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歷史是初中階段開設的一門全新課程,是人文學科的基礎。初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①要求學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掌握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知道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②通過對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時代特點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③通過組織學生調查家鄉的古建筑(建筑時間、用途、風格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和初步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
難點: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時代特色?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情景導入法)
2、新課教學
音像資料:故宮建筑群介紹(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出現故宮建筑群及解說。)
師:請問剛才看到的故宮,它是什么時候開始營建的?是哪兩朝皇帝曾經居住的地方?結合同學們課前的了解你能否談談它的建筑風格(特點)?看后有什么感想?
師:故宮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圖,(指圖)北京城由宮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構成(介紹北京城:布局嚴整,城墻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故宮建筑群以及天壇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師:除故宮以外,明朝長城也是世界奇跡。用多媒體技術將《秦長城》、《明長城》出現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顏色分別標出秦長城與明長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請比較一下,明長城與秦長城有何不同?(讓學生發言)
師:放長城音像資料。①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綿延萬里的長城,同學們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組討論,歷朝修長城的目的、作用,我們如何來評價歷代修長城這件事?③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以上問題。
師:①我們往往將學的知識列表歸類,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請學生先自學這部分內容。
③請一同學上黑板填表。
師:讓同學推薦一個代表上來介紹三部巨著。
師:在學生介紹完后設計問題: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時代特點?(也可以從書上去找答案)待學生回答后,師總結:由于明朝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宋應星《天工開物》就反映了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因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場的生產規模擴大了。生產技術也有很大提高,這對宋應星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也為他寫書提供了基礎。)
例如,他的書中介紹了很多當時的處于世界領域先進地位的生產技術,請看課本中的第133頁一幅《天工開物》插圖,這就是當時領先世界的一項生產技術,你們知道是什么嗎?(讓學生猜)
學生仔細觀察書上插圖討論,可作猜測,老師提醒學生注意:①是采煤時煤礦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師:這是我們明代礦工在井下采煤時已能排除瓦斯這種氣體的技術,這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師:另外在《天工開物》書中還有體現宋應星的人類與自然相協調的思想。讓學生看書上史料,并看書下注釋,了解這段史料的意思,書上有兩位同學對宋應星的這一觀點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們認為呢?(學生根據理解發言、討論)
師:和宋應星同時代的徐光啟是中國古代對于西方的科學技術接觸較早較多的一位科學家,他已覺察到了歐洲的水利技術等比中國先進,能關注別人的長處,虛心接納外國的科技成果,這在閉關自守的明清時代是難得可貴的。
師: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明朝三位科學巨匠以及他們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這一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一般能從書上的介紹中找到答案(如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不畏艱險、敢于創新、甘為人先的精神。)
課后習題
另外在《天工開物》書中還有體現宋應星的人類與自然相協調的思想。讓學生看書上史料,并看書下注釋,了解這段史料的意思,書上有兩位同學對宋應星的這一觀點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們認為呢?
板書
一、建筑:北京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二、醫學:李時珍《本草綱目》
三、農學:徐光啟《農政全書》
四、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十七世紀工藝百科全書”
五、地理:《徐霞客游記》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特色,明清時期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得出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了解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鑒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培養學生鑒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
本課的難點是:《牡丹亭》主題思想的理解。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3分鐘)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請一位介紹一下。今天我們共同來了解明清在文學、戲劇、書畫方面的藝術成就。
(二)講授新課
一、古典小說的高峰(20分鐘)
1、老師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斷,學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紹。
2、引導學生簡單概括出這四部小說的主要內容。并講一個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國演義》為例,引導學生討論歷史和歷史小說的區別。
4、 指導學生列表(包括書名、作者、創作時間、小說題材等)比較歸納出四部小說的共同特點。
“明代三大奇書”: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施耐庵《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吳承恩《西游記》(是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
5、列舉明末三大奇書及作者?
(1)<<三國演義>> 羅貫中 (2)<<水滸傳>> 施耐庵 (3)<<西游記>> 吳承恩
二、戲劇的繁榮(6分鐘)
1、戲劇:湯顯祖《牡丹亭》
2、《永樂大典》----一部大型綜合性類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
3、小組學習,找出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及代表作,討論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劇片斷,學習了解京劇的產生。
課后習題
列舉明末三大奇書及作者?
課后習題
板書
一、小說:“明代三大奇書”:
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 吳承恩《西游記》
二、戲劇:湯顯祖《牡丹亭》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⑵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
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
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斗爭
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
⑵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
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⑶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
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提出問題:⑴清朝的建立和哪個少數民族有關?是誰統一了女真各部?他的功績有哪些?⑵皇太極的功績有哪些?清軍入關與哪位皇帝有關?⑶清朝入關后,統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強措施實行有效的統治?
