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第八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新內容。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于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不僅僅使學生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還要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整節課設計基于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我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里改小數據,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后20℅的學生。然后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復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發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并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這節課雖扎扎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
由于植樹問題的情況復雜,還要學生多加練習,鞏固知識。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2
教學內容:
p.1例題,想想做做第1~4題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這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安排的。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數乘法的筆算能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乘法計算伐好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主動總結、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放大,培養類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激發探索計算方法、解決計算問題的興趣。
重點難點:
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光盤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學生自己出一道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并筆算。算完后互相檢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書,說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主要說清楚分別要用第2個乘數的個位、十位上的數去乘)。
二、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圖
讓學生看圖后,讀讀題目的意思,說說怎么列式?
隨學生回答板書:144×15
指出: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板書課題:三位數乘兩位數
二、探索算法
1、學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換算法,說說自己怎么算的?有問題么?
2、找幾個學生的做法板演,分別說說各題錯在哪里?正確的該怎么算?
[課堂中出現的問題:(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數是兩位的,要分兩次乘。
(2)分別用第一個乘數三個數位上的數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個乘數分別去乘]另外再指出:個位乘得的積末尾和個位對齊,十位乘得的積和十位對齊。
總結:(1)用兩位數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依次分別去乘三位數;(2)用兩位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對齊;(3)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題
1、做“想想做做”第2題(做在書上)
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中很容易出錯,除了上面說的錯,還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題:說說錯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別要注意三位數中間有0時,不能漏乘;還要注意不能忘記每次計算時的進位。
2、完成第1題
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出豎式進行筆算,算完后指名說說得數。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列豎式計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豎式計算類似的題目時,通過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能使筆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讀題,指名說題意。
提問:要求算出每種水果各賣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總價,總價是怎樣計算的?(板書:數量×單價=總價)
學生列式計算,寫在作業本上。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3.通過小數比較大小,使學生初步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創設了少年演講比賽的情境,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比較鄭強和李明兩個同學“誰的得分高”。在比較9.87 和9.90哪個數大時,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從數位來思考,兩個數的整數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三人的得分情況,張華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較鄭強、李明、張華的成績,就需將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首先要讓學生看清楚是按從大到小排列還是小到大排列,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比的。使學生體會到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大;整數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個數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個數大。
第3個問題“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小數的大小,確定其范圍。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鄉鎮小學,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只有極少數學生來自于鄉鎮企事業單位。我校實施新課程改革已是第四個年頭,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使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敢于提出問題,敢于相互質疑,大膽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學生活潑可愛,思維靈活,敢說敢做,既有著農村孩子特有的淳樸與耿直,又有著良好的合作和創新意識。只要是貼近孩子生活的實際的學習材料和內容,他們都會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看過歌手大獎賽嗎?
生:看過。
師:一場比賽結束后,你最關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誰得了第一。
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歡的那個選手得了第幾名。
生3:我最想知道他們的名次情況。
……
(二)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師:我調查到在一次歌手大獎賽中,鄭強和李明兩名選手的最后成績是這樣的,請大家看!(出示圖片)
鄭強:9.87分;李明:9.90分。
1.提出問題。
師: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鄭強和李明誰得了冠軍?
生2:鄭強和李明誰的得分高一些?
生3:他倆相差多少分?
……
2.大膽猜測。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他倆相差多少分這個問題,我們以后的學習中再來解決,而我們這一節課主要來解決像同學們提出的鄭強和李明誰的得分高,誰的得分低這樣的問題。那么他們誰的分高一些呢? 生1:李明的分高。
生2:我也認為李明的分高一些。
生3:對!和我的看法一樣。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在談論)
3.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師:你們都認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樣想出來的?請大家自己先判斷一下,然后再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教師參與。)
匯報交流。
生1:我們小組的同學都認為是9.90大一些,我們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數部分,都是“9”,沒法比,我們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們就認為9.90比9.87大一些。
生2:我們小組同意他們的想法,我們能說的更明白,在以前我們學習整數比較大小時,都是從位比起,所以我們認為小數也是從位比起,假如位同樣大,那么我們就再比下一位,就這樣依次往下比。
生3:我們小組認為在比較小數大小的時候,應該先比較整數部分,假如整數部分同樣大就再比較小數部分……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說的,通常我們在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時,先看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十分位上的數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
師:那你們認為小數與整數比較大小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請大家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生1:我們認為都是從位比起。
生2:整數要先數一數位數的多少,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而小數有小數部分,不能比位數的多少。……
師:大家說得棒極了!在比較小數大小時是從位比起,按照數位順序一位一位地比,這一點與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數比較大小與整數比較大小還有不同的地方,整數比較大小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而小數比較大小與位數的多少無關,是要按照數位順序從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較。
師:張華的得分是9.96分,同學們能將鄭強、李明、張華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嗎?
