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重要學科。在諸多的學科中語文是基礎的基礎,作為中國人首先應該學好漢語。你知道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怎么寫嗎?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1
教學目標:
1、.以墨子勸阻楚攻宋的三個步驟進一步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2、揣摩人物語言,感知人物形象。
3、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教法學法:
以讀促思、合作研討、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災難,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國古代,有一個人能單憑自己雄辯的口才,巧妙的詞鋒以及勇敢和機智就可以阻止一場不義戰爭的發生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現。
二、自主讀文,溫習舊知。
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
三、精讀課文,合作研討
1、學生分角色朗讀2~12段
分析第一回合:墨子戰勝公輸盤的策略
問題①當墨子請公輸殺人時,公輸作何表示? (“不說”)
問題②墨子進一步說可以“獻金”,采用激將法,其真正的意圖是什么?
問題③墨子怎樣給予公輸盤致命一擊的?(學生討論)
墨子是如何勸說公輸盤的呢?(師生歸納明確)
明確:墨子見公輸盤,并沒有直接勸阻,而是先設下圈套,請求公輸盤替他殺人,借此激怒公輸盤,引出公輸盤冠冕堂皇的理由“吾義固不殺人”。接著,墨子就抓住公輸盤這句話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輕描淡寫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將幫助楚國攻打宋國的公輸盤置于理虧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謂智”“不可謂仁”“不可謂忠”“不可謂強”“不可謂知類”,從各個方面批判了公輸盤的行為,讓公輸盤有口難辯。“義不殺少而殺眾”一句,揭示出公輸盤所標榜的“義”的欺騙性。
2、分角色朗讀13~16段。
分析第二回合:墨子怎樣勸說楚王放棄攻打宋國的打算的
問題①:墨子見到楚王,先舉了一個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問題②:墨子是怎樣借楚王的推斷說服楚王的?(小組討論完成)
問題③:楚王是否承認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來的計劃?
(設計以上3個問題,意在啟發學生理解墨子說服楚王的過程。)
提問:墨子的勸說技巧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思考討論,自由發言,合作完成)
明確:墨子勸說楚王,采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現實設喻而問,誘導楚王沿著他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得出“必為有切疾矣”的結論。繼而一楚國相類比,得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的結論,環環相扣,致使楚王不得不成“善”。
3、學生齊讀17~22段。
分析第三回合:墨子勝利已成定局,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墨子怎樣做的。
問題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輸盤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雙方又進行了怎樣的較量,結果怎樣呢?
問題②:“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反映了公輸怎樣的心理狀態?
問題③:在危險關頭,墨子有什么表現?
問題④:墨子是否徹底懾服了楚國君臣?為什么?
問:墨子是如何對待公輸盤與楚王相互推諉、敷衍塞責的呢?(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明確)
明確:墨子明白僅靠道義是無法真正戰勝強大而頑固的敵人的。墨子與公輸盤演練攻守戰術,公輸盤九攻,墨子九距,公輸盤攻械盡,子墨子守有余,公輸盤起歹心,墨子沉著應對。“雖殺臣,不能絕也”,鎮定沉著的子墨子撲滅了楚王與公輸盤的囂張氣焰,迫使他們放棄攻打宋國的打算。
4、教師總結:
大家一定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吧,墨子就是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駁方式,揭穿了公輸盤“義”的謊言,使楚王陷入“竊疾”的泥淖:通過紙上談兵式的模擬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說明楚攻宋并不會有好結果,迫使楚王就范。
四、再讀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生找畫文中描寫墨子言行的有關語句,自主發言,說說墨子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歸納:機智多謀、無所畏懼、鎮定自若、熱愛和平
次要分析出公輸盤的陰險狡詐和楚王的虛榮、野心勃勃。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1.墨子與公輸盤和楚王的這場斗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師生交流)
2.口語表達訓練。
假如有時空隧道,你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激發學生想象,充分 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學生激情發言。
六、課堂小結
學習《公輸》我們了解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感受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進行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精神,同時也領略了墨子雄辯的口才和巧妙的勸說藝術,反思現實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依然有戰爭的發生,讓我們呼喚和平熱愛和平,做一個和平的使者。
七、課后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寫一段簡明的話,說說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再次體會墨子的勸說藝術。
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性活用等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講淮海戰役中民工支前導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 ,字 ,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 _____ 。他是___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 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 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 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頓。
2.聽了課文的朗讀,你知道怎么讀了嗎?關鍵是讀出文章的氣勢。那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第一步,那么接下來第二步我們該做什么了
呢?好,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翻譯課文,弄懂課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號,待會可以舉手提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五、研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
六、討論課文論證的語言:邏輯嚴密、氣勢磅礴(對比、排比的運用)
七、小結:孟子借談作戰取勝的條件來闡明他的政治觀念。
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國家,讓國家長治久安。
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戰國策》的知識,初步體會課文大意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于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文言詞句的準確理解。
2、疏通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關于《戰國策》
戰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原有《國事》《國策》《短長》等不同名號,共有33篇。西漢成帝時,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載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
二、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繼吞并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在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并,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這篇文章記敘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折服秦王的經過。
三、檢查預習
讀一讀,寫一寫
唐雎jū怫然fú韓傀guī免冠徒跣xi?n縞素g?o庸夫yōngfú
色撓náo以頭搶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諭yù
四、字詞重點歸納
1、重點詞句
加惠:給予恩惠
長者:忠厚長者
錯意:置意
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兇的征兆
撓:屈服
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靠在腳跟上.跪時上身挺直,表示莊重,意為直身而跪.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著頭.
