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2、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3、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到哪里取經?它就是“天竺”,相當于如今印度、尼泊爾等國。
你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嗎?當時,唐朝除了同印度有交往以外,還有哪些國家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同去唐朝看一下與唐朝交往的國家還有哪些?(板書課題“對外友好往來”)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熱、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云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一、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學習唐朝的文化)從哪里可以反映出來?(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1)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鑒真仍支持不懈,終于在753年,東渡成功。
(2)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并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筑、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日本政府為什么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筑、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么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影響: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了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廢除了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里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社會生活:日本的和服,茶道。
建筑風格:東京都采用了洛陽宮殿的風格,西京都采用了長安的風格。
宗教:鑒真東渡。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新羅的關系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游取經。)
三、玄奘西游
說到玄奘,同學們肯定會聯想到《西游記》。你看過《西游記》嗎?誰來說說《西游記》的主要內容?其中唐僧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剛才大家談到的是在《西游記》中的故事,但在中國歷,唐僧玄奘確有其人,到西天取經也確有其事。
做事應該堅持不懈,不畏困難,要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在我們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我們也應該像唐朝那樣,與各國友好往來,吸收先進文化,與世界同步發展,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2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作為新來的老師,我還不是完全了解每個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但從這幾節課的觀察來看,他們的歷史知識還是相對比較薄弱,不了解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識,但由于七年級學生思維敏捷,所以我對提高這屆學生的歷史文化水平充滿了希望,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培優補差,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使得期末測試的綜合評價能有所提高。
三、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則僅涉及“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新課標中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和組合。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作用的因素,對學困生既要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學習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
5、經常向老教師請教、學習。
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贊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么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毀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于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于政事。)后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后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么?(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七年級歷史課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__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__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__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