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泥石流的正確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預防泥石流的正確措施,歡迎學習,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預防泥石流的正確措施
非應急性的措施:
1)避讓措施: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工礦、村鎮、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的選址、旅游開發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溝谷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盡量避開可能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例如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匯部的低平地段,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2)生物措施:是一種長期有助于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治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幾率與規模;
3)工程設施: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采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例如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的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為了控制攔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沖擊能量,修建的攔沙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4)綜合防治措施:將生物措施與適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區的幾項工程措施相互結合,對泥石流小流域進行全面統一整治,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5)開展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從空間上,可根據地質、地形地貌、降雨等條件,泥石流發育程度和規模進行危險區域劃分,劃分出高度危險、中度危險和一般危險區。從時間上,可分為中長期和短歷時預報。
(2)應急性措施:每年7~8月為泥石流易發時段,應采取應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開泥石流危險地段,盡量在泥石流到來之前采取防范行動。在泥石流發育地區應進行必要的搬遷、臨時防護措施,對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工礦、村鎮應提前做好應急部署。
應急性措施主要包括:
1)普及泥石流知識:在汛期組織演習,有紀律地疏散撤離。例如北京北山泥石流易發區,當地政府總結了一套泥石流應急防范方法:“三包四落實”。其中三包就是包村、包隊、包戶及至到人,即從鄉領導開始逐一向下負責,保證汛期安全工作,使老、弱、病、殘、幼、婦的安全均有人負責;
2)預防為主: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夏天暴雨期間,而該季節又是人們選擇去山區狹谷游玩的最佳時間。因此,人們出行時一定要事先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要在大雨天或在連續陰雨幾天后當天仍有雨的情況下進入山區溝谷出行旅游;
3)選擇附近安全地帶修建臨時避險棚: 臨時避險棚應建在較高的基巖臺地,低緩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溝床岸邊、較低的階地、臺地及坡腳、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邊緣;
4)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漸小后或剛停,不應馬上返回危險區:泥石流常滯后大雨發生。例如1991年6月10日,北京密云縣降雨一天,晚八時許雨停,口門村外出躲避山洪的部分村民回家,結果遭泥石流襲擊,造成5人死亡。另外,具有陣流的粘性泥石流,其陣流間隙有時會被誤認為泥石流結束。總之,只有當確認泥石流不會發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結束時才能解除警報;
5)不可存在僥幸心理:當白天降雨量較多后,晚上或夜間必須密切注意降雨情況,最好提前轉移,不可存在僥幸心理在室內就寢;
6)密切注視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少、避免次生災害發生:當出現泥石流體堵塞河流,形成堵壩時,應盡快采取毀“壩”措施,使上游水體盡快下瀉,避免次生洪水災害,同時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區,做好防災避險。當公路、鐵路、橋梁被沖毀后應及時采取阻止車輛通行的行動,以免車輛被顛覆,造成人員傷亡;
7)采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于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
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
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在山區、半山區旅行如聽到異常響聲,看到有石頭、泥塊頻頻飛落,向某一方向沖來,表示附近可能有泥石流襲來;如果響聲越來越大,泥塊、石頭已明顯可見,預示泥石流馬上就要流到,要立即棄丟重物盡快逃生。
泥石流的面積一般不會很寬,在逃避時可根據現場地形,向未發生的高處逃避。 在山區扎營,不要選在谷低泄洪的通道,河道彎曲、會合處等。我國在建設成昆線時曾發生數百人施工隊伍夜間被泥石流卷走的慘痛教訓。
泥石流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1、修建房屋時不能占據泄水溝道,也不宜離溝道太近,在溝道兩側修筑防護堤和營造防護林。
2、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保護和治理流域環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發生條件。
3、提前建設預防泥石流的工程設施,如護坡、擋墻等工程。
4、修建水庫、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調蓄、引導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與發展的水動力條件。
發生泥石流的特點包括哪些
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于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哪個嚴重
泥石流是雨水和泥土混和在一起而形成的洪流,舟曲的這次泥石流算得上是較大的了,如果是滑坡的話影響會小一些,滑坡的影響范圍比泥石流小,因為泥石流是流動的嘛,滑坡是山體的某一部分滑落,而泥石流可是像河一樣流的,所以如果是山體滑坡的話,造成影響應該會小一些的。
惡劣滑坡和泥石流帶來的主要危害
(1)對居民點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見的危害之一,是沖進鄉村、城鎮,摧毀房屋、工廠、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場所設施。淹沒人畜、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
(2)對公路、鐵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摧毀路基、橋涵等設施,致使交通中斷,還可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有時泥石流匯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變遷,間接毀壞公路、鐵路及其它構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線,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3)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主要是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及過溝建筑物,淤埋水電站尾水渠,并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
(4)對礦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毀礦山及其設施,淤埋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甚至使礦山報廢。
提醒您:要及時收聽當地天氣預報及預警信息;去山地戶外游玩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帳篷。當遇到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時,應警惕泥石流的發生;當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時,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也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
滑坡泥石流發生的條件
地形條件:
泥石流的地形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地形應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流域形狀便于水流匯集。中游流通區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物質條件:
物質條件是指泥石流發生所必需的松散碎屑物質、水分的儲量和來源情況。地表巖石破碎、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巖層結構松散、軟弱、易于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采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觸發條件:
水流激發是泥石流災害中最常見的觸發因素。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泥石流中水的來源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水體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