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
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篇1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__年3月26日)教育需要積極而有效的文化,學校教育價值最值得品味的東西就是學校所擁有的文化,以強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給學生一個東方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撐、精神支撐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創建的主導思想。正是基于這一教育理念,我校決定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內容進行德育特色化學校創建活動。
一、指導思想:
“用文化經營學校,用理念支撐學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學校創建的指導思想。中國有著五千年未曾中斷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不絕如縷的繁衍歷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模式、德行素養和社風民俗。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通過教育,為學生奠定文化修養的基礎,未來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會,為中國文化之發揚光大,為建構“人文和科技交匯的未來世界”做出貢獻,培養名副其實的文明人、現代人、成功人。
二、總體設計
以“中國傳統文化導讀”為主線,以人文性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以“合約式”評價為終結,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美德、良好的風范、高雅的情趣、昂揚的氣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體系。
三、意義
(一)理論意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改進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
依據心理學原理“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的&39;民族素養。民族凝聚力來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德育內容民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體系的建設,而且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
(二)實踐意義
1、抵制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的需要。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對孩子做人的教育卻越來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教育環境存在著許多問題:影視、網吧演繹著“武俠加愛情”、“黃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都使學生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的&39;侵害。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
2、迎接全球化挑戰的需要。人們在全球化中進一步誤讀東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義。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沒能占據應有的位置。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被集體遺忘的尷尬,其結果就是使學生對我們民族的歷史,不僅沒有深刻而較全面的了解,反而憑空多了一份蔑視,這對民族精神是巨大的傷害。而民族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又顯得尤為嚴峻。因此,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現代中國公民的需要。
四、實施原則
1、全面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學生身上得到落實,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整體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要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體系。
3、發展性原則: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建設目標
1、近期目標:明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指導思想,達成共識,研討細化具體操作方案。
2、中期目標:通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活動,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
3、遠期目標:
(1)通過誦讀經典文化,使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掌握1000條成語,300余首古詩詞,熟練背誦《弟子規》、《大學》、《論語》等經典篇目。
(2)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學生一生優美的人格奠定基礎;通過社會反饋,學生在家庭、社會上的表現,學生明確知道應做一個怎樣的社會人。
(3)培養和造就一批師德高尚,教學風格獨特,具有人文素養的名教師。
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關注一些國家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增進對世界的了解。
2.萌發對多元文化的興趣和尊重的情感。
活動準備
“媽媽”(英文、日文、韓文、中文)及各國的國旗,節日視頻(春節、圣誕節、感恩節),圣誕樹、手工紙、剪刀、繪畫紙、油畫棒、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了解一些國家的文字。
1.出示漢字“媽媽”
提問:小朋友們認識這個字嗎?你們知道這是哪個國家的字?
2.觀察比較外國的文字“媽媽”
小結:外國的文字在發音和形象上都是與漢字不同的,而且很多節日也和我們國家是不同的。
二、了解幾個世界上的著名節日。
1.(播放春節視頻)教師提問,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這是什么節日?
除了春節,中國還有那些節日?
2.(播放圣誕節視頻)
幼兒觀看,了解圣誕節。
傾聽故事——圣誕節的禮物。
3.(播放視頻)了解韓國的感恩節。
4.小朋友還知道那些國家的節日?
5.教師總結。
三、模仿過不同的節日
增進對世界的了解,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延伸:
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繪畫“世界各國的節日”。
摘要:
播放春節視頻教師提問,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這是什么節日?除了春節,中國還有那些節日?
2.播放圣誕節視頻幼兒觀看,了解圣誕節。傾聽故事——圣誕節的禮物。
3.播放視頻了解韓國的感恩節。
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有品嘗元宵的習俗。
2.通過做、煮、品嘗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樂趣。
3.能用簡短的語言講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嘗元宵時的心情。
活動準備:
面粉、點心盤、圍裙、電飯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動過程:
1.激發做元宵的興趣和愿望。
指導語:
①今天是什么節?元宵節有一種特別的食品,是什么?
②元宵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觀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觀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指導語:
①我們怎樣才能做出圓圓的元宵?
