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
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類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種三角形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分類中體會分類標準的嚴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三角形的分類中感受各類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歡歡和笑笑給同學們發來請貼,邀請大家到數學王國做客.但路上有兩道關卡,只有順利通過才能得到通行證.
第一關:準確地認出他們,并說出他們的特征.(課件出示銳角、直角和鈍角)
第二關:給他們取個形象又合適的名字.(出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學們順利過關,來到了數學王國.它們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來迎接我們。(課件出示各種三角形)
1、喲,它們長得很相似的,找找它們有哪些共同點?
2、有這么多共同點,老師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還是有區別的,你們發現了嗎?
3、看著這些長得相似,但實際上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零零亂亂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書:三角形分類。
4、學生自由討論,給三角形分類.誰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學生展示分類結果:
從角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講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斜邊。從學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說說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從邊分:等腰三角形和沒有相等的邊的三角形。講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從你們的學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沒有三條邊都相等的?(等邊三角形)
找出等邊三角形并證明.
三、實踐應用
1、畫三角形。選擇你最喜歡的三角形畫下來,并向同學們介紹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個直角
出示一個鈍角
出示一個銳角(能不能正確猜出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圖中找出你喜歡的三角形說一說。
四、總結,拓展
在這節課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為了突破難點,我選擇了金箍棒的變化這一情境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思考和理解問題。同時以完整的、學生熟悉的、又非常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自主探究規律、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因為這一變化規律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根據,也是單位名稱換算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用的是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借助長度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規律;能應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新知。
3、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
探索并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并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學難點:發現并歸納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構。
(1)出示例5:
師:同學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大家請看:這是西游記里的故事,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 ( 生講:一只小妖手持大錘對孫悟空說:猴頭,交出唐僧!孫悟空說:休想,看我金箍棒!他邊說邊從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長0.009米。孫悟空說:變!他邊說邊把金箍棒拋向空中,金箍棒變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孫悟空又說:變!金箍棒又變成了0.9米。小妖驚呆了。孫悟空再大聲一吼:看棒!金箍棒變成了9米長。小妖還來不及反映,“哇!”的一聲,就被金箍棒-。)
這里有一組數據顯示金箍棒變長的過程,誰發現了?
師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觀察這組數據,看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位數不同,大小不同、小數點的位置不同)說的不錯, 這主要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規律。師板:小數點移動(齊讀)
二、小組合作,發現總結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我們接著來研究,師問: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嗎?你能比劃0.009米的長度嗎? 為了更清楚的知道這些小數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把這些小數換算成整數,用毫米來表示。
師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請同學們從上往下觀察這組數,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組根據大屏幕的提示進行合作,組長主持,記錄員做好記錄。
出示大屏幕;快樂合作:
從上往下看,以第1式為標準,第2、3、4式分別同第1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2)小組討論
(3)小組交流匯報
小組一:(以第1 式為標準,第2式同第1式比較,0.009米變為0.09米,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毫米變為90毫米,擴大到原數的10倍-----)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小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組合作
(1)猜想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小數點向右移動會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那么小數點向左移動,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小數會縮小)
我們一起來驗證。
(2)驗證猜想
討論:
從下往上看,以第4式為標準,第3、2、1式分別同第4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3)小組合作
(4)小組匯報交流
小組1(以第4 式為標準,第3式同第4式比較, 9米變為0.9米,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000毫米變為900毫米,縮小到原數的1/10----)
小結: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齊聲讀規律
把書打開到61頁,完善書下面的內容。
為了方便我們記憶,老師把它編成兒歌,大家請看。
(5)出示四句歌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談話:剛才咱們班同學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現在能有信心用規律解決碰見的數學問題嗎?咱們來個小比賽,誰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數點移到位數字的左邊后填空
(1)36.8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5.41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3)128.6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判斷
(1)把5.6擴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數點去掉,它的值就縮小10。 ( )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 ( )
3、選擇
(1)把5.08的小數點去掉,這個數就( )。
A、擴大到原數的10倍 B、縮小到原數的
C、擴大到原數的100倍 D、縮小到原數的
(2)把的一位數先擴大10倍,再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數點去掉后,再向左移動三位, 這個數與0.717比較( )。
A、縮小到原數的 B、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題:
把一個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一位得4.02,原來的小數是( )。
四、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創設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綠色環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筆算經驗,嘗試著獨立列豎式計算,并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掌握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筆算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簡便算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初步感知積的變化規律,初步體會簡便算法的依據。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數。
問:這些口算題有什么特點?(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數兩個乘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添上幾個0)
板書其中一題:200×43
這題的得數是多少?怎么算的?
