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課前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⑵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⑶ 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2、教師:
⑴ 備課時,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⑵ 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復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別是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于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后,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為導入的內容,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導入性說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復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復述要求:
⑴ 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⑵ 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⑶ 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后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1、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2、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致生動,有什么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么啟示?
4、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哭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著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朗讀最后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杰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么辦?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屏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著力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閱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閱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閱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閱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2
一、 教學目標:
1、 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體會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
3、 領會詩歌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4、 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 重點:
品味詩歌語言。
三、 難點:
對詩歌主題的探討。
四、課時:
一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隱約閃著幾顆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請大家一起來看圖片,領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簡稱PP):星空圖片。
這是畫家和攝影師向我們展現的星空色彩圖,那在詩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樣的?請大家打開課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進他的星空世界。
(二) 簡介作者:
問:大家以前有無接觸過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簡介。
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詩人學者,代表詩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 整體感知
1、請大家打開課文,自由大聲地讀一讀,完成兩件事:
① 圈出不熟悉的字詞,借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解決。
② 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2、個別學生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讀后糾正字音、節奏。
3、老師配樂范讀,學生思考:從詩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星空?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小結:跟著郭沫若,我們領略了別樣的星空風光圖,那美麗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騎著牛兒的牛郎織女、似流星的燈籠,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讀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愛或感觸最深的畫面,大聲讀一讀,并說說理由。
預設:
1、 第一幅畫:
朗讀方式:對讀。
關鍵詞:明、無數、點、亮、現。
知識點:聯想的特點。
2、 第二幅畫:
朗讀方式:齊讀。
關鍵詞:縹緲、美麗、沒有、珍奇。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3、 第三幅畫:
朗讀方式:想象讀。(語氣:親切;情感:對幸福的向往之情。)
關鍵詞:淺淺、不甚、來往。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4、 第四幅畫:
朗讀方式:再創造讀。
原句: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再創造: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在走——在走——(漸輕,體現悠閑游走之感)
關鍵詞:閑游、朵。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五)主題探討。
1、作者為什么要在詩中選用并改編了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
提供寫詩的時代背景: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正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各派軍閥的高壓統治,處處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處在極其悲慘的境況之下。
2、作者當時的心態:他極度憎惡黑暗現實,但浪漫氣息濃郁的詩人對社會現實并不絕望,也不因此而哀怨、傷懷,而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不滿現實,熱烈的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點,即奔放、熱情、浪漫氣息濃郁等。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3
一、學情分析
這是初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神話故事,內容淺顯,七年級學生正是處于充滿好奇、充滿想象的年齡,對這篇文章興趣較濃。在這一課時的學習,老師可調動他們平時的閱讀體驗,結合生活實踐,激發起他們更強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話的特點,品讀關鍵詞句,感受女媧身上所寄托的人類母親的優秀品質,感受人類誕生后的喜悅之情。
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神話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課文中女媧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課時,將讓學生做一次思維提升,充分發揮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力,并運用課文運用的細節描寫的方法,以讀促寫,嘗試改寫、續寫《女媧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學目標
1.語文常識
(1)了解袁珂的生平簡介。
(2)了解神話這一文體的特點及《女媧造人》的相關知識。
2.語言:
(1)理解并積累重要的詞語。
(2)理解并積累文中描寫生動細膩的詞句。
3.閱讀
(1)快速閱讀,復述故事情節。對比《風俗通》,確定文章豐富和生發的內容。
(2)朗讀品味,把握女媧的形象,體會她的情感。
(3)拓展閱讀,體會神話的魅力。
4.寫作:
發揮想象和聯想,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改寫、續寫。
三、教學重難點
1.朗讀品味,把握女媧的形象,體會她的情感。
2.發揮想象和聯想,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改寫、續寫。
四、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讀寫結合法
五、教學過程及內容要點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快速閱讀,復述故事情節。
(二)把握神話特點,對比《風俗通》,確定文章豐富和發生的內容。
(三)朗讀品味,把握女媧的形象,體會她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大家喜歡看神話嗎?都看過哪些神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女媧造人、愚公移山……
為什么喜歡看神話?故事情節巧妙有趣,運用夸張,想象奇特,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神話是怎么產生的?上古時代,人類文化知識很少,無法解釋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運動變化),自然現象(刮風、打雷、發洪水、干旱等),就通過神話故事來表達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的幻想。特點:想象和夸張。
今天,我們學習袁珂先生《女媧造人》,走進神話世界,體會神話魅力。
(二)作者及《女媧造人》簡介
袁珂(1916—2001),中國神話學家。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女媧,中國神話傳說中造人,補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問題探究1:速讀課文,標注自然段,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來復述故事。
【要點】天地開辟以后,因為沒有人類,顯得荒涼寂寞,女媧感到有些孤獨。她想把世界變得熱鬧,于是照著自己的模樣,用黃泥親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們都興高采烈地喊女媧“媽媽”,讓她感受到生命的歡樂。但是她工作了很久,雙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滿大地。于是她順手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漿向地上揮灑。結果點點泥漿也變成一個個小人。女媧覺得這種方法簡單省事,越灑越起勁,于是大地就到處有了人。她又想著,人是會死亡的,難道以后還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為男女,讓他們婚配,繁衍生息。
2.問題探究2:這篇文章是作者袁珂根據《風俗通》里兩則短文改編的(參看閱讀提示),請一同學朗讀,其它同學思考:和課文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使課文豐富起來?
