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在數學課學習中,老師要讓學生們的興趣大增,如身臨其境,能更深切的理解教學內容。所有的七年級數學老師應該在數學課前準備一份七年級數學教案,它在教學工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7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7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的概念。
2、能夠測量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會畫到已知直線已知距離的平行線。
3、通過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轉化為點到直線的距離,使學生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的概念,掌握它與點到直線的距離的關系。
教學難點:畫到已知直線已知距離的平行線。
教學過程:
一、 準備知識
1、點到直線距離。
2、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結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3、三條直線的平行關系。
二、探究新知
1、做一做。
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本的寬度。要注意什么問題?刻度尺要與課本兩邊互相垂直。
2、公垂線、公垂線段的概念
與兩條平行直線都垂直的直線,叫做這兩條平行直線的公垂線。如圖形中的直線AB與CD都是公垂線,這時連結兩個垂足的線段,叫做這兩條平行直線的公垂線段。圖中的線段AB和CD。兩平行線的公垂線段也可以看成是兩平行直線中一條上的一點到另一條的垂線段。
3、公垂線段定理:兩平行線的所有公垂線段都相等。
4、兩平行線上各取一點連結而成的所有線段中,公垂線段最短。
如圖m∥n,直線m、n上各取一點A、B,連結AB。再過A作n線段的垂線段AC,垂足為C,則有AC從而得到上述定理。
5、兩平行間的距離:兩平行線的公垂線段的長度。
6、范例分析
P76例 如圖設直線a、b、c是三條平行直線。已知a與b的距離為5厘米,b與c的距離為2厘米,求a與c的距離。
引導學生分析,然后按教材寫出解題過程:
解:在直線a上任取一點A,過A作AC⊥a,分別交b、c于B、C兩點,則AB、BC、AC分別表示a與b,b與c,a與c的公垂線段。AC=AB+BC=5+2=7,因此a與c的距離為7厘米。
三、小結練習
1、練習P76 P77的A組2題
2、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P77的A組第1、3題
后記:
7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
2、會用枚舉、列表、畫樹狀圖等方法,統計簡單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的結果。
3、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的特點和統計簡單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的結果,難點是統計簡單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的結果。
【教學準備】
三只紙盒和紅、黃、白、三種顏色乒乓球若干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老師拿出一枚一元的硬幣,說明寫有1元字樣的是正面,往上一拋,讓學生猜一猜,硬幣落地后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然后讓每一組上來一位同學拋擲。引導學生:硬幣沒有落地之前,猜測有幾種可能?(正面,也可能是反面即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說明:由游戲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讓學生參與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猜想、實踐、驗證、探索新知
在講臺上置放三只放有乒乓球的紙盒,1號盒(放白球),2號盒(放黃球),3號盒(放黃球和白球)。放什么顏色球學生事先不知道。
對于1號盒:摸到一個紅球。(不可能)
對于2號盒:摸到一個黃球。(必然)
對于3號盒:摸到一個白球。(不確定或隨機)
每只盒子都讓四位同學去摸,(對于1號盒4個人摸到的都是白球,對于2號盒4個人摸到的都是黃球,對于3號盒,直到摸到兩種球為止)再叫三位同學分別打開三只盒子,引導學生解析:對于三只盒子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然后講出每個問題的可能性,老師板書每種可能性的關鍵詞(見以上題后的括號)。從而直接給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
(說明:通過簡單的試驗、猜測、驗證,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感性上接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確定事件”的概念。)
練習1:教科書72頁,合作學習部分及73頁做一做。
三、應用與思考
問題1:對照上面的練習1解釋:為什么三個概念都有“在一定條件下”?請舉例說明。
問題2:你能舉出生活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確定事件的例子嗎?
問題3:你能改變條件對于1號盒:“摸到紅球”由不可能事件變為隨機事件嗎?
對于2號盒:“摸到黃球”由必然事件變為不可能事件嗎?
(說明:強調概念的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件是可轉化的)
7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現實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發現把圖形分別沿兩個方向進行平移后被該圖形覆蓋的次數的規律,會根據平移次數推算把圖形分別沿兩個方向進行平移后被該圖形覆蓋的總次數,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有序列舉和思考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之一,進一步培養發現和概括規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顧與反思探索規律過程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探索把圖形分別沿兩個方向進行平移后被該圖形覆蓋的次數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探索規律
1、 拓展延伸 出示例2,理解圖意指名說說(1)浴室的一面墻長有8格,寬有6格;(2)理解問題
2、你準備怎樣來貼瓷磚,才能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
同桌討論后全班交流,明確方法:可以從左上角開始有次序地進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學生動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著什么方向貼的?平移了幾次?有幾種貼法?
4、交流匯報,引導思考:
(1)沿著這面墻的長貼一行有多少種貼法?(平移6次,可以有7種貼法)沿著這面墻的寬貼一列有多少種貼法?(平移4次,可以有5種貼法)
(2)一共有多少種貼法呢?(5×7=35種)
聯系剛才的操作過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與沿這面墻的長和寬貼各有多少種貼法是什么關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個7或7個5是多少)
5、小結:我們發現沿著長貼有7種貼法,沿著寬貼有5種貼法,所以一共有7×5=35種貼法。
二、運用規律
1、完成“試一試”
(1)你能用我們發現的規律來完成這道題嗎?出示“試一試”這個圖形你會把它平移嗎?小組討論,明確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長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種不同的貼法?獨立思考后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
(3)交流,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表達思考過程。(沿著長有6種貼法,沿著長有5種貼法,所以一共有6×5=30種貼法)
2、完成練一練
小軍打算在陽臺上的一面墻上貼花磚,請你算一算,有多少種不同的貼法?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過程。
3、完成P59第3題
(1)仔細審題后,動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個數的和。
(2)任意框幾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個數的和與中間的數有什么關系?
小結:每次框出的5個數的和就等于中間的數乘5。
(3)如果框出的5個數的和是180,應該怎樣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個數嗎?為什么?
獨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個不同的和?獨立思考后同桌說說,學生解答后再組織交流思考過程。
4、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習題。
三、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2、 學生質疑。
7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簡單問題。
2.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化理論。
3.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實際問題列不等式組。
教學難點
1.找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系列不等式組。
2.有條理的表達思考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出示問題:
某公園售出一次性使用門票,每張10元。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購買“個人年票”的售票方法。年票分A、B兩類。A類年票每張100元,持票者每次進入公園無需再購買門票。B類年票每張50元,持票者進入公園時需再購買每次2元的門票。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進入該公園至少超過多少次,購買A類年票最合算嗎?
二、建立模形。
1.分析題意回答:
①游客購買門票,有幾種選取擇方式?
②設某游客選取擇了某種門票,一年進入該公園x次,門票支出是多少?
③買A類年票最合算,應滿足什么關系?
2.討論交流,列出不等式組。
3.解不等式組,說出問題的答案。
三、應用。
學生討論、交流。
1.什么情況下,購買每次10元的門票最合算。
2.什么情況下,購買B類年票最合算?
學生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且考慮問題要全面。
四、練習。
某校安排寄宿時,如果每項間宿舍住7人,那么有1間雖有人住,但沒住滿。如果每間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學生住不下。問該校有多少寄宿生?有多少間宿舍?
(提示學生找到本題中的兩個不等關系。學生人數,宿舍間數都為整數。解本題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五、小結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是什么?(討論、交流,指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