( )>( )>( )
(1)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2)全班反饋。
1組:我們先比整數部分,整數部分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十分位上兩個是9,一個是8,是8的最小,再比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也就是(9.96 )>(9.90 )>( 9.87 )
(三)應用拓展。
1.排順序。
師:在這次比賽中王平的表現要比張華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請大家猜一猜,評委會給王平多少分呢?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 生1:我猜可能是9.95分,因為9.95比9.90大,比9.96小。學生投影展示:9.96>9.95>9.90。
生2: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時也比9.96分小。學生投影展示:9.96>9.93>9.00。
生3: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學生投影展示:9.96>9.905>9.90。
師: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數還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老師,我有個不一樣的答案!我認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張華低一些的小數有無數個。
(此時大部分學生有點疑惑)
師:為什么?說說你的看法。
生4:我認為只要個位和十分位上都保證是“9”,然后小數十分位上的數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邊的可以任意的添數,就都比9.90多,比9.96小,這樣的數可以有無數個。
(眾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師:你的這個發現真了不起!老師也為你的出色表現感到自豪!
2.找朋友。
教師舉起寫有“13.21”的卡片。
師:請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寫一個小數,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學生寫好后,部分學生舉起手中的卡片對照。)
生:比您大的朋友在這里是……
師:大家可以在組內玩這個找朋友的游戲,請小組的同學先自己寫好一個小數,然后比一比誰寫的大,誰寫的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活動)
3.猜一猜。
師:同學們,我買了一本書是7元左右,請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生1:比7.20元少嗎?
師:對!
生2:比7.10元少嗎?
師:不對!
生3:是7.15元嗎?
師:對了!
師:你還想玩這個游戲嗎?
生(齊):想!
師:請大家在小組內玩一玩,小組的同學可以輪流當裁判。
……
(四)總結、評價。
師: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生1:我學會了正確的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和三個小數的大小,還能給他們排順序。
生2:我學會了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我感覺自己在這節課中的表現還可以,我很高興。
生3:我又學到了一些關于小數的知識,我感覺很快樂。
……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一組相關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
2.過程與方法:經歷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的信息,并進行簡單預測。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規范有序的解決問題的步驟。
學習重點
能根據一組相關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
學習難點
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的信息,并進行簡單預測。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優點?
二、自學指導。
1.情景導入:
(用蒜苗生長的動畫圖片引入新課)
2.由學生動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
3.動畫演示蒜苗生長情況折線統計圖(要強調學生注意觀察畫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讓學生分析在格子圖中畫折線統計圖可以分成哪兩步。
三、習題鞏固。
課本P89練一練1。
四、實踐應用。
課本P89練一練2。
五、課堂小結。
1.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呢?
折線統計圖有利于直觀了解事物的變化情況。
2.怎樣畫折線統計圖呢?
(1)先在格子圖中描點。
(2)連線。
3.統計圖一般有幾種形式呢?
統計圖一般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三種形式。
4.進行預測時,先要找出數量變化趨勢中的規律,再進行預測。
六、知識拓展。
為了尋找小玲跳繩成績提高的秘密,笑笑幫助小玲記錄了鍛煉的情況,并制成了統計圖。
(1)小玲跳繩中哪一階段成績提高最快?哪一階段成績提高比較緩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績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績提高比較緩慢。
(3)估計小玲第8天的成績大約是多少,達到每分135個大約是在第幾天?
答:估計小玲第8天的成績大約是118個,達到每分135個大約是在第12天。
七、目標檢測。
1.要表示上海20__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用()表示合適。
A.條形統計圖
B.折線統計圖
C.扇形統計圖
2.統計圖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線統計圖表示的是李明從9時到11時由甲地到乙地騎車行駛的情況。
(1)李明從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長時間?甲乙兩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均每時行駛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嗎?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長時間?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駛了多少千米?比他騎車行駛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實踐作業。
根據十幾天觀察蒜苗得到的結論,寫一篇《我的蒜苗長得快》數學實踐小論文。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5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一、教學內容: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P17——P18
二、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難點:由具體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頁情境圖。
師:在我們班里,有多少同學會騎自行車?你最遠騎到什么地方?
師生交流后,課件出示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你看,這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
2、獲取信息。
師:從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
3、師小結信息,引出課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二)探索發現
第一環節 探索加法交換律
1、課件繼續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騎了40km,下午騎了56km,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學生口頭列式,教師板書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號把這兩道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 40+56=56+40
你還能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嗎?
