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
七年級的同學是剛升入初中,還在熟悉新鮮的校園生活以及學習生活當中。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觀察生活中的大量實物,認識基本的幾何體。
2.通過比較不同的物體學會觀察物體間的不同特征,體會幾何體的聯系和區別。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感受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并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棱柱和球。
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具體情境認識一些基本的幾何體;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幾何體的特征。
本節課的難點是:觀察身邊的事物,用數學的眼光來評價它們;借助所了解的圖形,歸納出幾何體的分類。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
1.讓學生回憶小學學過的幾何圖形(立體圖形):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棱柱、球等,并展示實物教具和模型,讓學生回憶這些幾何體的形狀。
2.請學生自己畫一些立體實物(比如杯子等)。
3.組織學生觀察校園里哪些物體與我們學習過的幾何圖形形狀類似,然后鼓勵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結果說出來(例如,學校里的垃圾桶是圓柱體,花池是六棱柱),由此讓學生感覺到,正是這些基本圖形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空間,從而引出新課――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板書)。
(二)觀察室
1.課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如埃及金字塔、桂林香江飯店、英國白金漢宮等),讓學生觀察每幅圖,找到與自己熟悉的幾何體形狀類似的物體(讓學生上臺說明,看誰找得最多最準,讓學生說說哪些建筑物好看,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2.展示課本第2頁各圖(課件),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回答又有哪些與熟悉的幾何體形狀類似的物體。
3.展示課本第3頁上圖,讓學生認真觀察,然后分小組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哪些物體的形狀與長方體、正方體類似?
(2)圖中哪些物體的形狀與圓柱、圓錐類似?
(3)請找出圖中與筆筒形狀類似的物體。
(4)請找出圖中與地球形狀類似的物體。
(三)活動室
1.說一說:課件展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棱柱、棱臺、球的幾何透視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圖形的特征。
2.議一議:課件展示棱柱和圓柱,分組討論這兩種幾何體具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分組討論交流中形成對棱柱比較全面的認識。
(四)競賽室
賽一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類似于棱柱、圓柱、圓錐和球。
(分組比賽,看哪一組舉的例子多。如機器零件的六角螺母的形狀類似于棱柱,圓桶形茶葉盒的形狀類似于圓柱,有些冰淇淋的形狀類似于圓錐,籃球、足球的形狀類似于球,臺燈的燈罩的形狀類似于圓臺。)
(五)訓練室
將下列幾何體分類,并說明理由。(學生上臺動手將這幾種幾何體分類,讓學生試著說明歸類的理由。無論學生說什么教師都應用鼓勵的目光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
(六)探究室
你喜歡什么樣的幾何圖形?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小動物的房屋建筑師,你將建造一個什么形狀的建筑物給你所喜歡的小動物居住?請把所設計的建筑物的設計草圖畫出來,并給小屋起個好聽的名字,再用一句話來說說你們的設計(分小組)。
從學生喜愛動物的特點出發,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讓學生懂得關愛,增強環保意識,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七)小結
提問:本節課學到了什么?認識了什么圖形?你發現了你的周圍都存在著數學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現實生活中原來有如此多的幾何體,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學會用數學的觀點來認識生活,體會生活中的幾何美,并通過學生對“美”的理解,簡單地區別不同的幾何體。
(八)作業
1.習題1.1。
2.動手做一個你認為在生活中比較實用的幾何體。
3.做一個邊長為10cm的正方體,做好后請保留。
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篇2
教學目標: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歸納概括、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用幾何語言準確表達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說出垂線的性質“經過一點,能畫出已知直線的一條垂線,并且只能畫出一條垂線”,會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過一點畫一條直線的垂線.
重點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質和畫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學生觀察教室里的課桌面、黑板面相鄰的兩條邊,方格紙的橫線和豎線??,思考這些給大家什么印象?
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指出:“垂直”兩個字對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義,垂線有什么性質,我們不一定都了解,這可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2.學生觀察課本P3圖5.1-4思考:固定木條a,轉動木條,當b的位置變化時,a、b所成的角a是如何變化的?其中會有特殊情況出現嗎?當這種情況出現時,a、b所成的四個角有什么特殊關系? 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中,應學生明白:當b的位置變化時,角a從銳角變為鈍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況.其特殊之處還在于:當∠a是直角時,它的鄰補角,對頂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個角都是直角,都相等.
3.師生共同給出垂直定義.
師生分清“互相垂直”與“垂線”的區別與聯系:“互相垂直”指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垂線”是指其中一條直線對另一條直線的命名。如果說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時,其中一條必定是另一條的“垂線”,如果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則它們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
垂直用符號“⊥”來表示,結合課本圖5.1-5說明“直線AB垂直于直線CD,垂足為O”,則記為AB⊥CD,垂足為O,并在圖中任意一個角處作上直角記號,如圖.
5.簡單應用
(1)學生觀察課本P6圖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線條,并再舉出生活中其他實例.