現在請你用豎式來計算,行么?
(板書豎式,強調0先不要對齊)
看板書:200×43=8600,問:誰能根據這個算式很快地編得數也是8600的乘法題?
(2×4300,20×430)
為什么這三個算式的得數都一樣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兩個乘數末尾合起來都是有2個0,所以都要添上2個0)
2、哪些同學昨天已經預習了數學課本?知道今天要學什么嗎?
(要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例題
1、出示圖,提問:從圖上知道哪幾個信息?要求“每天大約能釋放出氧氣多少克”哪個條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850×15=
2、嘗試練習,解決問題
850×15=?,用豎式怎樣算,請同學們在自備本上試一試。
指名板演,(可能出現的情況)
(1)按照原來的方法筆算
(2)0先不對齊,但在前面乘的時候,0也參與了
(3)交換了兩個乘數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時候,沒有把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
……
講評這幾種做法
第一種方法:是正確的
(重點講)第二種方法:為什么開始列豎式的時候0沒有對齊某個數位?(先不考慮,可以使計算更簡便)
既然是先不考慮,所以在這兩次乘的時候,0也不要考慮。(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這個0要補上。 ……
比較第一、二種豎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我們可以像這樣寫,比較簡便。
3、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講評。
三、鞏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說得數。
2、第3題。
學生獨立分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組算的時候有什么特點?
四、布置作業
第2、4題
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筆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
2、獨立列式:145×12=
3、請學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圍。
4、嘗試算出145×12的結果,并對照估算的情況,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合乎實際。
5、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應說以下幾點:(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積的書寫位置怎樣;(3)最后算什么。
6、師生共同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一般方法的過程。
7、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檢驗自己運算的結果。
二、鞏固練習
1、課本49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后,可能計算器自行檢驗。
2、練習七第3題。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學生:怎樣列豎式可使計算方便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對比的基礎上反思,明白在列豎式時,上面一行寫三位數,下面一行寫兩位數,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同時提醒學生書寫要工整,數位要對齊,計算要仔細。
3、練習七第2、4題。
這兩題的知識背景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學生練習后,讓學生根據每題的知識背景簡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三、課堂小結。(略)
四、教學反思:
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課本58頁例1和做一做,59頁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頁練習十的第
1.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小數的性質,1,2,3題。
教學目標:
學會運用小數的性質把一些小數化簡或進行改寫;
2.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性質的含義 。
教學難點:
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 。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主題
1、學校門口的兩家文具店,左邊一家的三角板套裝售價是2.8元,右邊一家的三角板套裝售價是2.80元,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的價格比較起來怎么樣?你們是怎么樣比較的?
2、為什么2.8元末尾添個0大小不變呢?這是怎么回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方面的知識。(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探索性質
1、教學例1。
(1)投影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2)啟發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長度在米尺上標出來(教師投影米尺圖),并用整數表示。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以0.1米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圖:
關于0.10米、0.100米,讓學生獨立或討論完成。
(3)反饋學生完成情況,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見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圖: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圖:
(4)教師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把三幅米尺圖投影重疊兩次,讓學生觀察后問:你認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請把道理講出來。(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板書: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導學生觀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問:比較這三個小數,你發現了什么?啟發學生從左往右、再從右往左觀察,初步得出結論: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板書)
2、驗證性質
(1)同學們自己完成58頁“做一做”。
(2)讓學生從直觀圖上比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這個結果說明了什么?
三、運用性質
1、教學例2
(1)教師對學生說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數點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板書:化簡)
(2)學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學生討論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嗎?為什么?