②老師煮元宵時,小朋友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兒穿好圍裙并洗手。
(2)幼兒嘗試用搓、團圓、在盤中滾一滾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兒注意不把面粉團弄碎,不要將面粉撒在盤外。)
(3)教師煮元宵。
4.加糖品嘗元宵,說說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篇4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感受節日的歡快氣氛。
2、積極參與賞燈、玩燈、搓元宵等活動,體驗與同伴集體過節日的快樂。
3、知道元宵節的時間是正月十五。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元宵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5、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干米粉、小盤子每人兩份,花燈每人一盞
2、鑼鼓音樂伴奏帶
三、活動過程
1、講講元宵節。
(1)引導幼兒講述:我知道的元宵節。
(2)教師在幼兒講述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元宵節的來歷和中國人過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2、做元宵。
(1)談談說說:我吃過的各種元宵。
(2)教師介紹做元宵的材料,并示范制作方法。
①將搓圓的元宵放入干米粉盤中來回滾動,直到四周全沾滿米粉。
②最后放在手心里搓圓即成。
(3)幼兒分組制作,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掌握兩人合作滾米粉的技能。
(4)將搓好的元宵放在每組的大盤中,分享集體合作的快樂。幼兒在等待元宵煮熟的同時玩花燈。
3、玩花燈。
(1)幼兒各提一盞花燈,同伴間相互欣賞,介紹自己所拿的花燈的名稱及主要特點,
(2)幼兒在音樂聲中,提燈玩耍。
4、品嘗小元宵。
鼓勵幼兒有禮貌地邀請老師、阿姨一起吃元宵,學習與他人分享勞動成果,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篇5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完善學校德育體系,增進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青少年成長之路,傳承文化基因,守護好中華優秀民族的“根”和“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
二、活動主題
“傳承文化基因,守護民族根魂”
三、基本原則
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相結合;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與德育常規教育相結合;與“第二課堂”、“興趣小組”活動相結合。
四、活動內容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環境育人。設定厚德載物、大氣沉靜的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利用走廊、教室、辦公室、櫥窗等場所設立中華傳統美德的圖片、警句、詩詞歌賦等,創設傳統文化環境,突出傳統文化氣息,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把傳統教育寓于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之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以說一口流暢的普通話、寫一手規范的中國字為目標,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扎實、有序開展。各學校結合師生實際,通過開展“讀、說、抄、寫、評”等活動形式,提高師生讀、說、寫的能力和水平,傳承中華文化,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推進。讓學生在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語音中感受漢字的魅力,在橫平豎直、方正規范的書寫中得到藝術的浸染。
(三)抓好教學常規,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任課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的實現,講好“中國故事”。語文、歷史等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應特別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數學、物理等科學學習領域的課程,要重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藝體類課程中,應注意加強審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練和完善人格的培養。
(四)和德育常規教育活動相結合。抓好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從懂禮貌、講禮儀、尊敬師長、自覺排隊、誠實守信、遵守秩序等學習、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培養學生養成謙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言行合一的禮儀規范,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師生的一言一行中充分展現。
(五)過好中國節日。中國節日包括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利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增進各族師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利用重大紀念日“7.1”“8.1”“9.3”“9.18”“10.1”“12.13”等紀念日開展愛國、愛黨和革命傳統教育,讓愛國主義教育在各族師生心中牢牢扎根。
(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各學校結合實際組織學生開展《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孝經》、唐宋詩詞等經典誦讀,在朗朗上口、簡明輕快的節奏和簡短意長的深刻內涵中,讓學生感受經典傳統文化的魅力。
(七)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結合“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等課外實踐活動,開辟剪紙、書法、國畫、中國象棋、傳統民樂、武術等傳統文化藝術學習園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八)開展“向祖國報告”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成果展演活動。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各族青少年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感悟和成果,增進文化認同。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各學校要充分認識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根據師生實際制定實施方案,設置有針對性活動內容,有效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二)以身作則,以上率下。“育人先達己”,各學校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積極為教職工的學習、提升創設環境和條件,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提升知識修養和文化品味,用“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識涵養和人格魅力做好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楷模,做學生敬重的好教師。
(三)豐富形式,注重實效。各學校根據“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原則,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突出活動廣泛化、體驗化、興趣化的特點,引導學生實現從簡單誦讀到深刻理解,從領悟內涵到實踐行動逐步推進,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廣泛宣傳,善于總結。各學校注重活動宣傳,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善于總結和梳理好的經驗和做法,以小結、簡報、信息等形式報送思政辦。
有關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活動準備:
1、請家長為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并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有條件的幼兒園可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活動過程:
1、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進行哪些活動?借助圖片和實物,在寬松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于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么會有這些風俗嗎?
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
3、講述屈原的故事。
教師借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了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品嘗粽子。
幼兒邊品嘗粽子,邊觀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