(2)判斷以下兩條直線是否垂直:
①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四個角中有一個是直角;
②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四個角相等;
③兩條直線相交,有一組鄰補角相等;
④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互補.
二、畫圖實踐,探究垂線的性質
1.學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
(1)已知直線L(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L),畫出直線L的垂線.待學生上黑板畫出L的垂線后,教師追問學生:還能畫出L的垂線嗎?能畫幾條?通過師生交流,使學生明確直線L的垂線有無數多條,即存在,但有不確定性.教師再問:怎樣才能確定直線L的垂線位置?在學生道出:在直線L上取一點A,過點A畫L的垂線,并且動手畫出圖形.
教師板書學生的結論:經過直線上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2)經過直線L外一點B畫直線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從中你又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板書學生的結論: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教師讓學生通過畫圖操作所得兩條結論合并成一條,并板書:
垂線性質1: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2.變式訓練,鞏固垂線的概念和畫法,如圖根據下列語句畫圖:
(1)過點P畫射線MN的垂線,Q為垂足;
(2)過點P畫射線BN的垂線,交射線BN反向延長線于Q點;
(3)過點P畫線段AB的垂線,交線AB延長線于Q點.
學生畫完圖后,教師歸結:畫一條射線或線段的垂線,就是畫它們所在直線的垂線.
三、課堂小結
本節學習了互相垂直、垂線等概念,還學習了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畫法,并得出垂線一條性質,你能說出相關的內容嗎?
四、布置作業:課本P7練習,P9.3,4,5,9.
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篇3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42頁活動3:數數看,找規律。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在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轉化中起橋梁作用。教材在前面介紹了常見的基本幾何體和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的知識后,安排了這節數學活動課。一方面是豐富學生對圖形世界的認識,二是從直觀上感知幾何體是由面圍成的,三是初步培養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圖形來研究的思維方式。所以這節活動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即是由平面圖形向幾何空間轉化的橋梁。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正多面體的展開與折疊以及模型制作的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數一數的過程中,歸納出正多面體的頂點數、面數、棱數之間的規律,進而會利用經驗自制模型,檢驗規律。
2.能力目標
通過折疊,經歷“做數學”和“學數學”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動腦能力,在活動中獲得空間想象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識。
3.情感目標
活動過程是老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參與、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通過展示學生成功折疊的正多面體模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審美情趣。
另外,引用數學史料,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問題的背景,學習科學家勤于動手,善于動腦的治學精神,樹立勇于攀登科學巔峰的遠大理想。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利用折疊出的五個正多面體,數出它們的頂點數、面數和棱數,找出規律。
(2)教學難點
如何折疊出正八面體和正十二面體;如何正確地數出正十二面體的頂點數和棱數。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得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操作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充分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具體程序是:
情境導人一觀察與思考一動手折疊一探究規律一知識引伸與拓展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通過合作與交流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即自主探究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自備剪刀、膠條及畫有下列五種圖形的硬紙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引入
面對一座座宏偉壯麗的建筑,一尊尊形神兼備的雕塑,一件件精巧典雅的物品,我們常常驚嘆于它的美妙。我們深人觀察就會發現,千姿百態的圖形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形態各異的立體圖形幾乎無處不在,而許多立體圖形就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讓我們一起進人立體圖形的世界,共同探究它的奧妙與規律吧!這節課通過動手,對幾種正多面體進行展開和折疊,尋找它們的頂點數、面數和棱數三者之間的規律。
(二)觀察思考
請看這五個正多面體,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認識他們嗎?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感知正多面體、頂點以及面和棱。
(三)折疊
演示正六面體的展開與還原(即折疊還原),由學生分組完成折疊出正四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
1.難點
在折疊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時容易出錯。
2.解決方法
讓學生仔細觀察模型,看老師演示,充分利用對稱性折疊,還要同組人大膽試探,相互合作;老師巡視指導,發現成功組及時鼓勵,并由一人介紹(講解)成功的方法,同時利用cai輔助。
(四)數一數,填表找規律
1.難點
面數可由名稱得到,也可由展開圖上數出,但頂點數和棱數不容易數準確。
2.解決方法
(1)放在桌面上不轉動;
(2)對稱地找;
(3)在起始地方作標記。
(五)背景引入
歷史上曾有一些著名的科學家研究過正多面體,著名數學家歐拉驚奇地發現了v,f、e之間存在這樣一個奇妙的相等關系。圖形世界盡管形態各異,只要我們像科學家一樣多動手,多動腦,一定能找出其中的奧妙。
(六)做一做 想一想
1.把正四面體截去一個角,看看所得的立體還是正多面體嗎?再數一數它的頂點數、面數和棱數,看看v+f-e=2成立嗎?
