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頭瘤病毒是什么
人乳頭瘤病毒是什么?國際上目前已經有預防性的四價疫苗等可以預防這四種病毒類型感染,因為大部分宮頸癌的感染類型是16,18型,所以可以減少大部分的宮頸癌,有些科研也表明對其他型別有一定的保護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人乳頭瘤病毒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乳頭瘤病毒是什么?
人乳頭瘤病毒是隸屬于乳多空病毒科乳頭瘤病毒屬的一組球形、微小、無包膜的環狀雙鏈DNA病毒。具有嗜上皮性,主要引起人類皮膚、黏膜的增生性病變。分為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三大類。 癥狀表現為尋常疣、生殖器疣(尖銳濕疣)等。 隨著性病中尖銳濕疣的發病率急速上升和宮頸癌、肛門癌等的增多,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人乳頭瘤病毒6和11型、人乳頭瘤病毒β屬(5和8型除外)和γ屬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人乳頭瘤病毒流行病學
皮膚型的HPV人群感染非常普遍,如上述常見的尋常疣、趾疣、扁平疣等,但無法得到具體的感染率。比較引起注意的是高危型的HPV感染和外生殖器的低危型HPV感染造成的生殖器疣和宮頸癌,據統計在全球的性病中,HPV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占15-20%。
關于女性生殖道感染HPV的流行情況,據2003-2004年來自美國的國家健康和營養研究課題的一個調查結果,14-59歲的HPV總感染率為26.8%,所以HPV感染對女性造成的負擔超出之前的估計。我國的HPV 感染的流行病學篩查未見大樣本的報告,但是由HPV感染造成的性病中的尖銳濕疣的發病率在迅速上升,估計發病率應該是性病中最高的,因為存在大量的漏報和不報。我國每年約有13.15萬新發現的宮頸癌,報告中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增加趨勢,且宮頸癌發病年齡年輕化,可以預見HPV感染在我國造成的損失巨大.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途徑
1、性傳播途徑;
2、密切接觸;
3、間接接觸:通過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
4、醫源性感染:醫務人員在治療護理時防護不好,造成自身感染或通過醫務人員傳給患者;
5、母嬰傳播:是由嬰兒通過孕婦產道的密切接觸。
人乳頭瘤病毒臨床表現
低危型HPV感染
1、良性皮膚表現
(1)尋常疣:米粒大小的丘疹,表面角化明顯,粗糙不平、頂端刺狀,質地堅硬,皮損可單個,也可多個,可自身接種而逐漸增多。多發生在手、足等。
(2) 特殊部位表現疾病:
甲周疣:發生在指、趾甲周圍,表現為甲下增厚、角化。
跖疣:發生在足跖部位,皮損表面因受壓可見出血點和黑點。
絲狀疣:發生在頸部、眼瞼的呈柔軟絲狀多個細小疣。
扁平疣:多發生在面部,軀干部位也常見,多為2-5mm大小的扁平丘疹,膚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圓形或類圓形,偶因瘙癢而搔抓形成自身接種,或沿皮膚損傷表面種植。
2、外生殖器疾病良性表現
(1) 生殖器疣(尖銳濕疣):包括三種狀態:典型表現、亞臨床感染、潛伏感染。
(a)典型表現:肉眼可見的典型皮損,形態上為乳頭瘤狀、菜花狀、顆粒狀、雞冠狀等;
(b)亞臨床表現為肉眼不易辨認,借助放大鏡、醋白試驗才能觀察到,組織學和細胞學檢測有典型HPV的病理改變;
(c)潛伏感染是HPV進入皮膚黏膜的細胞內,不引起任何臨床表現和組織細胞學的異常,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核酸雜交等可在皮膚黏膜的細胞中檢測出。
易發部位:女性外陰、陰道、宮頸和肛門周圍、肛管內、尿道口;男性的外陰、陰莖、睪丸表面、尿道口、肛門周圍、肛管內等。
少見部位:腋窩、臍窩、趾間、乳房下等。
(2)特殊部位:口腔粘膜表面的疣狀損害、復發性呼吸道乳頭瘤病等。
高危型HPV感染
1、皮膚表現
有資料表明皮膚的鮑溫病、基底細胞癌、帕哲病、鱗狀細胞癌等上皮腫瘤也與此類病毒感染有關。
2、粘膜表現
宮頸癌、肛門肛管癌、扁桃體癌、口腔癌、喉癌、鼻腔內癌、食道癌等。
人乳頭瘤病毒診斷鑒別
輔助檢查
1、醋白試驗;
2、組織學檢查;
3、分子生物學: PCR、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等;
4、細胞學病理學檢查。
鑒別診斷
外生殖器疣需要與絨毛狀小陰唇、陰莖珍珠疹、皮脂腺異位癥、扁平濕疣、假性濕疣等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