖-----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初步的收集分析,做出結論。
1.提高生活化的資料,感受數學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中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因此教學中,教師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以超市統計的銷售礦泉水的數據為教學內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2.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現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統計圖由縱向變為橫向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升華,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3.提供施展個性才華的空間,體驗成功的數學
通過學習統計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了解整理數據,收集數據,利用已學的知識分析處理數據,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知識。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17~18頁例1~2,練習四第1題。
教學目標
1? 經歷在計算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情景中探索發現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過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能用這兩個運算律解釋計算的理由。
3?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具體情景中探索發現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出示例1圖,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組中互相交流。
板書:9×4=36(個),4×9=36(個)。
學生觀察板書,思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
板書:9×4=4×9。
教師:你還能寫出幾個有這樣規律的算式嗎?
板書學生舉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師: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1: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
學生2:這就叫乘法交換律。
教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換律嗎?(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
教師:如果用a、b表示兩個數,這個規律可怎樣表示呢?(a×b=b×a)
2?教學例2
出示例2情景圖,口述數學信息和解決的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解題思路和方法。
全班匯報,教師板書。
(8×24)×68×(24×6)=192×6=8×144=1152 (戶)=1152 (戶)
學生對這兩種算法進行觀察、比較,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觀察算式,有同樣的特點嗎?每排的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嗎?學生獨立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書: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誰能說出這幾組算式的規律?
學生1:每個算式只是改變了運算順序。
學生2:每排左、右兩個算式計算結果相等。
學生3:三個數相乘,先算前兩個數的積或者先算后兩個數的積,值不變。
教師:誰知道這個規律叫什么?
教師板書:乘法結合律。
教師: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可以怎樣表示這個規律?
教師板書:(a×b)×c=a×(b×c)。
教師:這個規律就叫乘法結合律。
小結:同學們,我們一起總結出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下面看同學們會不會用。
二、課堂活動
1?練習四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說出依據。
2?連線。
(學生獨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23頁例5,練習五第2~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運用乘法運算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上節課學習了乘法分配律,誰能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用簡便方法計算102×45,32×27+32×73。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嘗試計算)
學生計算后匯報,教師板書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后,在全班交流)
(1)你認為每個題的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這種簡便算法的依據是什么?
(2)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小結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
(1)練習五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口算題。
(2)填空。
鞏固練習
(1)練習五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練習五第4題:學生根據題中所呈現的信息獨立解決問題,然后思考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練習五第8題:學生根據情景圖中所呈現的信息先獨立思考解決,對有困難的可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
3.發展練習
練習五思考題,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先在小組中商量解決,最后全班反饋,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4.課堂作業
練習五第2,3,6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的學習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