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
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篇1
活動過程:
一、引題
今天,我們班來了很多的客人老師,你們高興嗎?那你們想不想送給他們一份禮物呢?今天,老師就來教你們做糖葫蘆,然后把你的糖葫蘆送給客人老師好嗎?
二、教師出示三串用泥工做的糖葫蘆問:那么看這三串糖葫蘆有什么不一樣呢?(一串最大、一串大一點、一串最小)
教師出示其中的一串糖葫蘆問幼兒,這串糖葫蘆的三個果子有什么不一樣呢?(哪個最大、哪個最小)?那他們是怎樣排隊的呢?
三、教師講解示范
教師出示畫有竹簽的紙,請一名幼兒幫忙串糖葫蘆。請其他幼兒檢查看他串的對不對。教師點評,并講解幼兒操作時的要求。
四、幼兒操作
教師巡回指導并幫助那些能力弱的幼兒。
五、請幼兒將做好的糖葫蘆送給客人老師,讓他們幫忙看看誰做的糖葫蘆最漂亮。
活動評析:本節課幼兒玩的很開心,一聽說做糖葫蘆,他們就以為要做真的糖葫蘆了,所以他們在聽的時候聽的聽認真的,不過就是本節課我給他們設計的難度大了一點,因為這一節是第一節學習三個物體之間比較大小,而且我選擇以不干膠貼的方法進行的,由于幼兒比較小,他們還不會撕不干膠,導致這節課上下來的整體效果就不是如此的理想。
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特性,知道空氣無處不在。
2.感知空氣壓力的存在。
3.培養動手、動腦的習慣。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準備:
1.白紙若干張;泡泡液每組一盆,圓形紙筒每人一個,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個;歡快的音樂。
2.有吹泡泡游戲經驗。
活動過程:
一、魔術表演
魔術過程中,采用幾種用手掌拿紙的方式。
誰愿意和我一起來表演魔術?
每人一張白紙進行魔術表演。
二、為什么不掉
1.集體討論。
手掌上的紙為什么不掉?
2.小結。
當我們帶著我們手掌上的紙運動起來的時候周圍的空氣寶寶也跟著運動了起來,它們使勁的把紙按在了我們的手掌上,所以紙就會牢牢的貼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紙接泡泡。
2.說一說。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氣是怎么進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氣吹進去嗎?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觸泡泡液?
教師小結: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觸的,因為不衛生、有毒。
3.分組操作。
①試一試把紙筒里的空氣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讓紙筒里的空氣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說一說你是用什么辦法將紙筒里的空氣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氣為什么會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結。
紙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這時將紙卷桶向下壓,水寶寶們就進入到了紙卷桶里了,使紙卷桶里的空氣寶寶受到擠壓慢慢上升,然后吹動樂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總結評價
通過變魔術游戲了解了空氣流動會產生壓力,通過吹泡泡的游戲又了解了空氣受到擠壓也會產生壓力的科學原理。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把紙筒一端插到沙子里會不會壓出泡泡?
活動反思:
活動的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收獲也很多。只是幼兒在做實驗中急于想動手操作,沒聽清老師的注意事項,活動紀律比較混亂。可見幼兒的探索和發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選擇探索活動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不可直接控制,而應以尊重和支持,引導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探究活動。所以,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環境來鼓勵幼兒積極探索。
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篇3
【活動目標】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鳥進籠”游戲,能正確把握小鳥身體的比例。
2.會玩小鳥進籠游戲,發現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系。
3.體驗自制玩具的快樂,感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
【活動準備】
白色硬卡紙、小木棍、水彩筆、雙面膠、剪刀
【活動重點】
掌握自制游戲的做法。
【活動難點】
知道“視覺暫留”現象的原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吸引幼兒探索制作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展示“小鳥進籠”游戲用具,請幼兒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張硬卡紙上畫上小鳥,重點指導幼兒畫小鳥時要掌握身體的比例。提醒幼兒給小鳥圖上漂亮的顏色。
(2)在另一張紙上畫鳥籠,在兩張紙的中間夾上小木棍粘貼在一起即可。
2.引導幼兒玩游戲,雙手來回搓動小木棍,即會出現小鳥入籠現象。
三、結束部分:
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手的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系,體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感受。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美工區尋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戲,投放到益智區,探索不同游戲轉動的秘密。
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篇4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適用專業:學前教育
開課單位:幼特音樂教育系
備選教材:趙娟主編:《幼兒園環境布置與教玩具制作》
二、課程性質和目標
《幼兒園環境布置與教玩具制作》是學前教育專業(專科)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它全面、系統、科學地闡述了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基本理論、幼兒園各種教育環境設計的主要內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幼兒園室內外空間環境及區域環境的創設、幼兒園各類墻飾的設計與制作等內容。
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是:
1.使學生了解幼兒園環境創設工作的主要內容,充分認識創設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意義,理解環境創設與幼兒園課程的關系,深刻認識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學前教育觀念。
2.使學生掌握幼兒園各類教育環境創設的要點,能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并能合理利用
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傾聽,操作,使幼兒知道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活動使幼兒懂得要保護蚯蚓。
3、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及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六只盆:盆里有泥和蚯蚓
2、每人一只小盆子,一雙筷子;
3、每組一盆水,抹布;
4、蚯蚓示范圖,錄音,圖書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征
1、觀察泥土,尋找蚯蚓。
盆子里的泥土是怎么樣的?(泥土上面有一個個小洞洞)這是怎么回事呢?泥里藏著什么呢?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
2、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1)蚯蚓長得怎么樣的呢?它與其它動物不一樣在哪里?
