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生物
高二教案生物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體會文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掌握說明順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難點】
了解“生物入侵者”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為人類造成的損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視頻“不速之客──貓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認真聽讀課文,獲取相關信息:
⑴通過剛才的閱讀,你獲得了哪些關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明確:⑴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
第2~4段:具體寫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
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采取相應措施。
⑴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件中“課文練習”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組為單位,根據已有資料,簡介一種生物入侵者(姓名、來源、特點、危害等)并針對其特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學習成果。教師啟發思考:預防、治理、利用。
五、總結提升
一枝黃花有可能讓我們的城市或鄉村“盡帶黃金甲”,薇甘菊將吞掉伶仃島,水葫蘆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飛機草要霸占西雙版納,大米草在毀掉海邊灘涂……據統計,我國已有外來雜草107種,外來害蟲32種,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農林業經濟損失達574億之多。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在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業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對生物入侵的認識,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高二教案生物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簽,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制作:制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并參與交流。
①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制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然后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布和形態。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布和形態。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布于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并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通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②訓練了學生制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布和形態;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高二教案生物篇3
一、教學目標:
1、識別幾種細胞器形態
2、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3、說出細胞溶膠的功能。
4、簡述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器的形態,功能;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三、教學方法:討論探究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高二教案生物篇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冊第五章第二節生物的變異的第二部分—染色體變異。染色體變異是生物可遺傳變異的三個來源之一,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鞏固了基因突變的相關知識,又為本章第五節《人類遺傳病與優生》中有關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和第七章《生物的進化》中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
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
2、能力目標:
⑴講解染色體組的概念,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⑵比較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對學生分類思維能力的訓練。
3、情感目標:染色體會發生結構或數目的改變進而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教學重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教學難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
【教學方法】
開放式探究、啟發式引導、互動式討論、反饋式評價?。
本節課的教法貫穿啟發式教學原則,采用“多媒體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演示為載體,以“引導思考”為核心,設計課件展示,并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索,逐步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
借助影片、圖片、卡片等輔助教學。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及目標
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舟舟”的視頻音像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請根據已學知識,推測基因的載體能否發生變異?
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觀看視頻,對視頻內容興趣盎然,思考問題。
一、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提出本節問題,學生自學并回答染色體結構變異。
教師總結:
缺失:把由染色體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結構變異簡稱為缺失。
重復:把有染色體中重復某一片段引起的結構變異簡稱為重復。
易位:把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引起的變異,稱為易位。
思考:簡述分離過程中交叉互換發生在什么樣的染色體之間,互換后染色體的變化如何??交叉互換與易位有何不同?
倒位:染色體某一片段發生顛倒引起的結構變異稱為倒位。
提出問題:回憶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有何影響?
請據此推測,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的影響?
師生共同總結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結果。
完成自學攻關,通過觀察圖片,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發言總結,教師補充。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染色體組的概念
三、二倍體多倍體
四、單倍體
本節小結
生活實例引入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1三體綜合征
性腺發育不良
組織學生活動:模擬果蠅減數分裂過程。
提出問題:
果蠅經減數分裂產生的卵子中有哪幾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在形態、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點?這些染色體之間是什么關系?卵子中的這些染色體是否攜帶了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呢?
師生總結:我們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稱為一個染色體組,即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
提出問題:如何判斷一個細胞內有幾個染色體組呢?
學以致用:通過練習總結,展示下圖,學生觀察圖片,作出判斷。
如果給定細胞的基因型,我們如何根據基因型判斷細胞內的染色體組數呢?出題:以下選項表示生物個體的基因型,請大家根據下列個體的基因型判斷一下該個體有幾個染色體組:AAaaBBbb
師生共同總結判斷規律:圖形題,細胞內形態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基因型題,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不分大小寫)有幾個,就有幾個染色體組。、
卡片活動引入二倍體概念。
二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稱為二倍體。
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做多倍體。
舉例:自然界中,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多倍體在植物中常見,在動物中極少見。
提出問題:那么多倍體植株什么特點呢?染色體數目加倍后的草莓與野生狀態的草莓相比有何優點?展示下圖,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特點。
總結多倍體植株特點:果實種子都比較大、營養成分含量較多外,通常莖稈粗壯、葉片也較大。那我們如何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呢?為下節課學習埋下伏筆。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不僅可以成倍地增加,還可以成倍地減少。回憶初中了解的蜜蜂家族成員引入單倍體概念。
單倍體:不受精的配子是可以發育成一個完整個體的,我們把這種由配子不經受精直接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內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特點:長的弱小,高度不育。
提出問題:根據單倍體的概念,比較二倍體或多倍體的區別?
單倍體細胞內一定含有一個染色體或一定含有奇數個染色體組,這種說法正確嗎?
讓學生填寫概念圖。歸納本節知識點。
通過實例,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卡片模擬果蠅減數分裂過程,
通過前后內容的復習串聯,從而建立其新舊知識的聯系,加深對所學習知識的理解。
學生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應用染色體組的概念,進行判斷。
依據二倍體概念
學生思考回答多倍體的概念。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
創設情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觀察圖片結合蜜蜂發育知識概述單倍體概念。
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歸,納、提煉知識的能力。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鞏固重點知識。
知識鞏固
提出問題:多倍體單倍體各有優點,有何應用?為下節課講解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作鋪墊。
課后討論無子西瓜的形成,討論拓展題。
高二教案生物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高二教案生物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說出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
列舉我國保護珍惜生物的自然保護區和有關的法律法規。
能力目標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觀察、關愛并保護大自然,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二、重點、難點
重點
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難點
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查閱法、討論法、講述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一些我國瀕臨滅絕邊緣的珍惜動植物等相關材料在課堂上介紹。
到圖書館或者互聯網查閱課本上圖片中生物的有關資料。
課上介紹:(先學生介紹其收集到的資料,再老師進行總結)
珙桐:木質細蜜,不易變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藝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對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珙桐是1869年發現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和破壞,目前數量較少,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有被其他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白鰭豚: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鯨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物種之一。
大鯢:又名娃娃魚、生活在海拔200—1000m的水質清澈、水溫低、深潭較多的溪流中,獨居于巖洞、土窟中,晝伏夜出,因叫聲似嬰兒啼哭而得名。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蝦、蟹、蛇、鱉、鼠、鳥等為食,捕捉方式為“守株待兔”。
金絲猴:是我國的“國寶”,有3個品種,即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其中,黔金絲猴最少,只有500—600只,被國際貿易公約例為瀕危度最高的:“E”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數量不到2000只,為世界瀕危物種。川金絲猴多些,在10000只以上。
莎欏,又名蕨樹,是白堊紀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森林中最高可達20米左右。莎欏出現至今約3億多年,比恐
龍還早1億5千多年。是當時草食性恐龍的重要食物。
揚子鱷:最早出現在中生代三疊紀,距今有2億多年。生活在長江流域,由于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其分布區域迅速減少,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之一。1979年在安徽廣德、宣州等地建立自然保護區。
鵝掌楸:木蘭科鵝掌楸屬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高可達40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
討論
根據你收集的資料,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是什么?
可能是棲息地被破壞(認為因素、自然因素)、環境污染、人類的過度捕獵等等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些珍惜生物?
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強化法規宣傳、增強每個公民的法律意識等措施,保護好這些生物。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有哪些?
課后活動
動學生課后舉辦生物多樣性展覽、板報、宣傳、或調查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觀鳥和愛鳥活動。
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內容及成果進行評價、保存!
教學后記
本節課的課后活動對增強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非常具有意義,學生在宣傳、推廣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這樣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我感覺這一教學方式值得值得以后繼續使用、改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