2.試試看,你能做一個任意六面體嗎?七面體呢?公式v+f-e=2成立嗎?由此,你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五、教學評價
(一)通過折疊正多面體的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能力;
(二)從填表找規律上,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與動腦能力;
(三)從知識的引伸與拓展的設計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與合作的綜合能力。
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篇4
一、學情分析
從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考試成績來看,本班優秀率有突破 10 人,算是達到預期目標,但及格率只達到 43% 多,與預期尚有一定的差距。總體上來看,僅管絕大多數學生學習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礎知識的不扎實成為制約他們學習的瓶頸,造成班級發展不平衡,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二、指導思想
以《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準繩,將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以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根本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重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應用數學的能力。通過本學期的數學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望。同時,完成七年級下冊數學教學任務。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了平行線的有關知識,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畫法,學會二元一次方程組、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解法,能夠繪制簡單的統計圖表。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幾何作圖能力。過程方法目標:學會觀察和分析幾何圖形,發現圖形的特征和圖形之間存在的關聯,學會總結規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學會使用代數式表示數量及數量之間的關系。態度情感目標:認識生活,感知生活,領悟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班級教學目標:優秀率:15%;合格率:50%。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圖形認識初步"的基礎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①、相交 ②、平行。本章重點:垂線的概念和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本章難點:證明的思路、步驟、格式,以及平行線性質與判定的應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標系
本章主要內容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及其簡單的應用。本章重點: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理解與建立及點的坐標的確定。本章難點: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坐標及點的位置的確定。
第七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學習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角及多邊形的內角和等內容。本章重點:三角形有關線段、角及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性質與應用。本章難點:正確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及角平分線的性質并能作圖,及三角形內角和的證明與多邊形內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
本章主要學習二元一次議程(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與應用。本章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及實際應用。本章難點: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
第九章、不等式與不等式組
本章主要內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及簡單應用。本章重點: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與簡單應用。本章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的理解與應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十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
本章主要學習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并根據數據對調查對象作出正確的描述。本章重點:調查的意義、特點及分類,利用扇形圖、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拆線圖描述數據。本章難點:繪制數據統計圖及如何利用各種統計圖對調查對象作出正確的描述。
五、教學措施
1、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精選習題,精心備課,做好教案,上好新課。同時仔細批改作業,作好輔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作認真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原因。
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制作教學道具,設置教學情境,結合日常生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主動加入課堂學習和討論,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究與規律的總結。
3、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發現的快樂。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精心設計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學會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實現一題多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七年級數學有理數教案篇5
教學目標: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在圖形中辨認.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和它的推證過程.
3.通過在圖形中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重點:在較復雜的圖形中準確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
難點:在較復雜的圖形中準確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請同學觀察本章的章前圖,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錯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師導入:圖中的道路是有寬度的,是有限長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當我們把它們看成直線時,這些直線有些是相交線,有些是平行線.相交線、平行線都有許多重要性質,并且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所以研究這些問題對今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是有用的,也將為后面的學習做些準備.我們先研究直線相交的問題,引入本節課題.
二、探究新知,講授新課
1.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
學生活動:觀察上圖,同桌討論,教師統一學生觀點并板書.
【板書】∠1與∠3是直線AB、CD相交得到的,它們有一個公共頂點O,沒有公共邊,像這樣的兩個角叫做對頂角.
學生活動:讓學生找一找上圖中還有沒有對頂角,如果有,是哪兩個角?
學生口答:∠2和∠4再也是對頂角.
緊扣對頂角定義強調以下兩點:
(1)辨認對頂角的要領:一看是不是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對頂角與相交線是唇齒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線,哪里就有對頂角,反過來,哪里有對頂角,哪里就有相交線;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頂點;三看是不是沒有公共邊.符合這三個條件時,才能確定這兩個角是對頂角,只具備一個或兩個條件都不行.
(2)對頂角是成對存在的,它們互為對頂角,如∠1是∠3的對頂角,同時,∠3是∠1的對頂角,也常說∠1和∠3是對頂角.
2.對頂角的性質
提出問題:我們在圖形中能準確地辨認對頂角,那么對頂角有什么性質呢?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選代表發言,井口答為什么.
【板書】∵∠1與∠2互補,∠3與∠2互補(鄰補角定義),
∴∠l=∠3(同角的補角相等).
注意:∠l與∠2互補不是給出的已知條件,而是分析圖形得到的;
所以括號內不填已知,而填鄰補角定義.
或寫成:∵∠1=180°-∠2,∠3=180°-∠2(鄰補角定義),
∴∠1=∠3(等量代換).
學生活動:例題比較簡單,教師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解題過程,請一個學生板演。
解:∠3=∠1=40°(對頂角相等).
∠2=180°-40°=140°(鄰補角定義).
∠4=∠2=140°(對頂角相等).
三、范例學習
學生活動:讓學生把例題中∠1=40°這個條件換成其他條件,而結論不變,自編幾道題. 變式1:把∠l=40°變為∠2-∠1=40°
變式2:把∠1=40°變為∠2是∠l的3倍
變式3:把∠1=40°變為∠1:∠2=2:9
四、課堂小結
學生活動:表格中的結論均由學生自己口答填出.
五、布置作業:課本P3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