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對于中考而言,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扎實一點點,考試時會更得心應手。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1
冷鋒過境
冷鋒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冷空氣前鋒,它是南下冷空氣的先頭部隊,是影響中國的最常見的天氣系統,冬半年尤甚。
冷鋒過境前:由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天氣晴朗、氣壓較低
過境時:大風、降溫、陰雨(降水集中在鋒后,鋒前也有)
冷鋒過后會:
1、氣溫:下降
2、氣壓:先降后升
3、降水:鋒后會下雨
4、天氣:轉晴
總結:鋒面在移動過程中,若暖氣團起主導作用,推動鋒面向冷空氣一側移動,這種鋒面稱為暖鋒。在我國暖鋒常出現于氣旋中心的東側,而且多與冷鋒成對出現,暖鋒過境時一般除伴有陰雨外,氣壓也降低,氣溫將升高。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2
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卻是南少北多)。
①解決這種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②解決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加大興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庫等)。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措施。
3、土地資源:我國土地資源現狀:耕地、林地比重小,難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部的山地。
4、有色金屬:湖南婁底冷水江錫礦山-----銻礦,衡陽常寧水口山-----鉛鋅礦。
5、舟山漁場為我國第一大漁場。長蘆鹽場為我國的鹽場。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3
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占地球表面積的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亞洲和歐洲連在一起叫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分界線最長,自北向南分別是山、河、海(世界內陸湖)、山和海、海峽。】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2、海陸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三葉蟲等:海——陸)、海平面升降(臺灣海峽看到人類活動痕跡:陸——海)、人類活動(荷蘭填海造陸:海——陸)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提出)2億年前地球陸地是一個整體——分裂——分離——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①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a )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②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4
地圖
1、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圖三要素)
(1)方向
①一般地圖: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經緯網的地圖:根據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圖上距離
(2) 比例尺: ①、比例尺=————-
實地距離
②、比例尺的方式:數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 圖上1厘米等于實地距離100千米;
線段式 0 1 2 3
③、比例尺的選擇: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如:學校平面圖應選擇較大比例尺;畫中國政區圖應選擇較小的比例尺。
(3)圖例和注記
①圖例: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種符號。
②注記:用來說明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或用說明地理事物數量的數字,稱之為地圖的“語言”。
③常用圖例:
2、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①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舉例: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3)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①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線越稀疏,代表坡越緩
②根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高凸為谷,低凸為脊;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歸納的優秀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規律和分布特點,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掌握不同人種的分布地區。
2、了解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特點和分布。
3、了解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世界人種和語言宗教的分布地區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人口和人種。
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先慢后快。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各洲人口增長的快慢。對于各洲來說,非洲最快,歐洲最慢。
世界人口的分布: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及北美洲東部人口稠密。
沙漠、雨林,高緯度和高山高原地區人口稀疏。
人口問題:使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人種的劃分: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
人種的分布:白種人: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
黃種人: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拉丁美洲。
黑種人:非洲,大洋洲,美洲
補充:結合地圖掌握三大人種的分布地區,特別是人種比較復雜的亞洲和非洲地區。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主要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
名稱
發源
分布
典型建筑
基督宗教
亞洲的西部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教堂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亞洲西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寺廟(佛塔)
補充:我國的維吾爾族是白種人,印第安人是黃種人。藏族和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和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式: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類標準:勞動方式的差異。
聚落的發展和環境的關系:有利條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
各地的聚落都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的特點。
總結:本章講述了世界的人種和語言宗教的分布,還有世界人口和聚落的分布好發展規律。重點是人種、語言、宗教的分布地區,這是一個考試的重點內容,要熟練掌握。
【作業設計】
列表比較世界人種、語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