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并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回顧舊知識,為新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
導入新課:清朝君主在政治和思想上采取的專制措施使君主集權達到了頂峰,然而明清之際,也正是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候。為掠奪財富,殖民者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國,侵占我國領土。前面我們學過,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后來,又有殖民者占領臺灣,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并不斷擴大侵略。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我國人民堅決反抗外敵侵略,并取了重大勝利。
初步認識明清之際西方殖民者對中國的入侵以及中國人民團結抵抗的堅決態度。(一方面鞏固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問問題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這樣的過渡樸實、自然)
【講授】學習篇
⑴首先簡單了解一下臺灣的歷史
找學生讀大屏幕文字,共同認識臺灣這個美麗的地方。(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及地理概念,共享資料,增加課外知識)
⑵思考問題:用所學史實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回顧知識并回答:臺灣與祖國的聯系最早追朔到三國時期...(培養學生縱貫古今的能力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請同學們看書103---104頁找問題并說出答案:臺灣在何時遭受哪國侵略者的侵略?其頭目是誰? 侵略者建立了哪兩個據點侵略臺灣?誰于何時收復了臺灣?閱讀課本,概括總結,回答。(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總結能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使生認識到祖國的領土主權神圣不可侵犯)
⑷大屏幕播放視頻: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認識了解鄭成功生平及作戰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⑸大屏幕顯示收復臺灣后,鄭成功寫下了《復臺詩》。聽讀詩句并理解這首詩的大概含義。(更加直觀展現歷史事實,培養學習興趣,深刻體會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高興的心情和勵志開拓臺灣的決心)。
⑹看書找問題: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將臺灣納入了自己的版圖?意義是什么?看書找出答案并回答。(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⑺看地圖來分析總結臺灣對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性。提出問題:目前對于企圖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行為我們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學生分組討論,并請出代表回答。老師強調: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任何分裂祖國的行為我們都應堅決排斥和反對,我們堅信臺灣一定會回歸祖國的懷抱!(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合作學習,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分析總結能力,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⑻過渡:就在中國人民為鞏固東南海防而斗爭的同時,在東北,在清王朝的老家黑龍江流域,一只北極熊大搖大擺地闖了進來,這只北極熊就是——沙俄
⑼提出問題:用所學知識證明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積極思考并回答:最早在唐朝時設立黑水都督府管理黑龍江流域...
(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總結能力)
(10)讓學生看書105—106頁找問題:黑龍江流域何時遭受哪國勢力的侵略? 侵略者占領了哪些地區作為侵略據點? 誰率領清軍通過什么戰役驅逐了侵略者?侵略者的頭目誰在戰爭中被擊斃?讀書找出答案并積極舉手回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無惡不作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災難,中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堅決反抗外敵入侵)
⑾觀看視頻:兩次雅克薩之戰過程,總結戰爭的時間、地點、人物及結果。創設情境,深刻體會戰爭的激烈性,升華愛國情感。(激發情感,落實到自身。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⑿了解中俄《尼布楚條約》,解釋強調這個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的邊界條約。看書之后請同學合書背著介紹條約簽訂的時間、地點、和意義。(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鞏固所學知識。理解這個條約是清政府以寬厚態度做出讓步簽訂的,不存在武力威脅,所以是平等的。)
⒀小結:明末清初,中國軍民共同反抗外敵入侵取得了兩次重大勝利。但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清王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最終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了。后來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炸的體無完膚。
認識鄭成功和康熙帝雖然身份不同,但他們共同抗擊外敵,所以是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利用板書構建知識框架,形成對這兩個事件完整認識)
⒁課件出示隨堂練習,鞏固所學。思考并回答問題鞏固所學。(幫助消化新知)
(15)課件展示從歷史到現實的問題,播放MTV作品《向天再借五百年》,激勵學生。欣賞歌曲,形成和升華民族情感。(升華學生的情感,自覺去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板書
第18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一 收復臺灣(東南地區)
1 背景:1624年,荷蘭占領臺灣
2 過程:
3 清軍進入臺灣:1683年 鄭成功后代歸附清朝
4 清設臺灣府:1684年 隸屬福建省 意義P104
二 抗擊沙俄(東北地區)
1 背景:
2 過程: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①性質:維護領土主權的正義的自衛戰爭
②作用: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3結果:沙俄敗,簽訂《尼布楚條約》①時間: ②地點:③性質: ④意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
難點:“資本主義萌芽”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學過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情景導入】
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自主學習】
一、明朝經濟的發展
1、明代,從國外引進的五種農作物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紡織業在______代已經從南方推向北方,我國絲織業中心,明代是_______、_____的絲織業后來居上。制瓷中心是__________。
3、明清時期,_________和_______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出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產方式,______與______之間的雇傭與被雇傭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2、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表現:
①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 ____________政策
②清朝統一臺灣后,開放______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______和出海船只的____________做出嚴格的限制。
③清政府下令只開___________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 _____________統一經營管理貿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國商人。
3、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小結: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合作探究】
1、明朝時,我國廣泛引種了哪些外來高產農作物?
2、明清手工業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4、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有何影響?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2、手工業 3、商品經濟的活躍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原因 表現 影響
課后小結
【小結提升】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2、手工業 3、商品經濟的活躍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原因 表現 影響
課后習題
1、傳入我國的原產美洲的農作物是( )
①馬鈴薯②甘薯③玉米④花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明朝絲織業的中心是( )
A、 蘇州 B、杭州 C、湖州 D、松江
3、明朝的制瓷中心是( )
A、 杭州 B、蘇州 C、松江 D、景德鎮
4、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出現于( )
A、 紡織業 B、制瓷業 C、造紙業 D、冶礦業
5、小明家有一件明代瓷器珍品,那么它應當是( )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冰裂紋瓷器
6、“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歷史現象表明了( )
A、 資本主義開始 B、封建自然經濟不占主要地位
C、資本主義生產萌芽 D、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7、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哪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
A、北京 B、南京 C、廣州 D、蘇州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明朝中后期,僅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一些地方、一些行業稀疏的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
材料2:清朝前期,云南的采礦業、四川的制鹽業、臺灣的制糖業、陜西的伐木業、北京的采礦業,都出現了雇傭生產關系。
材料3:“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
──清乾隆帝致英國喬治三世的信
請回答:①材料3反映出乾隆皇帝 怎樣的思想?
②材料1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是一種什么性質的生產關系?
③清朝前期這種生產關系的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哪些發展?
④從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歷時近二百年,這種生產關系一直處于萌芽狀態。阻礙其發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書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2、手工業
3、商品經濟的活躍
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原因 表現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