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17~18頁例1~2,練習四第1題。
教學目標
1? 經歷在計算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情景中探索發現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過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能用這兩個運算律解釋計算的理由。
3?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具體情景中探索發現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出示例1圖,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組中互相交流。
板書:9×4=36(個),4×9=36(個)。
學生觀察板書,思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
板書:9×4=4×9。
教師:你還能寫出幾個有這樣規律的算式嗎?
板書學生舉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師: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1: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
學生2:這就叫乘法交換律。
教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換律嗎?(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
教師:如果用a、b表示兩個數,這個規律可怎樣表示呢?(a×b=b×a)
2?教學例2
出示例2情景圖,口述數學信息和解決的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解題思路和方法。
全班匯報,教師板書。
(8×24)×68×(24×6)=192×6=8×144=1152 (戶)=1152 (戶)
學生對這兩種算法進行觀察、比較,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觀察算式,有同樣的特點嗎?每排的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嗎?學生獨立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書: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誰能說出這幾組算式的規律?
學生1:每個算式只是改變了運算順序。
學生2:每排左、右兩個算式計算結果相等。
學生3:三個數相乘,先算前兩個數的積或者先算后兩個數的積,值不變。
教師:誰知道這個規律叫什么?
教師板書:乘法結合律。
教師: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可以怎樣表示這個規律?
教師板書:(a×b)×c=a×(b×c)。
教師:這個規律就叫乘法結合律。
小結:同學們,我們一起總結出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下面看同學們會不會用。
二、課堂活動
1?練習四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說出依據。
2?連線。
(學生獨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19~21頁例3,課堂活動第1~2題和練習四第2~6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⒈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運用這兩個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⒉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⒊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經歷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體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回憶上節課中所學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敘述。
2?填空。
我們學習了乘法運算律,這節課我們一起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計算。
二、探索新知
學習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議一議。
61×25×4 8×9×125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之間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計算)
全班匯報,教師板書: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組討論:每題都有幾種算法,你認為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匯報。
教師小結: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它的核心就是"湊整"。
往往可以把兩個或幾個數結合在一起乘起來得到整十、整百……有時還可能需要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再與另外的數結合相乘得到整十數、整百數……總之使計算變得簡單。
三、課堂活動
1?課堂活動第1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簡便,并說出依據,再完成在課本上。
2?課堂活動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在小組中討論該怎樣進行簡便計算,最后全班反饋。
要學生認識到同一個計算可以有不同的簡便計算方法。
3?練習四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連線)后反饋。
4?練習四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反饋。
5?練習四第8題。
學生觀察圖中信息,然后抽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學生判斷。
最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課堂作業本上,不得少于3個問題。
注意:隨時提醒學生觀察算式中數據的特點,并應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
四、拓展練習
思考題:引導學生抓住突破點:一是1~9各數字在算式中只出現一次;二是算式中積的個位數字是2。
根據這兩個信息可以想到兩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字只能分別是3和4,繼續分析便可解決此題。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3~6題。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經歷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情境中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3?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發現運算律培養探索、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索發現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對乘法分配律進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問題情景,解決問題。
你從情景圖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養雞場共有多少只雞?"該怎樣列式計算?(學生口答信息,然后獨立列式計算)
全班匯報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師板書: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較兩種解法,發現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舉出生活中的類似例子。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 (50+30)×75=50×75+30×75
(3)在計算中比較并發現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比較每排的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每排的兩個算式的計算結果相等嗎?
學生獨立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板書: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師:誰還能舉出符合這個規律的例子?(學生舉例)
教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幾組算式所反映的規律?(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將兩個積相加,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可以用怎樣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學生獨立寫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整理并板書:(a+b)×c=a×c+b×c 或a×c+b×c=(a+b)×c
二、課堂活動
1?課堂活動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算一算,對有困難的也可先在小組中議一議。
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說明乘法分配律嗎?
2?課堂活動第2題:先讓學生討論,找出錯誤的原因,再匯報,最后讓學生改正。
4?練習五中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書上,訂正時讓學生說說運用的是什么運算律?
先做,再議一議,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
三、課堂小結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64~66頁,練習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邊和頂點;能用常用的符號來表示角,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每個學生準備一張圓形紙片;一些特殊的角;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射線,請同學們確定一個點,以這個點為端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射線。
學生操作后,選學生有代表性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
教師: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回答:發現從一點引入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是角。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教師:看看同學們畫的角,是一樣大的嗎?
學生發現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師: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們除了可以觀察和重疊比較外,還可以通過角的度量來解決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從畫角的操作過程中,體會角的意義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并且由學生畫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問題。]
二、進行新課
1.量特殊的角。
教師: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們動手自制一個簡易的量角器。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圓形紙片,把它對折,變成了什么?
學生對折后回答:半圓。
教師:把這個半圓對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學生操作后回答:變成直角。
教師:這個直角是多少度?
學生:90度。
教師:把這個90度的直角再對折(學生操作),現在這個角是多少度?
學生:是90÷2=45(度)。
教師:請同學們把紙片展開成半圓,發現什么?
