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1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39;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后,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后,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后的學習,為今后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本節課,我們在“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本節課教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了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顧。
師: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沒?現在老師出幾道題讓同學做,看看你們到底有沒有學會。板書:
23+45=12+25=24+55=26+13=41+52=
教師點名讓幾個同學上講臺做題,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計算。強調要求:列豎式并且豎式要寫規范。
點評每位同學所寫的,并再次鞏固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強調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
2、復習20以內的加法計算。
師:同學們,大家曾經學過20以內的加法,在這里老師帶著大家復習一遍。
教師口述20以內的加法如:“5+7”、“6+6”、“8+9”等,讓同學們快速地說出答案,問答過程大約持續5分鐘,為的是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有效地鞏固這些知識,為這節課所學的進位加法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授新知。
1、教學例3。
師:同學們,記得這個單元最開始的那幅圖么,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也是從那副圖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課本的第14頁,看例3。
在同學讀題的同時板書:“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師:同學們都看完題了沒有?好,現在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引導同學審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找出需要的數據。
師:現在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這道題怎么列算式呢?
同學舉手回答,教師根據同學的回答,板書算式:35+37=。
師:好,我們現在把算式列出來了,怎么計算呢?既然我們已經學習了列豎式的方法,為什么不用這個辦法來試一下呢?同學們看黑板,跟著老師一起列豎式。
35
+37
教師邊強調豎式的書寫規范邊列出豎式。
師: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算,應該先從個位開始算,5+7是多少?(同學答:12)我們發現,個位上加起來的和大于10了,我們之前學的不進位加法中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在怎么辦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怎樣用豎式計算進位加法。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同學們先看書上,看怎樣通過數小棒計算這個題。
同學看完后,教師加以指引和解說。
師:我們看到,5個小棒和7個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個小棒。我們把其中的10個捆成一捆,剩下了兩個小棒。再回過頭看看豎式,我們不妨將數小棒的辦法挪過來,也用“捆起來”的方法解決我們剛才的問題。就是將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進1,然后剩下的2寫在結果的個位上,這樣,我們的個位就算好了。現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結果,還應該加上之前進上來的那個1,也就是在數捆數的時候還應算上后來加上的那一捆。這樣,我們就把十位也算出來了,結果就是72。
板書:
35
+317
72
教師解釋清楚計算原理后,繼而強調進位加法豎式的規范書寫,只要有這幾點:依然是各位對齊;加號橫線缺一不可;進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點;“1”的位置應在下面那個加數的十位與個位之間。
2、隨堂練習。
師:好的,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進位加法豎式的計算方法。大家都學會了沒有啊?為了檢驗大家到底有沒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識,同學們拿出練習本動手計算課本14頁做一做的三道題。
56+37=46+24=29+5=
教師請三名同學上講臺計算,并在教室來回巡視,觀察同學做題的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
師:好,同學們應該都已經做好了,我來看看這三位同學做得怎么樣。
教師點評,并及時糾正錯誤,再次強調進位加法豎式的書寫規范和計算方法。
三、課堂作業。
師:我們今天所學的是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學們都掌握了沒有?通過老師的講解和練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基本掌握了10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作業本,開始做作業,完成教材練習二的4、7、10、11題。希望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大家都能夠仔細、認真地寫,寫整齊、寫規范、寫正確,注意豎式的書寫規范和計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錯了。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進一步理解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
2、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正確數萬以內的數。
3、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了解大數的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萬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準備:
計數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大的數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大數——萬以內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舊知識引入新課,既降低了教學難度,又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讀數和寫數的規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計數器
這個數表示的是多少?說一說你的想法。(出示計數器:撥數9999)。
讓學生說一說如果再添上1個珠子是多少?
教師總結: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個珠子就是一萬。
2、數一數
(1)出示問題: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學生討論并匯報。
3、認識“一萬”
課件出示:出示正方體圖。出示10個正方體,指名回答,一個正方體是多少?(一千)。 十個呢?
小組數一數,并匯報: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萬。
總結:10個一千是一萬。(師板書)
(設計意圖:對學生剛學習的一個大正方體中有1000個小正方體的知識進行鞏固,既引導了學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數的方法,又讓學生得到10個一千是一萬的結論。)
4、課件出示問題:你能從九千八百八十七數到一萬嗎?大家一起數一數。
還可以怎么數?學生討論并匯報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小組里數一數,看誰數的又對又快。學生小組內數數,師巡視了解情況。
5、課件出示問題: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大數?