(2)幼兒觀察蚯蚓“走路”時的動作,用手模仿蚯蚓走路時一伸一縮的現象。
小結:蚯蚓的身體圓又長,象細細的管子,而且身體滑滑的,軟軟的,有許多節組成。它與其它動物不一樣,它沒有眼睛,鼻子,耳朵,身體下面也沒有腳,它是靠身體一伸一縮向前蠕動的,有些時候還會把身體卷起來。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
1、小實驗:將蚯蚓放入水中,觀察蚯蚓會怎么樣?
2、出示放在同一容器中的干濕兩種泥,讓幼兒觀察,泥有什么不一樣呢?(一邊干一邊濕)
3、找一找蚯蚓在什么地方呢?想一想蚯蚓為什么在這個地方呢?
小結:蚯蚓喜歡在潮濕的泥土中生活。
三、了解蚯蚓與人類的關系
1、蚯蚓生活在泥里吃什么呢?(幼兒自由討論,并自己在教室里尋找圖書,圖片等答案。)
2、蚯蚓有什么作用?
小結:蚯蚓吃的是泥里腐爛的東西,有時鉆出泥土吃地面上腐爛的樹葉,它在泥里生活,使土壤變得松散,莊稼,植物就長得好了,它的糞便還可以作肥料,蚯蚓還可以做中藥,它也是家禽,家畜,魚最喜歡吃的飼料。
3、蚯蚓的本領真大,但是有一些地方蚯蚓不多,所以我們人類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蚯蚓養起來,然后把它送到需要的地方,為人類服務。
四、延伸活動:
1、和幼兒一起到田野里去找蚯蚓。
2、自然角中飼養蚯蚓,讓幼兒觀察蚯蚓松土的現象。
3、做蚯蚓再生的實驗,讓幼兒了解蚯蚓生存繁殖的特殊本領。
科學領域教案設計反思篇6
設計意圖: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與周圍的事物的互動中完成的。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成為現代科學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次活動正是選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現象一些問題。科學現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選擇了這節幼兒感興趣的現象來進行探索,并從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幼兒科學活動中探索能力的培養,也就是通過幼兒的觀察、操作、討論等實踐活動,讓幼兒自主活動,主動地進行探索活動,從而來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
活動目標:
1.運用太陽鏡感知周圍事物的變化。
2.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各色兒童太陽鏡,成人太陽鏡,各色玻璃紙,紙制鏡框,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談話展開,直接導入。
1.講一講太陽鏡的作用。天氣越來越熱了,很多人都戴上了太陽鏡,太陽鏡有什么用呀?
2.示范正確的戴法。(教師可以故意戴錯,請幼兒糾正正確的戴法:兩只彎彎的鉤是掛在耳朵上的。還可以引導幼兒打開眼鏡和收起時的方法,輕拿輕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幼兒選眼鏡。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款太陽鏡戴上
(二)幼兒探索:戴著太陽鏡去旅游。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到各個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戴上太陽鏡后不同的變化。探索過程中和幼兒個別指導交流。
(三)交流。一起休息:你帶上眼鏡后有什么發現?
師生總結:原來太陽眼鏡可以把周圍的東西變成和它一樣的顏色呀。(詩歌出示)"我帶上了紅色的太陽鏡,小草變成了紅色,小亭子變成了紅色……,老師的臉變成了紅色,一切都變成了紅色,太陽鏡呀真好玩。請幼兒用詩歌的語言表述自己戴上太陽鏡的發現。
(四)交換太陽鏡再探索。
1.呀!怎么你的太陽鏡和我們的不一樣呀?引導孩子和同伴交流太陽鏡的不同。(顏色多樣:紅、黃、藍、綠、紫、咖啡等;款式不同: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小動物造型;大小不同:成人的和兒童的)
2.交換太陽鏡再探索,和好朋友交換不一樣的太陽鏡,我們再去旅游了!
延伸活動:
自制太陽鏡。教師做好的框架,請幼兒用透明彩色玻璃制粘貼鏡片。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