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仔細觀察并描述圖片中三個
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能對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進行比較,并作出合理解釋。
3.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作出合理的推測。會收集有關植物的遺傳資料。
4.知道人、動物、植物的許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
5.體會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感受遺傳的神奇與奇妙。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能仔細觀察并描述圖片中三個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知道人、動物、植物的許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
三、教學準備:
圖片、照片。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提問導入__你長得像誰?你呢?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遺傳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生物的遺傳現象。
2.觀察并比較圖片中三個孩子與父母的相似點。
出示圖片學生觀察,讓學生們通過仔細觀察找出各他們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據是什么?
升學仔細觀察他們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開始找同學家人的活動。通過把同學的照片與其家人的照片與其家人的照片進行比較,找出身體特征的相似處。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間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稱為“遺傳”。
3.觀察植物動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體親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學生觀察圖片或交流的資料,從而探究動物植物的遺傳特征。
小結遺傳先行是生物體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關遺傳的諺語和俗語。
學生交流收集的遺傳的諺語和俗語,加深學生對遺傳現象的認識。
5.依據遺傳規律推測小貓爸爸的樣子。
學生推測并說明理由。
6.鞏固
今天我們學習內容是,遺傳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一個物體的個體產生同一物種的后代,每一物種的個體都繼承上代的各種基本特征。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
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
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后,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說說要注重什么?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么?
三、閱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里,每盒放入2-3顆綠豆,并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布置作業;
1、學生認真完成種子發芽實驗報告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
●分區域調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校園生物的美麗。
●體會到用心觀察會有許多新的發現,發展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難點】
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為整個班級準備:校園常見生物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里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劃)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匯報,師點撥:
A、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域分別進行調查;
B、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索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現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里生活過。將這些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
C、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D、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顒拥牡攸c。
E、在調查時可能會出現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種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開黃、白、紅不同顏色花的郁金香等,記錄時可以都記錄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別記錄某某樣的蝴蝶;某某顏色的郁金香。F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盡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后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資料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標
探究過程和方法:
能仔細觀察并描述圖片中三個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點;
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型特征進行比較,并作合理解釋;
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會查閱和收集有關植物的遺傳資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如頭發、雙眼皮、膚色等;
知道動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遺傳的;
了解遺傳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態度:
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感受遺傳的神奇和美妙
教學重難點
重點:什么是遺傳現象
難點: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多位學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多媒體課件,動植物圖片,查找有關遺傳的諺語學生準備:帶父母的照片
教學過程
教學安排教學效果
一、導入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克隆技術,克隆出來的動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生物的遺傳現象。(板書課題)
2.我們先來看看書上P42,大家幫這三位同學找找他們的父母是誰。
3.學生討論后回答
4.為什么他們是他的父母呢?你從哪知道的?(讓學生找找這幾位父母與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學習新課
1.人類的遺傳現象
(1)剛才我們已經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科學上稱為“遺傳”。
(2)你有沒有被媽媽或者爸爸的同事說過很像你媽媽或者爸爸?
(3)我這里在課前請幾位同學帶來了他們的全家福,我們就來找找他們的父母。
(4)不少同學也帶來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組間混合一下,看能不能為同學找到他的家人
2.動物間的遺傳現象
(1)觀察P43圖片,說說這些動物家庭的成員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組討論回答
3.植物間的遺傳現象
(1)觀察P44圖片,說說這些動物家庭的成員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組討論回答
4.總結
不僅人類每代間有遺傳現象,動植物也存在同樣的遺傳現象
你還知道哪些描述遺傳現象的諺語嗎?
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三、遺傳現象的推測
1.觀察圖片中每只小貓的顏色和花紋,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
2.小組討論后匯報
四、拓展作業
(1)今天我們觀察到的遺傳現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遺傳外,還有哪些可以被遺傳?回家問問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氣、習慣等方面也會遺傳嗎?
板書設計
生物的遺傳現象
膚色、眼睛、臉形、遺傳:親代與子代之間或多或少的花紋、手指形狀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分區域調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校園生物的美麗。體會到用心觀察會有許多新的發現,發展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難點
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為整個班級準備:校園常見生物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里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
(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
(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匯報,師點撥:
A、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域分別進行調查;
B、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索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現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里生活過。將這些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
C、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D、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顒拥牡攸c。
E、在調查時可能會出現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種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開黃、白、紅不同顏色花的郁金香等,記錄時可以都記錄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別記錄某某樣的蝴蝶;某某顏色的郁金香。
F、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
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盡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后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資料。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p>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著眼睛)物鏡(對著標本)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通光孔鏡座
(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匯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小學生物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適植物會生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留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填表后再討論)
綠豆芽的總數量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實驗說明
陽光下的綠豆芽
黑暗處的綠豆芽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生長有什么不同?
(3)改變了條件對綠豆芽的生長產生了什么影響?
3、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后并交流。
4、交實驗記錄表前,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紙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自然界里許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生長圖片:
1、比較香蕉樹、松樹、仙人掌的葉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樹、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自己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結:
節我們學習了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適宜,植物會生長得茁壯。當環境改變后,植物會努力適應環境變化而生長,如松樹;仙人掌的根很發達,它的葉是針狀,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夠夠生長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業
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夠在環境改變后,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