(4)全班交流、強調小數的性質中說的是“小數的末尾的0”。
(5)完成59頁做一做第1題。
A、學生自己完成。
B、全班訂正答案。
2、教學例3:
(1)教師說明:利用小數的性質,根據需要可以"把一個數改寫成具有指定小數位數的小數。(板書"改寫")
(2)學生自己完成。
(3)大家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
(4)說明任何整數都可以看作小數部分是0的小數。強調把一個整數改寫成具有指定小數位數的小數時,不要忘記在個位的右下面點上小數點。
(5)完成59頁做一做第2題。
A、學生自己完成。
B、全班訂正答案。
3、在應用小數的性質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1)討論下面的3個問題:
A、0.70,去掉0, 小數的大小變不變?
B、4.08去掉0,會怎么樣?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嗎?
(2)全班齊讀小數的性質,強調性質中的“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課本58.59頁,提出質疑,大家交流解決。
五、鞏固練習
1、下面的說法哪個正確,不正確的請舉出反例。
(1)小數點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3)一個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這個數的大小不變。
練后問:你認為在小數性質的表述語中,哪幾個詞語最重要?(教師在"小數"、"末尾"的下面加上著重號)
2、做64頁練習十第1、2、3題。
第1題讓學生練習后說說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數中的0不論何處都不能去掉;(2)小數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課總結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評價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學本節課的學習積極性。
四年級教案數學下冊篇6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61—63頁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一組數的比較,觀察各數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并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知識遷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應探索及掌握。
難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理解及靈活應用。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掛圖(小數點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1)把5米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別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導入新課
1.師:[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級三位同學的身高紀錄。請大家看一看,這些數據對不對?
(小明14.5米,小紅1.38米,小李0.14米)
2.師:你們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對。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對,0.14米只有這么高
師:兩個錯的數據錯在哪里?小數點寫錯了位置。
師:是啊,在小數點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變小數的大小,但是小數點的位置移動直接引起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點移動的知識。[板書課題:小數點移動]
(三)探究規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學掛圖):教師便敘述邊板書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齊天大圣孫悟空的“金箍棒”平時放在耳朵里,長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時候,才亮出來,由小變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師:觀察這組數和金箍棒的變化,你有什么發現?(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嗎?從下往上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小結:看來小數點向后移動,原來的數就擴大;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縮小。
板書:右移擴 左移縮
2、合作探究
(1)提問:從上往下觀察它們都是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卻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數,對嗎?看來小數點移動的位數不一樣,原數大小的變化也就不一樣。數的大小的變化既與小數點移動的方向有關,還與小數點移動位數的多少有關。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繼續深入研究。各組有這樣一張表格和一張小數數位表,請你們小組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先吧空白處填寫完整,再觀察小數點移動的位數與原來小數的大小變化。小數點可以向左移動,也可以向右移動。
方法1:表格
小數點移動的位數 | ( )米=( )毫米 | 小數的大小變化 |
從( )往( )觀察 小數點向( )移動 移動( )位 | ( )米=( )毫米 | |
移動( )位 | ( )米=( )毫米 | |
移動( )位 | ( )米=( )毫米 |
方法2:(學具中的數位表)
(3)交流匯報
誰來說一說,你們是選擇哪種方法研究的? 你們發現了什么?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指名學生對照板書說明小數向右移動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誰來說一說這個時候金箍棒怎么變的?(從下到上觀察)
(四)實際應用
1.明確數的變化的方法
我們大家研究得出這個規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個小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辦?
如果要縮小為1/10、1/100、1/1000……呢?
2.集體交流
根據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如果要吧一個數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個數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3.強化去0、添0的問題
出示例6、7 把0.01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數不夠怎么解決?
小數點向左移動時,如果整數數位不夠則要在數的左邊用“0”補足。
整百、整千的數,小數點向左移動后,小數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 )到原數( )倍。
把0.375擴大到原數100倍,小數點向( )移動( )位。
把0.73的小數點向( )移動( )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
把30的小數點向( )移動( )位,原數變成0.003。
5. 把1.8改寫成下面各數,它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附:板書設計
小數點移動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