學生獨自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并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寫出的等式,互相檢驗寫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觀察寫出的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全班交流。從這些算式可以發現: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可以用符號來表示:△+☆=☆+△;
可以用文字來表示:甲數十乙數=乙數十甲數。
3、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又可以怎樣來表示發現的這個規律呢?
a+b=b+a
教師指出: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4、初步應用: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環節 探索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教材第18頁例2情境圖。
師:從例2的情境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師生交流后提出問題: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樣列式?
學生獨立列式,指名匯報。
匯報預設: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騎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騎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這兩道算式寫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組討論。先比較每組的兩個算式,再比較這三組算式,在小組里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集體交流,使學生明確:三個算式加數沒變,加數的位置也沒變,運算的順序變了,它們的和不變。也就是: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可以怎樣用字母來表示這個規律呢?
(a+b)+c=a+(b+c)
教師指出: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初步應用。
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數。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鞏固發散
1、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填寫,組織匯報時,讓學生說說是根據什么運算律填寫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換律,哪些符合加法結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交流后總結: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號和字母來表示發現的規律。
(五)板書設計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六、教學后記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⒈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⒉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⒊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過程:⒈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⒉量一量
⑴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⑵匯報結果。
⑶小組合作學習,怎樣以米為單位來表示呢?
⑷匯報: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結: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就是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以米為單位記錄下來(學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匯報結果。
⒋試一試
媒體出示燕子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愿意回答嗎?(愿意)
我(燕子)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么表示?
全班匯報: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么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⒌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匯報: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里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并以米為單位表示出來?
⒍多媒體出示,練一練。
(學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7 同學們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⒏布置作業,試一試1、2題。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7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原先是奧數知識,是少部分學有余的孩子學習的。而新課程改革后,該內容被選入課本,每個孩子都要參與學習。這時,我們該怎樣去組織課堂教學呢?
1、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覺得讓學生畫圖來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系,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等學生找到規律后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2、創設情境,讓數學走近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幾種不同種法的基礎上,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題型,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并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3、加強訓練。
數學離不開訓練,特別是對小學生,因為他們的忘性較大,很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的很好,但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這樣,就要求教師注重平時的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
4、這部分雖學得扎扎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1)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2)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借的工具,借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借,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四年級下冊電子版數學教案篇8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圖形分類活動,對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進行歸類和梳理,了解圖形的類別特征以及圖形之間的聯系。通過拉一拉,親身體驗、發現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感受三角形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不穩定性在實踐中的應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對圖形的分類活動。第一次是對已學的一些圖形按是否是平面圖形進行分類,第二次是對平面圖形按其是否由線段圍成進行分類,第三次是對線段圍成的圖形的邊數進行分類。由此可見,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圖形進行分類,了解這些圖形的類別特征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應該是一個主要的目標。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易變性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實用價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對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進行整理歸類,了解圖形之間的類別特征;
2、通過實際實踐,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三角形的穩定性,認識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一、二個教學目標將在教學第二個環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來落實。第三個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拓展,課外延伸”來落實。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已經認識了這些圖形,對它們的特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分類的思想,學生也已經接觸過,曾進行過數的分類。加上城區學生基礎比較好,所以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應該不難。只是學生對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應用平時關注的較少,理解起來可能會有困難。
三、說教法與學法
1、說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特別是通過課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的實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2、說學法
(1)自主觀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圖形的特點,思考分類的標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五大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對話交流,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圖形,借機引出課題,交代學習目標。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學生分組嘗試分類
提出分類問題之后,讓學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類,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借助學具分小組動手分一分,說一說。
2、集中交流分類標準
先讓學生上臺粘貼,再說一說是怎樣分的。然后逐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分。邊分邊交流分類的標準。
3、梳理思路,展示過程。教師用課件演示分類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圖形類別特征的認識。
4、動手實踐,探討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橋、伸縮門等圖片引出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如果換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將會出現怎樣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發現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再讓學生回憶學生中應用了特性的實例,加深對特性的理解。
(三)運用拓展,課外延伸
1、誰能說說圖的意思(教材23頁第3題)。為什么現在可以坐了?
2、欣賞圖片: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存在著許多我們學過的圖形,聰明的建筑師們不僅利用他們設計出了許多漂亮的建筑,同時又利用他們的特性設計出了不可思議的雄偉建筑。它們中有的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風雨滄桑,但是依然完好無損保持了原樣。下面就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欣賞這些有名的建筑圖片,去感受圖形帶來的魅力。
3、課外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4、運用今天學過的知識加固搖晃的椅子。
(四)總結評價,交流收獲
“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你能談談你的收獲,并對自己或者其他同學的學習給出一個評價嗎?” 學生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獲,也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獲,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評價自己或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了成功,促進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