【要點】更喜歡課文,因為故事更生動,女媧形象更鮮明,情感更細膩。文中增加了豐富的想象和細膩的描寫:(1)女媧為什么造人;(2)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3)人造出來之后歡欣喜悅場面;(4)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作者既大膽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媧用黃泥造人,我們常把土地比作母親,而我們民族的膚色也是黃色。
(四)細讀課文,朗讀品析
1.問題探究3:自讀課文,勾畫相關詞句,你最喜歡課文補充的哪一部分?從_____________詞句中,你讀到了一個___________的女媧。
【要點】從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這一神態描寫中,我讀到了一個可愛活潑的女媧。
從4段“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這一心理描寫中,我讀到了一個聰明有愛的女媧。
從5段“她就順手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和了水,在手里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及6段“這個泥捏的小家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并且開口就喊‘媽媽!’”,這一處動作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讀到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媧。
從9段“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讀到了一個慈愛溫柔的女媧。
從13段“她工作著,工作著,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頭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剛微明,她又趕緊起來繼續工作”,讀到一個勤勞偉大的女媧。
可在品析時,適時加入朗讀,體會女媧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結,可見在《風俗通》里的女媧是一個高冷的女神,而經過課文大膽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細節的描寫后,我們感受到了她不僅具有神性,還具有人性的可愛活潑、聰慧溫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勞、慈愛和偉大,這樣女媧作為我們人類母親的形象就更加鮮明豐富了。
(五)課時作業
1.把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抄寫三遍,理解詞義。
【參考答案】略
2.上網或查閱圖書,搜集有關女媧的記載。
【參考答案】《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人也。”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從古籍中可知,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把握神話特點,發揮想象和聯想,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改寫、續寫。
2.拓展閱讀,體會神話的魅力。
二、教學過程及內容要點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感受了袁珂筆下女媧的慈愛溫柔、勤勞偉大、可愛活潑,這位神通廣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們自己媽媽身上的美好品質,這源自于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活潑生動的描寫。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媧和她造人的故事。這節課就請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來創作,對袁珂的《女媧造人》進行改寫或續寫。
(二)問題探究1:提供角度,指導寫作
為同學提供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改寫或續寫。同學可選擇其一,也可自選角度。
【要點】
改寫:1.女媧造人時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變化。
2.女媧怎樣創造人的身體,賦予他們思想和情感。
3.女媧怎樣造更多的人。
續寫:想象人類出現以后世界的變化,續寫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導】
1.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如對人物的外貌、心理、語言、行為進行較為細致的刻畫,對涉及到的環境、場面、氣氛做必要的充實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幾種情況,從中加以選擇。既要大膽想象,故事情節設計又要合情合理。
3.改寫要與課文中女媧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續寫要注意前后照應,不要自相矛盾。
(三)課時作業
1.查找、搜集各民族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看看先民們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參考答案】見教師用書
2.請同學們發揮大膽新奇的想象,自己尋找文中值得填補的空白點,進行擴寫。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淮南子?姮娥奔月》)
【思維點撥】后羿為什么要向西王母請求不死之藥呢?嫦娥知道后羿求到不死之藥后有怎樣的心理?嫦娥吃下不死之藥奔向月宮時她的神態、動作、心理、語言又是怎樣呢?
3.課外閱讀,推薦一些神話選本,如《山海經》《淮南子》《故事新編.補天》《伊甸園里》《中國神話故事》《希臘神話故事》等。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4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牧羊人的情感。
2.通過品讀文章詞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跡的意義。
教學重點:品讀重點詞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跡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圖片,對話導入
二、默讀課文,探尋奇跡
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這片土地出現了怎樣的奇跡。
明確:原先,這里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荒野。
然后,這里像一塊鋪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來,這里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三、跳讀課文,走進奇跡創造者
1.再次默讀課文,說說,奇跡創造者是怎樣一步步把荒漠變成綠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在仔細蓋上泥土。
(2)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棵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說,這塊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總結:他是有信念、執著堅持、慷慨無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
2.圈點勾畫出“我”對牧羊人評價的句子,體會“我”對他的情感。
四、尋找身邊的“奇跡”創造者
根據【鏈接】說說你的看法,并分享給你的小組。
五、小結:
愿我們都能做這樣的牧羊人,種植希望、播下幸福,成為“奇跡”的創造者。
六、作業布置:
寫一寫,你知道的“奇跡”創造者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一個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個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書:
荒地 綠洲
(對比)
(執著、樂觀)老人
七、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小說,雖然小說以人物為中心,可本文語言較為簡單,可不必一個一個句子分析。本課以“奇跡”為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過程較為連貫。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案公開課5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系自身的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
背誦課文,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典,一起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論語》在歷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體知識《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gōng) 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語境,組詞猜詞。
(3)結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合自身經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于學習方法的,有關于學習態度的,還有修身養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度?哪些是修身養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許多文士詩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實的意義。請你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
3.放到語言環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_______。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________。
六、小結,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典吧!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五、課堂小結
的內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