學生:半圓上有一些折痕。
教師:把這些折痕畫出來,你能在這個半圓的折痕上從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嗎?
學生找出來后,請學生拿給大家看,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這個角的。
教師:我們把0度寫作0°,把45度寫作45°。請同學們用這種寫法,在半圓上標出相應的度數。
學生操作后,在視頻展示臺上出示學生的半圓紙片(如圖45)。圖45
教師:這樣一個簡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學們可以把書本封面上的一個角放在這個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師邊講邊做示范后,學生把書放在半圓上比。
教師:能說一說比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嗎?
引導學生說出量的時候要和標有0°的線對齊,并且角的頂點要和半圓上幾個角的頂點對齊。
教師:我們把標有0°的線叫做0°刻度線,半圓上幾個角的端點叫做量角。圖46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嗎?再用三角板上的一個直角和一個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學生量角后,匯報時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量的,讓學生掌握0°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再看另一邊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用做簡易量角器的方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認識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這樣不是把知識的教學停留在“教”上面,而是體現在“做”的過程中,能更好地體現“做數學”的課程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主動獲取知識。]
2.量一般的角。
教師拿出一個25°的角問學生:用你們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這個角的度數嗎?
學生:不能。
教師:這就需要我們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體課件出示量角器。
教師:看,這個量角器和你們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樣?
學生直觀地發現,這個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內外兩圈刻度。
教師:這里是把半圓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就是1°;這樣的量角器有內外兩圈刻度,有兩條0°刻度線,方便同學們從兩個方向測量角的度數。
教師:同學們測出1號角是25°,這里角的符號我們通常用“∠”來表示,所以可以記作∠1=25°。請同學們用這種方式記你們測出的其他角。學生記角。
教師:量角時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略)
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從量特殊的角過渡到量一般的角,從而引發需要更精密的量角器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重點放在對量角器的認識和量角上面,通過學生的具體操作提高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水平。]
3.做活動角。
指導學生做活動角,然后讓學生旋轉一條邊,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師:在做活動角的過程中,你發現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后,請學生判斷圖47中兩個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導學生總結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張開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結論。圖47
[點評: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做活動角和判斷角的大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角張開的大小的關系,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三、課堂作業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94~95頁上的教學內容,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現象,理解垂線的意義,理解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互相垂直,體會垂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線的畫法,會過直線上的一點或過直線外的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經歷探索相交與垂直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臺;每組學生準備兩根紙條、一顆圖釘和一塊木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同學們會畫角嗎?畫幾個角來大家看一看。
學生畫角,抽幾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出來。圖61
教師:這些角的兩條邊都分別相交于一點(課件上的線閃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研究相交。
(板書:相交)
[點評: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上,有效地利用學生原有認識基礎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
二、進行新課
1教學單元主題圖。多媒體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
教師:生活中也有許多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的現象,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出哪些直線是相交的。
學生找出圖中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的現象以后,多媒體課件隱去圖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兩條線相交的一些圖形。
教師:這些直線是怎樣相交的呢?我們可以用紙條來擺一擺,兩根紙條怎樣擺才是相交的呢?
學生擺出相交的紙條后,讓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并用多媒體課件把兩條直線相交的現象抽象出來(如圖62)。圖62
教師:從圖中你發現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形成4個角。
教師: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點,這個點我們稱為交點,再看看4個角,能分別說出它們是什么角嗎?
學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銳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鈍角。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圖釘釘住相交紙條的交點,釘的時候可以用木板墊著釘,注意不要把桌子釘壞了。
教師:這樣一來,這兩根相交的紙條就可以轉動了,請同學們轉動紙條,你又有些什么新的發現?
學生的發現包括:(1)這些紙條是繞著交點轉動的;
(2)隨著轉動,角的大小要起變化。
教師:我們重點看一看這些角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將其中的一個角轉為直角嗎?
學生轉動后,讓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并把學生展示的圖形用多媒體課件抽象出來(如圖63)。圖63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我發現一個角成直角時,其他三個角也是直角。
教師:這個結論正確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邊比一比。
學生比后,證實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教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交點就是垂足。
教師在課題后接著板書:垂直,使課題成為:相交與垂直。
教師:老師這兒有個問題,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導學生對照圖形直觀地理解一條直線垂直于另一條直線時,就有另一條直線也垂直于這條直線的結論,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師:能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相鄰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學生回答略。
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要求學生說一說圖中哪些直線相交?哪些直線互相垂直?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關注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重視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二是突出從一般的相交到特殊的相交(垂直)的認知過程,三是用紙條擺相交的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四是關注對一些重點問題的理解,比如組織學生討論相交的兩條直線構成的四個角中,如果一個角是直角,另三個角是什么角?什么叫“互相”垂直?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2教學例1、例2。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
教師:怎樣用三角板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就是要使要畫的線與黑板上的線成90°的角,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邊,然后把直角的一條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緊靠另一條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和已知的這條直線成直角。教師:同學們用這種方法畫一畫垂線。讓學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試畫后,抽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
三、課堂小結(略)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八第1~4題。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