2、古今異義
雖然——今:表轉折古:即使這樣
是——今:表判斷古:這樣
易——古:交換今:容易
謝——今:感謝古:道歉,謝罪
3、詞類活用
廣:形容詞做動詞擴大
輕:形容詞做動詞輕視
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孝服
五、整體把握
1、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誰?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
4、你如何評價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于獻身、大義凜然
六、研討與探究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嗎?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詐手段,企圖不戰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國。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識破秦王的騙局而婉言拒絕。不亢不卑中透著堅定,“愿終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預示著將會有一場大風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圖吞并安陵遭到拒絕而不悅。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開端。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么態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說的是否是真心話?說說理由。
實際上是對安陵君恩威并施。說尊其為長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飾欺詐讓安陵君擴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輕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先用語氣極強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帶有威脅意味的試問,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對比中用一反問語氣句子否定秦王的無恥要求。
4.比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異同?
相同點:都回絕了秦王的無恥妄想。
不同點:地點、背景,面對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較安陵君更為堅定有力。
(三)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即進行殘酷的戰爭。
2、秦王為什么要說“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脅,想施以恐嚇而讓唐雎臣服。
3、唐雎舉專諸、聶政、要離等三個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們干出的震驚天地的事件來表明自己跟他們這些有膽有識的勇士一樣,為畏強暴,敢于獻身,并為以后的行動作了鋪墊。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現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爭時機,視死如歸,英氣逼人,表現出他跟秦王拼命的決心。
5、你認為唐雎的“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正確嗎?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樣的言語和行動?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撓,長跪而謝)
2、寫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態?
欺軟怕硬、內心虛弱、卑躬屈膝,色厲內荏、前倨后恭。
七、文章結構分析
起因:以地易安陵愿終守之
秦王不悅使唐雎使于秦
經過:故不錯意也非若是也
輕寡人與雖千里不敢易
高潮:天子之怒布衣之怒
結局:長跪而謝之
八、拓展探究:
(一)如何刻畫人物?
1、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語言。
2、通過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
秦王:色撓內荏、外強中干的紙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
唐雎: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臨危出使—沉著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
(二)唐雎的說話技巧
他善于抓住對方的弱點,從“道義”和“威力”兩個方面,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從而震懾對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節”、言之有“據”(道義)、言之有“力”(威力)
九、啟示:
說話技巧在人際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關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培養自己的說話技巧。
課后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故事、講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會寫成語;繼續學習收集數字成語,感受數字成語的奇妙。
2、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書寫和收集整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學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堅持不懈努力,才會取得成功。 教學重點: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會寫成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田字格黑板。
教學過程:
一、習舊引新:
師:同學們,誰還記得我們校本課學習的主題?(指名說)
白板出示:趣學成語弘美德。(學生齊讀一遍)
師:上節課我們新學了那個成語呀?(齊說“井底之蛙”,強調“底”的寫法)
師:我們一起回憶一下故事的內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講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見井口的一小片天,卻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通過小河貍貝瓦的介紹,青蛙才知道,井外還有那么大的天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要做一個放眼世界、博學多才的人。
二、學習新知:
1、觀故事,明其意。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多媒體播放成語故事《愚公移山》,學生觀看。師板書課題。
喜歡這個故事嗎?誰能用一句話說說故事講了誰做的什么事?
2、講故事,練表達。
出示內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出門都要繞好遠好遠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著鋤頭,挑著扁擔,到山邊開始挖。
這時候,有一個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們說:”愚公呀!你實在太糊涂了。你這么老了,還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卻說:”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兩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智叟沒有話好說,只好走開了。
后來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動了,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背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了。
學生自由讀一讀。
指名講故事。
說說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質?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寫成語,記心里。
師范寫,生書空、練寫。重點指導寫好“愚”字。
課間休息:請你像我這樣做。
三、拓展積累:
在成語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積累,和更多的成語交朋友。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幾個數字成語朋友,請同學們選擇喜歡的抄到本上,和他們成為好朋友。
四、總結延伸: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個成語故事,我們對待學習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取得好成績。
2、課后再搜集五個帶數字的成語,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九年級趣味語文課堂教案5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品味《孟》散文的語言特色;古今對讀,品評孟子的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教學步驟 ]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①“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
②本文分兩段,結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②這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舍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鐘”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義”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布置作業
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