學生討論并匯報。
三、鞏固練習
1、練習從計數器上撥數,從“八千九百”到“一萬”
2、第23頁練一練第二、三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學生談收獲。
(設計意圖:最后的總結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梳理,回顧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的方法。)
五、課后作業
練一練第四題
板書設計:
數一數(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個就是一萬
10個一千是一萬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目標:
1、復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基礎。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3、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溝通相同加數和乘法的內在聯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臺、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訓練
7+5+2+1=5+6+3=3+2+6+4=
二、創設情境,啟發談話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去看一看好嗎?你們看,可愛的小熊貓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歡迎我們呢,你們喜歡嗎?你們看它們多遵守紀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動
(一):“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一)”,問:小朋友,你們看到這幅熊貓圖想提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呢?(生:這里一共有幾只小熊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讓學生自由的數數后反饋交流)
生1:我是橫著五只五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橫著數:5+5+5=15)
生2:我是豎著3只3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豎著數:3+3+3+3+3=15)
師:真棒,還有別的數的方法嗎?(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數)
(2)小結:好,真能干,我們會按順序數數了。在我們平時的數數中,為了不讓遺漏或重復,一般可以豎著數或者橫著數比較方便。
2、活動
(二):“比一比”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道題和口算題有什么異同,四人小組討論。
(板書:加數相同)
(2)齊讀:5+5+5=153+3+3+3+3=15(學生感到有些難讀,相同加數的個數太多)
出示相同加數連加還可以這樣讀:3個5連加等于15(板書)5個3連加等于15(板書)
3、活動
(三):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二)問:這里一共有幾個點子?學生自由地數數,讓學生說你是怎么數的?
板書:6+6+6+6=244+4+4+4+4+4=24(2)讓學生讀出這個加法算式,并說出表示的意義。(4個6等于24;6個4等于24)
(3)一起來數有幾個方格,說一說你可以怎么數,分別列出算式。讓學生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10+10+10=303+3+3+3+3+3+3+3+3+3=30
4、活動
(四):數一數
(1)讓學生觀察蘋果圖,根據圖意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個蘋果?(四人小組討論,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讓學生討論出:6盤呢?10盤?15盤呢?(出示投影片)
(3)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你讀寫了這些算式有什么感覺嗎?
四、鞏固應用
1、讓學生再舉出這樣的算式,如:上面的蘋果50盤呢?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覺?(學生自由說)
2、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這么長的算式寫起來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辦呢?
五、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有什么收獲,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一、注重了學生興趣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卡片、多媒體的運用以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
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三、把握特點,活用教材
與傳統小學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
四、關注知識儲備差異,合理構建合作小組。
在本節課中,小組之內以及小組之間不平衡。由于小組之間的不平衡,造成了小組之間沒有可比性,小組之間的交流產生障礙,成了某幾個小組的表演,一部分小組則成了陪襯,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能夠很好的解決,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得到發展。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搭配應該在尊重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通常以4~6個人為宜。同時小組合作應該是長期合作,而不是臨時合作經過長期的合作學習之后,使之感覺到我們是一個學習小組,我是這個小組的一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從而使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變得合理,平衡。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 隨堂練習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6
一、算一算。
1、直接寫得數。
6×9=8×8=72÷9=14÷2-7=
18-9=18÷3=7×4=28÷7+4=
0÷7=58-28=8×1=9×3-15=
2、豎式計算
7×8=30÷5=84-65=
二、填一填。
1、先把口訣填完整,再寫出兩道算式。
二()十八()八四十八
2、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角都是()角。比它小的角叫()角,比它大的角叫()角。
3、有24個蘋果,平均分給8個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個;如果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個。
4、小明和6個同學一起折紙鶴,每人折6個,一共折了()個。
5、在()里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1)一個箱子里有黃球和綠球,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出的()是綠球,()是紅球。
(2)太陽()從東方升起。
6、33塊糖,至少加上()塊,就可以平均分給7個人。
7、()里能填幾?
41>5×()46>9×()58>()+8
8、在○里填上“>”、“<”或“=”。
49+7○8×716÷2○3+436-9○5×5
9、在○里填上“+”、“-”、或“×”。
5○8=407○8=1556○8=7
10、找規律
(1)1、4、9、16、25、()、()
(2)49、42、35、28、21、()、()
(3)1、3、5、7、9、()()
三、解決問題
1、動物運動會上,小熊家得7分,小兔家得的分數是小熊家的。3倍,小鹿家得了28分。
(1)小兔家得了多少分?
(2)小鹿家的分數是小熊家的多少倍?
2、一輛車可以坐5人,李老師帶15個學生參賽,3輛車夠嗎?
3、二年級一班有36人。
(1)平均分成6組,每組有多少人?
(2)如果每組有4人,可以分成多少個小組?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電子版篇7
《兩位數加兩位數練習課》:
教學內容:
課本P13——-P15練習二
教學目標:
1、鞏固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加深加法意義的理解,為退位減法的學習做準備。
2、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和創造的氣氛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3、引導學生在辨識的練習中體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挑戰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重點:
1、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提高學生的運算技能。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練習,使學生比較熟練而準確的進行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學習了關于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你們有哪些收獲呢?指名匯報。
2、總結得真不錯。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會有更大的收獲。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
二、合作探索,鞏固知識。
1、完成第14頁練習二第5題。教師巡視、指導。做完以后請小朋友在小組內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2、名匯報、并說明計算方法。計算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頁練習二第6題。這些計算對嗎?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把錯誤的改正過來。指名匯報,并說出錯誤應該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頁練習二第9題。教師巡視。指名匯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5、完成第14頁練習二第7題。仔細讀題,理解題意后完成填表。指名匯報,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觀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指名匯報。學生匯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6、完成第15頁練習二第8題。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現在它們正在為誰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鬧,你能幫幫它們嗎?
7、怎樣做才能解決它們的問題?指名匯報。
8、完成第15頁練習二第10題。請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完成。教師巡視。指名匯報。
[設計意圖]: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學生從知識、方法上進行總結。
四、隨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